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0701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高中语文 第7课 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

要通过反复朗读,认真体会诗人感情旋律变化。

二是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诗中抒发了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感叹,这是人生的普遍隐痛,由此而生出或积极进取,或消极颓废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

曹操在本诗中抒发的是哪一种?

《归园田居》这首诗,可以就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否可取展开讨论,这对我们正确理解诗意,正确对待人生都有益处。

课文解读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①,兰泽②多芳草。

(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①芙蓉:

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

生有兰花的沼泽。

)[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

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

诗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得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

采之欲遗①谁?

所思在远道②。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我朝思夜想的心上人呀远在天边。

①遗:

i,给予,赠送。

②远道:

犹言“远方”。

)[三四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而转为悲哀。

抒情女主人公怅立船头,突然一声浩叹:

我手中的鲜花送给谁呀?

心爱的人儿远在天涯!

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它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也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这是诗的第一幅画面,女主人公思夫心切,涉江采莲,但是想到丈夫远在天涯,悲从中来,不禁发出“采之欲遗谁?

”的浩叹。

脑海中同时也浮现出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于是有了下面第二幅画面。

还顾①望旧乡②,长路漫浩浩③。

(回过头眺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

①还顾:

回顾,回转头向后看。

还,xuá

n,通“旋”,掉转头。

②旧乡:

故乡。

③漫浩浩:

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五六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天涯海角。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

“所思”的人在哪儿?

诗中的另一个主人公,一个飘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这是诗第二幅画面,在妻子出门采莲的同时,远在天涯的丈夫也伫立在路边,他极目远眺,望着漫漫无尽头的不归路,脑海中浮现出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于是有了上述第一幅画面。

同心①而离居,忧伤以终老②!

(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呀,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孤苦忧伤陪伴他们终老。

①同心:

指夫妻。

古代婚礼的一个仪式。

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

②终老:

终生,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最后两句写一对“同心而离居”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于是各在相隔万里的异地,面对天地发出了同一声呼喊:

“忧伤以终老!

”两个相爱的人竟然一辈子都不能相聚厮守,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这是诗的第三幅画面,它是前两幅画面的组合,一对终生不能团聚的夫妻,各在天涯海角,同时发出撼人心魄的呼喊。

为了真切理解诗中抒发的情感,赏读这首诗有必要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诗创作于东汉桓帝、灵帝时,是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既获者贤己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

”(徐干《中论·

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惜别的情诗。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

又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

就主题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短歌行

对酒当①歌,人生几何②?

(喝着美酒放声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当:

①作“临”解,也是“对”的意思。

②几何:

多少。

)譬如朝露,去日①苦多②。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苦恨虚掷的光阴实在太多。

①去日:

指逝去的年华。

②苦多:

犹言恨多。

)慨当以慷①,忧思难忘。

(宴会上歌功颂德慷慨激昂,我却是忧愁幽思塞满胸膛。

①慨当以慷:

是“慷慨”的间隔用法,以符合四言诗句的要求和叶韵。

当以,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①。

(用什么解除我的愁忧?

只有狂饮一醉方休。

①杜康:

生卒年无可考。

一说是黄帝时代人,一说是周代人。

相传他是酿酒术的发明者,被称作酒祖。

这里作为酒的代称。

一场盛大的宴会,觥筹交错,对酒当歌,笑语声喧。

但诗人不是举酒助兴,而是乐极生悲,借酒浇愁,激昂慷慨,引吭高歌,唱出了一曲人生苦短的悲歌。

诗一开篇就触及人生的隐痛,挑动一种悲劲苍凉的情调,使人不由不发出“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之须臾”的感叹。

乍读之下,似乎感到情调消沉,而细加体会,则会发现抑是为扬,给人展出一个紧逼迫促、只争朝夕的境界。

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天下归心”,时值暮年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苦闷和感慨。

但是,这种苦闷和感慨,不是颓废者的悲鸣,不是绝望者的嚎叫,而是烈士暮年的壮心,老骥伏枥的悲声。

诗人通过悲唱苦吟的形式,倾吐慷慨激烈的心曲。

魏源说:

“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诗比兴笺·

序》)陈沆也指出:

“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诗比兴笺》卷一)汉高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渴求贤才以定天下,二人心志确是相似。

