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469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东部株洲二中湘潭县一中浏阳一中醴陵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八中六校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6、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无所作为

B

《宋书·

天文志》载:

“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明朝王良(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似

D

“民主君客”论、“天下之法”论、“工商皆本”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

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7、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

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8、“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9、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10、“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11、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

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

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

这里论述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B.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C.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D.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12、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

“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

”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

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

这个故事反映出()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理念是万物本源D.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13、有学者将中国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总结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蜕变等几个关键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被动开放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政体变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C.思想蜕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D.总体上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艰难

14、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5、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商父”。

李鸿章曾形容其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然而,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

对他这样说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是()

A.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必然会失败B.其倡导的官督商办的模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官商逻辑使洋务企业过度依赖垄断权力,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D.中国处于“两个半”社会,洋务企业与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

16、秋瑾(1875年-1907年)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

也不致坐食,累及父

兄、夫子了。

一来,可使家业兴隆;

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据此材料推断,错误的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B.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

17、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B.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

政策

18、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这说明()

A.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B.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C.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D.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

19、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

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

这反映了()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C.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潮D.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高潮

20、“不应该得出结论,殖民扩张对于世界,甚至对于诸从属殖民地民族是十足的灾难。

其历史作用在于将工业革命推进到其逻辑上必然的结局——使工业资本主义能以世界性的规模起作用。

这导致了对世界物力、人力资源的远为广泛、协调和有效的利用。

”对材料中关于殖民扩张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否定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灾难B.殖民扩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C.殖民扩张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D.殖民扩张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

21、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哪里?

一位学者比较研究近代英法两国时代发现:

“英国正在走向自由主义、国会统治和进步;

而法国则不断加强贵族政治,‘封建主义’以及浪费――简言之,加强旧制度”“英国是宪法国家而且相对自由一些,而法国却是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国家。

”这位学者进而得出的结论是()

A.自由主义是英国崛起的前提B.国会统治和进步是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C.宪法为英国崛起奠定了基础D.制度变革是崛起的主要动力之一

22、1786年,麦迪逊给华盛顿的信件中说:

“当前宪政的弊端实在是太严重了,以致不少人对共和政体感到失望,希望转而建立“不损害根本原则的稳定政府”,也就是君主制。

”此观点实际上反映了()

A.共和政体不适用于独立后的美国B.美国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政体C.美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D.联邦制削弱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23、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

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D.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24、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非选择题部分(本大题共有3小题,共52分。

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

这次会见,因为“礼仪之争”而历史闻名。

马戛尔尼提出在北京开使馆、设货栈,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予以英国货物免税或减税等七项请求,被乾隆拒绝。

但乾隆本着“怀远柔夷”“薄来厚往”的基本原则,厚重赏赐了英王以及使团的主要成员。

使臣对中国做了较为充分的了解,并且说“只要我们(英国)派两三艘小战舰,不消两个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国沿海的海军全部摧毁。

——摘编自《两百多年前,英国代表团访华的真正目的》

材料二如图为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瑞笔下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情景。

穿着法式高跟鞋的乾隆皇帝慵懒地倚在印度式的坐

垫上,一边抽着土耳其式的大烟枪一边睥睨着脚下那些西洋的“奇技淫巧”:

网球拍、板球拍和乔治三世臃肿的半身像。

唯一一个看着像人样的是单膝跪地的英使马戛尔尼勋爵,而他身后的跟班不是撅着屁股行跪拜大礼,就是心怀鬼胎地捧着各式各样的洋破烂。

材料三大致说来,近代中国的变革至少贯穿了下面四条明显的线索,或称之为四个过程

——自身衰败的过程、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

……从起因来看,第一和第三两种是内源性的变化,第二和第四两种是外源性的变化。

从效果来看,第一、第二两种趋势引向沉沦,第三、第四两种趋势引向复兴。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主要原因。

(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3分)谈谈你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认识。

(6分)

(3)根据材料三,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两方面各选一个近代中国的变革过程,概括其含义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

(12分)

材料

时间

区域/国家

GDP总量

人均GDP

GDP比例

1820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228600

600

32.9

法国

38434

1135

5.5

英国

36232

1706

5.2

日本

20739

669

3

德国

26349

1077

3.8

美国

12548

1257

1.8

1870年

大英帝国

265000

24.1

清穆宗同治九年

189740

530

17.2

100179

3190

9.1

98374

2445

8.9

72100

1876

6.5

德意志帝国

71429

1839

日本帝国(明治时代)

25393

737

2.3

1913年

570406

21.1

517383

5301

19.1

中华民国

241344

552

237332

3648

8.8

224618

4921

8.3

144489

3485

5.3

日本帝国(大正时代)

71653

1387

2.6

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恰当的判断。

请你以此为标准对上述表格进行历史解释。

材料一我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潮形成于20世纪初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留日热”,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万多人。

在“留日热”的影响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深造。

材料二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10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

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1925年,美国的外来留学生约7500多人,中国留学生则多达2500多人,占1/3。

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劳工神圣”式的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蓝图;

许多青年认为法兰西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梦想到法兰西去实际体验一下。

1926年前后,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

他们基本上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才。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两次留学潮出现的社会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次留学教育的不同影响。

(7分)

湖南省东部六校联考试题历史学科

答案

选择题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ABABB6—10CDDDB

11—15ADDDC16—20DBCCB

21--24、DCBD

非选择题部分(共3小题,共52分。

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

(1)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开辟中国市场;

清政府开放广州

一口对外通商,制约了英国在华商业利益的发展。

(4分)

(2)图景:

东方专制主义的专横傲慢和西方商业文明的贪婪觊觎。

(3分)

认识:

英国为拓展中国市场而进行的外交活动;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

流和碰撞;

英国看清了清朝的脆弱与愚昧,为后来侵华奠定了基础;

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机遇。

(6分)

(3)从“引向沉沦”和“引向复兴”方面各选一个。

分别概括其含义并进行说明,l2分。

(只从一个方面选择的,最多得6分)

含义(3分)

说明(3分)

自身衰败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全面没落。

清朝时,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腐朽的经济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晚清政治、军事的腐败,文化的保守等。

半边缘化过程

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列强不断发动对华战争、强签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革命化过程

近代中国内部不断兴起的反侵略和求民主的民族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等。

现代化过程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缓慢转变的过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

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

26、(12分)

含义:

工业革命后,中国逐渐失去世界领先地位,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西方主要国家发展迅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日迅速崛起,逐渐超越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3分)

关系: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则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随着西方各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完善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优势逐渐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6分)

判断:

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发展科教;

与时俱进,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分,言之成理即可。

27.(15分)

(1)背景:

第一次留学潮(20世纪初年出现):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尝试失败;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新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分,答出三点即可)

第二次留学潮(五四运动时期出现):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迫使国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新文化运动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潮竞相涌现;

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兴起;

近代经济结构进一步变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影响:

第一次留学潮:

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夷夏观念;

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和人才条件;

传播了民主自由观念,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4分,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次留学潮:

进一步冲击了传统文化;

客观上促进了共产党的创立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

(3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