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8042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

《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博物馆馆徽州古建筑陈列计划Word格式.docx

“凿开半壁注清澄,出水红蕖露气蒸。

亭午风来香冉冉,深宵月上影层层。

迎凉翠盖鱼争戏,送暑碧筒酒满升。

更爱翻盆倾骤雨,荷珠乱撒一池水。

”颇具诗情画意。

7.皖南秋色

8.南屏民宅

9.“四水归堂”天井造景

10.厅堂复原与陈设

第一单元水 口

单元说明:

徽州水口是村居公用水系,在水流出入口处广植树木,并修桥、筑堤、造亭,还建有文昌阁、魁星楼、观音阁、关帝殿等文化景观。

《新安竹枝词》描绘道:

“故家乔木识楩楠,水口浓郁写蔚蓝。

更著红亭供眺听,行人错认百花潭。

”徽州水口在合理利用水资源,营造村落休憩场所,追求诗意人居环境方面,至今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唐模村落水口、高阳桥

唐模水口是徽州村落园林化的典型之一。

其空间序列为:

村外水口亭、牌坊与古树交相辉映,沿着石板小道,水流入村,檀干园胜景就此展开。

水流曲折穿过高阳桥,进入水街,村民生活在图画中。

檀干园是清代徽商的私家花园,传为模拟杭州西湖建楼构亭。

2.环翠堂园景图版画(原件展开)

《环翠堂园景图》是徽派版画代表作之一,集中描绘了徽州的园林建筑。

园主汪廷讷,字昌朝,人称坐隐先生,万历年间(1573-1619)业盐致富后回乡建造此园,又请苏州画家钱贡绘图成卷。

汤显祖称坐隐先生“有园一区,堂曰环翠,楼曰百鹤,湖曰昌湖”;

董其昌赞环翠堂“构诸名胜,美丽甲当时”。

“环翠堂”位于休宁汪村高士里。

此图将徽州园林建筑景观与自然山水、人文风俗熔为一炉。

3.绩溪龙川船形村

4.绩溪龙川河

5.歙县北岸廊桥

6.歙县郑村十二景

《歙县双桥郑氏家谱》绘有郑村十二景图。

郑村为元末理学家郑玉故里。

图为万历年间(1573-1619)族人郑九夏绘制,他把村落的溪流水源,村边山峦,建筑景观,农耕生活,黄山奇峰等,摄入村居图画。

村中郑氏宗祠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7.照壁墙(多媒体展示徽州山水与村落景观)

8.狮子撑栱(清1644-1911高110厘米)

太狮少狮寓意高官辈出,母狮与四小狮嬉戏,情态生动。

狮子整体雕刻繁缛,为清代风格。

9.狮子撑栱(清1644-1911高79厘米)

狮子滚绣球,为民间典型喜庆图案,太狮少狮,谐音寓意“太师少师”,太师为古代“三公”之首,表示辈辈出高官的愿望。

第二单元牌 坊

牌坊是中国特有的纪念性建筑。

徽州曾有过一千余座牌坊,尚存一百多座,可分为标志坊、功德坊、节烈坊和百岁坊四类。

徽州现存最早为始建于元末的歙县贞白里坊,规模最大的是明代许国牌坊,最集中的是明清棠樾牌坊群。

在景观与建筑艺术之外,每一座牌坊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教化与伦理。

人们既可从中读出有益的启示,也可见昨日泪痕,高耸的牌坊有着许多深沉的故事。

1.许国石坊

位于歙县城中,跨街而立,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

坊主许国,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万历朝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又封武英殿大学士。

坊高11.4米,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77米,总面积为78.13平方米。

四面八柱,俗称八角牌楼,仿木结构,八根石柱50厘米见方,梁枋、栏板、斗拱、雀替都采用大块石料,气势宏伟。

匾额上书“恩荣”,额枋擘窠大书“大学士”、“上台元老”,出自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手笔。

