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2537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

社区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社区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状况、种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社区自然环境、社区资源、社区功能、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意识、社区关系、社区的影响力等。

中医全科医生要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观察个人健康问题的背景及个体所表现的特异性。

例如,《黄帝内经》中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气质、行为、能力、体质和体型的分类特征及相互间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发生、诊治的关系。

在《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中依据五行将人分为“五形人”,就个性特征而言“木形之人”的能力是“好有才”;

“火形之人”的性格是“多虑”;

“土形之人”的价值观是,“不喜权势”;

“金形之人”的气质是“静悍”;

“水形之人”的态度是“不敬畏”,侧重点各不相同,适应四季状况不同,因此,“五形人”的求医行为也各不相同。

表3—1《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五形人个性类型

分型个性特征适应四季状况

木形之人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

火形之人疾心,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

土形之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能秋冬不能春夏,感而病生

金形之人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感而病生

水形之人禾敬畏,善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正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

“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了什么病更重要。

”完整的背景,不仅有助于全科医生理解病人,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维护健康,而且还有助于分析病人的求医原因。

二、分析求医因素

《医学源流论》说: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

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

“凡治病,先须识因;

不知其因,病源无目”。

病人就诊的原因不仅仅是疾病的严重性,它更涉及病人对症状的理解以及功能障碍对病人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发现,出现症状后,30%~40%的人不理会这些症状,30%~40%的人会采取自我保健措施,10%~20%的人会征询亲戚朋友的意见或寻求民俗治疗,仅5%~20%的人寻求专业性的医疗服务。

从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部门求医人群分析,人们产生就医行为的类型分为主动求医型和被动求医型。

McWhinney在《超越诊断》中描述了促使病人就诊的七大原因:

①躯体方面的不适超过了忍受的限度;

②心理上的焦虑达到了极限;

③出现信号行为,如病人认为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疾病有关的症状或体征等信息,希望与医生一起讨论或做出诊断;

④出于管理上的原因,如就业前体检、病假条、医疗证明、民事纠纷等;

⑤机会性就医,如病人仅仅因其他原因有机会接触医生,而顺便提及自己的某些症状,机会性就医常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的疾病;

⑥周期性健康检查或预防、保健的目的;

⑦随访,如病人应医生的预约而就诊,主要为一些慢性病患者。

可见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主要是生物学的原因,其次是心理性原因、社会原因。

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主要源自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病人的多层次的需要,患病体验、痛苦感受等以及相关的家庭因素和社区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一)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病人在其自定义健康概念的基础上反映出来的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主要涉及求医行为的价值和可能牲。

它存在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对疾病威胁的感受,包括疾病严重性及个人的易感性;

二是对保健行为带来利益的认识,一般认为某个特定疾病的威胁较大而采取求医行为所产的效益很高,则个人就可能求医,以获取适当的预防或治疗等措施;

反之,则可能不会求医。

这两方面个体化的影响因素又会受到来自社会与自然等修正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种族等人口学特性影响;

人格、社会地位、同辈及相关团体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

医生、家人或同事的告诫及宣传媒介的诱导等他人行动的提示,以及以前与疾病的接触经验和获得的知识等建构因素影响。

可见健康信念模式与求医行为直接相关。

珍惜健康的人常因轻微的症状而就诊,而忽视健康价值的人却往往延迟就诊,延误治

疗时机。

因此,全科医生应该了解病人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及其对有关疾病严重性和易感性等问题的认识程度。

此外,健康信念模式还会影响病人对医嘱的顺从性,影响病人与医生的合作程度,同时也影响病人对疾病的焦虑程度和应对方式。

家庭成员中个人的健康信念模式可相互影响,如病人的求医行为常常受其配偶或父母的健康信念模式的影响。

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模式是维护个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应该让病人认识到,拥有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珍惜和努力维护拥有的健康,并积极采取促进健康的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健康学思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繁衍中生生不息,一脉相承,与儒家、道家、释家,抑或是中医独特的健康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

儒家比较重视人类社会的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道家孜孜以求的恬静淡泊、随心所欲的境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正是道家对现代健康学的重要贡献;

释家在阐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时指出,内心的宁静与寿命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寿命也就越长;

中医学则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志为“阴平阳秘”,即阴气平顺,阳气固密,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即可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黄帝内经》将此健康状态的人称作“平人”。

直贯古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足中医发病观对个人健康信念模式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而也影响了令人求医行为。

临床调查发现:

有不少人在医院检查后尽管未发现疾病,但仍然认为个人存有健康问题,常常求助于中医,期望给予治疗。

由此可见,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健康目标是由疾病或生理缺陷来确定的,诊断和健康目标十分相似。

