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789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2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四所有复习资料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语言功能;

③吞咽功能;

④面部容貌;

⑤心理精神

26.局部麻醉:

常用方法:

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并发症:

全身:

晕厥,过敏反应,中毒;

局部:

注射区疼痛和水肿,血肿,感染,注射针折断,暂时性面瘫。

27.拔牙的适应症,禁忌症,基本步骤,并发症

 

(1)适应症:

龋齿;

牙周病;

牙髓坏死;

额外牙,错位牙,埋伏牙等导致临近软组织创伤;

阻生牙;

牙外伤;

乳牙;

治疗需要的牙,病灶牙。

 

(2)禁忌症:

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月经及妊娠期,急性炎症期,恶性肿瘤。

 (3)基本步骤:

分离牙龈,挺松患牙,安放牙钳,拔除患牙,拔牙创的处理,拔牙后的注意事项.

 (4)并发症:

术中:

软组织损伤,压根折断,牙槽骨损伤,口腔上颌窦交通;

术后:

拔牙后出血,拔牙创感染。

27.拔牙创的愈合过程:

拔牙后牙槽窝内充满血液,15分钟形成血凝快,24小时成纤维细胞从牙槽骨壁向血凝块内延伸生长,是血块发生机化。

1周后完全覆盖创面,牙槽窝内有肉芽组织形成,1~2月牙槽窝即可变平,X片上3~6个月牙槽窝才能出现正常的骨结构。

28.颌面部间隙较多,包括咬肌,翼下颌、下颌下、咽旁、舌下、颏下、颊、眶下、尖牙窝、颞、颞下等间隙。

29.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急救处理:

解除窒息,止血,包扎,运送,防治感染。

31.上颌骨为面中份最大的骨骼。

由一体、四突构成,一体即上颌骨体,四突即为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上颌骨体分为四壁一腔,为前、后、上、内四壁和上颌窦腔构成的形态不规则的骨体。

32.口腔颌面部的肌分为咀嚼肌群和表情肌群。

咀嚼肌群:

闭口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有两头:

下头收缩开口,上头收缩闭口。

开口肌群(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33.颌面部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

34.颌面部静脉分为深、浅两个静脉网,浅静脉网有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组成,深静脉网主要为翼静脉丛。

35.颞下颌关节是全身唯一的联动关节,具有转动和滑动两种功能,其上由颞骨关节窝、关节结节,其下由下颌骨髁突以及位于两者间的关节盘、关节囊和周围的韧带所构成。

36.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骨折段移位和咬合错位;

眶区淤血;

影像学检查

37.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

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

临床表现及诊断:

1.骨折段移位;

2.出血和水肿;

3.功能障碍;

4.骨折段的异常活动;

5.影像学检查。

38.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尽早进行复位和固定,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目的)和面形的对称和均匀,同时使用防治感染、镇痛、合理营养、增强全身抵抗力等方法,为骨创的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必须密切注意有无全身其他合并症的发生,一定要在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进行局部处理。

39.颞下颌关节常见病: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脱位,关节强直,

1.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是全身唯一联动关节,由下颌髁突,颞骨关节窝与关节结节,以及位于其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组成。

2.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

界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纤维组织,大部分纤维成束装排列。

牙周膜内有神经、血管和淋巴,对牙齿有保护、营养的作用。

3.DentalCaries(龋齿):

是牙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数影响作用下,所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初期造成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继后发生缺损,形成龋洞。

4.口腔前庭(vestibuleofmouth):

口腔前庭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骨弓之间的铁蹄形的潜在间隙。

5.口腔颌面部(oralandmaxillofacialregion):

即口腔和颌面部的总称。

口腔和面部的组织器官具有摄食,咀嚼,感受味觉,吞咽,表情及辅助语言和呼吸等功能。

6.固有口腔(propercavityofmouth)是口腔的主要部分,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7.牙釉质(enamel):

位于牙冠表面,呈乳白色,有光泽,当牙釉质有磨损时,则透露出牙本质呈淡黄色。

牙釉质是一种半透明的钙化组织,其中含有无机盐,主要为磷酸钙及碳酸钙,水分及有机物,为人体中最硬的一种组织。

8.颌面部间隙感染:

