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4039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百科6青少年社交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应从小就开始学习培养

们的思维日益发展,情感日益丰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

由于心理上“断乳”,他们自我意识萌发,渴望自由,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的欲望增强,要求摆脱成人的束缚,但结果不可能事事如愿,因而就易与老师和家长发生冲突,出现逆反心理;

由于逆反心理的支配常常影响了与家长、老师之间的正常沟通,致使部分青少年烦躁、困惑、苦闷和孤独。

加上肌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带来的性成熟、不安全感和紧张感,这时,他们更需要社交活动,更需要交流、沟通、理解和关爱。

现在,不少青少年朋友因种种原因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如当干部的学生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学习名列前茅的学生,在众人面前手足无措;

想与异性交往的学生,却把握不好交往的分寸;

和父母与老师关系欠佳的学生,却不知怎么改善和沟通;

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朋友,不明是非,结交社会的不良青年,以至于在前进的道路上跌了跟头。

今天的青少年是21世纪未来的建设者。

21世纪是一个广泛交往和合作的社会,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地球变成了“村落”,高新技术使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快捷和频繁,所以它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提高。

现代大生产要求人们彼此沟通,密切配合;

现代科技把人们的交往主体化,让人们能超越空间进行合作。

然而如果青少年朋友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障碍,必将会影响未来事业的发展。

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10000人的个案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对数千名被解雇的员工进行综合调查,发现人际关系不好的,比不称职的人高出两倍多;

美国对每年调动的人员调查,发现因人际关系不好而无法施展其所长的占90%以上。

有人说,人生的关系是人情的关系,人生的丰富是人际交往的丰富,许多科学研究证明,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得到他人帮助的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成功率可达85%,而个人幸福也有90%的把握。

因此,我们说人际交往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事业走向辉煌的助推器,一点也不夸张。

对于青少年来说,人际交往就相当于人生发展的基石。

中学时期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既有普通人际交往的共同之处外,又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有人说学校是象牙塔,又有人说学校像小社会。

一方面,学校里的人际交往其目的较社会上单纯,情景因素占较大比例。

学生之间一般比较重视心与心的交流,看重每一份真挚的情谊。

在学生时代容易产生志同道合的挚友,甚至一生的知己;

另一方面,校园的人际关系亦能从某些方面折射出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对人际关系开始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其中包括人际交往的目的等等。

更多学生不愿做书呆子,他们满怀学以致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渴求。

在向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彼此可能产生更为理智深厚的友情,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社会上的较表面、较功利的交往。

人际交往于此展现出了其复杂的一面。

如何正确定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呢?

从懂事到念高中、上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体验和经历,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一个人再如何睿智,也不可能完全洞悉大千世界人际关系的奥妙,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完善与调整的。

随着人的思维世界的丰富,原来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定正确可行。

于是,人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走进误区。

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不免觉得有些人不好相处,有时,又会感到自己也有与人难相处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困惑就会加深。

以下时从大量不同类型人际交往中提取的典型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研究能使我们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解。

1、自我中心型

美国社会学家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分析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三种态度:

其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

其二个体应服从社会;

其三,社会与个体有机相关,社会需要个体的效用与从属,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以我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即杜威讲的第一种。

这类交往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我”字优先:

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式,有的学生对于集体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沿袭着在家中当“小皇帝”的习惯,觉得周围的人让着他是应该的,他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不管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

有的在学习上“自我中心”,因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看不起一般的同学,不愿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

有的在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

心,认为自己是小团体的核心或班里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甚至在学校、区、市里都小有名气,总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

也有的集以上两种或三种毛病于一身。

可以想见,这样的人越多,这个生活圈子的人际关系就会越不和谐。

自我中心型的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不受欢迎的局面,给自己、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以我为中心的人应该发现“山外青山楼外楼”,学习伟人的谦虚美德,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养分;

而周围的人也应帮助引导他,并怀有适度的宽容精神。

2、自我封闭型

自我封闭型的交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性格原因造成。

这些人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性格内向孤僻,比较害羞,不知如何主动与人相处,只是较为被动地应答他人的行为,内心世界不为他人所了解——虽然他也愿意甚至渴望达到理解;

(2)由于独立意识过强造成。

这类人认为“事事不求人”或“一两个朋友足矣”。

他们觉得自己的个人力量足以处理好一切事务,而不需他人友谊和援助;

(3)由于过于看重个性所造成。

这类人认为“如果为了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融洽而彼此适应对方,就是抹煞了自己的‘个性’”。

