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心得体会doc文档格式.docx
《外国美术史心得体会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美术史心得体会doc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欧洲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识,等等。
将美术史与文化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授课生动有趣,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如《埃及秘辛》《特洛伊》《角斗士》《迷恋莫奈》《梵高和提奥》等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
当然,美术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鼓励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
如果在某些部分采用比较法会使讲授内容更加鲜活。
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时,同时用两部幻灯机给学生演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然后讨论它们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
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的听众。
②灵活运用比较讲授法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和跨文化视野的拓展。
比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比较是指将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会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或一种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
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作者、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对照彰显各自的艺术特点,加强学生的领悟力。
在外国美术史中,处处存在着可比性,如古希腊雕刻与古
罗马雕刻的比较,日本浮世绘与梵高绘画的比较,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艺术的比较,现代派雕塑与原始雕塑的比较,等等。
例如,外国美术史上的《大卫》雕像不止一尊,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的作品各具代表性,如果把他们三人的《大卫》雕像同时展示给学生,就会清晰地显示出各自的特色。
《最后的晚餐》也一样,虽然题材相同,但由于画家的画面处理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
外国美术史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人文、历史、美学、哲学等都会牵涉,仅仅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这就使得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
但是,教学对象不是搞理论研究的,而是从事美术创作的,如何使课堂讲授既深入浅出又能与他们的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行之有效的。
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应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讲授者不妨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增加些技法分析。
例如,在讲西方油画时,如果对一些优秀画作的构图、色彩、画面处理等方面多加分析,这样不仅会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其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史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
学生没有直接感受体会美术作品的条件,所以只能借助于图像,教师在制作ppt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图片质量,力求选择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图片,不妨在印刷精良的画册上翻拍,因为在无法看到原作的情况下,拙劣的图片会产生误导。
篇二:
浅谈绘画学习中临摹的重要性及如何临摹
浅谈绘画学习中临摹的重要性及如
何临摹
文/于辉
【摘要】:
临摹是绘画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临摹的重要性以及临摹的方式进行论述,探索如何更好地学习前人的绘画技法,理解其创作意图,并学以致用提高自身地创作水平。
【关键词】:
临摹绘画学习
在作品风格百花齐放的今天,很多人都过多的去追求作品的形式而忽略了绘画本身的含义,特别是现在的美术院校中,很多同学都不屑于临摹,甚至认为临摹没有自己的风格,突出不了自己的个性,老是在模仿别人的东西,很难让自己成长起来。
然而,临摹恰恰是我们追寻自身风格,完善自身绘画水平,提高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正如中国的美术大师,美术教育的开山鼻祖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临摹是绘画中最重要的手段”。
临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临摹是指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
而广义的临摹更宽泛一些,——所有对事物观察,并记录于任意媒介上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临摹。
临摹,在绘画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已知最早的临摹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分别可以看做中国及西方绘画的起源。
其中中国的内蒙古阴山岩画(图一)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
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各种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堪称鸿篇巨制。
而19世纪末,研究古代文化的西班牙学者桑图拉和他的女儿,在阿尔泰米拉山洞中,发现了绘制于1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大型壁画——《阿尔塔米拉石窟壁画》(图二)。
其石窟的洞顶上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的野牛、野猪、野鹿等动物。
这些画风格迥异,绘制年代不一,总共有150多个形象。
图一内蒙古阴山岩画
图二《阿尔塔米拉石窟壁画》
史前绘画往往是与原始宗教混杂在一起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通过这些朴素的符号和简单的图像,表达他们对自然、精灵、图腾、神灵等的崇拜,而这些符号和图像,毫无疑问,都源于绘画者对自然,对身边事物的临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发明了各种介质来表现或承载自己的作品,也由此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绘画成为了一门独特且宽泛的艺术门类。
而在古往今来的绘画艺术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临摹也起着着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人们对前人作品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比如15世纪德国的艺术大师丢勒,早期的他为了学会首饰工艺所必需的装饰艺术,开始临摹艺术家们的人物画、马丁·
桑恩古厄的雕刻等等,这为他成为一个艺术家创造了条件。
后来的丢勒还大量临摹了老师迈克尔·
瓦尔盖默特的作品,并通过临摹逐渐学会了多种绘画技巧,并以大自然,人体以及植物为对象进行研究,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前人经验论的角度来讲,19世纪几乎所有的西方艺术大师都大量临摹过意大利的古典艺术,或者去巴黎的卢浮宫进行过临摹学习。
每一代的画家都会临摹前人的作品,来揣摩技艺,临摹大师的作品甚至写进了19世纪欧洲各个美术学院的教材。
由此可见临摹在绘画学习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临摹在绘画学习中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对前辈大师们作品的学习与研究,参照他们的绘画技法,从中吸取适合自己的绘画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绘画水平及对作品认知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有效地通过临摹进行学习呢?
