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551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

《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下载.docx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片名像网游,时间线混乱,司马懿竟是“妻管严”,因而是瞎编乱造的败笔。

B.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证实了一个普遍的创作逻辑,即艺术想象无可非议。

C.作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在塑造吕不韦这一人物时白璧微瑕,但这并不影响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D.历史剧的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故事的叙述中应展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共同遵循的理想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引出论题,强调历史剧只要剧情符合逻辑、人物性格饱满即为佳作。

B.文章围绕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边界的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历史剧创作把握好“不虚”与“不拘”的辩证关系。

C.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观点,第四段则运用了类比法进行论证刚述历史剧创作的原则。

D.最后两段是文章的结论,作者指出,以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既要尊重历史,又不能拘泥历史,应有自己的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剧作家被正史束缚创作的手脚,那么以历史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就会成为没有艺术趣味的枯燥“记录”。

B.历史剧的创作如果违背了历史事实,与真实的历史记载相去甚远,那它就要背负起“不尊重历史”的罪名。

C.只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实事求似”,创造性地运用史实,历史剧才能抵达“诗比历史更真实”。

D.历史剧作者应乘持既敬畏历史真实又不纠结细节问题的创作观念,妥善处理好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

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

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

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

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

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

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

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

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

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

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

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

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

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

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

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

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

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

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

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

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

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

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

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

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

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

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

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

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

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

那年我七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直接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谷棒子。

B.“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崎的精神。

C.“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

D.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5.这篇小说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刻画“孩子”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5分)

6.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孩子”还是“孩子的父母”?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

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

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

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摘编自2017-12-07新华网)

材料二:

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11年,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瞭望。

”刘军说。

2006年,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9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任防火瞭望员。

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3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

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

他俩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瞭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

一天,96次瞭望,一年,28000多次。

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

也正是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累,让夫妻俩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齐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

白色的是草,黑色的是树。

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央视网2017-09-03)

材料三:

1.巨大的生态效益。

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2.显著的社会效益。

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3.可观的经济效益。

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

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

4.强大的精神力量。

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摘编自2017年第17期《求是》)

材料四:

芝加哥特点:

氢气燃料、风力发电

芝加哥市长理查德·

达利从1989年上任至今一直带头植树,为芝加哥创造了50万棵新树的环保纪录。

2001年,芝加哥大规模推行的通过“屋顶绿化”储存太阳能和过滤雨水以节省能源的举措取得很大成效,每年为芝加哥市政府节约1亿美元的能源开支。

市政府还将位于市中心的机场改建为公园,并在千禧公园内建造了一座可容纳1万辆自行车的“车站”。

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料站的城市。

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

(央视网旅游频道《让身心自由呼吸,全球最干净整洁的10大城市》)

注:

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最北部,平均海拔1500米,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最低气可至零下43.3℃。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

到1949年前,塞早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塞罕坝林场的获奖,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认可。

B.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将简单的工作重复到极致。

C.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塞罕坝林场就是明证。

D.绿色出行、利用氢气燃料、风能等是目前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技创新等多方向的革命性变革。

B.刘军、齐淑艳大妇工作生活融合为一、矢志创新坚守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塞罕坝能够育林护林成功的重要原因。

C.由上述材料看,环保主要是种树,因为树能够改变天空,改变环境,带来生态文明,造就青山绿水。

D.塞罕坝林场由过去的掠夺性采伐、无节制农牧活动,到现在的“以砍养树”,完全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目标。

E.塞罕坝和芝加哥的做法都体现出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对科技探索的结果。

9.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塞罕坝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

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颍达造其门。

焯初不之礼,颗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论难,颖达为最。

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

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享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太宗尝问曰:

“《论语》云: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何谓也?

”颖达对曰:

“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

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己之虽有,其状芳无;

己之虽实;

其容若虚。

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加此。

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阂,君臣道乖。

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太宗深善其对。

六年,累除国子司业。

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

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颍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

学者称之。

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

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

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

“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

“蒙国厚思,死无所恨。

”谏谤逾切,承乾不能纳。

二十二年卒,陪荠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B.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C.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D.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氏易》指曹魏时期玉弼注解的《周易》,以对《周易》独到的解读流行于六朝隋唐。

B.冀州,《尚书·

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辽宁省、陕西省全境及内蒙地区。

C.庶人,本指平民,有时也能指太子。

如李承乾即当时储君,贵为太子,又被称为庶人承乾。

D.释奠,即释奠礼,国子祭酒率领师生陈设乐舞呈献牲酒拜祭孔子,以示对先圣的祟敬之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颖达聪慧好学,多才多能。