清吴梅颠《徽城竹枝词》有“八角牌楼学士坊,题额字爱董其昌”之句。

许国石坊是徽州建筑的经典之作。

2.歙县郑村贞白里牌坊

位于歙县郑村北巷口,元至正年间(1341-1368)始建。

坊主郑千龄,三代乡贤,元末在休宁等县任小吏,有惠政,故后,乡人私谥“贞白先生”,建“贞白里”坊,以劝民风。

可见徽州牌坊起始并非官方倡导,至明清才被赋予官方意识形态。

3.歙县唐模同胞翰林坊

建于清康熙(1662-1722)后期。

歙县唐模村许承宣、许承家兄弟康熙年间皆成进士,一授编修,一授庶吉士,有“同胞翰林”之称。

反映了徽州科举文化的繁荣。

4.歙县许村双寿承恩坊

双寿承恩坊位于歙县许村,明隆庆年间(1567-1572)建。

坊主姓名失考,传为朝廷表彰许村一对百岁寿辰的夫妇而立,“双寿”蒙“皇恩”,故坊额书“双寿承恩”,即百岁坊。

百岁坊的建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5.棠樾牌坊群

歙县棠樾村鲍氏家族建立。

七座牌坊依次为:

鲍象贤尚书坊,明天启二年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

鲍逢昌孝子坊,清嘉庆二年(1797)建;

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建;

乐善好施坊,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建;

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

慈孝里坊,明初始建,弘治十四年(1501)重建,乾隆四十二年重修;

鲍灿孝行坊,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

七座牌坊以“忠孝节义”为序,反应了封建伦理道德。

慈孝里坊最早建造,元初鲍宗岩、鲍寿松父子遭盗缚,争先死,事载史籍,明成祖朱棣赐名慈孝里。

儒家孝道文化一脉相承。

节烈坊为清代建立。

乐善好施坊,反映了清代徽商的经济实力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6.胡文光刺史坊

位于西递村前,万历六年(1578)建。

坊主胡文光,嘉靖乙卯科进士,历任胶州刺史等职。

7.龙兴独对坊

位于歙县槐塘村,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

坊主唐仲实,徽州名儒,与建言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齐名,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曾与其讨论天下大事。

故后,明王朝建“龙兴独对坊”表彰之。

8.歙县许村五马坊

9.三国人物梁柁(清1644-191175×

48×

53厘米)

表现“赵子龙单骑救阿斗”的场景。

赵云怀抱阿斗,与曹军大将张郃战于长阪坡,曹操在景山观战,人物主次分明。

10.戏曲人物梁柁(清1644-191175×

清乾隆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孕育了国粹京剧。

明代徽州戏剧创作就呈现繁荣局面。

郑之珍编著《目连戏》,民间至今还在演出,汪道昆创作《大雅堂乐府》亦负盛名。

此柁梁为杂剧场景,人物生动有趣。

第三单元 祠 堂

祠堂是家族祭祖的场所。

周代以来“庶人祭于寝”,南宋朱熹《家礼》规定“立祠于正寝之东”,祠堂还不是独立的建筑。

明嘉靖(1522-1566)年间,朝廷开始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

徽州“支祠以数千计”,现存祠堂数百座,如罗东舒祠、绩溪龙川胡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祠堂既承载了宗族文化的内涵,又是建筑艺术的杰作。

祠堂的建筑空间反映了长幼有序的宗法伦理秩序。

1.罗东舒祠(又名宝纶阁)

罗东舒祠位于歙县呈坎村,明嘉靖(1522-1566)年间建,全称“贞静罗东舒先生祠”。

主题建筑“宝纶阁”为寝殿,珍藏着历代皇帝恩赐罗氏家族的诰命、诏书,视作“恩旨纶音”,罗氏族人藉“宝纶”显贵。

建筑气势宏阔,面阔九开间,仅比紫禁城太和殿少两开间,雕刻、彩绘之精美,堪称中国祠堂建筑之冠。

2.宝纶阁组合照片(门廊、彩绘、门楼、石鼓)

3.棠樾鲍氏敦本堂——男祠、淸懿堂——女祠

棠樾鲍氏祠堂位于歙县棠樾村。

敦本堂始建于嘉靖四十年(1561),嘉庆六年盐商鲍志道(1801)重修。

堂中原有抱柱楹联:

“慈孝奕世无双里,衮秀清朝第一乡”,传为乾隆皇帝撰,碑刻是嘉庆皇帝为鲍氏盐商所颁三道上谕,显赫一时。

清懿堂建于嘉庆年间。

徽州出现女祠并非偶然。

由于封建伦理影响,徽州妇女深受节烈观之害,身后在祠堂的“神主”位居从属。

但徽商大都“幼恃母慈,长承母训”,生活“惟母氏是赖”,深感母亲养育之情,建女祠以示感恩。

4.婺源俞氏宗祠

婺源俞氏宗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

其五凤楼式门楼,正厅悬“经义堂”匾额,梁枋、柱础雕刻精美。

婺源为宋代大儒朱熹祖籍地,文风昌盛。

祠堂本为祭祖场所,此门楼上题“生聚教训”匾,反映清代祠堂功能向文教的拓展。

5.绩溪龙川胡氏宗祠(照片:

俯瞰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外摄)

胡氏宗祠位于绩溪县龙川村,据传始建于宋,明嘉靖(1522-1566)年间兵部尚书胡宗宪主持大修。

该祠三进七开间,由前往后:

广场、门楼、廊庑、祭堂、寝殿,渐次升高。

总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

重檐歇山顶门楼,为民间建筑的最高规格。

宗祠的祭堂有48根立柱,54根梁枋,穿插有序。

其柱础、斗拱、雀替、隔扇、叉手等,皆有精美雕刻,被誉为“木雕博物馆”。

6.绩溪石氏世家忠良报功图(明1368-1644276×

188厘米)

巨幅版画,原藏徽州绩溪石家村宗祠。

图中描写宋初大将石守信及其祖先英勇作战的故事,画面人马兵器、建筑等场景,构图气势宏伟。

图上方刻有石氏世系源流,题记注为宋朝太平兴国(976-983)工部尚书窦仪撰写。

“报功图”反映了徽州宗族宣扬精忠报国与崇敬祖先的文化传统。

此图以同一空间描绘石氏祖先不同时期的功勋,图中人物,数以千计,是中国版画史上的杰作。

7.明歙县进士王邦俊楷书抱柱联(清1644-1911174×

90厘米)

联文:

“新安太守古歙居家作军又作民为黄山开氏族;

神武雄才东吴筹略迎宾主迎敌到赤壁有威名。

”程元凤(1199-1268),歙县人,南宋大臣,1228年考中进士,曾任湖北江陵教授,后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封为新安郡公,晚年隐居黄山,黄山名景丞相源由此得名。

8.“经筵讲官”匾(清1644-1911174×

匾书“钦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曹振镛兼衔经筵讲官大清嘉庆八年十二月”,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歙县雄村人。

乾隆四十六年进士。

嘉庆七年任礼部侍郎。

此匾悬于曹氏宗祠,光宗耀祖。

9.“太子少保”匾(清1644-1911173×

92厘米)

书“钦授工部尚书曹振镛加衔太子少保大清嘉庆十二年四月”,曹振镛嘉庆十一年任工部尚书,加官进爵,宗族引以为荣。

10.张果老倒骑毛驴撑拱(清1644-1911高111厘米)

张果老是民间隐者,善于养生,文献称其“有长年秘术”。

《续神仙传》载,张果老常乘一头毛驴,日行数万里,这或亦透露出古人对于超越式交通工具的向往。

11.刘海戏金蟾撑栱(清1644-1911高95厘米)

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北宋词人柳永有“贪看海蟾狂戏”之句。

传说刘海之父是贪官,阎罗令其变为蟾蜍,逐之秽海。

刘海学道法救父,铸金钱系线绳抛入海中,其父遂被救出。

又传刘海戏蟾,蟾吐金钱,施舍穷人。

12.清嘉庆歙县汪氏宗祠“环溪公匣”(清1644-191141×

27×

24厘米)

“公匣”是徽州宗族保存契据账簿文书的木箱,反映了宗族公众事务管理制度化,是徽州文书得以大量遗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单元民 宅