结合本人在多年绘画以及绘画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试做以下总结和归纳。
首先,临摹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简单复制;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选择一些喜欢的画作或大师作品进行临摹。
可以从画册中寻找作品,或者去美术馆进行临摹。
在临摹时,我们应该尽量遵从原作,例如绘画材料、原作尺寸、甚至画面底色、表面纹理等等,尽量做到跟原作一致。
这一阶段的临摹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目的要明确,二是量要大。
所谓目的明确,对于绘画初期的作画者而言,此阶段的临摹练习侧重于对作品用笔技法、设色方法等基础性知识方面的研究。
而大量的临摹,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各种绘画技法,提高对材料的掌握。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临摹作品之前,我会要求学生把所要临摹作品的尺寸大小、所用材料尽量做到一致。
接下来的临摹过程中构图,造型,设色,运笔等基础,细节性的问题,要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力求稳,不求快。
出现问题立即改正,不能因为怕修改起来麻烦而导致一错再错。
这一阶段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尽量保证画面精确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事实证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在大量的临摹练习中,涌现出一批临摹能力非常强的学生,以至于我给他们临摹的油画作品中,常常分不清哪是原作哪是复制品。
2.揣摩性复制
当基础绘画水平已经相对成熟,第一阶段的临摹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此时,我们需要找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大师的作品,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揣摩,并找到大师作品中让自己非常着迷的共同点,尝试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审美意趣,进行一些创作,并观察这些大师作品中吸引自己的特质是否也在自己的创作中出现。
就我个人而言,米勒的作品在我学习绘画的过程中给过我很大的影响。
他的很多作品我都进行过较细致的临摹,特别是他的名作《晚钟》(图三),在构图、氛围的营造以及作品内涵的表达上给过我很大的启发。
图三《晚钟》
画中,秋阳即将落山的时候,两位农夫站在田野中,正要结束一天的工作,在远离村庄的空旷田野上,突然回响起从远方传来的教堂钟声。
于是年轻的农夫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另一位看上去像是农夫妻子的妇女,也急忙直起腰来,女子低着头,两手合在胸前,怀着一颗无限虔诚的心。
男子摘下帽子,他的神态看上去非常纯朴真挚,虔敬而且严肃。
辽阔的原野在光辉的夕阳下展现开来,地平线上的一个角上,可以模糊地看到教堂的小尖塔——正是从那里传来了教堂的钟声。
这幅画的严肃气氛,由于即将降临在旷野上空的朦胧暮色,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
一望无边的旷野令人心旷神怡。
夕阳辉映着晚霞,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
在画面生动景色的吸引下,我们仿佛真的听到了钟声,并从作品中感觉到了一种清新的感人肺腑的静穆。
通过反复的临摹学习,研究米勒的绘画技法,我不仅技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通过不断吸收画家在画作中体现出的精神特质,审美意趣,使得自己的创作水平也逐步提高。
3.归纳与创作
当完成以上两个阶段的临摹学习后,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并逐步开始明确现阶段自己的风格及审美取向,这时候就可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归纳与创作。
此时,我们可以选择2到3幅自己最满意的临摹练习,与所临摹的作品进行反复比对、思考。
在画作的对比中,不在仅仅要求构图、形体结构、肌理
篇三: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与心得体会
参加云南省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7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昆明举行的美术义务教育2011版新课程标准培训。
这次培训由云南美术教育专家张明主持,由开福区科培中心艺术教研员罗炜主讲,主要介绍2011版新课标修订及教材改编,我经过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深有体会。
现将这次培训的内容与体会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交流与探讨。
一、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1)总原则
不“伤筋动骨”,而着力于使之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更适应中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际。
(2)具体的原则
①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学习领域,以调整、充实和完善为主,不进行大的改动。
②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实际作为修订工作的起点。
③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④力争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相平衡。
⑤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文本表述。
⑥追求文本的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二、本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与特点
(1)突出美术学科特点
确定课程的性质是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性质一旦被确定将会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和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定性为人文性质,就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用人文精神熏陶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定性为工具性质,则会使美术课程更加强调基本的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这一“工具”,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其实,美术课程应该兼备人文性和工具性,但由于所谓工具性学科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被先入为主地认定为语文、数学和外语,导致美术课程无法“挤入”,因此原来的美术课程的性质只能被定为人文性。
然而,这种定性容易给人以忽略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错觉,而且在调查中也被批评为不属于美术独有的定性,思品、语文、历史、社会、音乐同样可以共享这一定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中将美术课程的性质表述为: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本次修订新增加的,一方面这一限定为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有利于引导教师围绕“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开展美术教学。
同时,修订后的《课标》将美术课程性质具体定性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更加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
(2)采用理性与平和的表达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种需要激情的行为,尤其是课程改革之初更是如此,但只有强烈的激情或情绪,容易造成矫枉过正的结果。
因此,在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我们需要降低情绪性,增加理性精神,以平和的态度看待课程改革中的诸种问题。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课标》中,删除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情绪化的表述,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可以使得文本的表述更加平和,让更多的人能够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平静地接受此次课程改革。