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炎症的总称。

9.sialothiasis(涎石病):

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涎石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急性或反复发作的炎症。

常见于颌下腺

10.局部麻醉(localanesthesia):

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集体一定区域内各种神经冲动的传导,特别是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感觉传导,达到该区域疼痛消失的目的。

11.雪口:

念珠菌性口炎(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1分),是由一种叫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表现为口腔中白色的乳酪样团块,重时会满口白色(2分)。

患儿烦躁不安,有时有轻度发热(2分)。

12.面部危险三角:

以鼻梁骨的根部为顶点,两口角的连线为底边的一个等腰三角形区域。

首先是因为这个区域的血液供应特别丰富。

供应面部的动脉血经新陈代谢后变成静脉血。

面部的静脉血主要通过面前静脉、面后静脉、上颌静脉、眼静脉注入颈内静脉流回心脏。

这些静脉在面部互有分支形成致密的血管网,相互沟通。

面前静脉在眼的内眦部与眼静脉沟通,面后静脉在翼外肌的深处通过上颌静脉起始部的翼丛和面前静脉相通。

而眼静脉和翼丛又直接和颅内毛细血管网组成的网状结构--海绵窦相通。

其次面部静脉血管与身体其它部位的静脉血管相比,还缺少一种防止血液倒流的装置--静脉瓣。

危险三角区内一旦发生感染很容易导致炎症在整个面部发生扩散,就会引起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13.疖、痈:

面部皮肤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为疖,其病变局限于皮肤浅层组织。

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称作痈,其病变波及皮肤深层毛囊间组织时,可顺筋膜浅面扩散至皮下脂肪层,造成较大范围的炎性浸润或组织坏死。

14.Oralleukoplakia(口腔白斑):

口腔白斑是口腔粘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是一种癌前病变。

15.Retrogradepulpitis(逆行性牙髓炎):

是牙髓炎大一种,其感染源于患牙牙周病所致的深牙周袋,袋内的细菌和毒素通过根尖孔或侧、副根管逆行进入牙髓,引起根部牙髓的慢性炎症。

16.gumofgingiva:

牙龈是口腔粘膜覆盖于牙颈部和牙槽骨的部分。

17.Dentigerouscyst:

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

18.Keratocyst:

角化囊肿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有人认为即始基囊肿。

角化囊肿有典型的病理表现,囊壁的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在囊壁的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或上皮岛。

19.舍格伦综合征:

舍格伦综合体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自身免疫性病征。

病变限于外分泌腺本身者,称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

同时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则称为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

?

20.radicularcyst(根端囊肿):

是由于根尖部的肉芽肿,根尖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牙周膜内残余上皮增生,增生上皮发生变性和液化,上皮沿着肉芽肿的液化墙壁增生,从而形成根端囊肿。

21.epulis(牙龈瘤):

是泛指发生在牙龈上的一组肿瘤或类肿瘤疾病,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

可分为肉芽肿型、纤维型、血管型牙龈瘤等。

22.ankylosisoftheTMJ(颞下颌关节强直):

指因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器质性病变造成开口困难或完全不能开口者称为颞下颌关节强直。

可分为关节内强直、关节外强直和混合性关节强直。

23.沃辛瘤(adenolymphoma),又称腺淋巴瘤,其组织发生与淋巴结有关。

1.简述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1.与外界相通,多腔窦,多细菌,易感染;

2.牙齿的存在,牙源性感染是主要感染来源;

3.筋膜间隙疏松,抗感染能力低,互相交通;

4.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缺少静脉瓣,易扩散。

2.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答案:

①位置显露:

易受外伤,易早期发现②血供丰富:

抗感染能力强,受伤后出血多,肿胀较明显。

③解剖结构复杂:

并发症④自然皮纹:

手术切口⑤形态功能⑥疾患易波及毗邻器官

3.颌面部创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

出血多,组织反应性大:

血肿水肿窒息;

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强:

清创时间:

②是呼吸道上端,损伤后可影响呼吸:

组织水肿、移位、舌后坠、血凝块及分泌物。

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上接颅腔,易并发颅脑损伤:

颅底骨折、脑挫伤

④下连颈部,常伴有颈部损伤:

