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自主学习能力调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下学期自主学习能力调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学期自主学习能力调研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改为
▲
。
(3)句③中修饰语位置不当,应该把“
”和“
”互换。
(4)句④中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应该把
▲
4.语文综合实践活动(4分)
你的邻居们经常把生活垃圾倒入河里,河水被严重污染。
学校就这一现象决定组织一次社会调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假如在这次社会调查活动中你是一名小记者,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你准备采访一位正在河边晨练的老人,请扣住采访目的设计两个问题。
A:
B:
(2)你又准备怎样劝告你的邻居们不要把生活垃圾倒入河里。
▲
5.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
(15字以内)(2分)
2007年5月25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05年一项针对38万多名学生的监测显示,7至18岁的城乡男生平均身高比2000年检测结果分别高出7厘米、1分米。
但是,学生的多项体能指标却呈下降趋势。
如肺活量,2005年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毫升、303毫升;
乡村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37毫升、259毫升。
2005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也绝大多数下降,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3.9厘米。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3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这首诗中写出环境幽静的一联是:
(1分)
▲
7.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13分)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
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循默
普刚毅果断,
未
有其比。
尝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
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
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
以
归。
他日
补缀
旧纸,复
奏如初。
太祖乃
悟,
卒用其人。
【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
上怒,诘其故,对曰:
“臣以尚急于弹雀。
”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
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上骂曰:
“汝怀齿,欲讼我耶!
”对曰:
“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卒用其人(
)
(2)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
(3)上怒,诘其故(
(4)自当有史官书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太祖乃悟
乃以瓦布之
C.普又以其人奏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0.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译文:
(2)汝怀齿,欲讼我耶!
11.【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
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3分)
答:
(三)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12-15题。
(11分)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
“人都到那里去了?
”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
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2.请问以上片段中,记叙了我在三味书屋生活的哪几件事?
13.鲁迅先生一直高举“反封建”的大旗,有人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先生非常的痛恨,他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极大的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对此你有何看法,并结合选文叙述依据。
14.文中师生读书一段写得对比鲜明,非常有趣。
老师一个人在大声朗读,而同学们却在偷偷玩耍。
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的描写我画画的事情?
这对表现先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5.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6~20题(13分)
玉兰花的记忆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
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范围,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呻,送给老师和同学。
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
“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
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
现在想起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竞有如此大的魅力?
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
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
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
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
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情谊,真是情趣无限。
⑥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吧。
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⑦我恍然大悟。
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
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
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⑧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
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
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6.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美好感情?
请分条概括。
17.选文第⑤段,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
(2分)
18.选文第⑥段写到“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19.请对选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
①经常是老师提醒:
②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我选▲句,评析:
▲
20.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上面这篇文章另拟一个题目。
三、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你也许遇到了许许多多:
亲情、友情、幸福、快乐、成功、善良、丑陋、烦恼……总有一些触动了你的心灵。
请你以“,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将文题补充完整。
②500字以上。
③文体:
记叙文。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七年级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调研试卷答题纸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1.(2分)
2.(8分)
(1)
(2)
(3)
(4)
(5)
3.(4分)
(1)
(2)改为
(3)和互换
(4)改为
4.(4分)
(1)A:
(2)
5.(2分)
二、理解阅读(共40分)
6.(1分)
7.(2分)
8.(4分)
(1)()
(2)()
(3)()(4)()
9.(2分)()
10.(4分)
(1)
(2)
11.(3分)
12.(4分)
13.(2分)
14.(3分)
15.(2分)
16.(4分)
17.(2分)
18.(2分)
19.(3分)
我选句,评析:
20.(2分)
三、写作(40分)
题目:
,在我身边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7、不矛盾。
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加上周围一片喧器,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
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11.示例一:
他们遇事都镇定自若(或“沉着冷静”)(1分)。
赵普在太祖盛怒而撕碎奏章时,面不改色,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1分);
某臣在太祖因盛怒而打掉他两颗牙齿时,慢慢地弯腰拾起牙齿放在怀里(1分)。
示例二:
他们都能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1分)。
赵普不顾太祖盛怒极力为国家举荐人才(1分),某臣不顾太祖盛怒劝谏太祖不要耽于游乐,要关心国事(1分)
12.提问怪哉;
后园玩耍;
师生读书;
游戏画画。
13.不同意。
鲁迅先生痛恨的是封建教育制度,不是文中的先生,文中的先生在当时封建教育制度下,还是比较开明的,“两个不常用”、“溜到花园去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太多、太久”、“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先生“和蔼”且“极方正,质朴,博学”、“我对他很恭敬”。
14.同学们在课上偷偷画画是为了表现孩子们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死板的教学方法很反感;
同时从侧面突出老师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他知识的渊博。
15.这些加点的词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准确生动描写出先生读书时候的专注认真与全身心投入的沉醉状态,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