其治疗目标诸如治愈或缓解,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和中医学却意识到健康的相对性,设定目标时必须衡量每一个病人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以便清楚地确定切实两可行的、特定的、医患双方都同意的健康目标,鼓励病人尝试达到其最佳健康状态的机会。

图3一l健康信念模式

(二)疾病因果观

疾病因果观是指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因果看法,是病人解释自身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受个人文化、家庭、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病人通过医生、朋友、家庭成员、书籍等渠道收集信息,使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并能认识机体亚健康或患某些疾病的信号,根据个体性的疾病因果观,产生相应的求医动机与求医行为。

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就会要求医生开具药物;

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精神紧张引起的,就会要求医生提供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

而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鬼神附体引起的,就会求助手巫医。

不健康的疾病因果观,可能会导致病人过度求医、或拒绝求医等不良就医行为。

医生若不了解个人的疾病因果观,就无法正确认识个人求医的主要原因,无法正确理解个人陈述问题的方式以及症状的真实意义,也容易漏掉一些重要的资料。

由于疾病因果观与个人的文化背景、信仰、家庭因素等多因素相关,个体性的疾病因果观的改变与重建都需要时间来磨合,甚至还存在难以转变的情形。

因此,全科医生有必要在了解个人疾病因果观的基础上,对个人作详细的解释,争取在疾病因果观上与个人取得一致,减少不健康的就医行为。

如全科医生可以通过与个人讨论主要问题,如病因、时间、严重性、预后、影响、担忧和治疗,从而了解病人的疾病因果观:

你认为自己得的是什么病?

你认为得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你多久了?

你觉得问题有多严重?

你认为问题如果不处理会有什么后果?

患病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不便?

你害怕什么?

你想接受怎样的治疗?

需要关注的是,个体化的疾病因果观在各类传媒的宣传、社区广泛而持久的公共卫生教育及医生、家人正确的疾病因果观影响下可能会由量变到质变,因此,中医全科医疗服务要从个人、家庭及社区人手,真正体现全科医疗中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

(三)患病体验

患病体验指病人经历某种疾病时的主观感受。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病人的患病过程,一般分为十个时期:

①觉察到一些不连续的身体功能障碍;

②感觉到一些不连续的疾病症状;

③尝试某种形式的自我保健;

④利用家庭内可得到的内部资源;

⑤利用某些非专业的外部资源;

⑥求助于职业性非医疗资源;

⑦求助于医生;

⑧诊断与评估;

⑨制订和实施处理计划;

⑩治愈或成为慢性疾病或死亡。

一般患病体验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

①精神与躯体的分离感。

②孤独感与无助感:

这种与世界失去联系的感觉,是病人产生失去独立和失去控制自身或他人能力的感觉,最后产生一种深刻的悲痛感,病人体验到孤独、依赖之悲哀、愤怒、内疚和自责。

愤怒可以投射到医生或其家人身上,表现为无端的指责。

③恐惧感和焦虑感:

合理的恐惧主要来自严重的疾病,而不合理的恐惧和焦虑常来自微小的疾患,与病人对疾患的错误理解有关,是病人常有的体验,与疾病的严重性无关。

④对健康充满羡慕:

失去健康的人大多对健康充满了羡慕,对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实施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

⑤疾患可以损害理性的本能并容易被激怒:

病人在患病后感到烦躁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难以接受混乱不堪的现实,很容易被激怒。

最讲理的人也可以变成不讲理的人。

全科医生要理懈和容忍病人的易激惹的情绪,促使病人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和维持内心的平衡。

⑥失去时间变化的感觉:

由于人体的自然节律,如饮食、睡眠、工作、V休息的节律都被打乱了,病人往往感觉时间是缓慢流动的或凝固的,延长了病人体验痛苦的时间。

⑦拒绝接受症状并由此产生紧张心理:

如慢性病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非一过性的,病人必须带病生活一段时间甚至终身。

拒绝接受症状会增加病人对症状的敏感性,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症状上,不利于适应带病生存的状态,而病人一旦接受症状后往往紧张也就解除了。

疾病带来的痛苦体验是非常个体化的体验,一种总体的感觉,它只是疾患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疾患本身。

疾病或疼痛、不适等引起的痛苦程度往往与许多个人方面的因素有关。

痛苦常常包括肉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和道德的痛苦三个方面,在临床治疗上经常只关注缓解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忽视了肉体、精神和道德的痛苦相互交错。

如果疼痛是慢性的,或疼痛的原因不清楚,或病人感觉到疼痛无法被控制,则疼痛引起的痛苦较严重。

如果病人的疼痛还没有被一种疾病诊断所证实,如果亲属或医生对疼痛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病人将遭受更多的痛苦。

