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546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市树文化的城市森林建设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竞争可以改变林木的生存环境,而林木细根是受环境影响反应最敏感的部分,其形态(Morphology)、构型(Architecture)及分布(Distribution)会随着环境因子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

竞争指数;

细根;

根长密度;

比根长;

比表面积

ABSTRCAT

Competitioniscommoninnature。

Generally,competitionbetweentreespeciesisdividedintotwogroups:

abovegroundcompetitionforlightandbelowgroundcompetitionforsoilandwaterresources。

Environmentinwhichtreesgrowischangedbecauseofcompetition,whilefinerootisgreatlyvulnerabletoenvironmentchange,whichismainlyrepresentedinmorphology,architectureanddistribution。

AlniphyllumfortuneiMakino,LiquidanbaracakycinaandCyclobalanopsisglaucawereobjectivesofthispapertoinvestigatecompetitionintensity,rootdistributionandmorphologyadjustedtocompetition。

Theresultswerefoundinthispaper:

Keywords:

competitionindex;

fineroot;

rootlengthdensity;

specificrootlength;

specificrootarea

摘要I

ABSTRCATII

1综述1

1.1城市森林建设研究1

1.1.1城市森林的由来1

1.1.2城市森林的定义和内涵2

1.1.3内涵3

1.2市树文化4

1.2.1中国树文化4

1.2.2我国市树文化5

1.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6

2遵义市基本情况与城市文化7

2.1遵义市的基本情况7

2.1.1环境概述7

2.1.2文化概述8

2.1.3社会经济概况8

2.1.4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8

2.2遵义市的市树文化11

2.3遵义市的城市文化11

2.3.1遵义市的城市特点分析11

2.3.2城市发展目标和特点12

2.3.3遵义市的城市特色规划12

3遵义市市树遴选13

3.1建立评价体系的意义13

3.2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14

3.2.1我国市树选择规律14

3.2.2我国市树选择研究15

3.2.3我国市树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16

3.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8

3.3.1指标筛选19

3.3.2指标体系框架19

3.2.3因子层指标内涵及定量计算方法20

3.4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20

3.4.1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21

3.4.2计算重要性排序24

3.4.2各指标权重的计算24

3.5综合评价指标值的计算25

3.4.1计算25

3.4.1评级25

3.6评价分析25

4遵义的城市森林建设25

4.1遵义城市森林文化的发展建设25

4.2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与保护25

4.3小结26

5总结与讨论27

参考文献28

1综述

的生长[]。

1.1城市森林建设研究

1.1.1城市森林的由来

人类早期朴素的生态学思想与人类文明有着同样古老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就提倡“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主张与自然融为一体,筑屋建房之前,须“相上尝水”,观察基地环境,使居住点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理想城”,16世纪中摩尔的“乌托邦”,欧文的“新协和村”都含有一定的生态学哲理。

19世纪工业在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布局开始出现混乱,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城市社会与环境的问题,许多大城市进行了城市改建的社会实践。

巴黎在1852年开始的改建体现了朴实的生态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1898年英国人Howard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影响深远。

由人工构建与自然景观(指包围城市的绿带与农村景观及城市内部大量的绿地)组成的所谓“田园城市”实际上就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寻求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探索。

Howard的理论开创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绿化等问题相结合的新阶段,对后来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962年美国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了“城市森林”,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eikJorgensen在森林生态学讲座中首先提出了“城市林业”概念。

“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形成,以及对其的研究和发展很快获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响应,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林业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如英国、挪威、俄罗斯、法国、日本等。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城市森林概念的引入期。

到了90年代早期,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在我国得到认同和传播,并由此进入了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阶段。

90年代后期进入了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并重阶段。

1995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确定了城市林业为“九.五”期间林业工作的两个重点之一。

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市的16个城市被确定为城市森林和建设的试验示范点,特别是近年来完成的上海、江苏、天津等直辖市和14个计划单列市已相继提出城市林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北京、上海、广州、长春、大连、杭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已不同程度的开展城市森林建设,其中北京市“园林化大都市”、长春市“森林城”规划、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设”、广州市森林城市创建中“花城计划”等工程都是与城市森林建设有关发展战略的实践

1.1.2城市森林的定义和内涵

1.1.2.1国外定义

20世纪60年代中叶,北美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但当时两者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基本一致,但后来的发展说明,这是两个近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Kielbaso关于城市林业的定义清楚地说明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即“城市林业是对城市环境中所有集聚的树木群落的系统经营和管理”,而城市森林是指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在的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城市森林在广义上是一种森林生态系统,而狭义上是一种森林类型;

而城市林业是对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的行业或学科,是一个多方位的经营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森林基础上的更广泛的概念。

城市森林和城市林业是两个几乎同时出现且相辅相成的概念,两者的内涵也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多数情况下两者的内涵一致。