以上是诗的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浇愁。

表面看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

青青子衿①,悠悠②我心。

(那穿着青领的饱学之士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①青青子衿:

即“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jīn,衣领。

②悠悠:

长的样子,形容绵长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出自《诗经·

郑风·

子衿》。

)但①为君②故,沉吟③至今。

(只因为你们的缘故呀,我把《子衿》反复吟诵直到如今。

①但:

只。

②君:

指贤才。

③沉吟:

原指小心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吟咏《诗经》中的《子衿》诗,表示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②。

(原野上鹿群呼朋引伴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绿苹。

①呦呦:

yōuyōu,鹿鸣的声音。

②苹:

艾蒿,草名,初生时可食。

)我有嘉宾①,鼓②瑟③吹笙。

(尊贵的宾客快快地来吧,我载歌载舞弹瑟吹笙宴请你们。

①嘉宾:

尊贵的客人。

②鼓:

弹奏。

③瑟:

瑟与笙两种乐器名。

“呦呦……吹笙”四句,引自《诗经·

小雅·

鹿鸣》。

诗文随后进入正题,极力抒发对贤士的仰慕。

这里八句除三、四两句外,有六句引自《诗经》。

前两句引自《郑风·

子衿》,原诗首章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捎个音信?

)说的是一个女子在热烈期待着欢心男子的到来。

后四句引自《小雅·

鹿鸣》,这本就是古代宴饮宾客时唱的诗。

曹操引古喻今,自不免启人思接千载之上。

当读者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勾起各种联想。

从表面看,曹操的话只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

但他通过借古以讽的手法,举少总多,联类无穷,婉转而清晰地吐露了自己深挚的情意。

前四句写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

后四句写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

一反一正,一忧一喜,两相对照,意极分明。

加上“青青”写色,“呦呦”写声。

诗中有色有声,更觉词采鲜艳、音韵悠扬。

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这是诗的第二节,诗人化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盼和仰慕之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①。

(那好似皓皓明月高不可攀的贤才呀,什么时候我才能把你们揽入怀中?

①掇:

duō,拾取。

此句把贤者比作高空明月,可望不可即,喻人才难得。

另解,掇,通“辍”,chuò

,停止。

此句把自己喻为明月,意谓:

天上的明月怎么会停止运行呢?

我求贤若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永远不会止息。

)忧从中来①,不可断绝。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喷涌而出汇成长河滔滔不绝。

①从中来:

犹指从心里生出。

)越陌度阡①,枉用②相存③。

(远方的宾客呀,请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接一个屈驾前来。

①越陌度阡:

指贤士远道而来。

陌、阡,田间小路。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②枉用:

指贤士屈尊相从。

这是客气话。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

用,以。

③存:

问候,怀念。

)契阔谈讌①,心念旧恩②。

(让我们像久别重逢的挚友,欢饮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契阔谈宴:

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契阔,合、离,可引申为欢聚、久别,这里偏指“阔”,即久别。

《诗经·

邶风·

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死生契阔就是生死离合的意思。

“契阔”另解,“契”是感情投合,“阔”是关系疏远,在这里偏指“契”。

讌,通“宴”。

②旧恩:

往日的情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诗人奇想天外:

明朗的月亮,什么时候能把你摘到手呢?

后来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句应即由此脱胎而来。

这两句写得委实精彩!

它除了显示诗人不失赤子之心欲“上九天揽月”,还作为一种比兴手法,因小见大,暗寓贤才何时求得和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

诗人因求贤才不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而越是忧虑人才的难得,就会越是欣喜人才的到来。

所以,接着就极写人才来到后的喜悦。

应劭《风俗通》中引有一条古谚叫做“越陌度阡,更为客主”,这里引用前一句描写客人千山万水远道来访。

“枉用相存”是屈就以探问之意,客气的话语,极尽尊敬之情。

“契阔谈讌”,好比久别重逢的挚友,两情投合,在一起畅谈宴饮。

诗人先把贤士比作无法揽取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

然后又把贤士比如久别的挚友,一旦长途跋涉,前来存恤问候,则又喜不自胜,宴饮高歌,欢乐已极。

诗人仅在短短的八句诗里,便将求贤过程中的悲喜情状曲折有致地表现出来了。

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现了诗人思贤若渴的主题。

诗的第三节前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

后四句写乐,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借以突出礼遇贤才的耿耿之心。

月明星稀,乌鹊①南飞。

(皓月当空,夜星稀疏,一群寻巢的乌鹊向南飞去。

①乌鹊:

乌鸦。

)绕树三匝①,何枝可依。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不知道哪里才是栖身之所?