(4)由于否定友谊所造成。

这类人认为“人心难测,朋友难交”,怀疑朋友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

自我封闭型的交往方式与多年前中国闭关自守、眼睛不看国门外,一心只顾埋头搞建设的境况一样,不适合信息交流量日趋增大的现代生活。

自我封闭型的学生应该从国家由封闭锁国而改革开放悟出真谛,开阔自己的胸怀,去广交朋友。

3、亦步亦趋型

亦步亦趋型的交往方式指的是老好人般交友方式。

持这种方式的人往往人云亦云,而人云亦云的本质是交友无原则。

表面上与谁都挺好,实则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前面一个少年犯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交友无原则、凡事亦步亦趋的交往模式。

这种交往模式容易助长坏风气,既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友情,又不利于集体好风气的形成。

事实上,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

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交朋友必需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设,建立真正的、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4、社会功利型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培育于“性恶”论的土壤中。

古代希腊人的“个体人格”,近代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都是社会功利型交往者的鼻祖。

学生之间的社会功利型交往方式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在学生中的折射。

持这一交往方式的人往往把友情看作交易,认为“友谊”无所谓真情实意的情感交流,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利用,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代名词。

这类人往往没有目的不做事情,即所谓的“不吃亏”。

因此,其“友谊”好时可以“天长地久”、“称兄道弟”,而当利益转移,便可能“移情别恋”,与他人续前缘;

常常表面恭恭敬敬,背地里另有打算。

虽然这在学生中占少数,但依然污染了校园空气。

这样的人将个人利益置于首位,将物质利益看得过重。

他们应该一方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将“小我”放到“大我”中,使自己融入集体。

自然,对于具体的人际交往现象绝不可以简单武断地归之于哪一种交往类型。

人是复杂的,分析人的问题千万不可简单化。

正是因为人是复杂的,各人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

但就每个人而言,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个人反感的人。

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大体有下面四种:

第一种,人缘好、有主见型。

这种学生一般来说对别人抱有善意,他觉得大家对他都不错,他也应该对大家好,即使个别人对他不够好,他也不会刻意寻机报复。

这种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班级、学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们一般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跟这些朋友无话不谈,同时并不反对好朋友跟别人要好,允许朋友有自己的主见,因为他们相信朋友的友谊。

这种学生在班里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都不错,但他们不一定是“三好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一定优秀,体育比赛不一定能拿名次。

不过,他们在同学中的口碑好,品德、行为方面让老师最放心。

第二种,冷漠、敌意、无朋友型。

这类学生在班里为数不多。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对别人冷漠,不相信别人会真心对待他们。

这类学生一般不会对班级造成危害,但个别人可能会有品德、纪律问题,甚至对别人恶意相向。

不管具体表现如何,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交不上知心朋友,因为他们不相信友谊。

这类学生中也有学习成绩或体育方面好甚至非常好的学生,但他们在“三好学生”或班干部的选举中很少被大家认可。

第三种,胆小退缩、强依赖型。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比较内向,退缩,连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都非常小。

他们的朋友很少,但一旦交上朋友,关系就非常“铁”。

他们对朋友要求比较苛刻,不希望朋友再跟别人好,如果朋友跟别人发展了新关系,他们心里会非常嫉妒,有时甚至会跟朋友大闹一场。

这类学生人数不多,对班级很少危害,老师对他们的品德、纪律也比较放心,他们被同学视为“弱者”并因而被同情。

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也可能一般,成绩很差的倒不多。

他们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问题,往往会闹出大乱子。

河北某地一初中女生,和她的要好朋友好到同睡一床的地步(并非同性恋),后来发现朋友又交了新朋友,她居然在极度气愤之下将人砍死。

第四种,变化无常型。

这类学生和同学交往时,常常让人捉摸不定,有时他们跟朋友的关系很好,但是稍有不满就变脸、发火。

他们的情绪与大多数人不同,遇上别人感到高兴的事,他们往往高兴不起来,而为了一些大家都不在乎的事,他们往往会大发雷霆。

这种让人难以忍受的情绪特点,使他们不容易交到好朋友,人们纷纷对其“敬而远之”。

具备一定的交往技能和沟通技能,能大方、自如地与别人交往,是当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少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屡屡受挫,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无法得到同伴的友谊。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就产生了社交退缩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害怕听到别人的评价,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社交恐怖症。

因此,及早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往技能和交往品质,使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1、社交问题的基本表现

(1)人际关系不佳

有社交问题的青少年往往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人际关系不佳,与人交往过分担心、紧张,手足无措,在大庭广众面前不敢说话、发言。

他们表现出了与人不和、离群、畏缩、孤

独、不敢与异性接触等特点。

遇到困难也不敢求助于人,宁肯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只因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听到一些否定性的评价。

他们行动迟疑不决,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2)自信心欠缺

有些青少年往往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他们尤其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并容易给自己身上贴上“我不行”、“我没用”等标签。