就目前而言,城市林业的内涵更为丰富,即在城市林业概念中往往涵盖了城市森林概念内涵,这在国外尤为明显。

美国学者Miller认为:

城市是人类密集居住区内及周围所有植被的总和,其范围涉及市郊小社区直至大都市。

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的定义是:

“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在广义上,城市森林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城市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

诸多的国外定义中,美国学者Miller和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在国外影响也比较大。

这些城市林业或城市森林的定义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涉及城市森林的功能、范围、规模和包含的类型等,也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甚至同一国家内不同学者对城市森林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可能存在的差异。

1.1.2.2国内定义

国内自引入城市森林概念至今,对城市森林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一直没间断。

这可以从众多的城市森林或城市林业定义中可以反映出来。

李永芳认为城市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林业,是高生态和高效益结合的林业,范围包括风景林、公路、河流两侧的防护林、水库四周的水源涵养林、经济林、公园绿地及自然保护区等。

彭镇华关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

城市森林是指城市地域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机器所在的环境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常富等认为,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范围内以乔木为主体,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覆盖度,能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等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综合体。

也有些学者认为:

城市森林建设就是现代林业建设理论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实践,是利用现代林业建设理论和森林生态学来构建森林生态系统。

此外,在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综合分析上述国内城市森林定义可以发现:

(1)都不同程度地依据或借鉴了国外相关的定义,所以在基本内涵上,如城市森林的功能定位、构成特点等,与国外定义大同小异;

(2)突出林业与园林的融合或结合,反映了中国城市森林发展和中国园林绿化间的密切关系,及中国城市森林的自身特色;

(3)强调城区、近郊和远郊森林的结合,即“城郊一体化”的要求,这是由中国城市化特点及城市森林资源现状特点所决定的。

1.1.3内涵

城市森林把整个地域看作是以森林为基色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社会、经济、生态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森林生态是以森林为基础和纽带,协调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服务于社会。

生态经济学是建设城市森林的理论基础,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理论,城市森林建设不能搞单项突进,要注重全方位推进,要按生态经济规律办事。

调控区域社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最佳与否是检验城市森林建设成果的最主要依据,力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赢”。

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营造城市森林的目的,就是创造优美、清新、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城市。

人们越发清晰地认识到,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有效、最持久、最积极的因素,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湿度、降低噪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城市居民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营建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为建设目的。

城市森林建设既要针对城市现有的状况,同时更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进行长远的规划。

因此,无论在建设规模、树种配置等技术环节,还是在整体布局的规划中,都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对于规划的林地和林带要有一些预留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参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吸收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城市森林建设。

1.2市树文化

1.2.1中国树文化

中国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树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踏实伴侣。

树作为一种自然物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变迁演进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逐步形成独立的文化系统。

这种以主要描述人与树的关系,涉及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气候、美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内容,形成完整的文化系统,我们称之为中国“树文化”。

树文化是以树为载体或媒介而沉淀或派生的文化现象。

中国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中国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树文化在我们有着浓厚的思想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树文化在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并有着深远的影响。

培育和发展中国树文化,有益于树木的保护、经营和管理,有益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树文化对于树木的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树文化有助于充分挖掘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树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现在国家实行了包括天然林保护在内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在一些地区明令禁止砍伐树木,很多地方也相继出台规章,对林木的砍伐进行严格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充分发挥树的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如何挖掘树的经济价值呢?

其中一个答案就是,通过培育和弘扬树文化,来实现树的经济价值。

比如引导人们进行森林旅游。

树文化可以启导人们热爱树木。

树文化是一门展示美的文化,包含形体美、色彩美、结构美、文学美和艺术美等。

树文化的美作为自然美和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已被人们所认同。

树文化使人们产生美感,从而激发人们对树的热爱,激励国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和保护环境,为建设良好生态和秀美山川奉献爱心和力量。

1.2.2我国市树文化

市树在我国的历史并不久远。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广州等七个城市开始展开评选市花的活动。

但是在当时市树还没有很明确的提出和评选。

“市树”是一个城市地域、人文特色的象征之一,是现代城市形象的“名片”。

开展“市树”评选活动有利于彰显一个城市的人文景象、文化底蕴、精神风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和城市生态建设的品味。

作为市树一般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1、种植历史悠久,有较长的栽培史,有代表性、有地方特色和象征意义;

2、树种形态美观,深受市民喜爱;

有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3、在所在地区分布范围广、种植数量多;

4、能够体现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

能反映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美化与城市文化底蕴的营造工作逐步得到开展,城市园林植物规划与市树的确立也得到政府与市民的日益重视,逐步把市树当成城市森林建设的基础方案之一。

市树对城市森林景观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开发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不仅能够代表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对带动城市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优化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如何评选最适合的市树,如何更好地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是目前众多城市发展所面临与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

就我国现在的市树应用状况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应用上有比较好的突破,但绝大多数城市虽然选定了市树,但在应用上过于局限,一般只用于城市道路、公园、小区绿化作用点缀,没有更好地扩展开发。

