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6884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9.《济贫法》

(1)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它标志着社会福利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转变的开始。

(2)主要内容:

救助主体:

政府主要提供法律服务与监督,地方教会负责具体实施。

救助对象:

将贫民分为三类,并根据其不同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救助:

为体健的贫民提供工作,使其自食其力;

让失去家庭依靠的儿童到贫民习艺所学习必要的生活和生产技能,促其自立;

为老、病、残人士提供救济服务。

救助方式:

分为院内救济与院外救济,救济对象是在教区内居住满三年、而且不能从其家庭及亲人那里得到帮助的人。

资金来源:

教会向其所辖教区居民征收济贫税,以自愿捐助和罚款作为补充。

(3)主要意义:

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责任,开启了政府介入福利领域、干预贫困问题的先河;

通过征收济贫税使济贫经费得以保障,增强了济贫活动的正规化和持续性;

它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从事劳动,为后世的社会救助确立了助人自助的基本原则;

规定要由专门人员从事救助活动,为社会救助的专业化、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它摆脱了狭隘的地域性,保障作用更强。

10.1911年英国议会通过《国民保险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

1881至1889年,德国先后建立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一系列法案,德国在世界上最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11.人文主义(Humanism)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利益及幸福为主旨。

人文主义对社会福利思想影响?

(1)人文主义的兴起使人的权利、价值、需求、作用得到重视和认可。

(2)人文主义者对人的重视使社会福利成为国家合法性的来源之一。

(3)人文主义者使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成为一件“正事”,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与繁荣。

12.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

(1)奠定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社会福利思想是一种人类理想的表达,为社会工作提供思想动力与价值支持;

社会福利思想是也是一种规范性社会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价值规范和行动准则。

(2)提供认知社会福利的思想方法:

社会福利思想为社会福利提供价值观与方法论。

(3)用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福利思想的争论。

13.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方法

(1)反思与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理性批判)是哲学的方法;

(2)具体研究方法:

阶段法:

分段研究;

国别法:

同一历史时期下的横向研究;

学派法:

研究该学派产生、发展、变化、整合的全过程,并进行派别之间的比较;

人物法:

对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代表作及思想进行分析。

二、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1.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是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他对最低工资规律的论述、关于有效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主张以及社会救济和保险的观点,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福利思想的经济学基础。

最低工资规律是指工资确定要考虑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宗接代”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工人的工资等于最低生活资料价值。

2.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现代经济学之父

面包师、私利及公益,亚当·

斯密提出

亚当·

斯密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自由竞争实现社会福利,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

强调整体幸福;

主张社会有责任关心劳动者的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实行最低工资以保护劳动者;

重视普通人民的基础教育。

3.19世纪、英国经济学、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强调人口对社会福利的作用。

核心主张:

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人口法则的作用下,穷人的生育过快,导致了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从而引起失业与贫困。

因此,简单地对穷人实施救助并不能使他们摆脱贫穷,这将使穷人失去自立精神,产生道德败坏、富人变穷等负面问题,但贫困也能起到抑制人口增长的作用。

他提倡积极的救助,通过工作换取救济金的做法更具积极意义。

4.从配第、斯密到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围绕自由放任和反对国家干预两个原则

三、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功利主义:

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自由主义思潮,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从趋乐避苦的人性假设出发,阐述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幸福论和功利主义的福利观。

它以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为代表,其中对于个人利益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的探讨、对政府职能及小政府、大社会的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理解社会福利问题,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都存在将人的幸福物质化和庸俗化的倾向。

功利主义原则:

判断一种事态是否符合功利,一种行为和一种政策是否正当,

根本的标准就是他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

2.边沁:

认为快乐的等于应当的;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边沁的最大幸福原理(福利最大化主张)的主要内容:

区分简单的快乐和复杂的快乐;

提出计算乐苦的方法;

个人幸福的总和等于社会的最大福利。

3.边沁的功利主义:

包括功利主义原则、福利最大化原理(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利益)和立法改革思想(基本原则是趋乐避苦)。

4.穆勒的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功利主义原则;

