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6347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从三民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C.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5、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表《驳保皇报书》一文,说“夫今日,专制之时代也。

先必破坏此专制,乃得行君主或民主之立宪也。

既有力以破坏之,则君主民主随我所择。

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

”表明孙中山主张(  )

A.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中择其一

B.以君主制作为民主制的过渡

C.将民主制和君主制有机结合

D.反对君主立宪倡导民主共和

6、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

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

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

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C.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7、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

“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

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

B.民族主义观念呈倒退现象

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

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

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

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

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

9、1945年1月,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文中,毛泽东提出:

“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连棉布这样的日用品也要依赖外国。

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

”这说明毛泽东(  )

A.希望与西方国家实现经济互补

B.主张自力更生地发展经济生产

C.认识到持久抗战对经济的压力

D.极力维护国共合作以共同抗日

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11、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

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

这场“谈话”(  )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12、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一论断(  )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费边社会主义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国。

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是使所有的人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的计划”,他们反对阶级斗争,主张使资本家赚取的利润“让给整个社会”,由社会举办各种事业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费边派社会主义是特殊的英国式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体现在工厂法、废除实物工资制法令、雇主责任条例、公共卫生条例、工人住房条例和教育法令。

”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保障立法产生过重要影响。

——摘编自曾国安《论17世纪以来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的演进》

材料二 以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己任的孙中山,以科学社会主义及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并吸收中国古代社会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中合理的成分,创造性地建立了民生主义思想。

他说:

要想使中国“幸免于欧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例,非讲民生主义不可”。

孙中山认为,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才可使社会分配做到相对公平合理;

必须“发达国家资本”“由国家管理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

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

——摘编自庞昕《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边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费边社会主义相比,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1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15分)

材料一 他提醒国人: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要济弱扶倾”,“尽我们民族的天职”,“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摘自1906年孙中山《民报》

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勾勒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而凝练成的政治纲领是什么?

归纳在此纲领引导下,他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的贡献。

(8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内涵和民权主义的特点,并指出孙中山所设想的政体与西方国家相比的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特别强调这种变化的理由。

(7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明末清初

儒家教义与组织

基督教义与组织

咸同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戊戌变法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与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清末维新时代

形而上之道

形而下之艺——声光电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

阶级的政治社会组织

民主的政治社会组织

与玄学哲学的思想学术

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国民革命时代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流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20世纪20、30年代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农业文明

工商业文明

文学哲学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融合自然

征服自然

重人与人的关系

重人与物的关系

道义主义

功利主义

——摘编自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上表为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与解析

1、解析:

选A 根据材料“(民生主义)在百年之后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百年之后依旧拥有巨大的价值,故选A项;

民族主义体现的是民族性问题,排除B项;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土地角度来看,就具有不彻底性,排除C项;

孙中山三民主义在当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排除D项。

2、解析:

选C 通过题干中“早年,孙中山认为:

‘农政有官则百姓勤……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到后期“孙中山进一步指出:

‘……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其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C项;

题干论述的是孙中山前后认识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排除A项;

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排除B项;

题干主要论述的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排除D项。

3、解析:

选C 题干反映的是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故选C项;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建立是在1927年10月,而题干的时间是1927年初,排除A项;

材料中的思想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发展”一词不妥,排除B项;

1927年初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排除D项。

4、解析:

选A 由材料中“北方谈话”的内容可知邓小平意在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说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故选A项;

材料中“北方谈话”仅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无关政治上实行拨乱反正,排除B项;

1992中共十四大时确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5、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如过渡焉,与其滞乎中流,何不一棹而登彼岸,为一劳永逸之计也”表明孙中山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反对君主制,故选D项;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强调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不是二选一,也不是用君主制过渡和将两者有机会结合,故排除A、B、C三项。

6、解析:

选A 由材料“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

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说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意图用社会主义注重民生的思想来对中国即将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补充与发展,防范大资本家的发生,故选A项;

材料是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及对资本主义的改造,未体现动员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也未涉及清政府的腐败,故排除B、D两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是在1917年之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

7、解析:

选A “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表明是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故选A项;

“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这是与当时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不是倒退,排除B项;

材料表明借用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没有涉及到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也不是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排除C、D两项。

8、解析:

选A A项表述与题目中“基本的游击战”“存在于民众之中”相符,故A项正确;

题目中并未牵涉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

题目中并未牵涉海外力量,故C项错误;

D项表述与题目中“存在于民众之中”不相符,故D项错误。

9、解析:

选B B项表述与题目中“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相符,故选B项;

A项表述与题目中“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不相符,排除A项;

题目中并未提到持久战的问题,排除C项;

D项表述与题目中“我们不能学国民党那样,自己不动手专靠外国人”不相符,排除D项。

10、解析:

选B 由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

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故排除A、C、D三项。

11、解析:

选B 材料中邓小平认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关起门来不行”,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主张,故选B项;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12、解析:

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决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得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故D项正确。

13、解析: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费边社会主义19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国”得出工业革命的完成;

据材料一“费边社会主义者认为……由社会举办各种事业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保障思想的宣传;

据材料一“他们反对阶级斗争”结合所学得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据材料一“费边派社会主义是特殊的英国式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结合所学得出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费边社会主义对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保障立法产生过重要影响”得出推动了社会保障立法的进行;

据材料一“这种社会主义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教育法令”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据材料一“他们反对阶级斗争”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开展。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以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己任的孙中山……创造性地建立了民生主义思想”得出集古今中外学说创立;

据材料二“只有实行节制私人资本……‘由国家管理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得出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

据材料二“还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解决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得出重视广大农民问题的解决。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并吸收中国古代社会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太平天国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中合理的成分”得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据材料二“要想使中国‘幸免于欧美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例,非讲民生主义不可’”得出对欧美社会问题的借鉴;

结合所学从中国国情得出中国工业落后;

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的完成;

社会保障思想的宣传;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言之成理即可)影响:

推动了社会保障立法的进行;

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不利于无产阶级斗争的开展。

(言之成理即可)

(2)不同:

集古今中外学说创立;

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

重视广大农民问题的解决。

(言之成理即可)原因: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对欧美社会问题的借鉴;

中国工业落后;

(言之成理即可)

14.答案:

(1)纲领:

三民主义。

贡献:

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促成国共合作。

(答出3点即可)

(2)内涵: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特点:

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相结合。

变化:

从“三权分立”到“五权分立”。

理由:

一是鉴于欧美各国三权分立之后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一缺陷;

二是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使民众和社会易于接受。

15.解析:

在作答本题目时,主要应该从整体上对中国知识分子学习中西方文化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从学习内容上来看,我们可知其学习西方文化越来越深入,即从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器物、再到学习制度、最后到文化,以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论述的时候,要把每一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进行详细论述,以此来证明对西方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化。

示例一

论题: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阐述: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伴随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儒家教义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层面,认识相对粗浅。

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逐渐摆脱了鸦片战争前仅从基督教角度对西方的粗浅认识,意识到中国武器的落后、专制制度的束缚,以及西方技术的先进、制度的民主。

20世纪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各派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西方思想,逐渐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对比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渐全面。

总之,随着中西联系的加强,以及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示例二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分子先后从器物、制度两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指出西方机械武器和立宪政治,而中国是旧式武器和专制制度。

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重民主、重科学的文化传统,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化,而中国忽视科学、迷信愚昧的不足,侧重从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总之,社会的变革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促使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向文化角度对比中西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