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0689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

《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道德修养论述Word下载.docx

教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的伟大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

首先,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所谓学生的“向师性”,就是说,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

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鼓励;

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

其次,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劳动。

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劳动手段在很多方面体现于劳动者主体,即教师本人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本身。

这种教育手段是建筑在教师平日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上的。

最后,教师独特的劳动手段,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

在教师的劳动中,知识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是劳动的主要手段,而这种手段具有显著的示范性特征。

首先,教师的劳动与其他劳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教师本人即是劳动者,又是劳动手段。

其次,教师分析教材、演习教材过程具有示范性。

总之,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是由教师“导师”的角色定位、学生“向师性”的角色心理以及教师的劳动手段决定的,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性特点,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二)教师职业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作为社会整体一员的活生生的人;

是年龄特征不同、个性特点各异的一代青少年。

教师既要按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还表现为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多异性。

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教师如果没有高度的聪明才智,不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无法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

2、教师劳动内容的复杂性。

要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

既要使学生将来能承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的要求与自然作斗争,又要使他们能够承受现有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劳动内容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合格人才的培养,向教师提出了一个无限量的时空要求。

教师的工作,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具体说来,就是无上下班的明显界限,无限定的教育区域范围。

3、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三)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

1、教育是一个创造人才的过程。

2、教育是教师创造性运用教学规律的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3、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四)教师职业劳动的长周期性。

因为教育周期长,所以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较长时间地处于一种潜在状态,要待学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和做出贡献以后,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才能显现。

论述3、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

调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调节教师的行为,从而实现对教育过程的协调功能,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各种各样的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矛盾,需通过管理机制来调节。

思想道德的调节方式和手段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方式和手段。

它是通过向教师提出一些道德要求,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益于教育过程的行为,从而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对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作用。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制约力量,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使学生敬佩自己,信赖自己,运用其吸引力量团结学生,运用其权威力量对学生施加特有的影响,运用其奖赏力量扶植学生良好的表现和正气,运用其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学生的表率,爱护体贴学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这是新时期教师道德对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二)对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的作用。

教师道德要求学校教师间应团结一致,共同为培养新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正确对待不同教育观点的同志,教师的教育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改革创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

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大胆尝试,敢于改革,勇于向应试教育挑战,是应当支持和鼓励的。

②正确对待优秀教师。

教师道德要求教师们对优秀教师的光荣为光荣,使更多人享有这份光荣。

对优秀教师也不能求全责备,刻意苛求,吹毛求疵。

③正确对待新老教师。

新老教师运用教师道德的调节力量可以处理好相互的关系,使之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形成教师群体教育的合力,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目标。

(三)对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的作用。

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具有一定领导职权的学校领导者,都应遵循教师道德的要求,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共同的教育目标服务。

在教师方面,自觉服从领导,支持领导工作,理解、体谅领导者的难处,从学校领导者方面讲应正确运用手中权利,发扬民主,坚持真理,严于律己,以身垂范,尊重和相信老师,科学用人

论述4、教师应如何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自觉地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

(一)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造诣和好的人品。

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最好的指导者和知心朋友,要怀着满腔的热情尽可能多地和学生接触,广泛地和学生交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教师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二)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

掌握教书育人的规律和艺术,教师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勇敢地在实践中探索。

其次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并与自己的具体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能力和艺术。

再次,必须精通新时期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三)拓宽教书育人途径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首先要强化课堂教育这一教书育人的主渠道。

其次要通过课外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

再次,除了课堂和课外教学,教师还有大量的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教师要把这些机会看做是影响学生的机会。

教书育人的机会。

此外,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是全体教职工的事,在学校工作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教书育人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四)把握人才标准,进行科学管理

除了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科学管理是极其重要的。

科学管理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保证。

为此,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

论述5、:

全面发展原则的实施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成为对教师的一项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应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项职业道德原则,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要致力于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

(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首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教育劳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

落实全面发展原则,一方面要求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

所谓面向全体,就是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装在心里,要公平地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要一视同仁地施教于每个学生。