快乐和痛苦有质的差别;

平等看待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必要时要自我牺牲。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代表了他对资本主义进行哲学人道主义批判的最高成就。

2.劳动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作用下,生产者与他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分离、疏远,导致他被其所生产的产品控制和支配,成为压迫他的力量。

劳动不再是人们证明自己力量、控制对象世界的本质力量,而成为人民苦难的根源,生产者把劳动当作惩罚,劳动异化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

3.马克思福利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提出了对社会福利终极目标的看法;

运用乌托邦战略来处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改革的关系,把我们关于社会福利的理念,引导到创造新社会的追求中去;

创造了理解社会福利的社会历史理论,把对处境最不幸阶级和人群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的哲学。

五、社会民主主义思想

社会民主主义:

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进和支持社会改良主义的政党和团体所持有的思想理论。

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后来的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

它主张应该以渐进的、改良主义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用各种社会主义因素一一取代资本主义因素,

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人道主义思想、民主主义精神、以自由、平等和团结互助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理论的修订(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基本观点。

它在推进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政治民主化以及政府责任(拉萨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德国历史学派(19世纪)

1.旧历史学派

(1)在李斯特的“国家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以罗雪尔和希尔德布兰德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德国旧历史学派的经济理论。

(2)“以历史学方法为基础的”经济学:

方法论观点:

在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结合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下,发现各种各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国家观点:

德国发展的特殊性:

英国可以自由放任,德国必须由政府对经济进行组织和干预。

罗雪尔的成名之作是1854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历史学派在理论上不承认存在着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而主张在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时,结合各种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发现各种现象的具体规律。

2.新历史学派(讲坛社会主义)

(1)历史学派以社会政策为导向的社会福利主张:

主张德国应该选择一条以新教伦理为原则,以公共福利和社会公正为方向的发展道路。

瓦格纳最先提出社会政策的概念。

(2)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德国社会保险政策的颁布。

19世纪70—80年代,德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政策,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的社会保险制度。

(3)费边主义的思想来源极其复杂,就其总体特征来说表现为折衷主义。

七、福利经济学(20世纪20年代)

1.消费者剩余:

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是经济学领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

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个人对消费行为的一种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2.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分为以英国经济学家阿瑟·

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旧福利经济学派和以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标志新福利经济学派两派。

3.基数效用论:

旧福利经济学关于效用的观点。

认为效用是客观的、可以进行计量并加总的概念,效用的大小可以按照一定的赋值来进行比较。

4.序数效用论:

新福利经济学关于效用的测量的观点,认为效用本身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人们也无法用客观的数值来进行测量并显示,但可以根据满足程度的高低和偏好顺序来进行排序。

5.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常见的社会选择形式。

经济上是市场,政治上的投票。

6.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八、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

1.凯恩斯主义:

是以20世纪前期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社会主张为基础,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和通过有效的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套理论体系。

该理论由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为标志。

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通过有效的需求管理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标志着国家干预理论的形成,成为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福利保障政策实施的理论基础。

2.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对自由和平等的看法、充分就业的概念、有效需求的理论和国家干预的主张。

3.萨伊定律:

供给创造他本身的需求。

失业分为:

摩擦性失业(在劳动力资源转移过程中造成的临时性失业)或自愿性失业(即劳动力因拒绝现行工资标准而导致的失业)

4.凯恩斯提出了第三种失业类型,即非自愿性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工作,但无工作可做。

5.有效需求的理论:

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源自于消费和投资不足,而消费和投资不足则主要是由三大基本心理因素导致的。

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三大心理规律是: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3)流动偏好规律。

6.国家干预的主张

凯恩斯认为,国家干预就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恢复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建议采用经济性的货币政策、租税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扩大政府职能,刺激投资与消费。

(1)财政政策:

赤字财政政策(兴建公共工程,消除失业)、补偿性财政政策(根据经济情况变化,有意识的扩大或紧缩政府支出);

(2)货币政策:

极力推广通货膨胀政策,试图用通货膨胀手段来引诱投资,弥补赤字。

即用增加货币发行量、实行通胀的方法来提高物价,降低工人工资,增加利润,促使资本家增加雇佣工人,以便达致充分就业的目的。

(3)租税政策:

改变税收体系,用累进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以解决整个消费不足的问题。

九、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福利国家制度:

把福利看作国家的最主要特征,强调国家要为国民的福利负责,国家必须具备基本的福利功能并为其目的发挥作用。

1.福利国家出现的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的用“福利国家”反对纳粹主义的“战争国家”的政治构想;

(3)《贝弗里奇报告》勾画了福利国家的基本蓝图;

(4)贝弗里奇、蒂特马斯、马歇尔是福利国家的理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2.《贝弗里奇报告》

(1)意义:

它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其所勾画的福利国家蓝图,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为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也成为西欧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重要政策基础。

(2)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三个方向:

扩大覆盖范围,把排斥在社会保险之外的人包括进来;

扩大社会保险的目标,把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之外的项目包括进来;

提高社会保险的赔付标准。

(3)实施社会保障的三个方法:

贝弗里奇所设计的福利国家基本目标是充分实现就业,所设计的国家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基本需求的社会保险;

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

作为基本供应补充的自愿保险。

3.蒂特马斯典范

蒂特马斯是社会政策学科的创立者

(1)内涵:

指关于英国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家蒂特马斯对社会政策和福利国家的阐述。

蒂特马斯认为,国家干预、福利国家制度均是工业社会对经济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负福利与社会成本问题的回应,社会政策则是社会对社会需求和问题的集体的行动,即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在不同集团之间的转移,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再分配过程。

社会政策并非中立的,也非利他主义的,必须植根于社会现实基础之上,既要有平等、公正的理念贯穿其中,更要有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可行性,甚至要具有可操作性。

(2)社会福利的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或公共福利(社会服务);

财政福利;

职业福利。

(3)工业社会中的依赖状态:

天然的依赖状态(由社会和文化预先决定);

人为制造的依赖状态;

继发性依赖状态等。

4.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1)公民权利的构成:

民事权利;

政治权利;

社会权利。

(2)社会权利:

由马歇尔提出,拥有经济福利和保障、分享社会遗产、根据社会总流行的标准过一种文明的生活等权利。

指从少量的经济福利和保障的案例,到完全分享社会遗产,并且根据社会中流行的标准过一种文明生活的权利的所有范围。

社会权利以成员资格为基础,把改善所有社会的福利状况、保护并增加人民在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福利看作是国家行动的目标。

它是实现民事权和政治权的前提。

从本质上讲,社会权就是把实现公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看作是一种公共责任。

(3)马歇尔提出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理论。

5.福利国家理论

(1)蒂特马斯将福利国家形式分为残补式的、工业表现成就的和制度的三种类型;

而埃平·

安德森则将福利国家分为三类,即自由主义福利国家、组合主义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

(2)福利国家的危机:

财政危机;

经济危机;

失业危机;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等。

十、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70年代)

1.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

(1)个人自由:

只有消极的自由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由主义的自由观;

(2)个人权利:

个人拥有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且不能被集体的目标或效益所否定;

(新自由主义者从个人权利的角度来论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性,对功利主义提出了批评)

(3)对于平等:

强调以机会平等为主要含义的平等。

要求国家维护市场中的自愿交换、公平竞争,因此市场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4)国家的作用:

必须限制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国家的作用主要是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使个人不受暴力、抢劫、欺诈等行为的伤害。

2.哈耶克的社会福利观(反政府干预的)

从维护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他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提出了“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的概念。

有限度的保障:

为了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需要而做出的保障,是大家都能获得的,不是特权,是可以期望的正当目标,也是在市场体系之外对市场体系的补充。

政府提供的保障只能是有限度的保障,可以使市场竞争自然地进行,而不是限制竞争。

绝对的保障:

某种生活水准的保障,一个集团相对于某人或某集团的地位的保障。

绝对的保障对自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它不仅会导致损害个人自由,减少对个人的激励,而且会扭曲市场给出的资源配置信号,损害市场竞争的效率。

