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4333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

《《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进中举》教案Word格式.docx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尤其是金榜题名后,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可获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

可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更有甚者,喜极而疯。

中举了,可人为什么疯了呢?

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一起去认识古典文学画廊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范进。

二、出示目标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积累字词、梳理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

3、以对比为突破口,分析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等人物形象。

三、自学自测 

(一)有关资料

1、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

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按照惯例,大到官员,小到老百姓都应到场迎送,可是却有一个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在家优哉游哉。

这个人就是吴敬梓。

他出生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有人评价说“文章大好人大怪”。

2、《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原本55回,现通行刻本是56回,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

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

3、关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感知情节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作揖yī带挈qiè

相公xià

ng行事há

ng腆着tiǎn醉醺醺xūn啐cuì

讳huì

不省人事xǐng商酌zhuó

星宿xiù

桑梓zǐ斋公zhāi兀自wù

绾wǎn

2、解释词语:

桑梓:

家乡;

体统:

规矩;

央及:

恳请,请托;

见教:

指教;

何消:

不必,不用;

商酌:

商量斟酌;

轩敞:

高大,宽敞。

3、概述故事情节。

要求:

说清人物、事件;

100字内。

4、浏览课文,小说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

列出提纲。

(一)(1——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二)(3——12)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一层(3——5):

喜极而疯

二层(6——10):

屠户治疯

三层(11——12):

乡绅拜会,屠户受赠

四、讨论答疑

1、围绕范进中举,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

很明显,作者采用了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那么,请探究一下:

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范进自己又有哪些变化呢?

在此基础上,小结一下这些人物的特点。

试填下表。

人物

情节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范进

中举前

中举后

小结

参考:

1、胡屠户:

中举前的言语行为:

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只带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祝贺他,还摆出架子教训了他一顿:

现世宝、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范进要去乡试向他借盘缠,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宗师舍予你的、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中举后的言语行为:

提着肉、钱来贺喜;

叫他贤婿老爷,说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星宿;

一路跟在范进后面,替范进扯了几十回滚皱的衣裳后襟;

到了家门:

“老爷回府了”。

小结:

对于胡屠户,作者既有精彩的语言描写,又有传神的动作描写,尤其是前者,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恭维的,占了很大篇幅。

由此可见,胡屠户是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粗俗势利的市侩。

1、众乡邻:

中举前,不管不问:

“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中举后:

挤着看、飞奔寻范进、拿来蛋酒米鸡招待报录人、劝老太太、商量治病·

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让人感觉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2、张乡绅:

中举后才出现,他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一霸。

范进中举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称兄道弟。

这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五、小结

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各色人物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丑态跃然纸上。

他们对权贵逢迎,对寒士漠视,读书人中举便可享富贵,不中则被人贱视欺压。

范进就生活在这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极度功利的社会环境中。

六、当堂达标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骂得很凶。

()

(2)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3)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4)连声答应。

答案:

狗血喷头不省人事尖嘴猴腮唯唯连声

2、判断修辞:

(1)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可怜!

()()

(2)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夸张、反复;

反问、夸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

”几十年寒窗苦读,现如今金榜题名,面对这一重大人生转折,范进自己又有哪些变化呢?

1、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3、感知小说主题。

1、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他在中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范进饥寒交迫,受尽白眼和嘲讽。

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他一顿;

出榜那天,家里断了炊。

他不得不到集上卖鸡换米,邻居找来报喜,他却怎么也不相信。

几十年的科场困顿、穷困潦倒,形成了他卑微猥琐的心理,他不愿再受令人难堪的奚落。

而当确认中了后,终于喜极而疯。

然而毕竟中举了,马上一切变了。

醒来后的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呼为“老爹”。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时常嘲弄他的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

范进洗了脸,开始接受众人的朝贺。

房子、金钱、奴仆,立即不招自来。

这样,作者通过前后生活境遇和言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

2、对范进刻画最精彩的莫过于“发疯”一段。

分角色朗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的?

(1)精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好!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作者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而婉曲,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

范进可笑可怜的腐儒形象如在眼前。

(2)、侧面烘托: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

”“众人拉他不住”,“大眼望小眼·

”有力地烘托出范进发疯的丑陋和可怕。

3、孟郊有诗云: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榜题名,本来是人生美事,高兴还来不及,可范进为什么疯了?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做官则八抬大轿、黄金美人;

不做官则一无是处、任人践踏。

所以,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地追逐、拼搏和一次次落第的惨痛中。

科举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

近乎疯狂的执着,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

他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麻木而又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住巨大的喜悦,他疯了,风得很丑陋,也很可怜。

四、讨论交流

3、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仔细阅读课文你觉得哪个地方最好笑?

