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4249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等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1、古代教育

(1)原始的教育状况:

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

(2)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使学校教育从生活与生产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3)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现代社会的教育

1、特点: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类走向结合。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4)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3、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将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这种教育理想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

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二章第一节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

2、阶段性(循序渐进)

3、不均衡性(及时施教、抓关键期)

4、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互补性(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努力)

第二节三、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③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第三章第二节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族政治建设。

④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①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③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看课本P80)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

导意义。

作用:

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

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教育目的的构建

(1)教育目的的构建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2)教育目的的构建还需要反映人的发展规律,遵循人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第二节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②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④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和谐统一。

第五章第二节

①双轨学制:

②单轨学制: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英法德一轨是学术教育,一轨是职业教育。

美国③分支型学制:

苏联

第三节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的“壬戌(xu)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留美派

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首次划分学校

教育阶段)。

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新中国:

195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学制改革

1985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3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两基、两全、两重”。

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一

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

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第六章第一节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概念

广义:

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它

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

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更具体的说,它是依据育人目标设置的

规范师生教学活动的课程方案,各门课程的标准以及使其具体化为可以组织师生

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科书。

第三节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P154;

2新课程的基本理论:

①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②增强课程内容的

生活化,综合性

第七章第三节一、教学过程的性质(师生的互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第八章第四节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

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

知识的价值。

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

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要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④重新运用语言直观。

(5)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的顺序逐步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亦称系统性原则。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巩固性原则:

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够根据需要迅速再现,有效地运用。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把握巩固的度。

③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④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发展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激励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灵活多样的举措,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节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②谈话法:

通过师生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③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④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⑤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⑥实验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特性,探究其发展和变化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的方法。

⑦实习作业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科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方法。

⑧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评析,以辨明是非,获取真知、锻炼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⑨研究法: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

知识和发展科研能力的方法。

第六节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

形成严格的教学制度、以课为单位科学地组织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2)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课的分类):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分:

一是单一课,就是一节课内主要只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其二是综合课,就是一节课内需要完成多项教学任务。

②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

新授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技能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主要部分,小结,布置作业。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的指导工作

第七节一、教学评价概述(看课本P244)

第十章第一节五、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

①培养合格公民

②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

③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内容:

包括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础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

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

第二节一、品德诸要素的发展规律(看课本P268)

第五节二、德育方法

(1)明理教育法:

①通过摆正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②方式:

讲解;

谈话;

报告;

讨论;

参观;

③要求:

1有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3注意时机;

(2)榜样示范法:

①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②要求:

1榜样必须是真实可靠的,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积极情感;

3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树立不同的榜样;

4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师范作用。

(3)实践锻炼法:

①有目的的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的方法。

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学生;

4注意检查和坚持;

(4)自我修养法:

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

一种方法。

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的自觉性;

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的标准;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情境陶冶法:

①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制度育德法:

①指通过构建合理的学校制度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学校制度要合法;

2学校制度要合德;

(7)奖惩:

①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

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

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3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十五章第一节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③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④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

2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

3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

4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

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第二节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素养

(1)高尚的师德;

①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③热爱

集体,团结协作;

④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①教育理论素养;

②教育能力素养;

③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十六章第一节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的概念(人,财,物,时,空和信息)

(1)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

(2)学校管理的实质是为师生服务,具有服务性

(3)学校管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具有文化性

(4)学校管理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