3.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反政府干预)

(1)负所得税的主张:

政府不应该对因某些事故或疾病导致的无法养活自己的人承担责任;

由于政府对人们的职业进入权利的限制和种种计划不当的福利措施,已经是许多人在大部分基本需求方面依赖政府,所以要采取负所得税计划这样的过度措施;

负所得税计划将确保每个人的最低收入,并鼓励受益人进行自助。

负所得税的基本含义是划定一条收入线,收入高于这条线的人,高出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政府交税;

低于这条线的人,差额部分按一定比例从政府得到补贴。

(2)弗里德曼提出了教育的凭单计划:

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家长以选择自由。

4.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1)公正的比赛规则:

指契约订立者之间的相互约定,它依靠的是参与相互作用的人的内在标准,而不是援用外在标准,即在参赛者的特殊地位受确认前和在比赛开始之前经参赛者同意的规则。

同意限定公正,同意不包括某种客观决定的公正。

(2)布凯南提出了“舍弃福利国家”。

十一、当代政治哲学的社会正义理论

1.罗尔斯的正义论

(1)罗尔斯探讨的是构成社会基本结构的主要制度的正义问题。

(2)罗尔斯的原始状态与无知之幕。

无知之幕:

2.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与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是西方政治哲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诺齐克的“拥有的正义论”:

经济资源在人们之间的分布状况是否正义并不依赖于分配过程,而在于拥有什么和如何拥有。

拥有的过程是否正义,即考察一个人是否有权利拥有他所拥有的东西。

十二、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全球村是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

麦克卢汉在《交往探索》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1.全球化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经济的繁荣为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提供了物质基础;

使社会福利问题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并使这一问题成了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全球化的发展对克服市场封闭的低效率和政治腐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全球化的动力是经济自由化和自由贸易,它的成功总是以牺牲人民的福利为前提的;

全球化也是一个贫困与富裕、无权与强权的两极化过程;

全球化在将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传统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福利网络;

全球化使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失败,削弱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履行其对人民承担福利责任的能力。

2.政治观:

(1)第三条道路:

指西方左派为了把自己与传统左派(即老社会民主主义)和新右派(即新自由主义)相区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冷战结束后西方政治多元化发展的形势,标明自己的理论实践创新并重振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声望和号召力而作的自我标签。

它的核心主张是建立新兴的民主国家与积极的公民社会。

(2)混合经济:

指在发展私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国有经济和政府干预市场的能力,以避免过度市场化的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国家的职责就是在于建立合理的经济秩序,平衡效率与公平,把经济发展的标准建立在对各方面的社会后果的衡量之上。

(3)积极的福利社会:

积极的福利社会是一种从能动性政治和生活政治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福利问题的政治路线。

积极福利社会的内涵:

它具体是指一个全面摆脱生产主义的社会;

一个把克服人为风险、鼓励人们发挥能动性当作实现人的生活幸福的首要条件的社会;

一个强调责任和权利相统一、鼓励人们参与的社会;

一个积极解决“集体厄运”、促进全球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4)社会投资型国家:

吉登斯为了落实积极福利社会的理念而提出的政策导向和福利制度类型;

主张社会福利投资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应该把对养老金的发放由过去的单纯由福利国家资金负担,变成国家资金和私人资金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投资来解决养老金不足的问题;

调整失业救济政策,转变为人力资源的投资(培训与就业训练);

为了避免对无条件的福利产生依赖,要鼓励人们学会储蓄、利用教育资源以及其他的个人投资机会来实现社会投资战略;

鼓励家庭般亲密的工作环境政策,公私和谐;

通过社区建设,营造社会资本与支持网络,搭建贫民自助与互助平台,消除贫困。

十三、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奥菲:

资本主义的“自我瘫痪”趋势;

2.奥康纳:

“国家财政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性决定了它自身无法挽救这个危机,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只能是“生态社会主义”。

十四、女性主义福利思想

关注议题:

(1)福利国家承担保障性别平等的责任;

(2)劳动力市场中的反性别歧视;

(3)家庭并非一个利益均衡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