颈部大血管及神经损伤、颈椎损伤

⑤窦腔多,易感染:

口腔、鼻腔、咽腔、附鼻窦存有大量细菌

⑥是消化道入口,损伤后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⑦口腔颌面部损伤常累及牙齿:

骨折咬合关系二次弹片感染

⑧常有面部畸形--美观问题

⑨可发生特有解剖结构损伤:

涎腺、面神经、三叉神经

4.简述智齿冠周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

【下颌第三磨牙(智齿)冠周炎】

病因:

1)第三磨牙阻生;

2)、盲袋形成;

3)、食物残渣或细菌嵌塞。

4)、局部损伤;

5)、全身抵抗力下降。

临床表现:

急性期:

1)患侧磨牙后区肿痛不适,开口活动时加重。

2)局部自发性跳痛,可有沿耳颞神经分布区的反射。

3)智齿萌出不全,冠周组织红肿、龈缘糜烂甚至冠周脓肿。

4)张口受限。

5)口臭,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痛。

6)可有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期:

仅有局部轻度压痛,不适。

治疗原则:

急性期:

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

拔除不可萌出的阻生牙,以防感染再发。

并发症:

1)向磨牙后区扩散可出现面颊瘘。

2)下颌第一磨牙颊侧粘膜转折脓肿或瘘。

3)可出现咬肌间隙感染、翼颌间隙感染、颊间隙感染、颌下间隙感染、口底间隙感染、咽旁间隙感染。

5.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老年,肉瘤多见于青壮年

生长速度一般慢一般快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包膜,不侵犯周围组织。

侵犯、破坏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受限。

症状一般无症状常有局部疼痛,麻木,头痛,张口受限,面瘫,出血等症状。

转移无常发生转移

对机体的影响一般对机体无影响对机体影响大,常因迅速发展,转移和侵及重要脏器及发生恶

组织学结构细胞分化良好,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细胞分化差,细胞形态和结构呈异形性,有异常核分裂

6.试述轻型阿弗他溃疡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

为最常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每次1-5个,孤立散在,一般直径为2-4mm,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区域。

溃疡中央凹,基底不硬,外周有约lmm的充血红晕,表面有浅黄色假膜,灼痛明显。

复发有规律,一般分为发作期、愈合期、间歇期。

发作期分为前驱期和溃疡期。

前驱期粘膜局部不适,触痛或灼痛;

约24小时后出现白色或红色丘疹状小点;

2-3天后上皮破损,进入溃疡期。

经4-5天后红晕消失,溃疡愈合,不留瘢痕。

整个发作期一般持续1-2周,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

间歇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7.龋齿

1)病因(四联因素学说)细菌因素、食物因素、宿主因素、时间因素。

(2)临床特点:

龋齿主要临床表现是牙齿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

色的变化表现为牙齿表面初为白垩色,继之由于色素沉着,呈现黄褐色、棕褐色以至黑褐色;

质的变化表现为牙釉质,牙本质失去原有硬度,变得疏松软化;

形的变化是因为牙体硬组织的崩溃,缺损,在牙齿上形成龋洞。

(3)龋病治疗原则:

阻止病变发展,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

(4)龋病治疗方法:

1.化学疗法:

经药物处理,终止/消除龋坏的方法

2.再矿化疗法:

用人工方法使脱矿的牙釉质发生再矿化,以恢复牙齿硬度3.窝沟封闭:

口腔临床最重要的预防龋齿方法之一

4.修复性治疗:

(窝洞预备、术区隔离、窝洞封闭、衬洞及垫底、充填)口腔临床最主要的龋齿治疗方法

临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三类

(5)浅龋:

牙釉质或牙骨质龋。

釉质脱钙而呈白垩色,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的龋斑。

窝沟处为墨浸状。

病人无自觉症状,检查时探诊有粗糙感,在窝沟处探针可探入,或有浅的龋洞形成。

中龋:

牙本质浅龋。

检查有龋洞形成,洞内有着色的软化牙本质及食物残渣。

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对外界的冷、热、酸、甜较为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③深龋:

牙本质深层龋坏。

检查可见龋洞较深,达牙本质深层,用探针探查洞底常有酸痛感,表明龋坏已近牙髓。

患者对温度变化及

9.简述颞下颌关节内强直和关节外强直的鉴别诊断

鉴别点关节内强直关节外强直

病史化脓性病史,损伤史等口腔溃烂、上下颌骨骨折史、烧务以及放射治疗史等

颌间瘢痕无有

面下部发育严重畸形(成年后患病不显)畸形较轻(成年后患病无影响)

关系严重错乱(成年后患病不显)轻度错乱(成年后患病无影响)

X线片关节间隙消失,关节部融合呈骨球状关节部正常,上颌与下颌升支间间隙可以变窄,密度增高

12.急性根尖周炎的应急处理。

答案:

缓解疼痛,消除肿胀,转为慢性后再作常规治疗

髓腔开放引流:

人工开通髓腔引流通道,打通根尖孔,缓解根尖部压力,解除疼痛;

切开排脓:

急性尖周炎骨膜下或粘膜下脓肿期,应在局麻下切开排脓,通常髓腔开放和切开排脓可同时进行;

安抚治疗:

—根管外伤和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应去除刺激物,冲洗后封药安抚;

调颌磨改;

消炎止痛:

口服或注射抗菌素;

急性期拔牙:

无保留价值者,必要时全身用药以防感染扩散;

13.急性牙髓炎的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开髓引流—引流炎症渗出物,降低髓腔高压,缓解疼痛。

方法是:

在局麻下以锐利的钻针迅速穿通髓腔,放置丁香油棉球止痛;

安抚镇痛—在局麻下用温水充洗龋洞,用挖匙除去龋坏组织,将浸有止痛剂的小棉球置于洞底,封洞;

药物镇痛:

口服或局部使用镇痛剂;

针刺止痛:

合谷或平安穴;

14.急性根尖周炎浆液期与急性牙髓炎的鉴别诊断

急性牙髓炎有自发性和阵发性,温度刺激可使疼痛加重,疼痛不能定位,常有牵涉痛,疼痛常在夜间发作,且较白天剧烈,患者常夜不眠。

急性根尖周炎浆液期:

患牙略有伸长感,有轻微钝痛或咀嚼痛,紧咬时疼痛反而减轻,定位明确,检查患牙叩痛,牙体多有缺损,牙髓无活力。

15.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及临床表现的特点为何?

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是伴放线放线杆菌。

本病临床表现特点为:

①年龄和性别:

主要发生于青春期至25岁的年轻人,可在11-13岁开始,女>男。

②口腔卫生状况:

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

早期患者菌斑、牙石量少,炎症轻微,但已有深牙周袋。

③好发牙位:

典型的部位是6和上下切牙,而尖牙、前磨牙少,乳牙无。

④X线片:

6的近远中均有垂直型骨吸收,形成典型的“弧形吸收”,切牙区多为水平吸收。

⑤病程进展快:

牙周破坏速度比成人型快3-4倍,常在20±

已须拔牙或脱落。

⑥早期出现牙齿松动、移位:

前牙呈扇形排列,后牙早期松动,出现食嵌。

⑦家族史:

以母系遗传为多。

18.简述口腔癌的临床表现(3.23)

指发生于口腔粘膜的癌瘤,包括舌癌、牙龈癌、颊癌、腭癌、口底癌、唇癌。

舌癌最多。

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

多表现为粘膜的溃疡和溃疡周围的侵润结节。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中晚期疼痛和相应的症状,舌癌、口底癌可出现舌运动障碍,颊癌可出现张口受限,牙龈癌可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

可有颈部淋巴结和远处脏器转移。

19.简述你所知的几种常见牙体硬组织病,并对它们进行鉴别。

①龋是一种以细菌为主,口腔多种因素与外界因素复合作用所致的牙体硬组织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牙体硬组织有色、形、质的变化。

色:

最初釉质脱矿而呈白垩色,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或棕黄色。

形:

组织崩解形成龋洞。

质:

硬组织软化。

②釉质发育不全:

是牙齿发育过程中造釉器发育障碍形成。

其釉质缺损处光滑坚硬,常对称性出现在同期形成与萌出的牙齿上。

③氟斑牙:

是在牙齿形成期时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水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牙齿病变,牙冠可见白垩色或黄褐色改变,但质地坚硬无软化。

