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3487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29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用菌及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G、国家发改委发改办环资【2008】2389号《关于请报送2009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批备选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通知》

H、《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指南》深度要求

I、《某县国家农业(林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方案》

J、项目建议书及企业提供的相关资料

5、项目的由来及立项批复

本项目系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实施方案规划的重点项目。

由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项目总投资5200万元,建设内容为以农作物秸秆、棉籽壳、玉米芯、牲畜粪便作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加工,利用菌渣生产无公害蔬菜,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5000亩及与之相匹配的菌种场,扩大现有加工规模。

建成后年可消耗秸秆27100吨,玉米芯11400吨,棉籽壳15700吨。

6、研究工作的范围

根据项目批复,对项目建设背景、食用菌市场需求、工程技术方案、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具体内容为:

项目建设背景、食用菌市场分析、建设条件与建设规模、工程技术方案、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节能、劳动安全卫生、项目组织与管理、项目实施进度建议、工程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评价、社会效益分析及研究结论和建议。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某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白灵菇、杏鲍菇、双孢菇等珍稀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菌渣还田作为无公害蔬菜、其他农作物的生产肥料及养殖场的节粮饲料。

最大化的发挥食用菌在资源配置、地域环境等方面上的优势,通过项目建设实现食用菌生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名牌化的目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某县的“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农业经济主导产业,循环经济支撑产业”。

2、循环经济模式

本项目食用菌的生产主要以秸秆、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为主要原料,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

这些大分子物质不易被直接利用,故而绝大多数被焚烧或丢弃,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污染了环境。

而食用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胞外酶和胞内酶,具有较强的纤维分解能力,使它们的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可使纤维素降低50%,木质素降低30%,粗蛋白增加6%—7%,粗脂肪增加1倍左右,这些分解产物一方面产生大量可以利用的菌体蛋白(子实体)以及一些有用的代谢产物和生长因子;

另一方面食用菌收获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菌渣(菌糠),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再作用到无公害蔬菜及粮食生产;

还可作为节粮型饲料,用于牛等牲畜的喂养,使废弃物得到“整体、高效、循环、再生”的利用,在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同时,完成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具体循环模式如下:

食用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示意图

3、拟建地点

食用菌基地建于某县50多个乡村,基地分布图详见附件。

食用菌加工在某县某公司加工厂现有基础上扩建。

4、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建设规模:

食用菌生产基地5000亩(其中:

白灵菇、杏鲍菇2000亩、双孢菇1000亩、平菇及姬菇1000亩、鸡腿菇800亩、木耳200亩);

配套建设年产150万瓶(袋)的标准化菌种场,建设标准2000吨/年双孢菇及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菇深加工能力。

产品方案:

各类食用菌共22700吨,其中:

白灵菇6600吨、姬菇1400吨、平菇4700吨、鸡腿菇3900吨、杏鲍菇700吨、双孢菇2600吨、木耳800吨。

菌种生产方案:

原种60万瓶,栽培种90万瓶(袋)。

各种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包括保鲜、制罐、速食小包装等)2000吨,其中:

白灵菇600吨、双孢菇400吨、姬菇600吨、平菇100吨、鸡腿菇100吨、杏鲍菇200吨。

5、主要建设条件

食用菌基地通过与协会、农户合办,不占用耕地。

目前,基地选址工作基本确定,每一个基地涉及的乡村、主载品种、栽培亩数、基地负责人基本明确,基地情况表详见附件。

菌种场建于阜东园艺场基地内,土地已有。

加工厂建于某公司内,厂区占地26400平方米,通过改扩建,可以满足新增2000吨加工能力需要,无需新征土地。

某县是农业大县,境内土地肥沃,雨量适中,光热资源充足,适合各类农作物和种植物生长。

优质高产小麦达2.67万公顷,优质水稻1.6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75.4万吨,油料43.4万吨,棉花3800吨。

各种秸秆产量分别为麦草53.02万吨、稻草12.20万吨、玉米秸18.14万吨、豆杆4.15万吨、棉材0.68万吨、麻杆3.2万吨、其它7.41万吨,合计98.8万吨,可用于食用菌栽培的树枝、木屑等林副产品11.12万吨、可用于食用菌栽培的畜禽粪便资源52万吨(折干),如全部用于食用菌生产,可实现产值40多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良好。

