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985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 第2课汉代儒学 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思考 据材料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

答案 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

(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重点精讲]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何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概念阐释]

天人感应: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深化探究 

探究点2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材料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思考 

(1)在君主与天的关系问题上,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观点?

他提出该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应如何认识?

(2)你如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答案 

(1)观点:

君权神授、天子受制于天。

目的:

加强君权,适应大一统的需要,同时为限制君权提供理论依据。

认识:

它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

(2)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又融合其他思想,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

②从特点上看,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误区警示]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此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探究点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 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思考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所采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影响?

答案 

(1)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实现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影响: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的设立

(1)中央:

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

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汉画像石“讲经图”解读:

这幅图生动再现了汉代儒学讲经的场面和形式,将其表现在墓葬中,也反映了“讲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深度点拨]

太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太学的兴办,不仅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加强了封建思想专制。

同时,它也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局面,将部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探究点4 太学的设立及影响

材料 

思考 

(1)西汉太学是怎样设立的?

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容?

太学里的教师是哪些人?

(2)学生在太学毕业后有何去向?

这有何意义?

答案 

(1)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设立;

学习内容: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教师:

儒家五经博士。

(2)①去向:

学完“五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职做官。

②意义:

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局面,为平民百姓子弟进入仕途提供了途径。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归纳总结]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出现新儒学。

2.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地位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

秦朝时期遭到“焚书坑儒”的厄运;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3.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自身思想的变化。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所以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课堂小结

                   

1.下列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B.“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

D.“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答案 A

解析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A项有误。

B、C、D项对“焚书坑儒”的评价都是正确的。

2.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

“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

”材料反映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D.孔子的德治思想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地位,故选C项。

3.“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答案 D

解析 A项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思想;

B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C项体现了董仲舒的“三纲”思想;

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其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

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

解析 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天意的表现。

5.“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  )

A.王守仁B.韩非

C.荀子D.董仲舒

解析 “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可以联系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6.清朝学者赵翼说: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

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五经”的流传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汉武帝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后,儒学得到官方的支持,成为正统思想。

学习思考

1.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解答 秦王朝实行“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药、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

2.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

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

解答 汉武帝改革官吏制度,大力选拔人才;

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

推行盐铁官营;

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抗击匈奴,保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

开通丝绸之路等。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做了理论和人才准备。

3.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解答 儒学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儒学教育已经官方化和制度化。

4.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解答 这反映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现象。

“学而优”是“仕”的基础,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但现在“学而优”的目标不能仅仅是为了做官。

[基础达标]

1.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  )

A.圣人B.儒者C.官吏D.帝王

解析 注意理解董仲舒这段话的含义。

民性有善质却未能善,于是上天“立王以善之”,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依据,同时表明帝王有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

2.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宣诏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  )

A.“以法为本”B.“君轻民贵”

C.“天人感应”D.“工商皆本”

解析 “奉天承运”的开首语,标榜了皇帝是感应上天的旨意发布诏书的。

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天人是相通的,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故选C。

3.宋代司马光诗: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

C.“天人合一”D.“三纲五常”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故D项正确。

5.“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

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王守仁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6.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解析 “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

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B。

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

解析 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汉朝发展君主专制理论的是董仲舒,故D项正确。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外儒内法”,具有神学倾向,故选C项。

9.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的思想

D.“大一统”的思想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的需要。

10.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

①《诗》 ②《书》 ③《墨子》 ④《春秋》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从汉武帝时代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诗》、《书》、《春秋》都属于儒家经典,而《墨子》属于墨家学派的著作,应该排除。

[能力提升]

11.董仲舒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为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

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治主张

解析 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百家殊方……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由此不难得出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的结论。

1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 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案选B。

13.钱穆说:

“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从汉代起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应该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4.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

“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

”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A.宗法血缘关系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D.法家治国精髓

解析 由“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可知,儒家传统思想开始于孔子,至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5.《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解析 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思想包含着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所以选B项;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项是在隋唐时期;

D项说法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

不二》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答案 

(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

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