④楔状缺损:

发生在牙体的唇颊侧牙颈部的“V”形缺损,多见于上颌尖牙或双尖牙。

缺损部位质地坚硬无软化。

20.拔牙晕厥的的临床表现和防治

①一时性中枢缺血导致突发性、暂时性的意识丧失。

②头晕、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呼吸短促,早期脉搏缓慢,继而快而弱,。

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及短暂的意识丧失。

③预防。

④放平椅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高渗葡萄糖等

21.试述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手术方式

颞下颌关节强直可分为关节内强直、关节外强直和混合型强直三类.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临床表现:

1)、进行性开口困难;

2)、面下部发育障碍或畸形;

3)、咬合关系紊乱;

4)、髁突活动减弱或消失。

手术治疗方式有:

1)、裂隙关节成形术;

2)、插入间置物的关节成形术;

3)人工关节置换术4)、关节重建术:

5)、牵引成骨术;

6)、保留关节盘的关节成形术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复习

耳鼻咽喉及其相关头颈区诸器官的共同密切联系:

1.解剖相沟通2.生理相关联3.病理相影响4.检查有共性5.治疗相辅佐

【鼻科学】

☑危险三角区: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两口角连线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鼻由:

外鼻、鼻腔、鼻窦组成。

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鼻前庭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

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

☑利特尔区(Littlearea):

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的血管从,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鼻中隔前下部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静脉丛称鼻-鼻咽静脉丛。

☑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和前组筛窦,其窦口在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在上鼻道,后者窦口在蝶筛隐窝。

☑鼻周期:

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之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

鼻周期的生理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Onodi气房:

即最后组筛窦气房的过度气化,同时伴有视神经管的明显突入。

Onodi气房

存在时,视神经比通常更接近后组筛窦,容易将Onodi气房当作蝶窦。

☑筛漏斗:

是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

以钩突为内界,眶纸板为外界,前上为上颌骨额突,外上为泪骨。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

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鼻腔黏膜包括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嗅区黏膜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呼吸区黏膜鼻腔前1/3自前向后的粘膜上皮是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假复层柱状上皮,鼻腔后2/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出生就存在的鼻窦是上颌窦和筛窦,2岁左右额窦发育,3~4岁蝶窦发育。

☑上颌窦有5个壁:

前壁、后外壁、内壁、上壁、底壁

☑正常情况下两侧下鼻甲充血状态呈交替性变化,约间隔2~7小时,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

☑鼻肺反射:

是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为传出支、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为传出支,以三叉神经核及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反射弧为:

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三叉神经核、迷走神经核→迷走神经→支气管平滑肌

☑鼻腔主要有呼吸、保护、嗅觉、共鸣的生理功能。

☑急性鼻炎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最常见是鼻病毒。

病理特征是早期血管痉挛、黏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

进而血管扩张、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

☑急性鼻炎可能的并发症有:

鼻窦炎、中耳炎、咽炎、鼻前庭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的特点是:

间隙性和交替性;

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的特点是:

持续性。

☑萎缩性鼻炎(atrophicrhinitis),是一种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其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

发展缓慢,病程长,女性多见。

☑急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

其病理改变主要是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卡他期、化脓期和并发症期。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后者常见鼻塞、脓涕、头痛或局部疼痛,一般而言,前组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和颌面部,后组鼻窦炎的头痛则多位于颅底或枕部。

☑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鉴别

症状和体征

慢性单纯性

慢性肥厚性

鼻塞

间歇性,交替性

持续性

鼻涕

略多,粘液性

不多,粘液或粘脓性,不易擤出

嗅觉减退

不明显

可有

闭塞性鼻音

耳鸣耳闭塞感

下鼻甲形态

粘膜肿胀,暗红色,表面光滑

粘膜肥厚,暗红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样,鼻甲骨大

下鼻甲弹性

柔软,有弹性

硬实,无弹性

对麻黄素反应

有明显反应

小反应或无反应

治疗

非手术

以手术为主

☑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后者又称“花粉症”。

发病机理属Ⅰ型变态反应,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IgE。

临床表现主要为:

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

☑特应型个体,带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有关的基因的个体。

☑急性上颌窦炎,晨起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