近年来,某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水、电、路、气、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全县通车总里程1800余公里,新修县乡公路206公里,建成“村村通”公路72条(段)178公里,县乡道路晴雨畅通。

水电等公用配套设施完善,为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技术方案

某公司有多年种植和加工食用菌生产经验,已掌握菌种运输、选育、储藏、复壮、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本项目采用国内现有先进成熟的食用菌栽培工艺,菌渣生产技术,以及食用菌深加工工艺,采用机械化进行食用菌生产,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专业化生产水平。

各种生物质原料的生物转化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基地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服务模式,实现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标准培训指导和病虫害防治、产后产品收购加工包装以及上市流通等一条龙服务,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栽培、统一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

确保生产出质量安全的无公害、绿色食用菌产品。

7、项目投入资金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5200万元。

其中:

建设投资4813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53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34万元。

资金来源:

申请银行贷款1500万元、其余3700万全部自筹。

拟采取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形式,共建基地,农户投资1900万,余1800万元由企业自筹。

8、项目效益

本项目投产后,年均销售收入11657万元,年均利税总额为885万元,其中净利润657万元,投资利税率为17.02%,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7.61%,投资回收期6.17年,贷款偿还期3.03年。

同时,本项目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及牛粪便进行食用菌种植,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的产业特点,是由传统的资源浪费型农业转变为高效、生态农业的新兴产业。

通过食用菌的生产、加工,能有效地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的秸秆、枝条木屑、畜禽粪便等“垃圾”。

并将这些“垃圾”按照科学的配方组合起来,经过一系列的生物作用,利用其中的碳、氮、有机酸、矿物质生产出集“美味、营养、保健、绿色”于一体的食用菌产品,使高蛋白有机物进入新的食物链,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

食用菌基地分布于某县会龙、赵集、某等乡镇50多个村,同时也是蔬菜生产功能集聚区,其中会龙、赵集是国内知名的辣椒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到8万多亩,本项目5000亩食用菌基地可产出供2万亩蔬菜生产所需的优质有机肥料,不仅能大大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能够改变长期种植单一品种造成的土壤营养失衡、单产下降、病虫害多发等状况,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年可转化秸秆27100吨,玉米芯11400吨,棉籽壳15700吨,锯末3150吨,牛粪6360吨,不仅使秸秆及牲畜粪便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还可避免因焚烧作物秸秆及养殖场粪便随意排放而造成污染环境、影响交通的问题,大大有利于环保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

9、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本期工程自2008年4月开始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7月开始土建施工,2009年3月完成土建工程,土建期间穿插进行设备招投标工作,2009年5月完成设备购置、安装、调试等工作,紧接着开始试生产,2009年6月底完成整个项目建设,2009年7月进入投产期。

目前,部分生产厂房和设备投入已完成。

项目建设期一年,投产期一年,投产期达到80%设计能力,2010年7月开始正常生产,100%达到设计能力。

1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序号

指标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生产规模

1.1

新增食用菌生产基地

5000

1.2

新增食用菌加工能力

吨/年

2000

2

产品方案

2.1

食用菌

20700

2.2

食用菌罐头

3

总投资

万元

5200

3.1

建设投资

4813

建设期借款利息

53

3.2

铺底流动资金

334

4

百元销售收入占用总投资

元/百元

43.76

5

项目总定员

200

6

全年生产天数

180/250

基地/加工

7

主要秸秆等农作物转化量

秸秆

27100

玉米芯

11400

棉籽壳

15700

锯末

3150

牛粪

6360

8

燃料动力消耗

万吨/年

40000

万度/年

700

9

新建厂房面积

m2

10

年均总成本

10656

生产期平均

11

年均销售收入

11657

12

年均利税

885

13

年均净利润

657

14

借款偿还期

3.03

含建设期一年

15

投资回收期(静态)

