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
而且他们不喜欢别人用“90后”固有的模式来评价自己。
“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是自己,我们只做自己。
我们只能被自己左右。
”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
这也造成虽然“90后”渴望思想上的独立,但不少学生在生活上对家长依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2.善于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但有时缺乏自制力
丰富的信息渠道让现代大学生随时拥有获得知识的机会,正是互联网带来的这种便利,使得现代大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出现“浅阅读”文化现象,而他们经验上和心理上的空虚却是无法填补的空白,这导致他们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却产生一种空虚感。
数据显示,有75%的现代大学生基本上不看报纸,看也只是是浏览一下,在杂志、电视等方面也仅仅选择能对他们产生冲击力的时尚人物或者正在热捧的体育或影视明星,而网络则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和日常接触最多的媒介。
他们通常通过博客、玩家群、QQ群这些媒介来传播信息,并喜欢使用网络语言以便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
但是,网络使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
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新兴媒介,以至网络成瘾。
调查显示有12%的人网络成瘾。
他们表现出如下人格特点:
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不服从社会规范等。
甚至有3%左右的人孤僻、抑郁、萎靡不振,精神萎靡,已严重影响了学习,以至退学。
3.职业发展规划比较明确,但价值观更务实
将来要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出国,这些80后读书时大三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90后”大学生现在就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想法了。
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对自身发展的渴求,都让现代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规划更加明确。
大学新生大都已经明白,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规划意识。
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让他们更加务实,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
他们认为社会是在要求他们成为更加务实的人。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
当调查的08级新生被问及“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时,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白领(47%)、企业家(20.5%)、出国发展(15%)、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5%)。
绝大多数(97.5%)学生都有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基本趋向。
但是,调查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位明显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功利性比较强,理想色彩较重,不清楚通向目标的路在何方。
用他们的话说,就像是“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光明却找不到出路,根本不知道通向光明的道路在哪里”。
现代大学生出现的新的思想特点,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影响现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环境主要包括:
1.家庭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依然是现代大学生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而且这批独生子女,其家庭状况较过去的孩子家庭条件更为优越,不仅父母工作稳定,家中的四位老人更是经济实力雄厚。
这种“六对一”的宠溺形式,无论是从感情厚度还是经济实力上来说都要更强。
因此,这些被12只温暖的大手包围在掌心的明珠们,时刻都享受着随心所欲、特立独行的生活。
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面对需要集体合作完成的一项任务时,很多人选择止步不前,不知如何表述,或者达成共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离异率升高,残缺家庭对大学生的思想也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的不幸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心理脆弱,思想偏激。
2.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以后,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做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表现出独立思考、个性自信等的优势,富有较强的创新理念。
但是,经济社会变革对学历和文凭的高层次需求,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
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者无暇顾及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入学时仍然存在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此带来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深深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
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现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从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普遍关注。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利益驱动机制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都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所以我们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如下分析。
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
在了解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形成原因之后,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正是当前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探讨的课题。
1.改变家庭的教育方式
学生家长应反思一味“溺爱”的教育形式,从思想上关心学生的成长,重视对独生子女责任感的培养,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鼓励他们。
高校思想教育者也应经常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帮助学生家长一起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2..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网络普及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发生改变,现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还多。
现在的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前辈。
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使得他们渴望成熟独立,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的知识和观念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教育方式,改变调整以“老师”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3.注重人文关怀,同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困惑、心理危机等问题背后可能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贴近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状态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真正做到“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完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
很多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努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问题和事件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而不是仅仅从思想觉悟方面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4.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被教育对象能够自我教育,教师的终极职责就是教给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认识环境、自我调控的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学习增智的第一黄金时期。
现在的大学生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有较大的缺陷,而学生十分注重思想上的独立。
他们当中的平庸学生为比别人更受瞩目,往往会用叛逆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应抓住这一特点,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班级和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行自我管理。
教育的作用重在引导。
让学生在外部引导下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改进思维方式,在应对各种问题时才能够举一反三,创造性、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尽管各高校都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要看到出自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用管理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片面等现象。
我们认为:
高等教育要把一定社会的公民意识和专业能力(含科研和实践能力)培养都要作为核心能力加以重视,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我们要正视这样一个现实: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历史知识和政治理论无知、道德感差、法制意识和政策观念淡薄、核心价值观缺失、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基于这样的立论,我们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或重要作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的存在与发展总是表现出两种状态,即自发状态与自觉状态。
所谓自发状态,是指人在发展中缺乏对社会全局和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局限于狭隘范围和眼前利益的一种精神和行为状态。
所谓自觉发展,是指人能面向社会、把握全局、确立长远发展目标并自主寻求发展的状态。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成员也存在自发与自觉两种状态。
列宁在研究俄国革命时,从理论上阐述了人的革命自发性与革命自觉性的关系。
他指出:
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
也就是说自发性是人的主体性的初级状态,是自觉性产生的基础。
为此,列宁提出了著名的“灌输”原理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论断,强调工人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各阶段的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发展规律,实现由自发革命向自觉革命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国际国内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学生的发展也存在自发与自觉两种状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只顾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利益,忽视对世界、国家发展全局的关注、忽视长远发展目标的确立和现代理论的武装,出现了狭隘、功利的发展倾向,表现为主体性不强,精神动力不足,对全局发展的形势与实质原因缺乏认识与把握,显得自我局限明显,开放性不够。
这就是现代发展的自发性。
这种自发性,归根结底就是个体发展的经验性。
