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4230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Word下载.docx

后果

发达国家

18世纪中叶

趋缓

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快速增长

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作用

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用“推力”与“拉力”理论分析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二者比较如下: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

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化表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现及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013·

安徽文综)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

( ×

 )

解析 由图可知,2005以来,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大约从35%到45%快速增加,说明城市化推进很快,应处于中期阶段。

(2)(2013·

四川文综)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少,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 ×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城市人口数量在增加,城市用地在增加,故农业用地有所减少。

(3)(2013·

广东文综)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

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广州。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解析 根据题中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城市首位度数值越小,说明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越弱。

与2008年相比,2011年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下降最多,说明广州的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

(2012·

福建文综)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B.乙C.丙D.丁

3.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答案 2.D 3.A

解析 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

我国城市化具有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

世界平均水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应着图中的乙折线,余下的丙折线则对应发展中国家。

第3题,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停滞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有所减少,环境有所改善。

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而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

浙江文综)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

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5.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答案 4.A 5.B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4题,A项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项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负值,表明中心城区人口减少。

C项Ⅳ阶段后,费城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是增大了。

D项Ⅳ阶段到Ⅴ阶段,巴尔的摩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是负值,中心城区人口仍然在减少。

第5题,以巴尔的摩、费城为代表的制造业中心,伴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退,中心城区人口持续负增长。

纽约、波士顿由于制造业的外迁导致中心城区人口大幅减少,以后由于以金融、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增长。

6.(2012·

山东文综)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

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柱状图的读法、理解城市化的表现与发展条件。

(1)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所以两省城市化的特点也主要是这两方面。

(2)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要从城市化的形成因素上分析,即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的差异。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1.解读图表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2.方法技巧

(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要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示例1】试题调研2~3题,从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两方面入手,注意特殊“折点”的指示意义:

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化起步晚,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快,丁线符合。

(2)乙为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多以与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判读要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

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其变化做出解释。

图乙中

①~④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示例2】试题调研4~5题,该图表达的是波士华城市带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变化,按时间序列分为五个阶段,结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各阶段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作出分析解释,注意整体与局部相互印证:

图示信息显示了波士华城市带各城市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过程,但各城市的发展过程并不一致。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

(3)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判读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图丙A~C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实现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

城市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

3.城市热岛

(1)概念:

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低,市区形成高温区。

(2)影响:

近地面形成由郊区吹向城区的热岛环流;

市区降水比郊区多。

(3)应用:

为减少大气污染,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建设卫星城,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3.城市的“五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

(1)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2011·

江苏地理)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其中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是①,完善排水系统是防治城市内涝的有效措施。

(√)

解析 城市化后,硬化面积扩大,地表径流加剧,因此降水后洪峰提前,在三种情况中峰值最大,因此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

完善排水系统可以提高城市地表水的排泄速度,是防治城市内涝的重要措施。

(2010·

北京文综)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2.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3.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2.C 3.A

解析 第2题,此题适用排除法。

A项,从题干中知该城市为平原城市,气温分布、变化与地表起伏状况关系不大;

B项,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

D项,受城市热力环流影响,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

C项,城区低温区一般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第3题,据图可看出该城区7月地表平均气温高值区域面积增大且趋于分散,说明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人口集中的商业区向城区外围分散。

4.(2009·

广东地理)孟买和洛杉矶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随着城市的发展,孟买市在老城区之外建了一个新城区。

主要是为了缓解哪些城市

问题?

(2)洛杉矶市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化”现象突出。

分析其今后发展应注意哪些

答案 

(1)建设卫星城主要是缓解城市化不合理发展带来的系列城市问题: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住拥挤、用地紧缺、治安恶化等其他问题。

(2)应对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的“空心化问题”,应注意:

节约用地;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合理分区);

改造老城区;

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关键是通过有效措施,在经济发展同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吸引人们向城区回迁。

解析 第

(1)题,孟买建立新城区,是为了缓解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题,城市“空心化”现象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城市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合理规划、改造老城区、优化美化环境等措施来改变这一用地不合理的现状。

练出高分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乡村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中信息可知(  )

A.1980~201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

B.1950~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出生率一直大于乡村地区

C.在甲时间点,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

D.房地产开发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直接原因

2.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后,城市化发展趋缓主要受逆城市化的影响

B.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C.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将会大量涌现城市群和城市带

D.积极促进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乡村城镇化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可知:

1980~201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

由图中看不出人口出生率变化。

在甲时间点,我国城市、乡村人口数量相等。

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直接原因。

第2题,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城市化应该加快乡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城镇人口率的变迁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比重一直上升

B.城镇化水平非常高

C.2011年城镇人口可能超过农村人口

D.1950年~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4.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是(  )

①工业已转向资本密集型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 ④行政区划调整及户籍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由图知: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1960年后有一个下降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较低;

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接近50%,故2011年城镇人口可能超过农村人口。

第4题,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是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回答5~6题。

5.该图反映(  )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负相关

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洲呈现逆城市化

6.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

D.劳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图示信息显示:

城市化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亚、非洲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超过30%,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

图示信息无法显示欧洲、北美洲呈现逆城市化。

第6题,新兴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大,劳动力充足。

下图为“我国某工业城市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市区年降水量大于郊区的原因是(  )

A.海拔高,多地形雨

B.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C.受台风影响大,多台风雨

D.受冷锋影响大,多锋面雨

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可能表示重化工业区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市区比郊区气温高,对流旺盛,且烟尘物质多,因此城区比郊区降水多。

第8题,图中③地气温最高,热岛效应最强,由此推断该地最可能为重化工业区。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

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10.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可先判断乙代表的内容,其他一一对应即可找出。

第10题,各类产业迁出市区,城市离心力导致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形成卫星城。

下图为“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1982~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12.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 11.D 12.C

解析 第11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

总体上,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第12题,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20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

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材料二 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图甲)和北京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乙)。

(1)依据图甲,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

(2)说出图甲、图乙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3)1949~1958年和1998~2008年是北京人口两个快速增长阶段,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简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4)说出北京人口迅速增长对城市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1)第Ⅱ阶段:

向北(或西北)。

第Ⅲ阶段:

向东。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1949~1958年:

政治中心的确立;

医疗条件的改善;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量大。

1998~2008年:

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或医疗条件好,教育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住房紧张;

交通拥挤;

就业困难;

环境污染加剧等。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例可以看出,第Ⅱ阶段主要向北(或西北)发展,第Ⅲ阶段主要向东发展。

(2)题,图中直接反映出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用地规模的扩大。

第(3)题,1949~1958年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北京作为首都,随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1998~2008年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第(4)题,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

14.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大城市1949~2004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 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

(2)据材料一中图2,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 

(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

增加。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

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

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

 措施:

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

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

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解析 第

(1)题,从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等角度说明城市的发展特征。

(2)题,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加剧农业用地紧张。

第(3)题,城市化改变了地表环境,影响了水循环的正常进行,可能会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

该问题可以结合生物和工程措施加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