6.17

16

投资利税率

%

17.02

17

财务内部收益率

17.61

18

资本金利润率

51.53

19

盈亏平衡点

58.61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

一、发展循环经济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正式颁布,并与2009年开始实施。

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要通过降低成本增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农村经济虽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然而这种增长是粗放式的,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引发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而且农业废弃物的超常规排放更是导致土壤污染和环境恶化。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每年可产生各类农林畜牧废弃物约10亿吨,而目前利用率仅30%,大部分未加处理而被直接利用或废弃,由于处置不当,对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以农作物秸秆为例,一些地方大量焚烧秸秆,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对交通运输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焚烧产生的高温使得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严重影响土壤耕作层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

因此,改变粗放式、线形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源(包括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在增加经济产出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直至“零排放”,就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党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措施和重要内容。

二、秸秆综合利用迫在眉睫

每年夏收和秋收季节,焚烧秸秆的问题为各方广泛关注。

焚烧秸秆危害较大。

一是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黏膜会产生刺激作用,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二是易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边的易燃物,尤其在山林附近,一旦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易引发交通事故,焚烧过程中产生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机场每逢农作物收割季节都深受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有时机场能见度低于400米,严重影响机场航班正常起飞和降落。

四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质量下降。

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民收益。

对此,政府和有关部门每年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严防死守”,但“年年禁年年烧”的现象仍难根本改变。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势在必行。

据有关专家介绍,当前秸秆利用的方式和途径很多,如发电、生产沼气、还田做肥料等,其中最有效、最经济的利用方式是生产食用菌。

特别是近两年,在食用菌市场全线飘红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食用菌生产意义重大,不但化解了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难题,还能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三、食用菌生产及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食用菌产业成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3年能源危机以后,唤醒了人们对农业、工业废弃物利用的重视,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利用农作物秸秆、棉籽壳、木屑等废弃物质来栽培食用菌,通过生物转化生产人类需要的优质蛋白质并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栽培食用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以及国民食品消费结构与层次的改善和提高,人工栽培食用菌迅速发展。

有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食用菌栽培量、加工、贸易最大的国家。

目前全国有直接从业人员1860余万人。

能够进行人工栽培的品种60多个,形成商业生产的有30多种。

产量1100多万吨,产值480亿人民币,出口60万吨,创汇9亿多美元。

食用菌已跃居我国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农副产品。

同时,伴随着品种优良化,栽培标准化和市场品牌化进程,食用菌生产在我国已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已成为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食用菌产业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菌类在自然界属于还原者,在生产者(绿色植物)和消费者(人类、动物)之间搭建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纽带。

同样在大农业生态体系中,食用菌生产以作物生产副产物(秸秆、木屑等)或动物生产副产物(畜粪等)作原料,将其转化为可被人类利用的菌体蛋白和生产废弃物——菌糠;

菌糠又可开发作为动物生产系统的饲料和农作物的优质有机肥料,通过动物体转化为可食用的肉类蛋白,实现物能转化和多重经济转化,并形成食用菌生态子系统。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生产特性,赋予了食用菌产业在由林业、种植业及养殖业组成的大农业生态体系中“还原者”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农业循环经济中实现原料和能量循环的枢纽。

这种新型生态农业体系既大大减少农业污染排放,有效降低化肥使用,减少农村污染源,创造农村优质生态环境;

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的农业循环经济。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形成和规模逐渐扩大,必将引导资源消耗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为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食用菌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实践。

农业循环经济实质上就是在农业产业链中把“上游废弃物变为下游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化。

近几年我国各地根据不同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食用菌循环农业模式。

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农作物秸秆废弃料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再以食用菌生产废料—菌渣(菌糠)为原料加工生产有机肥料和饲料,用以还田和养殖,形成食用菌和种植业、养殖业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以环境友好为目标,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多重效益。

四、某县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渐入佳境

某县农业循环经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近年来某县以食用菌纽带,走出了一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路。

至2007年底,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4900亩,种植户9700户,季节性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各类专业生产基地20个,年产值7200多万元,年加工能力1000吨,加工增值800万元。

每亩食用菌消耗30~40亩秸杆和阔叶树的废木屑,以及畜禽粪便和沼渣、沼液等农业废弃物。

在沼气池建设方面,全县已经拥有大型沼气工程15座,户用沼气池7000多口,有近百个沼气点开展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设。

应用“牛—沼—菌”、“猪—沼—菜(果、粮)”等模式,开展了添加沼液养猪、浸种、肥水养鱼和沼渣种植食用菌等十几项综合利用技术。

五、“公司+协会+农户”是现阶段食用菌生产和服务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食用菌生产基地更加需要有相配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