为了逃避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他们往往选择了退缩、将自己封闭起来等方法,而这些方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又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人际关系不佳的人总是显得很孤独

2、社交问题的成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结构不全,如父母离婚、分居等,以及长期生活在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他们很可能出现性情不稳定、冷漠、猜疑、自卑等心理问题,并进而影响他们顺利地与他人交往。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很多父母,采取了过度保护、封闭式的教育方法。

一方面,家长严格限制孩子正常的活动自由,认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另一方面,家长又将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都包揽在自己身上,从而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缺乏交往的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其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他们在群体中需要独立应付和协调人际关系问题时,就会出现手足无措、异常紧张等现象,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则很可能会出现社交退缩心理。

(2)个性因素

那些个性开朗、大方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得到友谊。

而个性有一定缺陷的青少年,如有自负、孤独、嫉妒、自卑等心理的人,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多挫折和问题。

交往是一个互动互酬的过程,只有当你真诚、坦率地与人交往时,你才能得到别人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因此,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消除社交问题的重要因素。

3、社交问题的应对方法

(1)正确地评价自我和他人

有社交问题的青少年既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为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而焦虑不已,又可能夸大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不屑于与他人交往。

因此,这些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家长和教师有必要帮助有社交困难的青少年重新客观、全面地审视自己和别人,从而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为克服社交问题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以逐级暴露法改善社交问题

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的社交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得到解决。

因此,可以采取递进的方法,先将自己暴露在最不害怕、最容易解决的情境中。

若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能很好地适应这一情境,再进一步练习克服次易解决的情境,以此类推,直至青少年将所有的社交问题都解决。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逐步地适应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对改善社交问题大有益处。

例如,一个青少年非常害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可以先让他想像自己在两个听众面前讲话,若无不良的情绪反应,则可以想像在五个或更多听众面前演讲,在他可以轻松地进行想像后再实际练习。

这种逐级暴露法可以帮助青少年直面使他们害怕的情境,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应对问题的方法,不断地积累相关经验以提高交往的技巧,同时这种方法全面地考虑到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适应过程。

因此,对以离群、孤独、畏缩为主要特征的社交问题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合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当青少年在社交中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情时,出现不良的情绪是难免的,这时就要运用合理、恰当的方法控制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写日记,找人述说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描述出米,并将内心的想法、感受等绘画出来,贴在显眼的地方。

此外,转移注意力或参加一些积极的活动也能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

例如,听音乐、下棋、参加体育锻炼或自己喜欢的活动,都可以使自己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平静地考虑和解决社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调节情绪的习惯。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应马上考虑应对的方法,并坚持下去,如每日用15~20分钟在日记中写出自己在社交挫折后的感受等。

(4)提高交往的基本技巧

具有社交问题的青少年往往欠缺一定的交往技能。

由于交往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因此,沟通、语言等技能非常重要。

这些技能包括口头表达是否正确、清晰、简练;

是否会伴有生动的非语言反应,如眼神交流、脸部表情丰富、语言的音调、音量等;

能否有效地倾听别人的讲述,既对别人讲述的内容感兴趣,又能及时地作出反馈;

能否积极地发动并保持交谈;

能否有效地表扬和接受表扬,评价和接受评价等。

这些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青少年可以通过查询有关的心理书籍,找到提高技能的方法。

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交往技能很好的对象,有目的地观察对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他的良好技能记录下来,并在实践中练习这些技能,这种观察学习对提高青少年的交往技能有很大帮助。

(5)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品质

交往品质是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个性品质理解的基础上。

若一个人对别人持有不信任、怀疑的态度,认为别人与自己交往是有所求,或将对方看作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或受以前不良经验的影响,并将之扩大到所有情境中,认为与人交往不会有好结果,那么在交往中就不会表现出真诚、大方、热情助人、宽容、理解等良好的交往品质。

由于交往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当一方传递出的是冷冰冰、不信任的信息时,那么另一方也就很难真诚地与你交往了。

因此,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不要狭隘地将个别人的不良品质泛化到所有的人身上,也不要以过分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

只有这样,才能敞开心扉去接触和接受每个人,才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无限的乐趣。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青少年渴望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的不足,在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障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成长。

这些障碍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为:

1、“只有完全顺从别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缺乏内在自信的表现。

没有人会真正喜欢并尊重一个只会说“是”的人,因为和这样的人相处久了,会让人感觉厌倦和负担。

此外再随和的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顺从别人,真正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而非不平等的主从关系。

有些人因为做不到完全顺从别人,干脆走向另一个极端:

躲避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在与人交往时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慌。

在完全顺从和完全不顺从之间有许多其它状态,其中一个比较适中的状态是:

小事随和,大事慎重考虑再决定是否顺从。

2、“人际关系好=被周围的所有人喜欢。

这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人际关系评价标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被所有认识他的人喜欢。

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各式各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人们根本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要求。

相反,一个人若能真被所有认识他的人喜欢(喜欢≠尊重,一个人有可能被他的敌人尊重,但不会被敌人喜欢),他得多么圆滑甚至虚伪?