痛苦的程度还依赖于病人对疾患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因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疼痛或残疾将引发更严重的痛苦,而最严重的痛苦是替代性的痛苦,即看到自己所爱的人因自己的过失而遭受痛苦时,将产生极度的痛苦。

需要与痛苦区分的是疼痛,疼痛可以被有效的药物或医疗措施所控制或缓解,但医生却无法保证病人不受痛苦。

医生所能承诺的是对病人的痛苦保持敏感并表示关心或同情和支持。

(四)患病行为

病患角色(SickRole)是与疾病被确诊相关联的。

一个人一旦被确诊为疾病时,他就在社会上扮演了病人角色,出现相应的疾患行为。

如一位中年男性肺癌患者,手术后半年复检时发现新转移灶后,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经检查认定手术成功,术后给药合理。

实际上,如果我们完整地了解病人,就能理解疾患对病人所包含的意义以及随后出现的疾患行为,该患者死亡原因是肺癌术后丧失工作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妻子携子与之离异,唯一感情依靠母亲因操劳过度死于意外事故,病人丧失了生活的希望,对健康采取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所致。

由此可见,疾患对病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

①危及躯体功能甚至生命,威胁机体的完整性;

②搅乱生活规律或正常活动受到限制;

③造成了经济拮据或社会地位的改变;

④导致某些关系受到威胁或破裂,如恋爱、婚姻关系或工作关系等;

⑤威胁个人的生命;

⑥导致生活意义的丢失;

⑦打断重大人生计划。

总之,患病体验、痛苦感受和疾患行为都是影响求医的主要因素,同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上患病体验、痛苦感受和疾患行为各不相同,不同的疾病可能在个体上表现出相同的患病体验和痛苦感受。

因此,在临床上要加强审症求因,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

依据个人的临床表现,随证施治。

(五)病人角色

病人角色是指从常态的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的,处于病患状态中,有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当人患病之后,其社会身份与角色就开始发生改变,并被要求表现出与病人角色相符合的行为,从而具有一定的特殊义务和权利。

病人角色赋予其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①解除或部分解除病人在健康状态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病人受到社会的照顾,得到治疗和休息的机会,减轻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体现出病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权利。

②受到社会的尊重与理解的权利:

理解病人在病态下的身体与心灵上的痛苦,对手那些病态下的心理变化给予理解、帮助,减轻他们的痛苦体验,这正是病人的社会人格所需要的。

③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的义务。

病人要为社会公共利益着想,及时寻求医疗帮助、解决病态,特别是传染病的病人,控制传染、及时治疗的问题,已经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病人必须求医,并应寻求社会承认的正规医疗方式,这是病人的社会责任相应尽义务。

④遵守医疗保健部门有关规章制度的义务。

如遵守医院的就诊、住院、探视等规章制度,以维护医疗保健服务的秩序和质量。

总之,病人角色的首要义务就是要寻求帮助、积极求医。

图3-2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综上所述,影响求医行为的核心因素是个体化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而个人的

患病体验、痛苦感受、患病行为及其相关的家庭和社区因素是影响求医行为的重要构件。

外,个体性的求医行为还影响者个人对医生的期望,所以,中医全科医疗以个人为中心的服

务模式中还要求医生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期望。

三、理解病人期望

病人总是带着期望来就诊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实际上主要取决于病人期望被满足的程度。

通常是病人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产生不满和失望。

了解病人的期望,有助于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不断改善自己的医疗行为和服务技巧。

全科医生需从生物-心理一社会的角度整体上理解病人的各种个体性和期望,并合理地满足病人的期望。

(一)理解病人对医生医疗技术的期望

病人对医生医疗技术的期望是第一位的,病人总是期望医生能准确迅速地做出医疗诊断,药到病除。

病人不希望听到医生说“你的问题不属于我这个专科”,“你的病我看不明白”或“你的病我已经没有办法了”之类的话。

病人期望通过就医得到的结果是:

自己的病情是清楚的,诊断是明确的,处置是得当的,效果是明显的。

(二)理解病人对医生服务技巧与态度的期望

病人总是期望医生能说服自己,让自己了解问题出现的病因病机,并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能与医生一起决定处理问题的方案。

当病人的期望与医生的能力和原则相矛盾时,应及时了解病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耐心地加以解释。

(三)理解病人与医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的期望

由于医生所处的权威和决定者的位置,使病人无法与医生进行平等的交往,而病人在感情上又有许多特殊的需要,病人希望与医生进行感情交流,成为朋友,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平等关系,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医生的感情支持是病人康复最有效的动力。

