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1939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态复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然而,农业生态系统式特别的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根据系统的主要生产项目,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牧业生态系统、农牧生态系统、林牧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等。

根据系统所在位置,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分为旱地生态系统、低洼地生态系统、庭院生态系统等。

根据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刀耕火种生态系统、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石油农业生态系统等。

6、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有哪些?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辅助能、初级生产中的能流、次级生产的能流。

7、农业生态系统与一般系统相比有哪些特点?

a.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量,

b.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地输入还有社会的输入

c.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同时还保留了以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d.系统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和外界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e.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有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技、教育、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

1、了解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含义?

什么是最小因素定律?

耐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掌握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的含义。

生活型:

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和生理上出现相似性的生物类型。

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认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生境:

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区域中生存,这个区域就称为该生物钟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态位:

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3、森林的生态效应有哪些?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e.降低噪声,美化大地。

f.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4、什么是种群?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种群的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

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及变动

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个体在遗传上有差异,基因组成也在变动中

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有机体之间相互作用,整体上呈现组织结构特性

个体之间差异性:

不同的发育阶段(年龄不同);

同一生长阶段,个体贡献不同

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差异:

个体有出生、死亡,种群称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5、掌握种群的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环境阻力

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环境容纳量: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环境阻力:

是妨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

5、什么是生命表?

了解存活曲线的三种类型?

生命表:

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了解存活曲线的三种类型

A型:

凸型的存活线。

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

许多大型动物包括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

呈对角线的存活曲线。

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是相等的。

C型:

凹形的存活曲线。

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

属于这种类型的有鱼类、两栖类、海产无脊椎动物和寄生虫等。

7、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哪些?

什么是种群调节?

种群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

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

③环境的随机变化

种群调节:

是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种群调节机制:

种群调节分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化主要是一个密度制约过程。

而在恶劣的或不太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是一个非密度制约过程,如那些生活在分布区边缘和临时栖息地的种群。

8、掌握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能举例说明。

负相互作用:

竞争,捕食,寄生,偏害作用;

正相互作用:

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9、什么是生物群落?

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生物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基本特征:

(1)种类组成特征;

(2)外貌和结构特征;

(3)动态特征。

10、什么是群落结构?

它包括哪些结构?

群落交错区?

边缘效应?

群落结构:

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状态。

主要包括物理外貌(植物生长型、层片、垂直分层与季相)与生物组成(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演替、种间相互作用)。

包括哪些结果:

(1)水平结构:

①镶嵌性;

②复合性;

③群落交错区。

(2)垂直结构(3)年龄结构

群落交错区:

即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交界地区。

边缘效应:

由于生态换件的过度性不同斑块建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称为边缘效应。

11、群落演替?

顶级群落?

引起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顶级群落:

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引起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12、群落演替的类型?

根据演替的地段性质,可以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初演替:

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

是在原由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13、种群增长的两个基本类型是什么?

在无环境限制下的指数增长,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谛增长。

15、种群个体的分布有哪些类型?

在自然界较普遍的是那种类型?

16、生态对策

17试举例说明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应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1、什么是生态系统结构?

一般包括哪几方面的结构并理解其含义?

答: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织形式、结合方式和秩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

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

1)组分结构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生物类型或品种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数量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系统结构。

2)时空结构时空结构也称形态结构,是指各种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

水平结构:

是指在一定生态区域内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垂直结构:

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包括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两个方面。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

有哪三种类型的食物链,并能举例说明?

食物网:

由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许多种生物取食,于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连结,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分三种类型:

1)捕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以植物为食物来源,由植物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

如:

水稻→螟虫→蛙→蛇→鹰。

2)寄生食物链这是以活得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来源,以寄生方式生存的食物链。

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大豆→兔子。

3)腐生食物链这种食物链中,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动物开始。

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食物链的“加环”?