通过公司具有的资金、市场信息、菌种生产和加工技术以及出口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或引导菇农按照市场需要合理安排食用菌生产。

菇农通过协会直接参与食用菌市场建设和管理,建立自己的食用菌销售渠道,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把生产与市场、生产与服务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基地建设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标准培训指导和病虫害防治、产后产品收购加工包装以及上市流通等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既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与风险,提高了菇农的收入;

同时,还可以及时组织农民培训,时时传播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菇农的技术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当地食用菌基地的现代化生产水平。

第三章 市场分析预测

一、食用菌市场概况

据中国食用菌行业规划201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将达到600万吨,出口50万吨,创汇8亿美元,人均消费量达到3公斤。

食用菌总产值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在种植业中居第六位,正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

但是,现在我国的食用菌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且国内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食用菌0.2公斤,仅是世界人均消费量的8%,食用菌产品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食用菌产业正向着品种多样化、资源持续化、菌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网络化、菇餐大众化、贸易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全景看好。

二、各类食用菌市场分析

1、白灵菇市场分析

白灵菇(Pleurotusnebrodensis),又名白灵侧耳,在分类学上它属于侧耳科,侧耳属。

野生的白灵菇生长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干旱沙漠地带,历来被视为稀世珍品,只有少数统治阶级能够享用。

近十年来,我国将其驯化并首先在北京通州区规模化商业栽培获得成功。

白灵菇是我国食用菌家族中的后起之秀,是典型的高档珍稀食用菌新品种。

这是我国人民对世界食用菌发展的又一大贡献。

虽然白灵菇的规模化商业栽培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但由于栽培有一定技术难度,所以全国栽培的数量仍然很少。

就全国来讲,还没有哪个县真正成为白灵菇生产基地。

生产地区只有北京、河北、河南等长江以北少数地区。

由于白灵菇的出菇需要低温刺激,有关专家指出,白灵菇在我国长江以南发展条件受限,发展优势主要在长江以北地区。

白灵菇的生产实践证明,发展白灵菇生产利国、利民、利环保,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预测5年内白灵菇在北方地区发展前景广阔。

(1)白灵菇的商品价值

白灵菇个体大,每个鲜菇平均重量为150克左右,个别的可达2000克以上。

它洁白如玉、菌肉肥厚、质地细腻、脆嫩爽口、久煮不烂。

白灵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它含丰富的蛋白质(14.7%)、矿物质、维生素、菌类多糖、粗纤维以及一般蔬菜缺乏的赖氨酸、苏氨酸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

它的蛋白质含量之高可以与牛肉、猪肉、鲤鱼等动物性食品相比。

白灵菇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医疗保健效果明显。

常食白灵菇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效预防动脉硬化、骨质疏松、肌肉松驰、失眠、脱发等疾病。

所以,白灵菇是集食用与保健功能为一体的理想食品。

随着医疗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白灵菇的需求数量也越来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白灵菇生产潜力巨大。

(2)市场现状及分析

白灵菇的销售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国内市场主要以鲜菇销售为主,加工产品为辅。

目前,由于白灵菇的销售价格较高(10—40元/kg左右),销售对象仍以高档酒店及大城市少量超市为主,而白灵菇真正进入到普通市民的菜篮子还需几年。

国外市场以白灵菇罐头为主,鲜菇出口因空运费价格较高,出口数量次之。

出口国家主要是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据有关统计,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每年市场的需求量以30%左右的速度增加,而销售价格都基本保持平衡。

所以,近年来白灵菇产品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2、杏鲍菇市场分析

杏鲍菇生长于伞形花科、刺芹属刺芹枯死的植株上,所以又叫刺芹侧耳,隶属于真菌门、真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菌柄和菌盖质地脆嫩,肉质肥厚,味道鲜美,且具有独特的杏仁香味,素有“平菇王”、“草原上的美味牛肝菌”之称,极受南欧和地中海沿岸各国居民的青睐。

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各国推荐推广这种食用菌。

目前,国际市场上价格较高,约为平菇3-5倍。

杏鲍菇的营养丰富均衡,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

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它可与肉类、蛋类食品相媲美。

中医学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