①三匝:

三周。

匝,zā,周,圈。

)山不厌①高,海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①厌:

嫌恶,满足。

这两句本于《管子·

形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周公①吐哺②,天下归心③。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①周公:

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

西周初年政治家,曾助其兄武王灭商,武王死后辅佐成王。

他对国家的统一、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②吐哺:

把口中咀嚼的食物吐出来。

哺,bǔ。

③归心:

人心归顺。

“周公吐哺”的典故本于《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言: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史记·

鲁周公世家》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周公戒伯禽曰:

‘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

诗人承上节“明明如月”而来,以“月”喻已,以星喻贤才,因月明星稀,乃顿生孤寒寂寞之感。

接着又静中见动,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的贤才。

有人认为这是诗人用乌鹊无依比喻人民的流亡,“窥诗之意,当时定有流移人口,不受他的招抚,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托事,以诗寄慨。

”(见傅长君《曹操〈短歌行〉试解》)。

我们认为这样理解,诗的主旨不够集中突出,似有割裂诗意之嫌。

还是清人沈德潜的话有些道理,他在《古诗源》中说:

“‘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周代乌鹊乃吉祥之鸟,诗以乌鹊比喻贤者,大意是说:

贤者们都在寻找栖息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

最后四句承上而来,暗示“我枝可依”,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诗人用“山不厌高”两句比喻贤士多多益善,自己将如管子虚心以待。

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

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意思是:

周公为了忙于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

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这四句是说:

山不满足它的高,水不嫌恶它的深。

只要像明主周公、贤相管子那样礼贤下士,就能征服天下人的心。

自比管子、周公,表明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诗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形象的写景,也有比喻的深意。

最后四句以管子自喻,以周公自策,点明主旨。

《短歌行》此诗写于何时,目前尚难确定。

《三国演义》说它写于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夜宴长江之时,固然是出于小说家的虚构;

苏轼《赤壁赋》引此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后,紧接着就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似乎也暗示此诗写于此时,同样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

这种虚构、想象和推测尽管都是合理的,但由于缺乏可信的史料为根据,还不能作出准确的结论。

姑且存疑为是。

归园田居

少①无适②俗③韵④,性⑤本爱丘山⑥。

(我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兴趣,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野。

①少:

指少年时代。

②适:

适应,适合。

③俗:

世俗、社会风气。

④韵:

本性、气质。

⑤性:

天性,本性。

⑥丘山:

指田园、大自然。

)[首句是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一“少”字,与成年后“误落尘网”形成对照,暗含对少年时天真质朴的追忆和留恋;

“性本”二字,揭示出诗人内心深处喜爱丘山的自然本性,正因如此,才有后来的“归园田居”。

]误落尘网①中,一去三十年②。

(偶尔失足误落仕途俗网,光阴虚度一去便是十三年。

①尘网:

世俗的罗网,比喻仕途,官场。

②三十年:

陶渊明自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即公元393年初做江州祭酒,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辞去彭泽令归田,一共十三个年头。

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

)[“误落”道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也有引咎自责的遗憾,而“一去三十年”,则是对自己整个前半生对仕途官场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

尘网”与下文的“羁鸟”“池鱼”相应,让人自然地联想到,“羁鸟”和“池鱼”都失去了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诗人出仕的处境与此没什么区别。

]羁鸟①恋旧林,池鱼②思故渊。

(笼中的鸟儿思恋昔日的丛林,池里的鱼儿向往旧时的清泉。

①羁鸟:

被束缚在笼中的鸟儿。

②池鱼:

养在池塘中的鱼。

)[此两句诗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在仕途生活中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表达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这两种景象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陶渊明还有这样的诗句:

“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

“羁鸟”“池鱼”两词,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

而本性是难以改变的,鸟要回到山林飞,鱼要回到大河游,诗人也还是要归返田园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①。

(在南郊野外垦辟出一块荒地,固守住愚拙本性重回故居园田。

①归园田:

即回归园田居。

)[“开荒”两句表明自己归隐的决心。

守拙,守正不阿。

西晋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之说,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诗人借此坦露心迹。

