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2734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4章 《列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Word下载.docx

篇末,列子为了预防矫枉过正,又将“默而得之,性而成之”的圣人与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加以区别对待,申明圣人之智寂然玄照,通理而无所偏执,无为而惠及天下。

后者却好像聚块积尘,只不过是繁华人间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罢了。

这不由使人想起孔子那句至理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

五、汤问

《汤问》一篇,笔锋横扫天下,尽显天地至理。

文中载有诸多超逸绝尘的神话传说,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以期突破世人囿于视听的浅陋常识,消除种种流于表象的巨细、修短、同异分歧,列子先借由殷汤与夏革的对话,畅谈时空的无极无尽,并且难能可贵地表达了“天地亦物”的宇宙观;

再通过大禹和夏革的两段言论,说明自然界的生息变幻以及人世间的寿夭祸福都是无所待而成,无所待而灭,即使博学多识的圣人也未必能够通晓其中的规律与奥秘。

就好比四方八荒的政风民俗,彼此相异却未足为奇,因为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下“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属于自然而然的产物,万事万物既然不可以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那么通达大道的至理名言自然也无法按照惯常思维去理解其深刻内涵。

所以列子有以詹何持钩、扁鹊换心等寓言故事来譬喻为人处世所必须葆有的平衡状态,亦即“均”。

“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均”于技,则可以聆听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事实上,文中讲述的所有诡异奇特的技艺,都是为了将人的作为巧妙地推于道的境界,由此,“乃可与造化者同功”。

只可惜,至情至理往往命同孔周三剑,虽为代代相传的至尊之宝,却只能“匣而藏之”,即使偶现其光,也被疑为了无用的废物或是荒诞虚妄的谣传,从而被迫“无施干事”,适形避世。

六、力命

本篇围绕天命与人力的矛盾关系,展开一系列论证。

在杨朱看来,天命超越于人间所有道德、强权、功利之上,自为人人所不可企及。

它看似无端无常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世间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由它来决定。

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

它总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历史上与现实中才会出现“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等诸多颠倒混乱的社会现象。

文中列举管鲍之交、小白用仇的史事,推翻世俗所谓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辞,而将其缘由归结于不得不为之的天命。

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于,鬼魁不能欺”。

与其揣摩天意,机关算尽,希冀凭小智小识改变自身的贵贱寿夭,不如学季粱安命以待疾,东门是丧子而不忧。

只要领悟了“至人居若死,动若械”的境界,对于天命能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则自当不受外物纷扰而与天地同运。

七、杨朱

《杨朱》全篇畅言当生之乐,晓谕生死之道。

文中“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邪”说。

但刘向在《列子新书目录》中所称“杨子之篇,唯贵放选”,则未免以偏概全,支离其说。

文中,杨朱将名实关系两两分离,认为名未必符合实,实也未必依附于名。

他列举管仲、日恒、尧、舜、伯夷、叔齐等人的不同际遇,证明社会上存在着种种“实名贫,伪名富”的不公平现象。

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尘世间的这些贵贱等级,并且卸下所有仁义道德的虚浮光环,让仁圣凶愚死后同样化作腐骨。

由此反观充满苦难的历史进程与飘忽无定的短暂人生,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

与之相比,任何的生前虚名或是死后荣耀都无异于伤生害性的“重囚累梏”。

凡俗之人,顾忌刑赏的尺度、名法的教诲,行为处世往往前瞻后瞩,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寿,也不过做了礼教与名利的傀儡。

公孙朝、公孙穆酗酒作乐,端木叔散尽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

殊不知杨朱正是通过这两则寓言昭示天下,应当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任性纵情,才是悟道真人。

篇末,杨朱又唯恐矫枉过正,故而转回名实之论,表明在“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的现实中,“名”与“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

但若是在缘自本性的欲求之外,还去追求多余的功名利禄,那就是贪得无厌,成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实”。

可见,杨朱学说本为批驳俗世虚荣,解脱纲常教化,并非肆意妄为。

及至后人曲解,才让他无端担起了自私放纵的万世恶名。

八、说符

《列子》全书,始以《天瑞》,终以《说符》,首尾呼应,自成一体。

古时以所谓天降“符瑞”,附会与人事相应,叫作“符应”。

“符”,有符信、符验的含义。

“说符”,即谓“道”与人事的相互应验。

全文通过三十余则寓言和说理,对“道”与“智”、“名”与“实”、“形”与“神”、“贵”与“贱”、“时机”与“变通”、“久利”与“暂得”、“持身”与“治国”等多对关系进行了多个角度的论述。

世事无常,祸福相倚。

因此,列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持后而处先”,对于事物的存亡变幻,也应当透过其表面来“寡其所以然”。

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远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剧;

一方面也要拥有“授隙抵时,应事无方”的智慧,领会“先迕后合”的圣人之言,进而懂得各种看似无关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积来已久的缘由。

然而世人多纵欲迷性,重利轻道,贪图一时所获,不念长久之积,所以才会闹出“宋人拾契”“齐人攫金”那样的笑话。

唯有舍末明本,“归同反一”,因名求实,得其髓而弃其粗,才能一睹天道与人事之间的绝妙天机。

艺术成就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

西汉初,《列子》颇行于世。

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散落民间,西晋时又有所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顶峰。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李治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李隆基立玄学博士,指定《老子》《列子》《庄子》《文子》为必读之书,时号四玄。