另一方面,要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

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决定了人的教育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的全面教育。

高等学校的专业化教育形成了人的新的片面发展。

其一是知识狭窄化。

其二是能力片面化。

其三是情趣单一化。

总之,当学生接受了过分专业化的教育之后,他往往习惯于从狭窄的专业角度出发,观察和处理问题,对自然、自我、社会之间的关系难以产生完整的认识,缺乏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所需要的道德、情感、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是要开展全面教育。

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全面教育也称通识教育,它是指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的、完整的人而施以教育,使受教育者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

它主要包括:

体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六个方面。

(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

在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应注意:

首先,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要让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获得最自由、最充分的发展,并非追求德、智、体、美、劳的面面俱到的发展。

其次,要注意用各学科的个性去反映素质教育的共性,不能要求在某学科的某节课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变化,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全面的素质。

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自身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自己必须首先在人品上过得硬;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己必须首先具备审美素养等等。

论述6、教师爱岗敬业的必要性

首先,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也必须要爱岗敬业.

其次,教师职业是复杂而充满创造性的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须爱岗敬业。

第三,教师职业是极其繁重而需要自我牺牲精神的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须爱岗敬业。

第四,教师价值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必须要求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第五,爱岗敬业是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

首先,要热爱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一要畏业,二要爱业,三要乐业,四要创业。

论述7、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

治学是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应遵循的准则。

教师的治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

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首先,树立优良学风。

包括治学的态度、风格和方法等内容。

教师树立优良学风,应当做到:

认真求实;

勤奋刻苦;

虚心踏实;

科学严谨。

其次,刻苦钻研业务。

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难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

再次,强化教育能力。

一是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核心。

二是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三是教育科研能力。

最后,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

二者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治学促教学,以教学促治学。

具体讲,一般应该围绕教学搞科研。

论述8、教师职业幸福的内容

教师职业幸福范畴,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第一,教师的职业幸福观,应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精神生活的前提条件。

离开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要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

精神生活的高尚和充实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只有用健康的精神生活支配、统帅物质生活,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境界。

教师只有既重视物质生活,又重视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才会知难而进,献身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二,教师职业幸福观,应强调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

人的幸福只有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和谐的结合起来,才会是完善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每个人在为集体、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就直接或间接的使自己的幸福得到实现。

没有集体的,社会的幸福,也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个人的幸福。

第三,应强调创造与享受的统一

幸福并不排斥享受,但是无产阶级所讲的享受,是以劳动、斗争为基础的。

这种幸福不是个人物欲的满足,也不是自私的精神享受,而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体验出来的那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它比在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享受都更丰富、更深刻、更持久。

论述9、依据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原理,试论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

(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依据)

动机是指行为主体在行为之前自觉追求的一定的目的愿望或意图。

效果是指行为主体的个别的或一系列的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

(一)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1)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

首先,动机和效果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一方面,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效果的基础上产生,并包含了对一定效果的追求,没有一定效果对主体的刺激,就不能产生主体的需要,也就不能形成动机。

另一方面,效果总是在一定动机的指导下产生,没有动机就不可能有效果。

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最后,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2)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和矛盾。

第一,善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同等程度恶的效果。

性质相同,程度亦相当。

第二,善的动机引出恶的效果,恶的动机引出善的效果。

第三,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大于或小于预想的善或恶的效果。

第四,善或恶的动机引出善恶相间的效果。

(二)教师道德行为的考察和判断。

既然动机和效果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的统一,那么在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和判断时,既不能只看动机,也不能只看效果。

必须把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立足于动机看效果,通过效果看动机。

1、注重行为动机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

一方面,一切从恶的动机出发的行为,无论其行为的效果怎样,都不应视为道德的行为,都不能得到道德的肯定。

另一方面,一切从善的动机出发,并为实现这个动机竭尽全力的行为,无论其结果怎样,都应得到道德上的肯定。

必须从行为的全过程来考察。

善良的动机表现在行为全过程中。

第一、善的动机表现在教师对动机的确立和方案的制订上的慎重和认真。

一个具有善的动机的行为,教师在行为之前对预期的目的和预施的方案,要进行多次的论证和考察,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理论分析,排除各种可能导致破坏效果的因素,准备一旦产生坏效果之后的补救方案的措施,尽个人或集体的能力所及,为产生好效果铺平道路。