他幼年就能日诵千余字,长大以后,对五经甚为熟悉,而且还精通算术和历法,也懂得作文的方法。

尽管如此,还能向同郡前辈虚心求教。

B.大业初年,孔颖达明经及第。

后来参加东都儒学辩论大会,舌战群儒,荣获第一,这也引发了学术权威的极大嫉妒,甚至要杀掉他来稳固其学术地位。

C.孔颖达有的放矢,学以致用。

他为唐太宗讲解《论语》,能结合太宗特殊的身份来阐述孔子的精义,使得圣贤的意自能够直抵帝王的心灵,从而达到规讽和劝谏的积极作用。

D.孔颖达精忠报国,不避祸福。

太子李承乾不守法度,孔颖达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来进呈谏言。

有人劝他收敛刚气,他说为国捐躯,死而无恨,劝谏更加猛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2)若其位居尊极,自矜其能,以才凌人,文过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江村① 

沈德潜②

苦雾寒烟一望昏,秋风秋雨满江村。

波浮衰草遥知岸,船过疏林竟入门。

俭岁四邻无好语,愁人独夜有惊魂。

子桑卧病经旬久,裹饭谁令古道存③?

【注】①作者乘船入江村探望一位贫病交加的朋友。

②沈德潜,满腹才学,40年间屡试落第,六十七岁才中进士,此诗作于屡试不第期间。

③尾联典出《庄子》:

子與与子桑是好友,子桑生活贫国,大爾十日,子舆担心子桑得病,故“裹饭而往食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既破题,又描绘了一幅凄风苦雨中的江村画面,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颔联,作者将行船的动态与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颇有“景中有人"

的妙理。

C.颈联转为对人事的感叹,年成教收导致邻里失去了笑语,作者孤独挨过秋夜。

D.尾联,作者用《庄子》“裹饭而往食之”,是为了表达对子舆弘扬道义的赞赏。

E.沈德潜主张诗歌应采取“怨而不怒”的表现形式,本诗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的“ 

, 

”流传广泛,苏轼在《赤壁赋》中就化用此句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2)《离骚》一文中,屈原用“ 

”、“ 

”、“ 

”三句,指出了楚怀王荒唐,群小嫉恨,时俗取巧的污浊、绝望之境。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些经营者借助微信渠道来发展下线成员,暴露出微商管理仍存不足,传销披着微商的外衣大行其道,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②近年来,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发生“舆论反转”现象。

公布后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与此前引发热议的说法南辕北辙。

③没有“明心见性”的澄明理性,不具备“知人论世”的能力,自然不能有如林先生这样光风霁月的洒脱磊落的胸怀。

④担任校长以来,李先生朝乾夕惕,孜孜不倦,优化了校园环境,鼓起了老师们的干劲,使全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象。

⑤不同国度的写书人、译书人和读书人,形同陌路,因为一场场朗诵会、座谈会、读书会和签售会而聚到一起,丰富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⑥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A.②⑤⑥B.①③④C.①③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气象条件如果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京津冀大部分区域来说,即使是周边地凶同时依据“大气国十条”规定的标准减排,也难以实现它所要求的浓度目标。

B.由于航母在作为施加军事和政治压力的手段时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执行“冒险”行动时所表现出的极高效率,是推动各军事强国不断发展航母的主要动力。

C.一款名为“奇迹暖暖”的游戏和故宫合作之后,暖粉们“穿”上各种珍藏的华服,受到国外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D.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

围绕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产业开发的内容展示,成为许多展团的亮点。

19.某位老师向学生讲述下文的用意,最可能是希望学生(3分)( 

农民问教授:

“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钉的样子。

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

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

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

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

”教授从容答道:

“筒单。

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

”农民笑起来:

“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用于质疑权威观点 

B.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C.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勿受既有认知限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比如, 

① 

首先,要会摆放筷子。

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

其次, 

② 

_。

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

③ 

,这样客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

在举筷夹莱时,不要乱翻后再夹菜,更不要伸筷过长而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

21.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下面文段存在推断问题,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

要求:

符合归谬逻辑,语言简洁明了。

关于文学创作,我们总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人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是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

有人却认为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

同样,有人认为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文只能靠世世代代相传的秘诀。

例句:

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① 

②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及其画面说明,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几米的一幅图画。

画面上,一个小女孩率着一只小鸭子在走。

画的下面是稚拙的文字:

“乐乐不会游泳、不会飞,她的小鸭子也是,乐乐带着小鸭子,天天到池塘边看别人怎么游泳、怎么飞。

……”

这段文字以省略号作结,它会引发你怎样的想象和思考?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

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6

1.(3分)D(A项,“因而是瞎编乱造的败笔”的论断于文无据。

B项,曲解文意,“艺术想象无可非议”错,原文说的是“历史剧既要有历史根据……也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再从《三国演义》到一些优秀的“三国”题材影视剧,或许正好证实了这个创作逻辑”。

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