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528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docx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和《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7-2020)》等,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08-2012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和编制相关领域专业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基础。

  1.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

200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8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实现税收314.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9.2%;从业人数297.5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43.3%,比一、二产业分别高出17.2和12.7个百分点。

  2.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

服务业门类齐全。

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发展较快,2007年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58%;信息、商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3.中心城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2007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3.3%,绝对值和增速明显高于其它区(市)县,已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二)面临挑战。

  1.增速和占比下降。

上世纪90年代全市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4.8%,2001年以后平均增速滑落至11.9%,分别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和第二产业年均增速低1.7和5.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54.1%下降至2007年的47.7%。

与其它城市相比,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

  2.现代化水平较低。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200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仅占服务业总量的36.7%,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民生性服务业档次较低;2007年全市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26%。

有效产出不高,规模效益较低。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2007年,成都只有成都铁路局1家企业成为全国服务业100强;只有中邮物流1家企业成为全国物流100强;只有红旗连锁和互惠超市2家企业成为全国连锁100强;无一企业入围全国软件100强。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影响了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空间布局规划滞后,区域分工不明确,空间资源开发无序。

全市绝大部分服务业尚处于自发状态,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各区(市)县服务业发展重点不明确,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

  5.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发展服务业的政策体系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较小。

特别是财政支持力度相对较弱,投入少且分散,缺乏政府引导资金和投融资服务平台支持;与工农业相比,在资源配置上服务业成本普遍偏高;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撑。

  6.面临汶川特大地震和世界经济衰退双重考验。

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彭州等地是全市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部分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重大旅游项目严重损毁,极大地影响了全市旅游业、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世界经济衰退将使我市服务业招商引资和出口贸易等面临较大困难。

  (三)有利条件。

  1.独特的环境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成都作为国家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独特、基础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在西南地区名列第一、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集聚了一大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新闻出版、文化演艺、公共管理等服务机构。

优越的人文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广阔的经济腹地为服务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

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辐射功能较强,服务业市场需求巨大;加之信息技术带来的服务业可贸易性增强,其服务半径将从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延伸至西部乃至更大的区域,有助于成都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3.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为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成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必然创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也将促进民生性服务业的提档升级,推动服务业进入新一轮大发展时期。

  4.优势行业为服务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成都住宿餐饮业、文化娱乐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发展较好,在副省级城市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软件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良好,是全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旅游业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发展良好,是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成都是西南大区金融监管总部所在地,也是西部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城市,金融业在西部地区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这些优势产业为成都服务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5.灾后重建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历史机遇。

尽管地震灾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灾后重建也为成都带来了一次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遇。

大规模灾后重建将创造大量服务需求,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转移,为成都服务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城市定位,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以民生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引领中西部消费前沿。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把成都建设成为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改革开放,创新机制。

抓住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国际化带动服务业发展。

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力,扎实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2.分类指导,重点突破。

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运用差异化政策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的发展,构建主业突出、联动互促、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体系。

  3.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在“全域成都”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区(市)县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围绕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4.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竞争主体作用,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实施政策聚焦,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最佳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1.规划期(2008—2012年)。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先导产业,做大做强金融业、旅游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教育培训业、体育产业和医疗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两城”(国际软件名城、国际旅游休闲名城),“两都”(中国服务外包和商务会展之都、中国文化创意之都),“三中心”(西部商贸和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城市功能,到2012年,基本实现建设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目标。

  ——总量目标。

2008—2010年为服务业的恢复增长期,三年内,增速分别达9%、12%、14%以上,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以上,服务业发展恢复到震前水平。

2011—2012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期,两年内,增速分别达16%、18%,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

  指标恢复增长期发展提升期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增速%912141618

  增加值

  亿元17281935220625593020

  ——结构目标。

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3%,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奠定基础。

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以上,到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2%,对一、二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民生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

  ——空间发展目标。

“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中心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四大新城成为成都重要的服务业发展功能区。

  ——吸纳就业目标。

服务业就业年均递增6.5%,到2012年,吸纳就业人口超过36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47%,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2.展望期(2013—2020年)。

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带动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形成层次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体系,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业发展市场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运行环境,力争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成为成都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率先在中西部城市实现服务经济转型。

  三、总体布局

  立足“全域成都”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按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城乡均衡发展”的思路,构建“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战略性空间格局,优先规划建设2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

  根据不同类别服务业行业空间集聚的一般规律和区位特征,以“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体现不同区域的主体服务功能。

“一核”,服务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四城”,次级服务功能地域,分担或承担部分服务功能;“两带”,服务业的辅助功能地域,分担或共担部分服务功能。

  

(一)“一核”集聚。

“一核”包括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和高新区,是成都市服务业的核心功能地域,是服务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

重点发展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商贸业和都市旅游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行业,着力提升国际化服务功能,打造中西部服务业发展核心区。

  ——“两轴四片”集聚区。

以人民路、东大街为中轴,以天府广场-陕西街片区、红星路-盐市口片区、骡马市片区和猛追湾-游乐园片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金融、商务、商贸和总部经济等。

  ——“198”集聚带。

利用“198”区域的绿色生态优势和独特空间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商务和总部经济等。

  

(二)“四城”辐射。

  “四城”主要包括近郊区(市)县范围,以新城为空间载体,以重大服务设施和项目为支撑,突出物流、商贸(批发)、商务、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形成四大特色服务业功能区。

  ——北部商贸城。

包括新都区以及金牛区、青白江区的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商贸(批发)、物流(铁路、公路)以及配套商务服务业,建成西部最大的铁路物流枢纽和商品交易集散功能区。

  ——南部科技商务城。

包括高新区“天府新城”和双流县的部分区域。

重点发展科技商务、会议展览、软件及服务外包、金融后台和空港物流,建成西部最大的航空物流枢纽和科技商务服务功能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