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2857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文中的文化常识文档格式.docx

7、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

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8、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求是:

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3、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

《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

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罗敷:

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

古代的坐具。

6、新妇:

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

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

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

出生年、月、日的干支。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盛行于东汉到唐。

《兰亭集序》

1、禊事:

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

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既望:

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

2、美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游褒禅山记》

1、浮图:

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

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

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蜀道难》

1、子规:

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青衫:

黑色单衣。

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马嵬》

1、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

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寡人之于国也》

1、庠序:

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八荒:

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2、六合:

天地四方。

3、敲扑:

刑具。

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陶朱:

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

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6、戟:

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

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8、七庙:

天子的宗庙。

《师说》

1、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

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人物传记。

《窦娥冤》

1、缥缃:

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

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

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

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候:

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

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

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

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

一般的宫殿。

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

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

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

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

向人敬酒或献礼。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

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

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

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

侦察兵。

6、阏氏:

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

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

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

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

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

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

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

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

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

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7、公府: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

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

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

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

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

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

官吏初到任。

14、视事:

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

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归去来兮辞》

1、三径:

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

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

在某地住宿。

3、钟鸣鼎食:

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

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

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

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

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

投笔从军。

《逍遥游》

1、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

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

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

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

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

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

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

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

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

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8、牧:

古代称州的长官。

9、犬马:

臣子自谦。

古代文化常识

1、二十八宿:

古人划分的恒星集群。

是古代汉族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具体如下: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

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ló

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2、分野:

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

3、银河:

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五湖:

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三秦:

现在的陕西省一带。

7、三吴:

吴兴郡、吴郡、会稽郡。

8、三楚:

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

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

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

10、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

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

每季用孟、仲、季区分。

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13、古人纪时:

时段纪时(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

特定称谓纪时:

夜半、鸡鸣、昧旦、平旦、平明、日出、食时(朝食、蚤食)、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昃、夕食、日入)、黄昏、人定。

干支纪时(南北朝之后):

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

子时:

夜晚11点—1点,依次相推,每两小时一个时辰。

五更报夜:

黄昏——甲夜——一更19-21人定——乙夜——二更21-23

夜半——丙夜——三更23-1鸡鸣——丁夜——四更1-3

平日——戊夜——五更3-5

14、古代重要的节日:

除夕(元日)、元宵(上元)、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

15、名:

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6、字:

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

17、号:

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称、别字、别号。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

号初为自取,称自号;

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18、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常见的如:

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

19、外号:

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

20、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21、《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

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

凶礼:

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

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包括所有的军事行动规范。

宾礼:

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

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22、座次:

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23、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24、趋:

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

《长恨歌》

1、列土:

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

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

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

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

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

指天子车驾。

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1、行路难:

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

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

“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

“嫔(pí

n)”“嫱(qiá

ng)”:

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

“媵(yì

ng)”,

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

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锱、铢连

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

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

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

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

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

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

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

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

牲畜;

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

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天子祭祀社稷用

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3、告庙:

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

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

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

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

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

“郎”,唐

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3、孤: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4、所怙:

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

语出《诗经》:

“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亲;

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

探望。

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

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7、少年:

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8、孩提:

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9、尚飨:

亦作“尚享”。

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

尚,表

示希望。

飨,鬼神享用祭品。

《狱中杂记》

1、刑部:

又称秋官、宪部。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

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2、京兆:

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文中

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

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

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

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

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设立于康熙十三年。

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

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

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

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

官。

6、大辟:

斩首。

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7、大决:

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8、勾决:

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

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

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

“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9、梏:

古代木制的手铐。

10、木讯:

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11、移关:

指移文、关文。

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

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

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陶庵梦忆序》

1、鹿鸣宴:

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

因宴会时歌《诗经·

小雅·

鹿鸣》

之章,故名。

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

鹿鸣宴。

2、漏尽钟鸣:

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3、根:

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

根”。

4、舍利:

梵语“身骨”的译音。

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

称为“舍利子”。

5、劫火:

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

劫,梵语“劫簸”的略称。

劫簸是一大段

时间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

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宗庙:

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

诸侯会盟,朝见天子。

会,诸侯相见。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4、端章甫: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

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

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5、小相:

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

相分卿、大夫、士三

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