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758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

《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节节气Word格式.docx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

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

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

昼夜平分。

寒露:

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下雪。

大雪:

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

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

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春节

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

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所有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

春节,古称元旦。

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

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开始。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办年货:

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准备过年的春联。

吃团年饭:

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

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守岁:

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鞭炮迎新: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拜年:

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

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

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

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

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

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春节期间也要注意喜庆有度。

这一期间热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开心而打扰了邻居们休息。

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

看看新房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如果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

但参观前应该征得主人的同意,等待主人的邀请,而不要主动直接提出参观请求,令主人不好拒绝。

如果受到主人邀请参观,

也要跟在主人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房间门,尤其是卧室和主卫的门。

因为有很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

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

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

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灯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在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

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

此传说历代沿袭下来,演变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节日的习俗礼仪有:

挂菖蒲、艾叶:

民间特别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

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下来,城乡许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

吃大蒜头、喝雄黄酒:

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盛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

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

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

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逐渐被人遗忘。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是我国民间长久盛行的习俗。

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已经流行。

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

据说,吃麻花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合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中秋节

农历八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间,古人谓“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恰逢此日又与月有关的“中秋节”就有了许多别称:

“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继而引申为以圆月为象征的“团圆节”。

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连回娘家的媳妇这天都必须返还夫家。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亮的小饼子,即“月饼”。

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圆。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

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

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冬至与腊月

冬至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气,时间是12月22日或23日。

过了冬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最寒冷的时期。

俗话说:

“冬至大如年。

”古代,在这一天有祭天、祭祖、拜贺、食百味馄饨等习俗,今天人们也在这一天祭祀先祖。

腊月为腊月初八,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

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二:

★端午节

中国上古时代就已存在.

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夏节”、“浴兰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

中新网6月19日电端午节到了,继前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注册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去年苏州市端午节“伍子胥起源说”也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认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发源,并举行了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对最为普遍的端午节起源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说法形成了挑战。

今年以来,各地纪念“端午节”的带有“国际”字样的龙舟活动和比赛不绝于耳。

人们唤起了远去的纪念传统节日的热情。

那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起源的呢?

最早起源于哪里呢?

香港《文汇报》报道指出,端午节是传统节日,探寻它的起源也必须从传统上来。

报道称,中国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每个名称有着各自的涵义,代表着各自的愿望。

虽然名称不同,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节起源的线索很多就存在于风俗和名称的异同上。

据始载于《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

“仲夏端五。

端,初也。

”指五月的第一个五日。

“五”字是会意字,从二,从乂。

“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

因此“五”的本义是交午。

“五”字古代通“午”字。

《说文》: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段注:

“阴阳交,午也。

”这是“端午节”“五月单五”、“重午节”、“五月节”的来历。

端午名字的来历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天文北斗星斗柄指向南方为端午,是有一定道理的。

报道指出,端午节的起源,是源于远古节气夏至。

根据古代历法对四季的划分,夏至是夏天过了一半。

农历四五六月为夏季,夏至节气大致在农历五月中旬。

古代夏至时期正是种黍和收麦之月,又称为“地祗节”和“地腊”,当时古人祭奠自然神和祖宗来祈福。

后来随着历法运算的日益精密,夏至与“端午”分离,不再确定是五月初五,但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习惯却留下了。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来看,夏至时期是阳气最旺盛时期,又是阴气初生时期。

有中国文化之源之称的《易经》用阴和阳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的变化,反映出了古代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易经将六十四卦中的坤、复、临、泰、大壮、夬、干、姤、遁、否、观、剥等十二卦拿出来,用来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气,这十二卦称为十二辟卦。

代表夏至的姤卦,阴爻初显,逐渐侵蚀阳爻,白天从最长开始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延长,因此,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说法。

古人为了取得至极之阳气,五月五日日中时刻是炼剑、炼镜、采药,《夏小正》:

“此日蓄采为药,以蠲除毒气。

”《养生论》:

“五月五日宜合截虐鬼哭丹。

”唐孙思邈《千金方》:

“五日取葵子微炒为末,患淋者食前温酒服一钱,立愈。

”《太平御览》卷九二九引《文子》曰:

“蟾蜍辟兵。

”夏至时节各种虫类动物滋生繁衍,百毒齐出,古人就用被称为天中五瑞的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

所以端午节有被称为“端阳节”“五月节”、“天中节”、“五毒日”等,现在流行的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小儿配香袋、女儿挂荷包,包括以前的门楣悬挂钟馗像、贴午时符等习俗,其来历也来源于此,这也是“娃娃节”、“女儿节”等名称的来历。

又因节日中有用兰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称“沐兰节”,“浴兰节”。

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民国时期端午节又曾订为“夏节”。

文章表示,端午节传说中,还有古代吴越民族图腾祭和纪念各种英雄人物的说法。

龙舟竞渡风俗可以说是来自古代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现在的活动已经趋向纪念英雄人物和娱乐了。

纪念各种英雄人物是在传统祭奠基础上赋予节日的人文精神。

各地纪念的人物有伍子胥、

介子推、勾践、马援、刘景(温州纪念刘景的端午节是唯一的是五月初四)、曹娥、钟馗、白娘子,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英雄人物等。

其中最为普遍的说法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并把纪念屈原上升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成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节日。

吃粽子的风俗旧是源自祭奠投身汨罗江的屈原,并且由于屈原是杰出诗人,端午节又称“诗人节”。

端午节上古时代就已存在,是汉族的传统节日,现在已成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并且其风俗还影响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

对于端午节归属之争,有关专家表示,端午节姓什么不是关键,“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预《九歌·

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

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

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loo人,桡手约80人。

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

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

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

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

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

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

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

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

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

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

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

又如《点石斋画报。

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

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

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祭屈原之俗,在《隋书·

地理志》中有记载:

“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

“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

?

何在?

,斯沼屈之义。

”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

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

《后汉书·

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

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

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

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

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

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

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

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

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

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

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

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

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

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

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

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

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

如《淮南子·

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

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

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

《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

《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

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

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

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

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

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

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

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

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

如《南昌府志》载:

“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y6,共同拾东西)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

”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

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

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

又如《徽州府志》载:

“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

”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般歌流传。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动人。

《广西民间音乐选集》中收有临桂县(4龙船歌》组曲,如号子般的节奏鲜明、热烈,唱起来必定十分动人。

另外,还应说一下女龙船。

在过去,许多地方的龙舟竞渡均不许妇女参加,认为妇女接触龙舟很不吉利。

如今各地都出现了女子龙舟队,英姿讽爽的女人们奋勇争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