徽州民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潜口民宅、老屋阁及绕绿亭、程氏三宅等。

“四水归堂”的天井,“马头墙”,“楼上架楼”是显著特点。

马头墙以高耸的墙体包封民宅的木结构,具有防火功能,天井便于在封闭的高墙内采光、通风,徽州宅基地金贵,为充分利用空间,民宅多为两层楼房。

富丽堂皇的“三雕”装饰,精美的门楼门罩,反映了徽州建筑的工艺特征。

1.老屋阁

歙县西溪南吴氏建于明中期,传为吴氏外甥江南才子祝枝山设计,楼上空间大,称作“楼上厅”。

楼上天井四周有“飞来椅”,又名“美人靠”,供女眷休憩。

老屋阁东南池塘畔有绿绕亭,祝枝山《东畴绿绕》诗有“庞公宅畔甫田多,畎亩春深水气和”之句,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2.游春图人物门罩砖雕(清1644-1911137×

379厘米)

这套门罩门楼由主题图案“游春图”,“渔、樵、耕、读”及瓜果纹边饰,卷草纹边饰等组成。

“游春图”的山石树木、房屋建筑成为人们活动的背景,形成了“人大于山”的艺术效果。

图中小桥流水,宝塔亭阁,反映了当时徽州水口园林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意蕴。

3.窗栏板、窗隔扇

居室内花窗隔扇的共同特征是,上半扇多以镂空几何图案,以利透光通气,下半扇或以浮雕装饰,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图等。

宝相花窗扇很有特点,宝相花盛行于隋唐瓷器装饰,以莲花为主体,所谓宝相庄严,与佛无类,莲花即佛。

民间艺人巧用“宝相”嵌入窗扇,内容也是佛教故事。

雕花隔扇(清1644-1911高245厘米)

雕花隔扇(清1644-1911高283厘米)

窗隔扇(明1368-1644高91厘米)

人物花卉鸟兽窗栏板(高46.7厘米)

窗栏板(明1368-1644高67.5厘米)

雕花窗栏板(清1644-1911高68厘米)

雕花漆窗扇(清1644-1911122×

35厘米)

百忍堂窗栏板(清1644-1911106×

62厘米)

素棱彩漆隔扇及栏框(清1644-1911167×

191.5×

6.1厘米;

45.4×

164×

5.1厘米)

宝相花窗扇(清1644-1911104×

49×

4.5厘米)

柳条窗(明1368-1644高190厘米)

4.德义堂

5.西递深巷

6.四水归堂

7.木雕楼

8.宏村雪景

9.潜口方氏宅第

10.成义堂二层远眺

11.潜口司谏第

12.五城夏收

13.黄村进士第

14.南湖书院

南湖书院,又名“以文家塾”,清代建筑,为宏村汪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场所。

15.歙县雄村竹山书院(竹山书院、桂花厅、文昌阁)

曹文埴家族建于乾隆年间,建筑面积达1130平方米。

“竹山书院”由清代书法家邓石如题写,正厅悬挂曹文埴所撰对联:

“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

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

书院为庭院式,建筑有正厅、桂花厅、文昌阁等。

是为乾隆年间徽州私宅园林的典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歙县鸿楼书屋砖雕门罩(清1644-1911224×

123×

11厘米)

书屋为明清徽州私人藏书读书之所,世家大族和富商所建颇多,民国《婺源县志》记载,清代有书屋37所,实际数字当不止于此。

如歙县吕文奎建岩溪书屋六间,“经史子集庋藏其中,法书名画陈列于前,暇日则授徒训子,从容乎礼法,沉潜乎仁义”。

歙县大阜村鸿楼书屋门罩砖雕,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图案装饰精美。

第五单元建筑结构与装饰艺术

徽州古建筑将中国木构体系中的叠梁式与穿斗式结合,主要构件梁、枋、斗拱、雀替等,具有地域特点。

木雕构件撑拱、雀替、梁柁等,功能虽同,形态有异,图案造型丰富多彩。

石雕多用于建筑物的基座、柱础、漏窗等外部装饰。

砖雕多用以装饰门楼门罩,题材广泛,山水、人物、园景、花鸟小品,异彩纷呈。

1.三槐堂

2.石狮

3.敦本堂建筑结构线图

4.外檐插栱(明1368-1644高110厘米)