4、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并举例说明。

生物组分:

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华能合成细菌。

2)大型消费者如:

兔子、狼、秃鹫、猪、狸等。

环境组分:

太阳辐射、空气、水体、土体。

5、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能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什么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旋回。

在地球表层生物圈中,生物有机体经由生命活动,从其生存环境的介质中吸取元素及其化合物(常称矿物质),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命物质,同时排泄部分物质返回环境,并在其死亡之后又被分解成为元素或化合物(亦称矿物质)返回环境介质中。

这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还包括从一种生物体(初级生产者)到另一种生物体(消耗者)的转移或食物链的传递及效应。

2、衡量物质流动或交换效率高低的两个指标是什么?

其含义是什么?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哪两种类型?

举例说明?

4、了解水循环的途径

5、人类活动对碳循环有哪些影响?

碳循环失调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影响:

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将森林、草原转换成农业或其他低生物量的生态系统,将岩石、有机体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干扰自然的碳循环过程。

碳失调产生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对农业的影响:

1)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2)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3)对农作物水分有效性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的影响,5)对农业病虫草害的影响,6)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7)对农业跟做制度的影响,8)对畜牧业的影响,9)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

6、氮素循环的失调会产生哪些后果?

控制农田氮素平衡的途径有哪些?

氮素循环失调产生的后果:

1)水体富营养化,2)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3)温室效应,4)大气氮沉降与酸雨,5)臭氧层破坏,6)土壤质量降低。

控制农田氮素平衡的途径:

1)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2)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3)改进氮肥施用方法:

①因地、因作物施肥②测土配方施肥③深施氮肥④叶面喷施⑤适期使用⑥加强水肥的管理,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

7、什么是食物链的富集作用?

8、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有何特点?

9、什么是初级生产力?

什么是次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

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即太阳光+无机物质+H2O+CO2→热量+O2+有机物质,把无机碳(CO2)固定、转化为有机碳这一过程的能力。

次级生产力:

以自养生物为食的动物的生产能力。

10、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1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途径?

12、农业生产有哪三种农业区位?

13、人类对农产品需求的弹性主要决定于哪几个因素?

14、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如何防止?

15、水体中的富营养化、赤潮是如何形成的?

 

第六章农业资源与效益

1、农业资源的含义?

一般分为那两类资源,举例说明。

农业资源:

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的投入。

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力,水力,大气,全球水资源等,动植物种质资源,土地,肥力资源,森林,草场,渔业资源,金属矿物,石油,天然气等。

社会资源包括农机,化肥,燃油,农具,农药,电力,数量,体力,智力,素质,资金信贷能力,资料,情报获取范围和获取速度。

2、什么是再生资源?

非再生资源?

举例说明。

再生资源:

能连续不断地或周期性地被产生、补充和更新。

非再生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缺乏这种补充和更新能力,或者其补充和更新周期相对于人类经济来说是太长了。

太阳辐射、水力、风力、地热和各种生物构成的资源,属于再生资源。

煤、石油、铁矿等属于非再生资源。

3、了解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含义及关系。

农业经济效益:

指农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效果,包括劳动者通过农产品商品交换后获得的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利润,国家通过各种农业税从农业中获得的资金,以及农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同农业生产效果的比较。

农业社会效益:

指农业在满足人类社会最基本需求的效果,这些基本需求包括食物、衣着、燃料、住房和就业机会。

农业生态效益:

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改进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也就是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而使生产成果增加或减少的表现。

关系:

这些效益间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矛盾:

过分强调社会效益,如追求单一发展粮食,不计成本追求高产,毁林开荒都可能损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出现“高产穷队”和水土流失等现象。

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可能使价格低而需求多的产品得不到生产,可能置生态环境于不顾,从而损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过分强调生态效益,则可能动用过多的人力物力整治环境,规定过多限制性法制制约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充分利用,甚至陷入“自然主义”,使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统一:

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使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是群众安心进行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投资各项开发性生产更好满足社会需求,有助于投入更多资金对生态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并开展有效的资源保护和增值工作。

生态效益的提高,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食物质量,改善生活素质。

4、水土流失、沙漠化的成因及如何治理?