根据城市森林建设进程,将市树作为骨干树种或基调树种,有着多样性的应用形式和范围。

1.4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原文地址:

伯乐论文网

2遵义市基本情况与城市文化

2.1遵义市的基本情况

2.1.1环境概述

遵义古称播州,位于贵州省北部,南距省会城市贵阳140公里,北距重庆市300公里,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全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辖两区两市十县。

全市现有人口739.4037万,其中农业人口625.6223万人,非农业人口113.7814人。

中心城区(红花岗区和汇川区)规划区面积222.3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0.18平方公里。

2008年,全市GDP总值达655.73亿元,财政总收入102.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

自从2004年第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成功举办,贵阳获得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遵义市人民政府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红色之都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并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弘扬红色之都的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打造和谐森林生态之城。

近年来,遵义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红色之都不仅仅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上下足了功夫,而且让它焕发出了绿色的生机。

经过近几年在生态建设、城市绿化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一个具有山水特色的森林城市景观带已初步形成、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也基本完善,为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如今,全市的森林面积已达149.37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5598.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8.56%;

绿地率达到3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11平方米;

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3%。

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97.91%,城区道路绿化达标率82.05%。

全市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5个以及16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5个,县级5个)。

2.1.2文化概述

遵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遵义形成了以“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

综观遵义历史与文化,从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会议和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文化依托,融合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

2.1.3社会经济概况

初步核算,并经贵州省统计局评估,遵义市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为566.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5.17亿元,增长9.9%;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8.61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2.60亿元,增长13.0%。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1%、43.9%和34.0%。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7574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1037美元。

2.1.4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

遵义,因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而彪炳史册,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以出产“风来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国酒茅台而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酒之乡”和中国酒文化名城。

近年来,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建设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称号充分说明了遵义市的生态建设成绩突出。

2.1.4.1优势

现如今,全市的森林面积已达149。

37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5598。

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8。

56%;

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

3%;

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

5%,绿地率达到34。

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

5平方米,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

11平方米;

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

3%。

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37。

3%,绿化覆盖率42。

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

44平方米,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97。

91%,城区道路绿化达标率82。

05%,单位绿化达标率70%,园林式单位(先进单位)占20%,园林式居住区占60%,城区绿地面积2014。

8万平方米,绿化街道37条(55990米)。

对比《“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可以发现遵义市已经具有森林城市建设要求的森林与绿化基础,已基本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标准。

这些优越的森林资源本底条件和城市绿化成绩,将为遵义市的“创森”创造了条件。

(1)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

遵义市城市森林建设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55。

73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02。

67亿元,位居全省第二;

县域经济实力也较为雄厚,14个县、区(市)财政总收入全部突破1亿元;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300元。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遵义市经济实力雄厚,符合城市森林建设的经济要求。

(2)有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绿地系统规划

从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绿化现状来看,普遍缺少一个起点高和比较完善的绿地系统规划,即把城市绿地建设系统纳入大中城市总体规划中去。

而遵义市早在2001年就已经编制了《遵义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凡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确定的绿地不得建设与绿化无关的项目,以确保足够的城市绿化用地。

(3)具有丰富的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

在遵义市市委、市人民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遵义市已建设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这些国家级的荣誉称号获得,为遵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供了建设经验,尤其是2005年“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为“创森”创造了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2.1.4.1不足

(1)公共绿地分布不平衡

遵义市目前的建成区建筑密度大,人口稠密。

在中心城区的公共绿地中,凤凰山森林公园占较大比例。

遵义市还没有全市性的综合性公园,而且公共绿地主要分布于老城区的湘江两岸;

其它区域,特别是开发区的公共绿地相对较小,公共绿地多属滨河游园和街头广场绿地,设施较简单,中大型的综合性公园绿地不足。

(2)道路绿化树种比较单一,道路绿地面积不足

遵义市的道路绿化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绿化指标普遍偏低,国家规定园林景观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而在遵义市建成区的29条主要道路中,绿地率小于25%的道路占绝大多数。

绿地率最大的是近期修建的海尔大道,绿地率为29。

可见遵义市道路绿化指标距国家规定的指标还有一定距离,除新建的几条道路外,道路的植物配置略显单调,道路绿地面积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景观。

(3)城市绿地品质较低,景观功能较弱,地域特征不明显

以绿化管理为例,遵义市绿化管理经费远低于其它森林城市。

由于缺乏管理经费,致使城市绿化管理水平偏低,森林绿地品质较低,景观功能较弱、地域特征不明显。

(4)城市防护绿地建设薄弱

遵义市的铁路公路沿线、河流沿岸及一些工厂、市政设施周围的防护绿地建设较薄弱,需进一步加强。

同时,要注重树种的选择,使防护绿地在起到防风、防尘、防污染、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