插栱是用在外檐的柱头科中,宋《营造法式》无载。

插栱既增强柱头拱的出挑功能,又利于施工,是徽州明代建筑的特征。

(一)石雕

徽州石雕用在建筑物的基座、柱础、栏板、漏窗等构件上。

由于石质材料耐久,适合建筑的外部装饰。

如镂空的漏窗,既美观坚固,又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

展品中的人物石雕以祥云瑞鹤为背景,人物行走于琼楼玉宇之中;

天禄献瑞华板,两只天禄腾云驾雾而来,充分体现了石雕置于外在空间的特点。

1.夔龙纹漏窗(清1644-191177×

42厘米)

漏窗通风采光,为园林装饰小品,窗内窗外,景色互为借用,形成了园林景观的丰富变化。

漏窗整体镂空,卷草纹饰对称。

2.戏剧故事石雕(清1644-191181.5×

30×

12.5厘米)

生动再现了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

虽为浮雕,但由于石质坚固,上部镂空,立体感强。

3.石雕门楼柱(清1644-1911高130厘米)

徽州门楼以砖雕为主,石雕门楼并不多见。

门楼本为承重,亦通体刻上几何花纹,极其精美。

4.人物石雕(清1644-1911302×

30厘米)

以浅雕祥云瑞鹤为背景,在开凿的三方深浮雕框中,人物行走于琼楼玉宇之间,如入仙境。

5.石雕天禄献瑞华板(明1368-1644149×

51厘米)

天禄为神兽,能为人间带来祥瑞福气。

华板遍布祥云,两只天禄奔腾而来,生动活泼,有喜从天降的感觉。

6.十鹿图石雕(清1644-1911265×

60厘米)

鹿自古就被视为仙兽,《诗经》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歌唱。

“十鹿图”为浅浮雕,十只形态各异的麋鹿嬉戏于深山丛林。

(二)木雕

徽州古建筑为木结构,梁柁、撑拱、雀替、窗扇、栏杆等,皆以木雕装饰。

撑拱、雀替采用圆雕技法,立体造型,内容丰富。

如撑拱就有人物、狮子、鹤鹿、琵琶、凤凰等。

梁柁是梁与枋结合之构件,面积有限,木雕艺人在“方寸之间”刻画了一幕幕生动的戏剧场景。

窗栏板、隔扇以平面几何构图,纹样千变万化,浮雕与镂空结合,山水花鸟,草木鱼虫,生意盎然。

居室之内,朝夕相对,犹如置身艺术殿堂。

1.双狮撑栱(清1644-191163×

46×

13.4厘米)

双狮构图独特,由平面展开,雄狮滚动绣球,雌者呵护幼狮,侧面相对,变化中不失平衡。

2.花鸟梁柁(清1644-191127.5×

14.5×

花鸟梁柁造型敦实,具装饰性。

梁柁置于梁枋之间,使梁枋共同承重。

这种构件是由唐宋建筑的“间柱”演变而来。

徽州古建中梁柁为木雕的主要构件,图案丰富。

3.鸟兽花木小月梁(清1644-1911157×

41.5×

12.5厘米)

状如一弯新月,故名,起到柱间联系并承重的作用。

这件月梁较短,雕刻山水、花卉,反映徽州建筑实用与审美相结合。

4.鱼纹雀替(清1644-191138×

21×

15厘米)

双鱼嬉戏于溪流水草中,是写徽州实在之景。

雀替在宋《营造法式》中叫绰幕枋,因“绰”“雀”谐音,故名。

明清雀替在梁柱节点处使用,藉以增大榫卯搭接长度和缩小梁间净跨距离,是古代建筑力学的进步。

徽州古建中雀替多用浮雕与透雕,具有装饰效果。

5.双鱼雀替(清1644-191142×

19.8×

17厘米)

四尾鲫鱼怡然自乐于清溪水草中,体现自然之乐。

6.狮子滚绣球(清1644-1911)

狮子憨态可掬,似与人交流,猛兽在民间艺人的刻画下变得可爱。

7.花篮梁柁(清1644-191126.8×

16×

13厘米)

我国花篮插花有悠久历史。

宋代以来插花注重构思,萱草、石榴、牡丹成为花篮中常有之花。

此木雕牡丹花篮,配以灵芝,将自然美凝聚于居室。

8.丁头栱(明1368-1644长45厘米)