诗的开头八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隐的缘起。

展示了诗人在出入、进退选择上的一段经历:

爱丘山→落尘网→恋旧林→归田园。

方宅①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宅地四周土地十多亩,盖起草屋陋居八九间。

①方宅:

住宅四周。

方,通“旁”,旁边。

)榆柳荫①后檐,桃李罗②堂前。

(浓绿的榆柳覆盖着后檐,香艳的桃李罗列在堂前。

①荫:

覆盖、遮盖。

②罗:

排列。

)[“方宅”起写田园生活。

先写近景,“方宅”“草屋”,最基本的生活标准,却洋溢着诗人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

“榆柳”“桃李”,农家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是另一番崭新的天地,唤起诗人的喜悦欢欣。

]暧暧①远人村,依依②墟里③烟。

(暮色苍茫中远处的村落隐约可见,村落里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①暧暧:

à

i'

i,昏暗,模糊。

②依依:

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③墟里:

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①。

(狗在幽深的巷子里吠叫,鸡在桑树的顶端啼鸣。

①巅:

顶端。

此两句化用汉乐府《鸡鸣行》:

“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宫中”。

)[再写远景,极目远眺,袅袅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传来犬吠鸡鸣。

“远人村”“墟里烟”“鸡鸣”“狗吠”是乡村里常见的景象声音。

但诗人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美好,禁不住伫立凝望、驻足谛听。

]户庭无尘杂,虚室①有余闲。

(庭院一尘不染,没有尘俗杂事,空静的房室十分安闲。

尘杂:

尘俗杂事。

虚室:

虚空闲静的居室。

①虚室,又暗喻自己内心。

《庄子·

人间世》: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意思是,看那空明的心境,空虚的内心处在纯洁的状态,吉祥就来临了。

)[此二句收回目光,又转近景,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

“无尘杂”,没有“尘网”世俗之事的烦扰;

“有余闲”,日子过得舒适安闲。

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

以上十句,为本诗的核心部分,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平常普通的农家生活画面融入了诗人欣喜愉悦之情,充满诗情画意,诗意盎然,沁人心脾,悦人耳目。

久在樊①笼里,复得返自然②。

(我曾经长久地被困在牢笼里,如今终于重回大自然。

樊笼:

关鸟兽的笼子。

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①樊:

篱笆、栅栏。

②自然:

大自然,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返自然”与“爱丘山”相映,而这个“返”字写尽了“魂兮归来”的乐趣。

樊笼、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

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樊笼,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回归自己的自然本性,就会处处皆春,其乐无穷。

最后二句归结全篇,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抒发他挣脱樊笼、重返自然后的无限乐趣。

义熙元年(405)八月,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

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

这些诗作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充分反映了他的深刻思想变化。

特色鉴赏

《涉江采芙蓉》主要特点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诗人将妻子采莲思夫的画面和丈夫伫立路边思妻的画面组合在一起,让夫妻二人同时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呼喊: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短歌行》这首诗“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它立意深远、风格别致。

就题材而论,它并不特别,但无论它写什么,都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饱含着激越的感情。

并集抒情、写景、叙事为一炉,而能相互增辉。

其次典故的化用、成句的援引与作者宏大的抱负融合无间,浑然一体。

再次全诗兼用比喻,如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人才可望而不可即,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胸怀的宽广,招纳人才越多越好。

在用语上显得质朴自然,悲惊慷慨,感人至深。

《归园田居》给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

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

而又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在欣赏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进入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问题探究

第一个问题: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最有争议的作品,争议的焦点是诗的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诗的主题是描写游子的思乡还是描写思妇的闺怨。

一般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是游子,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开篇写游子出外采芙蓉,接着写游子“还顾望旧乡”,“旧乡”望而难归,倍觉凄婉。

但是,读者常常质疑,东汉之时,游子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芙蓉?

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又暗指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为“游子”?

于是,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女子,前四句写女子出外采芙蓉,后四句写女子想象远在天涯的丈夫,主题是思妇闺怨。

当然还有人认为,诗前四句是写游子的想象,后四句则是写游子的实况,所以这首诗还是写游子思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第二个问题:

对《短歌行》这首诗的主题有过争论。

唐代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卷上),但是清人张玉穀却讽吴“何以掉其轻心”。

张玉穀认为:

“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古诗赏析》卷八)

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这首诗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