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9097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6 大小:8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名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独活,秦艽,威灵仙,松节,海桐皮。

2、祛风湿舒筋活络:

木瓜,伸筋草,青风藤,丝瓜络,路路通,马钱子。

3、祛风湿强筋骨:

五加皮,狗脊,桑寄生,川续断,骨碎补,虎骨。

15、止血药物:

1收敛止血:

仙鹤草,白芨,棕榈炭,百草霜,鸡冠花,藕节。

2、凉血止血:

小蓟,大蓟,侧柏叶,地榆,茅根,槐花,土大黄,地锦草。

3、化淤止血:

三七,花蕊石,蒲黄,血涂炭,景天三七,降真香。

4、温经止血:

艾叶,伏龙肝(灶心石)。

16、活血祛淤:

川芎,丹参,鸡血藤,益母草,泽兰,月季花,牛膝,郁金,姜黄,延胡索

(元胡),乳香,没药,五灵脂,血竭,自然铜,苏木,毛冬青,桃仁,红花,莪术,三棱,刘寄奴,穿山甲,王不留行,皂角刺,水蛭,干漆,凌霄花。

17、补益药物:

1补气:

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五味子,白扁豆,大枣,饴糖。

2、补阳:

鹿茸,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阳起石,菟丝子,沙苑子,山萸肉,杜仲,蛇床子,冬虫夏草,蛤蚧,海马,锁阳,胡桃仁,葫芦巴,紫河车。

3、补血:

熟地,首乌,当归,阿胶,枸杞子,龙眼肉,桑椹。

4、补阴:

北沙参,明党参,西洋参,麦门冬,天门冬,石斛,百合,玉竹,黄精,女贞子,旱连草,鳖甲,龟板,黑芝麻,补骨脂,覆盆子。

18、收涩药物:

1止汗药:

麻黄根,浮小麦。

2、涩肠止泻:

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诃子,罂粟壳,乌梅,石榴皮,胆矶,五倍子,椿白皮。

3、涩精缩尿止带:

金樱子,桑螵蛸,益智仁,乌贼骨,银杏,芡实,莲子,

常用中药简解

、解表药

(辛温解表)

气味

辛,微苦,性温。

辛,甘,性温。

归经

主要归肺、膀胱经。

肺、心、膀胱经。

临床运用

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利水消肿(头面及上半身)。

温阳和里、缓急止痛。

用量

1.5—9克。

治水肿可用21克左右。

3—9克。

风寒湿痹15—30克,但须慎。

禁忌

表虚、自汗、盗汗、肺虚咳喘者。

阴虚火旺,血热妄行。

咽干,舌燥,口渴。

备注

感冒风寒,咳嗽气喘常用药。

阳气不振,经脉涩滞,中焦虚寒常用药。

辛,温,气芳香。

辛,温。

肺、脾。

肺,肝。

发散风寒,理气宽中。

疏风解表,祛风解痉,透毒疹。

安胎,解鱼蟹中毒。

炒炭可用于散瘀止血。

6—9克。

治鱼蟹中毒可用30—60克。

3—9克。

气虚、表虚自汗,血热漏胎,气虚胎动。

苏子

归肺经。

长于下气消痰,止咳平喘。

用量便溏者,忌用。

6—12克。

气虚久咳,脾虚

 

辛,性微温,气芳香。

辛,苦,性温。

脾,胃,肺。

膀胱,肝,肾。

发汗解表,祛暑化湿。

发汗解表。

利水消肿。

祛风湿,止痹痛。

3—9克。

表虚多汗。

气血虚少全身空痛,阴虚火旺,高热。

夏季暑湿外感发热吐泻常用药。

适宜于上半身的肢节肩臂酸痛。

辛,甘,性微温。

辛,性温。

膀胱,脾,肝。

肺,胃,大肠。

疏风解表,祛风胜湿,祛风止痒。

发散风寒,祛风止痛。

化湿止带。

祛风止痉、止泻、止血。

消肿排脓,痈肿疮疡。

3—9克。

最大用量可达30克。

血虚生风发痉,头疼不因风邪,均忌用。

血虚,阴虚火升头痛者,痈疽已溃,忌用。

常用语风寒风热风湿导致的表证痹痛。

阳明经药,头面风邪,前额、眉棱骨痛。

肺,肾。

肺,胃。

散寒解表,温肺化饮,散风止痛。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通鼻窍。

1—3克。

若量大须敞盖煎半小时以上。

3—10克。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

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

多服令人头昏目赤,内服用量不宜过大。

足少阴经本药。

入肾经通精气散阴寒。

辛,性微温。

肺,脾,胃。

散寒解表,温胃止呕。

发汗解表,通阳散寒。

解毒。

若食物中毒,可生姜捣汁或煎服。

肺热燥咳忌用。

胃热呕吐需配伍

表虚多汗者忌用。

使用。

备注]

生姜皮:

口服1—

用于皮肤水肿,小便不利,1.5—5克。

生姜汁:

畏寒恶心,呕吐不止,痰迷昏厥,口噤不语。

3滴。

(辛凉解表)

辛,性凉。

质轻芳香。

辛,苦,性寒。

肺肝。

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透疹止痒。

发散风热,解毒利咽,宣肺透疹。

芳香开郁,疏肝理气,辟秽恶。

泄热滑肠通大便,疮痈红肿未溃。

3—9克。

后下。

5—10克。

表虚多汗,阴虚发热。

脾胃虚泄泻,疮疡已溃。

苦,甘,性寒。

甘,辛,苦,性微寒。

1市,肝。

肝,肺。

1、疏散风热,清润肺燥,清肝明目。

疏散风热,凉肝明目,清热解毒。

2、沙眼、目赤、目痒。

滋阴潜阳。

6—12克。

10—20克。

清热解毒30—120克。

清肝火黄菊花,平肝潜阳白菊花,解毒野菊花。

2、煎桑叶30克,入芒硝9克,趁热先眼。

与栀子、甘草配伍,治红眼病(角膜炎)

桑白皮:

味甘性寒,入肺经,泻肺利水消肿,9-18克。

桑葚:

味甘、酸,微寒,入心、肝、肾。

滋阴养血,补肝肾,明目。

桑枝:

苦,性平。

入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达四肢,利关节。

尤宜于上肢痹痛,无论风寒风湿热均可用。

用量15—30克。

与益母草(5:

2)配伍熬稀膏,一日三次,每次

一茶匙,温黄酒冲服,可治疗白癜风。

甘,辛,性平。

微辛,微苦,微寒。

脾,胃。

肝,胆。

发汗解肌,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和解少阳,疏肝解郁。

引清阳之气上行(升阳举陷)。

9—30克。

6—12克。

表虚多汗,麻疹已透者,不宜用。

阴虚咳嗽潮热,肝火头胀痛眩晕耳鸣。

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升阳止

泻。

甘,辛,性微寒。

甘,寒。

气禀轻虚。

肺,脾,胃,大肠。

透发疹毒,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

清肝明目。

3—10克。

解痉可用15—30克。

热盛火炎,阴虚火旺,肝阳上升,气逆不降。

表虚多汗,孕妇,慎用。

辛,甘,微苦,性寒。

或者,辛,性微温。

辛,苦,性凉。

肝,膀胱,胃。

疏散解表,宣郁除烦。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祛风除湿。

9—15克。

(木圣)

辛,甘,性平。

心,肺,胃。

发表透疹。

、清热药

清热泻火

甘,辛,性大寒。

甘,苦,性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清热除烦,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收敛生肌。

10—45克,60—120克,180—

240克。

血虚发热,胃肠虚寒,肺虚。

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表症未解。

比较适合清肺、肾之火。

甘,淡,性寒。

苦,寒。

心胃,小肠。

心,肺,肝,胃,三焦。

清热除烦,渗湿利尿。

泻火除烦,清利湿热,清肝明目。

散上焦风热。

清心肝血分实热。

10—15克。

不宜久煎。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吴湿热者,均忌用。

竹叶卷心清心热,治邪入心包,用法同。

配伍可治红眼病(流行性结膜炎)。

肝胆。

甘,性寒。

清热生津,清肺泄热,清胃止呕。

透麻疹,热淋。

10—30克。

鲜品15—60克。

清热凉血

苦,咸,性寒。

心,肝,肾。

归经]

清热定惊,凉血止血,解毒化斑。

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1—1.5克。

研末随汤药冲服。

9—30克。

鲜地黄15—60克。

味厚滋腻碍胃气,脾胃虚寒脾虚有湿者忌用。

比药贵,可用水牛角代替,用量

10倍。

苦,甘,咸,性寒。

辛,苦,性微寒。

气清芳。

肺胃,肾。

滋阴降火,凉血化斑,解毒散结。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清肠中郁热,消肿解毒。

6—30克。

阴虚无热,脾胃虚寒,食欲不佳,大便溏泄。

热在气分,孕妇,气不摄血,脾胃虚寒。

本品反黎芦。

苦,微寒。

甘,咸,性寒。

肝经。

心,肝。

临床

运用

清热凉血,活血止痛。

凉血活血,透发疹毒。

清泻肝火,解毒消肿。

凉血解毒,清热透利。

最大可用至60克。

脾虚胃寒,大便溏泄者忌用。

清热燥湿

苦,性寒。

肺,胃,大小肠,胆。

归经:

心,肝,胃,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热毒疮疡。

3—12克。

1.5—5克。

本品主入上焦。

本品主入中焦。

大苦大寒。

肾膀胱,大肠。

肝,胆,膀胱,肾。

清热燥湿,泻相火。

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

疮疡,痈肿,烫伤。

少量应用可增进食欲。

3—6克。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均为忌用。

本品主入下焦。

适用于肝胆经湿热。

心肝,胃,大肠,膀胱。

脾,胃,膀胱经。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清热燥湿,解毒止痒。

除湿利尿。

1.5—9克。

脾胃虚弱,肝肾不足无湿热者不宜用。

与黎芦反。

身痒,疥疮,湿疹,麻风病。

下焦虚寒者忌用。

清热解毒

甘,性寒,气清香。

肺,胃,心。

心,肺,胆。

清热解毒,疏解风热。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凉散风热。

凉血止痢。

9—30克。

火热邪毒甚者可用至

9—15克。

60克。

痈疽属于阴症者忌用。

忍冬

性味功用基本相同。

善清经络风湿热邪。

苦,咸,性大寒。

穿

心,胃。

肺,胃,大肠,膀胱。

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清热解毒,清热燥湿。

一般的热性病。

6—15克。

鲜用24—30克。

9—15克。

研末吞服1—1.5克。

非实热火毒病症者,不宜使用。

非实热病证者忌用。

较适用于时行瘟疫,丹毒,痄腮,候痹。

本品极苦,粉剂宜装入胶囊内服用。

有小毒。

苦,辛,性寒。

肝,脾。

清热解毒,杀虫,止血。

泻火毒,消痈肿。

大剂量可用至60克。

虚证,寒证,妇女妊娠期不宜使用。

治疗热毒痈肿效果更佳。

鲜品捣碎服汁渣外敷。

苦,辛,性微寒。

肝,胃。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泻火解毒,散结消肿。

9—30克。

大剂量可用60克。

非热性痈疡不可使用。

善治内痈,治乳痈、肺痈,肠痈要药,

反乌头。

甘,淡,性平。

专入胃经。

泄热解毒,消痈下乳。

利湿热,解汞毒,利关节。

古时治疗梅毒。

大剂量单用60—500克,治瘰疬痰核。

妇女妊娠期、痈肿非实热者不可用。

肝肾亏损,筋骨不利周者,忌用。

可治钩端螺旋体病。

服药期间不可饮茶。

辛,性微寒,气腥臭。

肺。

大肠经。

清热解毒,消痈肿。

解热毒,消痈肿。

清热利尿通淋。

活血通络。

15—30克。

鲜用加倍。

可捣烂外敷。

15—30克。

尤长于治肺痈。

尤长于清解大肠热毒瘀滞,治肠痈疗效显著。

肝,胃,大肠。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截疟解热,涌吐痰涎。

凉血消淤止痛。

9—15克。

大剂量30克。

鲜用至

90克。

不属于热毒血瘀者,不宜使用。

体质虚弱者慎用。

适于疮疡肿毒,善治内痈,尤以治肠甫见长。

催吐,截疟。

与槟榔、半夏配伍可防呕吐。

齿

味酸,质滑,性寒。

习习

心,大肠。

胃,大肠。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泄热凉血,解毒止痢。

小儿百日咳,妇女崩漏。

血虚下痢。

鲜品可用30—60克。

6—15克。

单用可到30克。

脾虚泄泻者,不宜使用。

可捣汁内服,残渣外敷。

苦,涩,性寒。

大肠,肝,胆。

肺,大肠。

清热燥湿,凉肝明目。

解毒止痢。

杀虫截疟。

(休息痢,疟疾)

2、湿热下注,赤白带下,阴中瘙痒。

腐蚀皮肤赘疣(研末敷患处,避开好肉)。

10—15粒,治痢疾10—30粒,小儿1

—8粒。

胃肠出血及肝肾病变者,不可使用。

2、与苦参、蛇床子、白鲜皮,黄柏同用。

本品对肠道和肝肾都有损害,不宜多服久服。

解热毒,利咽喉。

泄热毒,消痰结,利咽喉。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不宜使用。

本品苦寒沉降。

虚弱者慎用!

治疗热毒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辛,性平。

酸浆

苦,酸,性寒。

心,肺。

宣散肺热,解毒利咽。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外敷有止血作用。

清热化痰。

1.5—6克。

入煎剂宜包煎。

肺无实热者不宜用。

清肝明目

决明子

甘,苦,咸,性寒。

肝、胆。

肝,大肠。

清肝明目,清热散结。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高血压、甲状腺肿大,淋巴炎,淋巴结肿大。

单用可至30克。

冶瘰疬瘿瘤要药,加玄参浙贝昆布海藻牡蛎。

祛风热,益肝肾,润肠通便。

夏至

养血调经,血虚头痛,月经不调,半身不遂。

夏天

行气活血,祛风湿,降血压,半身不遂。

甘,苦,性平。

肝。

清肝降火,明目退翳。

疏散风热,退翳明目。

高血压属于肝火亢盛者。

肝肾亏损,青盲患者忌用。

久翳及干血不足者,不宜使用。

本品有致瞳孔散大作用,不宜大量久服。

本品多服损肝,令人目肿。

甘,性微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