我们若真是那样,我们就先得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了。

由于现实中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作否定性评价,而且在人际交往中,还常常忽略别人对自己的称赞并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性评价上。

恰当的认知应当是:

人际关系好=被周围的多数人喜欢。

3、“拒绝=伤害别人。

有许多青少年认为,“拒绝别人会使人下不来台从而给人造成伤害”,“拒绝别人会使人丢面子从而得罪人”。

事实上,如果我们拒绝别人时注意了方式方法,是不会给人造成伤害的,不仅如此,一个敢于坚持自己观点或维护自己权利的人常常还会得到别人由衷的尊敬与敬佩。

所以,拒绝≠伤害别人,只有不得体的拒绝才会伤害别人。

每个人都有权利维护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同时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尊重并维护他人。

4、“有求必应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日常生活中,热情助人的人确实容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热心助人是有限度的,若不顾自己的局限性一定要求自己有求必应,并认为不如此就会得罪甚至伤害别人,从而失去别人的友谊。

首先,我们没有必要做到有求必应,因为在别人的要求中,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们的有求必应不仅会强化周围人向我们提无理要求的行为,而且会剥夺我们成长与发展所要求的时间和精力。

更何况,没有人能做到有求必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客观局限性。

很多人不顾自己的条件,即使做不到的事也先应承、包揽等,结果不仅使自己疲惫不堪,疲于奔命,而且往往因为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而给人留下“不守信用”的印象。

要求自己有求必应和不限拒绝别人,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核心都在于缺乏内在自信,不相信一个人凭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样可以吸引别人,而认为只有靠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才有可能换取别人的友谊,结果常因未能做到有求必应而内疚并自责,从而引发心理障碍。

所以有求必应只会损坏人际关系,而热心助人也不等于有求必应。

恰当的认知是:

量力而行,向那些确实力不从心而又求助于你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换言之,与人交往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5、“称赞他人=奉承和虚伪。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社会赞许的需要,称赞他人不仅是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欣赏与肯定,而且也是在传递一种友好的信息。

人都喜欢那些悦纳自己的人,因此,称赞往往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有这种认识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不称赞他人,并且对别人对自己的称赞也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别人称赞自己是另有所图。

所以,称赞≠奉承和虚伪。

只要我们的称赞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就会满足别人对社会赞许的需要,还会让对方由衷地感到快乐。

想一想我们自己,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是不是让我们感觉愉快之外还心存感激,因为那是对方对我们价值的确认,反之也一样。

真诚、实事求是地称赞别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6、“批评=拒绝和不喜欢。

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需要合作,需要相互支持与帮助,互相满足其归属需要与自尊需要,而且也需要对方的中肯批评与指导。

因为人都有认知上的盲点,消除认知盲点的方法除了靠自身的摸索外,更主要的还要依赖于周围人的指点。

所以越高层次的人际交往中,越少不了相互的批评与指导。

中国语词中的“诤友”,指的就是能直言规劝的好朋友。

即使是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你真诚、中肯、得体地指出对方的问题,对方通常也会由衷地感谢你,因为由于你的提醒,他少走了一段弯路。

所以,方法恰当而又就事论事的批评,即等于关心与爱护。

7、“和人说话时看着别人是不礼貌的。

这是典型的“心理投射”表现,是自己怕被别人看得不自在,不好意思,因而认为正视别人是不礼貌的。

事实上,交谈中正视别人是表示对别人的重视、尊重和关注,是最基本的礼貌之一。

所以正视别人等于尊重和关注别人。

8、“只有条件好的人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就青少年而言,这里的条件好主要是指外形好、学习成绩好或有一定的特长。

不可否认,这些的确能增加人际吸引水平,但是,除此之外,人的许多内在因素,如谦和的性格、上进心、勤奋努力以及待人诚恳等品行,一样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具有更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前者的优势及特长惠及的是自己,而后者的内在品格则能惠及并感染他人。

更何况,人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只要你不断保持上进,你就一定会有吸引人的地方。

所以,条件不够好的人一样可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9、“只有主动和我打招呼的人才是愿意和我交往的人。

是否能主动和人打招呼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或对方与自己的熟悉程度。

通常,内向的人是很少主动和人打招呼的,若因此就认为别人不愿和自己交往,以至于对人心生害怕进而自责自己是否做了什么不恰当的事,这都是自己给自己施压。

如果我们换个想法,把那些未能跟我们主动打招呼的人,都当作正等着我们主动与他打招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