第二,善的动机表现在行为进行中的积极态度。

真正善的动机在行为进行中不仅十分关注行为的效果,而且对行为实践中因偶然因素而发生的坏效果持积极态度。

第三,善的动机还表现在对待已发生的坏效果的态度上。

由于各种原因,坏效果已不可逆转的产生,真正善的动机,面对已经产生的坏效果不仅痛心疾首,感到深深的自责,而且能认真汲取教训,多做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在失败中奋起,为再一次的行为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效果的善恶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

一切善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善的效果。

是否有善的效果,是判断行为善恶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动机善恶的重要依据。

第一,效果是客观的,其善恶性质相对于动机而言更明确、更直接。

在道德评价上,马克思主义在注重行为动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们行为的效果。

第二,动机和效果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动机和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定的动机引出一定的效果,而一定的效果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重视效果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效果,而是用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考察与行为效果相关的各种因素,把某一行为的效果放在社会的环境中,站在历史的背景上,去分析善恶,进行评价。

3、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判断行为善恶的依据。

第一,动机和效果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实现。

第二,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

第三,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检验行为的善恶。

论述10、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论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道德实践,试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道德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道德修养问题是与人性善恶问题紧密相连的。

道德修养的根本问题在于塑造优秀的个人道德品质,即塑造优良的人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个性理论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任何人在道德品质上都没有先天固有的善或恶。

在后天的道德实践中,道德主体在不同的道德关系中活动,接受着各不相同的善恶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和影响,道德主体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主体道德行为的选择和善恶观念的培养。

人性的善恶是后天的,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第二,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

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人们就会形成不同的善恶观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善恶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另一方面,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就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人性和善恶观念。

人性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是人性社会性本质的具体表现。

第三,人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人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而形成的,因此,人性就可以随着教育的改变和个人的努力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正因为人性是后天形成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道德修养。

第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一方面社会进步为教师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只有道德主体通过自我锻炼和改造,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能力,认识社会历史必然性及道德必然性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

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总是提出一系列的道德原则、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修养提高了教师的道德自觉性和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

第三,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一方面,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无数次道德行为的长期积累。

另一方面,一定的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并不是一劳永逸、永恒不变,而是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三)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

第一,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

人的能动性、理性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自身、改造自身奠定了主观条件。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具备辨别善恶、扬善抑恶的能力,这就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可能。

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

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都希望教师经过自身的修养达到其要求,符合其规范,所以总是从不同的侧面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多种有利的条件,包括确立理想人格、进行宣传号召、提供学习条件等等。

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正因为人性是后天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可以重新塑造的,道德修养才有意义和可能。

教师要正确对待荣誉。

(次次论述)

第一,消除虚荣心,培养荣誉感。

第二,正确处理义务和荣誉的关系。

第三,正确处理好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关系。

第四,正确对待他人的荣誉。

第五,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14.教师道德行为的考察和判断:

(1)注重行为动机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

(2)主要是看效果的善恶

(3)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

254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爱人民、爱祖国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的直接贯彻和具体要求,而且它还是教育工作本身的内在要求,是教育规律的要求。

热爱学生既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又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它所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字:

师爱。

(一)师爱的教育意义。

首先,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

一是目的性。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而产生的深厚感情,是教师职业要求的高度责任感。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但自觉,而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师爱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成才、走正道,确切的讲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是广泛性。

从师爱的内容上看,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或其他某一方面,而是要关心其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全面关心学生。

三是科学性。

师爱必须体现教育规律的要求,而不是随意而为。

正因为师爱具有的目的性、广泛性、科学性,因而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

其次,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一方面,师爱能转化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原动力,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期望,是激励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诲人不倦的教导,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另一方面,师爱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有师爱之情,就会时刻把学生挂在心上,就会为学生的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