个体经验虽有可取之处,但它毕竟具有狭隘性和局限性,在发展上不可能有大的进展与突破,并且容易导致个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自发发展的实质,是缺乏反映当代社会与人的发展理论的武装,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
因此,现代自发性与革命战争年代的自发性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
所以,列宁提出的克服工联主义自发性、增强工人革命自觉性的理论原则,我们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化自发性农民的传统意识,对于我们现在认识和克服大学生发展的自发性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的转变。
大学生坚持自觉发展,首先要对自身的发展有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即能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与确认,克服对社会和他人的依赖状态,把自身发展作为自己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方式。
其次是要把自身发展置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之中,认识相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即适应并驾驭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竞争性、速变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不断克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与行为方式,自觉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
再次是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发展要求,确立自身的理想信念,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自发发展的因素,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进程中使发展目标更加具体、丰富,形成自觉的发展习惯。
大学生要实现自觉发展,单靠自身的体验与探索往往是难以完成的,必须要确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念,突破个体、家庭眼前的局限,接受现代化建设理论的“灌输”。
这个理论,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只有学习、掌握并运用这一理论,才能确立明确的方向与目标,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才能把个体行为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中,才能使自身真正进入高层次的自觉发展状态。
这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自己、家庭,都是极其有利的。
满足于自发的发展状态,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下,其视野、目标、动力、精神状态都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帮助广大学生实现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的转变与提高。
只有抓住这个转变,才能抓住个人与国家、理论与实践、眼前与长远的结合点。
2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属性,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属性。
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都是人的属性。
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的人,需要拥有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丰富的社会关系、充实的精神生活,并在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取向上,既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既发展特色又互不替代,以全面的方式发展自己。
在不同历史时期,全面发展的内涵是不同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往往呈现出片面发展状态。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克服“道德人”、“神性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引导学生实现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科技作为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明确出来,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当今中国的最大政治,从而广泛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了避免历史上社会价值取向的片面性,我们党及时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实现经济与政治的统一,在经济快速、多样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政治”;
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社会健康而长远的发展;
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要创造条件,保证人们思想与精神生活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这些理论、方针都为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南和准则。
但是,应当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开放条件下和市场机制作用下进行的,西方“物本”价值观、“神本”价值观以及“科技为本”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会对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
市场竞争、社会竞争所进行的直接比较,会使一些大学生甚至一些教授、学者、领导干部对有形的,即物质的、可以量化与指标化的价值予以重视,而对无形的、难以量化与指标化的价值予以忽视,导致价值取向的偏差甚至替代。
同时,社会上存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单纯追求经济指标与物质享受的现象,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
于是,一些大学生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重生理轻心理的倾向,极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价值取向替代,作出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事情。
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与替代,已经导致发展的不良后果。
如不少学生思想上存在着迷惘与困惑,却不愿意从精神和理论的层面求解;
一些学生表现出急躁、浮躁、焦躁和烦躁情绪,却不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训;
有些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稍有不顺就怨天尤人和动力不足;
还有少数学生缺乏内在精神支撑,患上各种精神疾病……所有这些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事实,都可以归结为不同程度的“精神缺乏症”,都是价值取向偏斜和替代所导致的后果。
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开放环境、市场机制以及现实影响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结合实际的高度,阐明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讲明片面发展的局限性与危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按照人的本质特征和学生的全面需要进行。
3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所谓持续发展,是指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立足长远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思想。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样,也存在着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持续发展与间断发展、缓慢发展与快速发展的状态。
社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必须实现全面、持续、长远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信息传播的千变万化,以及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要求每个人坚持持续发展,也为每个人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坚持个人的持续发展,必须把个人、社会、自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而不能把自身发展孤立起来,更不能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
坚持持续发展,关键因素在人,人既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手段。
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自然方面所出现的严重问题,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价值观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自然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不持续、不协调发展的反映和表现。
在大学生中,一些人功利倾向过重,重物质价值取向和外在条件发展,忽视精神价值取向和内在人文精神,致使发展因动力不足而陷于迟缓,或取向不当而遭受挫折。
一些人迷恋网络诱惑,乐于信息吞吐,在学习上疏离经典、满足世俗;
在价值取向上躲避崇高、追逐感觉;
在人际关系上缺少关爱、陷于形式,致使发展陷于眼前利益而后劲不足,导致发展的间断和缓慢。
对这些发展状况与发展障碍不予正视和克服,将难以涌现有广阔、深厚发展前景的人才。
为此,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个人发展上的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倾向,树立做大事、成大才的目标,打牢思想与知识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即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重点。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它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等,而这些精神的培养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创新精神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
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就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
世界观教育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世界观教育的核心就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其次,创新精神是一种富有理想的精神。
创新活动是一项艰难曲折的活动,需要执著追求、顽强意志与强大动力。
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只有教育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倡导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才能产生执著追求,才能获得创新动力,才能推进创新的实践活动。
第三,创新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
创新活动是一项风险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的活动,创新难免会出现失败,创新要有牺牲。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创业、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四,创新精神也是一种团队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合作、协调的团队工作能力,是团队精神的外在体现,团队精神在我国就是集体主义精神。
在现代科技以综合化发展为主、现代社会高度社会化的历史条件下,个体创新活动不可能孤立进行,只能通过人员、知识、条件的互补,才可能取得成功。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第五,创新精神还是一种批判精神。
因为任何创新都意味着对某种旧的概念、理论、规则的突破与超越,而这种突破与超越在一开始总是表现为一种怀疑意识、批判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批判精神,就要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的思想路线,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的实际行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增强。
结束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能够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为高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