(四)理解病人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期望

病人往往因专业知识受限而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这就增加了盲目遵医带来的治疗的危险性,降低治疗的效果。

全科医生通过教育、咨询和帮助,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发挥自我康复韵潜力,有效解决自身问题,使其享受平等医学帮助的医疗服务权和自主选择权,享受医疗活动的知情权和同意权,享受保护个人秘密的保密权和隐私权。

病人有选择就医场所、就医对象、就医方式的权利,应推广采用“医生建议,病人决定”的医疗服务方式,病人有权接受或拒绝某些常规或特殊诊疗措施的实施;

并有权知道自己的接受和拒绝行为可能产生的良好或不良后果。

医生有权对其耐心劝说解释,但不得强迫。

对违背病人意愿进行的临床实验,病人有权拒绝。

(五)理解病人对医生提供帮助的期望

有时病人也需要医生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如开具假条、疾病诊断证明和进行体检等。

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病人有权要求对所有和自己有关的生理心理状态、病情讨论、病程记录、医疗方案等加以保密。

即使某些信息并不直接与病人相关,也应征得病人同意后方可公开,更不允许以病人的生理缺陷或隐私秘密当作谈资。

(六)理解病人对医生高尚医德的期望

病人就医往往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希望医生工作认真、耐心和蔼、情操高尚、平等待患;

自己能与医生平等轻松地交往,让医生充分倾听自己的诉说,与医生建立起朋友式的互动关系。

医生任何的含糊其辞、随意、拖延、试探或推辞等行为,都会使病人感到不愉快和不被接受,从而丧失与医生合作的基础。

作为医生要理解病人对医生的人格和医德的期望。

(七)理解病人对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的期望

在接受医疗帮助过程中,病人希望医疗服务的软硬件服务质量都能满足自身的需求。

如病人希望就医环境舒适隐秘,就医流程简捷合理,候诊时间尽量缩短,诊治结果明显有效,希望使用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药物和新技术,期望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享受更完善的医疗服务等。

四、尊重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定牲和存在方式,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尊重人的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机体的本能反应,如饥饿、性欲、疲劳、睡眠等;

也是维持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基础。

人的求医行为与生理功能失常,不能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密切相关。

对病人来说,保持躯体的完整性和生命系统正常运转是就诊的第一需要,因健康问题就诊的病人的第一需要就是解决生理需要问题。

(二)尊重人的安全需要

当个人生理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后,安全需要就成为首要的需要,既有对稳定、依赖以及免受惊吓、焦虑和混乱折磨的需要,也表现出对体制、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

病人都希望在一个安静、有序、洁静的有安全感的医院就医,并要求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细心诊治、耐心说明的工作态度。

安全需要决定了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选择。

它不仅影响病人的就医行为,而且与病人的症状、治疗、康复有着密切联系。

如一些医院因医疗事故频繁发生,病人觉得没有安全保障,而出现门诊病人就诊量下降的情况。

部分病人因不安全感而表现出疼痛、焦虑、失眠或躯体功能障碍。

要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就要求医护人员建立镇静自信、认真负责的态度与言谈举止,准确的诊断和令人信服的治疗措施以及恰当的医患沟通和良好的医患关系。

(三)尊重人的爱和归属的需要

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有同他人保持一种充满深情和厚爱的关系的渴望,给予他人爱的同时,也接受他入的爱。

归属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在家庭和社会团体中有一席之地并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病人对爱的需要往往会直接投射到医护人员身,希望与医护人员建立一种充满爱的关系,希望能被医护人员所接受,得到医护人员的爱护和帮助。

同时,病人也希望在适当的时候报答医护人员,这种需要的满足对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全科医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病人对爱、感情交流和相互接纳的需要。

(四)尊重人的自尊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指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

满足自尊的需要,就让人获得一种自信,让人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有位置、有用处,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健康必不可少的心理状态。

而病人往往因病而丧失了某些能力,处于自卑或被动地位,反而增加了对自尊的需要,医生的重视和尊重的态度,可以增加病人对就医的信心,有利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

医生的职业性质决定他的任务就是保护和抢救人的生命。

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在感情上也有许多特殊需要,感情支持是病人康复的有效动力。

病人和医生具有同样的尊严与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医生往往扮演权威和决定者角色,这使病人无法与医生进行平等的交往,病人的尊严和权利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

医生只有与病人成为朋友,进行平等交往,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平等关系,才能充分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

(五)尊重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个人有一种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欲望。

主要表现为对事业、对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而健康问题往往干扰了病人自我实现的计划,使病人产生痛苦和焦虑。

病人的欲望和痛苦有可能改变病人的求医行为。

医生要在理解病人的基础上,帮助病人摆正疾病与健康的关系,使病人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