据宋《营造法式》所载,丁头栱只用在内檐的转角斗栱上方。

徽州明清建筑中常用,以明代最为典型。

丁头栱一般用料硕大,并有栱眼雕花。

在徽州建筑中主要用在梁柱节点处,既减少了梁尽跨又具装饰效果。

9.荷叶墩(清1644-1911直径35厘米)

木结构半柱立于梁架上,屋面重量层层传递由立柱落地,墩座本为承重,雕成荷叶形,与雕梁相称。

10.叉手(明1368-1644长163厘米)

源于古代建筑“木骨泥脑”中的斜梁(今称人字木),唐宋建筑主要用在脊柃下,其它柃间用此件曰“托脚”,功能是承檐脊柃荷重和固定柃条,后期建筑中叉手不复使用。

但徽州明清建筑中仍常用此件,且多作圆雕卷草图案,效果生动。

11.花鸟雀替(清1644-191135×

桃竹锦鸡为传统绘画题材。

竹在民间有象征兴旺之意,锦鸡则寓意富贵。

12.“喜报三元”雀替(清1644-191127.5×

14.5厘米)

报喜的喜鹊欢闹于三枚桂圆下,寓意“喜报三元”,又称“连中三元”,是对科举成功的向往。

13.喜鹊登梅雀替(清1644-191146.2×

25×

18厘米)

喜鹊是吉祥鸟,梅花为报春花。

图中一对喜鹊喧闹于梅枝上,象征喜上眉梢。

14.麒麟雀替(清1644-191149×

8.5厘米)

麒麟为中国神话中四大神兽之一,雄性为麒,雌性为麟。

它们外形奇特,龙头兽身。

据《圣迹图》载,“孔子生,见麒吐玉书”。

故民间将麒麟视作祥瑞化身,希冀有助子孙贤明。

15.龙纹雀替(清1644-191148×

24.5×

19厘米)

龙为中华图腾,源远流长。

此图龙行松间,令人想到黄山的云海、奇松,可谓熔历史文化与自然艺术于一炉。

16.人物雀替(清1644-191138×

17×

17.5厘米)

徽商奔走于江湖行旅,或对酒当歌,或锱铢计较,这些生活场景为徽州民间艺人所采撷,人物构图对称生动。

17.梅竹君子人物撑栱(清1644-191168×

34×

8.8厘米)

梅、竹以君子称,文人士大夫喜欢以之自喻,象征高洁操守。

撑为立体透雕,表现了徽州庭院景色,人物遥相呼应,似有唱答。

撑栱常用于建筑物外檐的梁、枋柱节点下,为梁、枋悬挑部位的支点,属“出挑”构件。

一般梁柱结合用独木圆雕,以狮兽造型为多,而在枋柱结合则用琵琶撑、卷草撑等浮雕或浅浮雕撑拱。

其样式为斜杆件或三角形实木件两类,故亦称为“牛腿”。

18.寿星、禄星人物撑栱(清1644-191166×

33×

10厘米)

福、禄、寿三星起于明代。

民间认为禄星指文昌,寿星指南极老人,文昌助子弟读书。

追求长寿与利禄,大体反映了民众的心态。

19.鹤鹿同春撑栱(清1644-191169×

古人称鹿为仙兽,“鹿”与“陆”谐音,“鹤”与“合”音同,故又有“六合同春”之说。

鹤、鹿都是瑞兽,寓意“鹿寿”,祝颂之辞。

20.狮子撑栱(清1644-191168×

26.5×

16厘米)

狮子本为猛兽,与人们崇尚威武的心理相合。

《玉芝堂谈荟》一书将狮子崇为“灵兽”,具有人文内涵。

狮子滚绣球,寓意“好事在后头”。

双狮身躯健壮,肌肉有力,眼睛球状,已不是真狮子的简单摹写,变形中具有装饰效果。

21.吉祥如意撑栱(清1644-1911高57厘米)

吉祥,即“吉羊”,古代“羊”与“阳”通,又名“三羊开泰”,太阳高照,阖家安康。

羊既温顺,又是温补食品,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福利。

另一撑以象为主题,寓意太平。

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