天宝四年(745)追封列御寇为冲虚真人,《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

到了宋代,真宗赵恒在“冲虚”二字后面又加“至德”二字,书名又成了《冲虚至德真经》。

徽宗政和六年(1116)赵佶诏立《内经》《道德经》《列子》《庄子》博士。

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134章,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

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姓列,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东周威烈王时期人,与郑穆公同时。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对中国人思想影响甚大。

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曲弥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命表现出最达观,最磊落的就是列子。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列子聚徒讲学,弟子甚众。

一次,列子往谒南郭子时竟挑选“弟子四十人同行”,可知列子后学众多。

从《庄子》中可以看出列子学派在战国中后期影响很大。

《淮南子》:

“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列子学壶子,观景柱(测度日影的天文仪器)而知持后矣。

”(《列子·

说符》:

“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

列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吕氏春秋》与《尸子》皆载“列子贵虚”,但依《天瑞》,列子自认“虚者无贵”。

彻底的虚,必定有无(空)皆忘,消融了所有差别,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

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祸,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

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

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都选自此书,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尊奉为“冲虚真人”。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传承人物。

《列子》一书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列子》可以说是一篇恢宏的史诗,当时的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列子》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

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说: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子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练就了一身卓绝的轻功。

因为庄子书中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如“无名人”“天根”,故有人怀疑列子也是“假人”。

不过《战国策》《尸子》《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应该实有其人。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奈地坏何?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七年级上册,《列子·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年级上册,《列子·

愚公移山》)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注】,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衢:

大路。

——(选自《列子·

汤问》)

【乙】

——(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薛谭乃谢,求反()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杂然相许()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哪里)

B.复到舅家问焉(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中)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一处)

饯行于郊衢

4.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

未穷青之技

5.《列子》里的故事大多有寓意,【甲】文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1.

(1)道歉

(2)削减

(3)扛

(4)赞同

2.C

3.饯行/于郊衢

4.没有学完秦青的全部技艺。

5.学习需要谦虚谨慎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自满和骄傲。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

【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唱着慷慨雄壮的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生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学科.网

列子辞子阳之粟

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郑子阳①者曰:

“列御寇②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

列子入,其妻望③之而拊④心曰:

“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

”列子笑谓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

且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

故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矣。

【注释】①郑子阳:

郑国叫子阳的丞相(也有资料说是君主)。

②御寇:

即上文的列子。

③望:

怨恨,埋怨。

④拊:

拍打。

——(选自《列子》,有删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子列子穷/所识穷乏者得我

B.盖有道之士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C.至其罪我也/不效则治臣之罪

D.民果作难/李广难封

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8.列子辞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6.A

7.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8.因人之言而施恩,就有可能因人之言而降罪。

“得”和“有”的主语,所以这里应该在“妻子”后面停顿。

后两句的主语承前省略。

“君”为名词,作主语。

故断句为:

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8.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这句话可以看出,列子辞粟的原因是:

因人之言而施恩,就有可能因人之言而降罪。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

有人对郑国的宰相子阳说起这件事:

“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

”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

“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

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

”列子笑着对她说:

“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

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与的原因。

”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列子见细节而远离不义。

而且列子有饥寒之忧,尚且不随便取得,看见得到就想到要符合道义,看见利益就想到危害,更不用说他处于富贵之中了。

所以列子掌握了人性的情理,可以说是能够保持自己操守的人了。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于关尹子②。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

“弗③知也。

”关尹子曰:

“未可。

退而学之。

三年,又以报④关尹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列子曰:

“知之矣。

“可矣,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注】①中:

打着。

②请于关尹子:

向关尹子请教。

③弗:

不。

④报:

报告。

——《列子·

说符》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列子学射中矣()

(2)又以报关尹子()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守而勿失也()

(2)退而学之()

11.翻译下列句子。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12.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9.zhò

ngyǐn

10.

(1)牢记

(2)返回

11.你知道你射中靶子的道理吗?

1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学科#网

【解析】

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

关尹子问:

“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

“不知道。

”关尹子说:

“还不可以。

”(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

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

”列子说:

“知道了。

“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

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所以圣人不关心存亡,而关心为什么会这样。

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②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①杨朱:

人名。

②素:

白色。

③缁:

黑色。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3.刚才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难道你能不觉得奇怪吗?

14.凡遇是非,切莫忙于责人,应首先从自身找原因。

(或: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辨别其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其内在本质。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

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

在这时,杨朱说:

“你不要打狗,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刚才假如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的回来时成了黑的,难道你能不觉得奇怪吗?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①鬻②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①适:

去。

②鬻:

卖。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攫其金而去()

(2)对曰()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昔齐人有欲金者。

17.此则寓言故事意在嘲讽怎样的人?

【答案】15.

(1)离开

(2)回答

16.从前,秦国有一个想得到金子的人。

17.利欲熏心不顾一切的人。

(意思对即可)

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

“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

”那个人回答说:

“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学!

科网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反映睿智和哲理,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只要我们逐篇阅读,细细体会,就能获得教益。

它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伊索寓言》”。

而且在意境上,《列子》远远超越《伊索寓言》。

此处略举几例供学生积累。

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