请你读出来。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找出这样的细节,认真体会。

这实际体现了本文的讽刺艺术。

本文的讽刺手法有:

(1)夸张手法:

范进喜极而疯,挨了巴掌后又清醒。

看来似乎离奇的很,却又合乎当时社会的实情。

何况范进经历了35年漫长而屈辱的的等待。

中举,何等荣耀,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受辱,极具讽刺,鞭其丑陋。

(2)对比手法:

见前分析,略。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生动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

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因此拍手笑;

他要宣告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向外飞跑。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谁,如同落汤鸡——强烈的讽刺。

又如:

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

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

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范进道:

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暴露了其嗜钱如命的本性。

4、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辩论:

注意:

此处“喜剧”和“悲剧”取其比喻义,不要看做是戏剧的类别。

但又不是跟这两剧种完全无关。

例如:

喜剧常用夸张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

范进喜极而疯是喜剧:

(1)范进喜极而疯、挨嘴巴都是夸张;

(2)揭露了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悲剧:

(1)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

(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可)

学生归纳本文主题:

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一离奇事件,塑造了范进这一醉心功名的典型腐儒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特别是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辛辣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丑陋众生相,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疾之情。

(对联云: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火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阅读第五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范进喜极而疯

2范进发疯的过程写了四个层次: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

3、本段内容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夸张

19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了解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2.理解可笑的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艺术形象。

2.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3.理解可笑的人物所反映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曾在选拔人才等方面起过推动作用,但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腐朽没落,这一制度也蜕变为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精神枷锁。

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作了无情的针砭。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段之一——《范进中举》。

二、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中年移居南京秦淮河畔,在此创作了大量诗文与不朽著作,其中包括小说《儒林外史》。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儒林外史》是古代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号。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作者着意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

3.以“中举”为界,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

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课文精读

1.作者从哪些方面将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进行对比,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1)家境

(2)地位

(3)别人的态度

(4)典型:

(5)另有邻人

(6)本人态度

2.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

课文是怎样描写疯态的?

(1)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苦苦挣扎,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

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

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

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的喜极发疯。

精彩片段:

第5自然段。

齐读、品味描写的细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2)范进发疯,疯得有层次:

①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②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③噫——好了——好

④众人慌乱,拉也拉不住。

⑤既形象展现范进疯狂丑态,又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的心态展露无遗。

一、复习导入

在科举制度下,无数个封建知识分子一朝金榜题名,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巨变。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范进是如何变化的。

二、分析形象

1.感知艺术形象。

(1)范进形象。

①根据范进的言行,说说范进对待科举的态度。

概括范进这一形象的特点。

范进形象:

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到封建文化毒害。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成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处细节可以体现:

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户的辱骂,可以冷静地卖鸡救命,但一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这样的反常,充分表现了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②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在当时类似的状况并非仅有,课文中哪里透露这一社会状况?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地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2)其他人物形象。

①胡屠户:

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②张乡绅:

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

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

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和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③众乡邻:

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与范进。

我们前面还学过一位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孔乙己。

孔乙己与范进有什么异同之处?

(1)异:

范进终于中举,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①范进遭胡屠户辱骂还唯唯连声,而孔乙己在酒客们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窃书不能算偷”;

范进能在大庭广众中寻人买鸡,孔乙己却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长衫?

②范进中举后,对张乡绅曲意附和,而孔乙己对人们问他识不识字都不屑回答?

③孔乙己穷得要讨饭,却将茴香豆分给孩子,范进却在胡屠户受银假谦让时,又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的客气话?

从疑问中明白范进自卑自贱、圆滑世故、狡诈虚伪,而孔乙己虽穷困却有清高的傲气、腐儒之风,带着些许善良。

(2)同:

同受封建科举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的软弱无力。

(质疑:

若孔乙己也中了举,他会怎样?

从而明确两人的共同之处)

腐朽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的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大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

从另一角度而言,范进和孔乙己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与不中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悲剧的命运(或在福禄中生,或在困顿中死),这是社会的悲剧!

三、小结

《范进中举》的核心是“中举”。

“中举”即考取举人的意思。

明清时代规定,每隔三年,在京城北京和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叫做“乡试”,录取的称作举人。

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一旦名列举人榜,就意味着爬上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从此就可以升官发财,作威作福了。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士子范进在穷愁潦倒的境遇中,醉心功名,因中举而痰迷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和他在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的鲜明对照,对八股科举制度和封建末世的世态炎凉,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形象地说明了八股科举制度是套在封建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戕害人心、败坏社会风俗道德的麻醉剂。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