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314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docx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论文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心理健康修身思想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理念,对当前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其代表是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儒家的“仁”的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无我”思想。

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困扰人们的一大社会问题。

就如何救治而言,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我们看来,中国文化中确有许多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

然而就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当属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常言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想要从根本上救治心理问题还要从思想着手。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也确有许多有关心理调整或心理治疗的理念。

对这些思想加以系统的总结和清理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在此,我们谨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代表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加以探讨。

一、儒家的“仁”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

在儒家思想里,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修身方面的思想。

正如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所说: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而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历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

这其中所谓的修身,就是“修己”,“修养自身”之谓。

应当说,古往今来,儒家关于修身的学说和专著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然而其宗趣却是前后一贯、一脉相承的。

若用一字来概括它的话,那就是

“仁”。

那“仁”之含义宜作何解?

此问题颇难回答。

在《论语》中,孔子师弟间关于“仁”之问答颇多,然而并无一致界定。

后儒对此问题亦可说见仁见智,解释不一。

如孟子言:

“仁,人心也。

”韩子(愈)言:

“博爱之谓人。

”在我们看来,儒家所谓仁,可解释为“合理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我们研究梁漱溟思想与《论语》一书所得出的最后结论。

梁漱溟先生曾对心理学特别是儒家心理学作过深人研究。

他认为,在古今中外的心理学说中,惟有儒家对人之认识最深刻,故而其人生态度也最为合理。

梁氏还专门撰有(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文。

另外,在《论语》中,有“仁者不忧”一语,此“不忧”恰与梁先生所谓“合理的人生态度”相应。

如何做到仁?

历代儒者对此曾作出深人探索,并多所论述,现就其大者作如下概括。

其一,立志。

儒家学者多言志,即所谓“士尚志”。

《论语》中有“士志于道”之说。

其实,儒家所谓道,即“仁”。

也就是说,要想做到仁,要想使自己生活得合理,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志于道(仁)”这样一个志向。

只要树立了这样一个志向,就能够做到仁。

就像孔子所说:

“我欲仁,斯仁至矣。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反之,若没有坚定的求仁志向,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同时在求仁方面,要有一种“掘井及泉”的精神,半途而废怎么也不能成功的。

所以说,在现实中真正“志于仁”的人是不多的,孔子的学生里面也仅有颜渊一人可以做到“三月不违仁”。

其二,求友。

一个人要做到仁,或者说使自己的生活达到合理,仅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朋友的帮助。

对此,儒家思想中有颇多论述。

如曾子讲: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贡问孔子如何为仁时,孔子回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谈到调整心理时指出:

“如果我们有意调理自己,则亲师取友,潜移默化,受其影响而得其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说得再广泛一些,如果要想调理自己,就得找一个好的环境。

所谓好的环境,就是说朋友团体,求友要求有真志的朋友;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

”川因此,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朋友的帮助是不可少的。

其三,执中。

中庸学说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行为合乎中道也是儒者们的最高追求。

在过去,人们常把中庸看成是一种折中主义,是不对的。

事实上,它是一种很高并且难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如孔子所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从一定意义上讲,“仁”的表现就是“中庸”。

孔子就是合乎中庸人格的代表。

《论语》曾这样描述他:

“子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样的境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孔子还提出了过和不及、狂和捐四种反中庸的人格,从中可以看出其缺欠点皆在于拘于一偏。

因此,在现实当中,需要对其分别加以具体而不同的教育。

就像孔子一样,对性格鲁莽的子路持以警戒态度,而对性格懦弱的冉求则予以鼓励。

应当说,孔子和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这是因为,现实中的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实际就是没有做到中庸的人,比如抑郁症者似可比作捐者,躁狂症者大抵可视为狂者。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以不同的指导,使他们的心理由不平衡转为平衡。

其四,处乐。

乐观向上也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

当然,这种态度也是仁者所必须具有的。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斯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而且,安贫乐道也是最为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精神境界,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就是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

孔子和颜回的这种人生境界后来被宋儒称为“孔颜之乐”。

应当说,儒家的这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首先是一个快乐的人。

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让那些有心理问题者先乐起来。

其五,居敬。

通过自己的修养以达到的仁的境界,这是每个儒者所孜孜以求的。

然而,在修身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基本态度,那就是敬。

当子路问什么是君子的时候,孔子回答说:

“修己以敬。

”意思是说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就行了。

在孔子看来,欲修身以达仁,首先要有种严肃认真(即“敬”)的态度。

应当说,这样一种态度对于调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二、道家的“无为”思想

在中国本有的思想流派之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仅次于儒家。

就哲学思想而言,道家学说可以说诡奇莫测、博大精深。

而且,其中亦包含丰富的养生和修道学说。

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道家修养学说的话,那么最恰当者莫过于

“无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并非是“不为”,而是“无所为而为”。

如果用道家哲学的另外一个术语来表述的话,就是“自然”。

这是因为,在《道德经》一书中曾讲过“道常无为”,又说“道法自然”。

可见,“无为”与“自然”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另外,著名的《道德经》注释家王弼也是这样解释的。

他在解释“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时说:

“自然已足,为则败也。

”在解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时又说:

..y匝自然也。

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

”《道德经》中的这种自然无为思想,在庄子那里也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然而,它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据我们概括,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知足寡欲。

在道家看来,现实当中人们所面临的种种灾难皆由人私欲膨胀所导致。

《道德经》中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十六章)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多逐于耳目声色之好而难以自拔,即所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做到两点:

一为“少私寡欲”,二为“知足”。

因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

应当说,道家的这种知足寡欲的思想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

其二,谦让不争。

在现实中,人们之间难免会发生利益的冲突,争执之事也在所难免。

这样的情形应如何处理,在道家看来,应该谦让不争。

要实现不争,对统治者来说,需要做到“不尚贤”;对一般人来说,需效法水之德,因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需要指出的是,道家讲的“不争”不是单纯的消极退让,而是基于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而提出来的。

正像《道德经》所指出的:

“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

”(第八十一章)即是说,愈能“为人”、“与人”,就愈能使自己精神愉快,可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反之,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则会损害别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因而会带来种种烦恼和心理问题。

因此,很有必要吸收道家哲学中的不争智慧,以协调人我关系,促进个体身心健康。

其三,守静弃躁。

人之心理健康与否,在道家看来则表现为静、躁的不同。

具体说就是,心理健康者属静,其不健康者则为躁。

如何做到“静”,《道德经》言要“归根”,即: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

”(第十六章)其实,所谓归根就是回归到原处的状态,即“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章)。

要做到这一点,用《道德经》所提出的方法就是“无知无欲”,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

对无知、无欲两点,其实也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无知,因为欲从知来。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道家的“无知”“无欲”和他主张的“无为”一样,并非是“不知”、“不欲”,而是“无所知而知”,“无所欲而欲”,体现的是一种率性而为的态度。

这些思想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佛家的“无我”思想

相对于儒、道两家而言,佛家哲学属外来思想。

佛教自汉明帝时人中国来,历500年,经无数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至隋唐时达于全盛。

尤为重者,西土佛教既经消化,已然成为中国思想之组成部分,即中国佛教,其中学派林立,各有特色,且富深刻之哲学思想。

佛家哲学集于大藏经,渊奥难识,非有上等根器则难理会。

其中,中国僧众参禅、理佛之法门于今之心理调整颇多助益。

大藏经凡八千卷,佛法万端皆蕴其中。

若以片语括之,即为“无我”。

前辈学者梁启超先生尝言:

“佛说法五十年,其法语以我国文字书写解释今存大藏中者垂八千卷,一言以蔽之,曰:

‘无我’。

""(z7又言:

“倘若有人问佛教经典全藏八千卷,能用一句话包括他吗?

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

‘无我、我所。

’再省略答两个字:

‘无我。

’因为‘我’既无,‘我所’不消说也无了。

”。

[3]我们甚匙斯言,原始佛教(小乘佛教)三法印有云: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梁寂静。

”可知佛门万法,皆主“无我”。

然对于佛法中讲的“无我”,一般要从这样两个角度加以理会:

其一是“学”,其二是“证”。

前者是从学理角度说明“我”之为无,后者则从实践角度证悟“我”之存在。

在此,我们仅从“学”之方面解释我之不存在。

照常理言之,说我之不存在实不可思议。

我之感知,实实在在;我之情慷,真真切切……而且,言我之不存在亦违逻辑,我既不存在,如何言之。

然而,佛家哲学所讲无我是就本体论言。

其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纠正世人之妄解,具体说就是以佛家智慧,照见“五蕴皆空”。

佛家所说

“五蕴皆空”(蕴,亦称阴,积聚之意)即心理活动之五种表象,具体说就是色、受、想、行、识。

对于此五蕴,可以作简单训释:

色,为“有客观性事物”或“物质物态”(感觉之客观化);受,为“感觉”;想,为“记忆”;行,为“作意及行为”;识,即“心理活动之统一状态”。

佛家认为,这五蕴皆非实存。

《成实论》有云:

“五阴中,我心名为‘身见’,实无我故。

说缘五阴,五阴名身,于中生见,名为身见。

于无我中而取我相,故名为见。

”即是说,此五种心理活动不过是一种错觉。

何以言之,Kl}l}}正理论》(卷三)中的一段话可拿来说明:

“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

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

如世间聚,我非实有。

”《成实论》(卷十)中讲:

“是五阴空,如幻如炎,相续生故。

”即是说,现实人所得不过是现象的波波相续,并非事物实体。

就像以前放映电影,看似人物在活动,其实不过是无数胶片之集合。

正像梁启超先生所总结的,“所谓人生,所谓宇宙,只是事情和事情的交互,状态和状态的衔接,虽生随住,随变随灭,便是五蕴皆空的道理,也便是无我的道理”fa7。

佛家认为,世间万象,其性本空,常人却以为有,实为假有。

因常人不明“假有性空”之理,误将五蕴相续状态视之为我,于是产生我见,进而生我痴、我慢、我爱,无量苦恼接踵而至。

然而,一旦了悟佛法无我之理,则会脱离无常、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