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095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7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Word下载.docx

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人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

(3)蒙代尔——弗来明的汇率效应

价格变动,导致本币升值或贬值,引起汇率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

一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会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因为国内价格总水平上升后,相比之下本国公民购买外国货比较合算,因而进口增加,同时由于本国货币涨价后外国公民购买本国货将减少,因此出口将减少。

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使净出口减少,就会使总需求水平下降。

二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以后,本国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时外国物价未涨,则到外国投资显然比较合算(因为成本比较低),因而到外国投资增加,国内投资减少,这也降低国内总需求水平。

5.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财政政策并不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不影响LM曲线的位置,但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影响着IS曲线的位置。

这样,财政政策通过对IS曲线的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收、降低资本税负等,会直接增加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

实行紧缩性政策,如缩减政府开支、提高税收等政策,会直接减少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左移动。

(2)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货币政策并不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从而不影响LM曲线的位置,但货币政策影响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而也就影响着LM曲线的位置。

这样,货币政策通过对LM曲线位置的影响而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如扩大名义货币供给量、降低名义利率等,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导致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

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正相反,降低名义货币供给量将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二、总供给

1.总供给和宏观生产函数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1)宏观生产函数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其中,

为总产出;

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者就业量;

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2)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在短期宏观生产函数中,由于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的改变,所以二者被认为是不变的常数,则短期宏观生产函数为: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

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

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3)长期生产函数

在长期生产函数中,包括生产函数中的三个主要自变量在内的一切自变量都可以改变。

首先,技术水平可以有很大进步,存在着足够的改善技术的时间。

其次,人口的增长能够影响充分就业的劳动者的数量。

最后,资本的存量也会随着积累的增加有着很大的变化。

这样,长期生产函数可以用(17.6)式表示出来。

式中,N*为各个短期中的充分就业量;

K*为各期的资本存量;

技术水平的变化没有被明确表示出来;

y*为各期的充分就业时的产量。

y*也被称为潜在产量,

2.劳动市场

总供给由总就业水平决定,而总就业水平又由劳动市场的均衡决定,即:

,其中

为实际工资,

成反向变动关系,即劳动需求函数向右下方倾斜;

,劳动供给函数为

的增函数。

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市场的均衡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另一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

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下,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充分就业的状态。

在任一时点上,资本存量K都是由以往的投资决策所决定的。

将就业水平N和既定的资本存量

代入到短期总量生产函数

就立刻得出产量水平。

这表明:

劳动市场在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它决定经济的总供给或产量。

在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的情况下,经济中的产量始终等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或潜在产量。

三、总供给曲线的类型

1.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具有垂直线形状,其理由可以有两个:

(1)古典学派假设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可以迅速或立即自行调节,使得实际工资

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所应有的水平,从而使产量或国民收人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由,古典总供给曲线并不意味着时期长短。

换言之,只要存在着W和P迅速或立即调整的假设,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个短期总供给曲线。

(2)古典学派一般研究经济事物的长期状态,而在长期中,即使不采用W和P能够迅速或立即调整的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

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从而,总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直线。

以此而论,古典总供给曲线又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2.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具有水平的形状,其理由有两个:

(1)货币工资(w)和价格均具有刚性,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

(2)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由于时间很短,W和P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

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3.常规总供给曲线

西方学者认为,在通常的或常规的情况下,短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如图17-2的CC线所示。

图17-2常规总供给曲线

图中,左下方的C点代表较为严重的萧条状态;

由于这种状态存在着大量的失业和闲置的生产能力,当产量或国民收入(y)增加时,P会稍有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不会很快。

左方的C点沿着CC向右方行进,产量和国民收入逐渐上升,随着经济的好转,P的上升越来越快,一直到代表充分就业的E点。

这时,由于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部资源和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均已就业,所以仍然存在着难以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较差的劳动者,因此,在E点之后,如果产量还要增加,那么,P的上升还要加快。

这种形状的总供给曲线可以代表西方经济的常规状态。

四、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短期中,宏观经济企图达到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即:

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同时,物价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如图17-3所示:

图17-3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该图表明当总需求曲线(AD)和总供给曲线(AS)相交于E0点时,产量(y)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yf),价格为P0,而此时的P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

关于为什么P既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

之,E0点表示宏观经济管理的短期目标,即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可以用图17-4加以说明:

在某一时期,AD0和AS相交于代表充分就业的E0点。

E0点的产量为yf,价格水平为P0。

这时,由于总需求减少,AD向左移动到AD1的位置,这样,AD1和AS相交于E1点。

这表明,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分别为y1和P1,二者均低于充分就业的数值。

图17-4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注意:

在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时,越是偏离充分就业,比例要小于产量下降的比例;

在经济过热状态下,越是偏离充分就业水平时,价格上升的比例要高于产量上升的比例。

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可以由图17-5表示出来:

在该图中,AD和AS0相交于充分就业的E0点。

这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yf和P0。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大面积的粮食歉收或石油供给的紧缺,原料价格猛涨等,AS曲线由AS0向左移动到ASl,使AD与AS,相交于E1点,那么,E1点可以表示滞胀的状态,其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y1和P1,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存。

进一步说,AS向左偏离AS。

的程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也都会越为严重。

当生产技术的突然提高使AS由AS0向右移动时,产量增加,而价格水平则会下降。

图17-5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五、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数学小结

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以短期总供给模型而论,存在着四个方程,即: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式中,g和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税收)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

总量生产函数:

从上面四个方程可以确定y、N、r和P。

以长期总供给模型而论,也存在着四个方程:

式中,f和h分别为劳动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通过四个联立方程,可以求得y、N、r和P的数值。

17.2课后习题详解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答:

(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7-6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6根据IS—LM模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6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

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

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图17-7需求管理政策

现用图17-7加以说明。

图中上部分是对应于一定价格水平P0的IS0曲线和LM曲线。

均衡点为E点,在图中下部分的AD曲线中有对应的E点。

现假设增加政府支出,其结果是IS0曲线右移到IS1曲线。

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新的均衡点为E1,在下图中,也画出对应的E1点,该点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1上的一点。

可见,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及就业量。

同理,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

因此,AD曲线就能直观地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影响总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倒而得到。

总供给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其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其中为y总产出,N表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宏观经济学假设总产出量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技术不变,K为常数。

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总供给将主要由经济的总就业水平决定,而经济中的总就业水平由劳动力市场决定。

从劳动均衡条件Ns(W/P)=Nd(W/P),解出均衡就业量N0,代入生产函数便可求出总供给。

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而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变化的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摩擦,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

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

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

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

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因此,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5.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

答:

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状态如图17-8所示。

第一种情况是:

在图17-8(a)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AD和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人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

当总需求增加,如图17-8(a)中,AD向右移动到AD'

,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

的交点E'

决定的产量或收人为y'

,价格水平为P'

,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第三种情况是:

总需求不变,仍为AD,而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向右移动到ASs'

,如图17-8(b),总需求曲线AD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ASs'

,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此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a)萧条状态与高涨状态的说明(b)滞胀状态的说明

图17-8

6.对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加以比较,并说明二者的异同。

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主要说明单个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主要说明总体经济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决定。

二者在图形上都用两条曲线来表示,在价格为纵坐标,数量(产出)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向右下方倾斜的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延伸的为供给曲线。

但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一,两模型涉及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模型是微观领域的事物,而宏观经济中的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事物。

其二,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它们均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而总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市场理论和总量生产函数,它们均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在说明商品价格和数量决定的同时,还可用来说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对价格和商品数量的影响,充其量这一模型只解释微观市场的一些现象和结果。

宏观经济学中的AD—AS模型在说明价格和产出决定的同时,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经济的波动现象,还可以用来说明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结果。

7.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

(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

属于何种类型?

解:

(1)由yS=yD得:

2000+P=2400-P

解得:

P=200,yD=yS=2200

即得供求均衡点,此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2)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400(1-10%)-P=2160-P

于是,由yS=yD,有:

2000+P=2160-P

P=80,yS=yD=2080

(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较低产量也较低,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

yD=2400(1+10%)-P=2640-P

2000+P=2640-P

P=320,yS=yD=2320

(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上升产量也有所增加,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的总供给方程为:

yS=2000(1-10%)+P=800+P

1800+P=2400-P

P=300,yS=yD=2100

(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上升而产量降低,表现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

(5)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线性的常规型总供给曲线。

8.导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

②投资需求的变化;

③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

④净出口的变化。

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时情况即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主要的因素具体表现为:

第一,预期。

对未来收入、通货膨胀和利润的预期都能影响到今天的支出或者购买计划。

预期的收入的增加会增加人们今天计划购买的消费品数量,并增加了总需求。

预期未来通货膨胀上升增加总需求是因为人们决定在今天较低的物价时多购买物品与劳务。

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等财政政策手段来影响经济。

政府也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整总需求。

第三,世界经济。

影响总需求的两个主要世界经济因素是汇率和国外收入。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上升减少了总需求。

外国收入的增加也增加了本国的出口,并增加了本国的总需求。

(2)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大致有:

①天灾人祸,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战争会减少经济中资本数量,从而使任一数量的劳动能够生产的产量减少了,于是总供给曲线会左移;

②技术变化。

例如,技术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③风险承担意愿的变化。

如果经济生活中风险增加,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会减少,从而总供给曲线会左移;

④进口商品价格变化。

如进口品价格上升,厂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厂商在原有产品价格水平上生产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⑤劳动意愿的变化。

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会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9.设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者函数为C=200+0.75Y,设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是1000,政府购买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产品市场均衡:

整理得

IS曲线的方程

货币市场均衡:

LM曲线的方程

根据

即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为

17.3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古典总供给曲线(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指一种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根据西方的经济学,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总处于充分就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