(3)明确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
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所以本次修订适当地增强了对知识与技能的规定性,但又避免回到原《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表述的严格性,尽可能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
在具体的结构上,将原《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尽可能运用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限定词,如“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
以上的颜色。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
用。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作品。
”“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的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
(4)注意思想和表达的辩证性
为了避免教师的误解,本次《课标》修订注意了表达的辩证性。
如在“学习活动建议”中,提出“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5)重新选择、组织“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和递进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偏重于工艺制作部分,对设计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不足,这次主要从设计语言和功能需要等方面,突出了设计的特征和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如“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此外,值得重视的是,本次修订中再次强调了“学习民族传统纹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现代设计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也了解传统纹样在设计中的价值和应用。
(6)厘清了“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
“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递进关系主要上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欣赏内容,四个学段依次是“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欣赏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和“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
评述的形式的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用简单的话语”、“用语言或文字描述”、“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和“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
需要关注和表达的内容在四个学段的递进依次是“大胆表达感受”、“表达感受与认识”、“用美术的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和“认识不同美术作品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7)增强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
鉴于材料和设备在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也鉴于目前全国许多地方美术教学的条件连起码的教学水平都不能满足,本次修订增加了课程资源建议的硬度。
主要体现在三
个方面:
第一,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基本条件;
第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第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8)对本文作精致化处理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适当调整,删除了第一部分中的“价值”内容;
二是删除了文本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如图表、案例和名词术语解释,三是在体例和文字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比如,为了增强体例的统一性,实施建议部分的表述方法都做了统一。
此类修改较多,因此不再一一例举,详见附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三、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2、在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方面有所突破;
3、在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方面有所突破;
4、在评价方法上有所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
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研究美术课程标准。
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
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
美术“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难以量化的。
一味地去量化是没有实在意义的。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
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
例如1-2年级的“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如下的教学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
教学活动建议: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既然标明是“建议”,就不具备强制性,编写教材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
这样,“课标”就具有了弹性,给予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更大地发挥空间。
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相比较,“大纲”刚性太强,基本上是以开列知识点的方式构筑教学内容体系,而且知识点的规定比较具体、严格、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三)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由于学习美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为了便于学习,课标中的创作活动又具体划分为“造型?
表现”和“设计?
应用”两个学习领域。
“造型?
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拙,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要求学生大胆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设计?
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
因此,以外化性行为为主,是创作活动中划分的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
主要区别则是造型?
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注重功能性。
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欣赏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
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
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教学中,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
但是,综合?
探究学习领域要与综合“艺术”课程的学习相区别,注意保持美术自身的主要特色。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