水土流失的成因:

一、我国地形复杂,山地、高原和丘陵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3%、26%和10%,易于发生水土流失;

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量都相对集中,造成雨水冲刷强度增大;

三、由于人为的破坏,我们森林不仅覆盖率低,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结构简单,功能差,对水土保持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我国人口多,尤其是农业人口占80%,而土地又相当贫乏,人们为了生产的需要,大肆进行开垦,尤其对坡耕地的严重垦荒,使得原本就易于流失的土壤的流失程度进一步加剧恶化。

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治理保持耕作技术措施(等高耕种,沟垄种植,间、混、套、复种,覆盖耕作,少耕免耕)、坡耕地改梯田工程技术措施(增施肥料,生物固埂,梯田养护)和生物技术措施三大类。

沙漠化的成因:

土地沙漠化的形成主要是发生在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过度活动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原生植被的破坏、衰退甚至丧失,从而引起沙质地表、沙丘等得活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生产潜力衰退以及土地资源丧失的过程。

人类活动是沙漠化发生的主要外因,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生产的要求,加大了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促使生产边界线推进到濒临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农业向“边缘”地区扩展,其结果使潜在沙漠化土地演变为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的治理:

林草措施(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林带,退耕还林还草),农业耕作措施(覆盖耕作,粮草结合耕作,不同作物带状间作),水利措施。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农业生态系统有那些信息流?

环境与动植物的信息关系;

植物与植物间的信息联系;

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信息联系;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信息联系。

2、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如何?

通过价格耦联的关系,和相互独立的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3)社会间接调控。

4、了解外摊成本和外泄收益的含义。

外滩成本:

指生产系统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外泄收益:

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殖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5、产生企业经济的外部性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农业生态系统,传统经济学研究较重耦合的资金流和独立的资金流,而容易忽视独立的能物流。

6、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可通过行政、立法、经济、教育等综合措施来解决。

(1)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定

(2)资源与环境的法规建设

(3)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

(4)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

7、自然界是如何实现协调、和谐、平衡的?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可以利用这些机制吗?

第八章农业生态工程

1、中国生态农业有何特点?

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

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

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

个别农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2、举例说明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基塘模式,庭院模式,林粮间作模式,节能改燃模式,腐生事物链模式,高畦深沟模式等。

玉米与草木樨间作,减少水土流失。

在旱地实行大豆-玉米-小麦-经济作物的用地养地轮作,在低洼地,旱地改水田,并试行稻田养鱼。

建立果粮立体配置结构,发展畜牧业,增加土壤有机质回田和肉食供应。

3、了解农业生态系统设计的基本程序.

先作背景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设计的目的、对象、环境、管理、投入与时间要求等),

再作定性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使用的方法),最后作定量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提供的方案,需要使用的方法)。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

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

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

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

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

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

2、A型:

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

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对角型的存活曲线。

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凹型的存活曲线。

属于这类型的有鱼类、两栖4类、海产无脊椎动物和寄生虫等。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4植物光饱和点较高,光呼吸消耗很小。

B、与C3和CAM植物相比,生产力水平高的植物往往是C4植物。

C、水稻属于C4作物。

D、CAM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介入C3和C4植物之间。

4、下列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B、肉食动物的净生长率高于草食动物。

C、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统称次级生产者。

D、太阳辐射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工信息包括人类模仿自然、用于控制生物的信息和人类采集并供人类分析判断的信息。

B、信息量量度的单位为比特(bit),这是二进制的基本单位,log22=1比特。

C、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通过与外界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会出现一种自组织现象,各组分产生协同作用,系统从无序变有序,系统熵不断提高。

D、可用熵值、多样性、有序性等来量度农业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