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2884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

《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设计与分析Word格式.docx

情感态度

应用环境条件

行为或倾向

明确的学习者

内外结合分析

外部参照分析

内部参照分析

2.1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总目的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要求中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等的总和,一般描述教学完成后学生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例如:

高中一年级学生完成信息资源检索内容的学习后,能够养成自觉收集网上资源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收藏的良好习惯,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这个例子说明了高中学生学习信息资源检索内容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该教学系统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的确定必须依据系统的功能,而教学系统功能的确定应以教学问题分析为出发点,即进行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如图2-1所示)。

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

目前学习状况

差距(学习需要)

图2-1学习需要的确定

依据所选取的期望达到状况的参照系不同,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可分为三种,即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与内外结合需要分析法,在设计时我们常采用第三种分析方法。

1.内部参照分析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教学要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接受既定的目标作为期望值来分析学习需要为前提的,普遍用于我国普通学校教育中。

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各科教学大纲和标准教材当中,因此往往以大纲或教材作为对学生的期望标准,这就存在一个内容目标是否合理的问题。

如果目标的制定充分反映了机构内、外环境对它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和特点,那么内部参照分析法是有效的,否则它不能揭示真正的需要。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目的,努力使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的精神,并使之具体化。

例如,王老师在进行《画图软件使用技巧》教学时这样进行分析:

《画图软件使用技巧》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第十二课的必修内容,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了画图程序基本使用,该部分内容是对画图软件知识更深入层次学习和对画图程序扩展功能的应用,主要涉及到屏幕图形的抓取与保存,文件格式及图形文件格式的转换。

王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依据教材的要求来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目前大部分中学信息技术老师采用的方法,因此有的老师把教学内容分析称作教材分析。

2.外部参照分析法

外部参照分析法也称社会参照需要分析法,它是根据机构外社会(或职业)的要求来确立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习者学习的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揭示的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社会实际要求存在的差距,特点是把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超前性,需科学预测)为准则和根本价值尺度揭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教育、教学的目标。

因此,外部参照法是对机构内部目标合理性进行论证的有效方法。

例如张老师对初中学生电子邮件的教学内容这样进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也进一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用网络作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电子邮件是近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网上通信工具。

传统的信件传送速度较慢,至少要几天时间才能收到,发送的内容也仅限于普通文字,同时成本较高。

据观察,我校初一学生知道电子邮件的很多,但真正用过的却很少,了解电子邮件其它功能的学生就更少了,因此进行电子邮件的学习显得非常有必要。

该段内容指出了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据此说明本校初一学生学习电子邮件内容的必要性,就是采用了社会参照需要分析法,该方法目前也被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广泛采用,例如有的老师考虑了思维导图及Gmail对中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安排这些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内容组织教学。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隐含了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单纯死守教材,而应考虑社会发展及本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从教材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应用该方法能使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能从深层次思考教学的终极目的,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与决策权,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就更高。

3.内外结合参照分析法

在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需要分析时,我们常常采用内外参照需要结合分析法,即在确定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时,同时考虑学习者所在教育机构的内部要求与机构外社会的要求,以此找出学习需要,如图2-2所示。

学习者现状

对照比较调整目标

对照比较找出差距

图2-2内外结合需要分析法

例如郑老师对文字处理内容的学习这样分析:

当前,信息技能不仅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还是人们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文字处理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应该成为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文字处理也是高一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我校的高中学生由于大多来自农村,对文字处理的了解较少。

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需求,制作完成相应的电子文档。

该段内容首先依据外部参照需要分析说明了文字处理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依据内部参照需要分析说明了文字处理是高一信息技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采用内外结合参照需要分析陈述了文字处理内容的学习对于农村高中学生的必要性。

内外结合参照需要分析是我们倡导的分析法,它可以使我们既符合教育机构的要求,又能够对教学内容作深入的思考,最终达到灵活运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组织的目的。

在进行学习需要分析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1)只采用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进行分析

高一文本信息的表达与加工处理内容的学习需要分析

广东版信息技术教材大纲要求高中生学习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操作,Word能够实现对文本进行版式、格式、字体、图文混排、排版输出等加工处理的强大功能,是学生今后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文字编排软件,因此必须重点掌握。

建议修改为:

信息社会电子文档的使用日趋广泛,无论在学校还是以后的工作单位,很多资料都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能够利用电子文本存储和表达信息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技能。

广东版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操作,能够利用相关文本处理软件快速准确地处理并表达信息。

我校高一学生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较多,但他们不能很好地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来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电子文本的有效表达与加工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文本信息的表达与加工处理内容。

(2)只采用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进行分析

初一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的学习需要分析

现在是信息时代,不论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电脑,但是当电脑出现故障需要维护修理甚至在选购电脑时,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对人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具体组成及其功能是相当有必要的,特别是计算机主机箱内的各个部件。

现在是信息时代,不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人们都离不开电脑,当人们在选购或电脑出现故障需要维护修理时,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对人们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计算机硬件组成知识也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重要内容,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没有用过电脑,电脑硬件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因此他们有必要学习计算机硬件的具体组成,了解各个部件的作用。

4.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的总体表述

经过学习需要分析,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对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我们就需要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出所要开发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的总体功能,即进行教学最终目的的总体表述。

教学目的是教学系统运作完成后学生可以做到的行为及行为倾向的一般性描述,它从学习需要分析过程产生,是所有后续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活动的基础。

一个清晰完整的教学目的表述应说明指定的中学生在应用环境下应该能做什么,即必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明确的学习者(含学校类型、所在年级等);

(2)所学内容的应用环境;

(3)学习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例如在电子邮件的教学中,我们这样表述教学内容:

城市高中一年级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使用电子邮箱及相关功能,如记事本、通讯录、网络硬盘等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

其中城市高中一年级学生指的是学习者,在生活和学习中是所学技能的应用环境,使用电子邮箱及相关功能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则说明了学生的行为和标准,主动使用则表明了他们应具有的态度。

在进行教学总目的描述时可能存在的问题:

(1)目的语句未体现学生行为。

学完该内容后,七年级学生要知道信息的特征;

应改为:

学完该内容后,七年级学生能说出信息的特征。

(2)目的语句描述过于抽象,不够具体。

学完该内容后,八年级学生要掌握电子表格的使用。

学完该内容后,八年级学生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电子表格快速高效地处理数据。

(3)目的描述未能体现应用环境特点。

学完该内容后,高一学生要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设计制作贺卡。

学完该内容后,在日常生活、学习及未来工作中,当需要利用电子贺卡与他人沟通和表达感情时,高一学生要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设计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贺卡。

(4)用多句话描述教学目的,核心内容不明确。

例如计算机安全教学目的这样描述:

①学生能够说出计算机安全的含义及常见的安全措施。

②学生能够说出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及传播途径。

③学生能够运用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主动防范计算机病毒。

④学生能够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建议改为用一句话描述: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正确判断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问题,能够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治,养成良好的计算机安全使用习惯。

2.2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内容分类

通过学习需要分析和教学目的的描述,我们只是从宏观层面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明确了教学总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必须对达成教学结果的每一个步骤及相关知识技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明确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这是我们确定教学起点、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也是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基础制定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基础。

进行教学目的分析的第一步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类,第二步是依据不同类型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内容分为知识类、技能类和态度情感类等(如图2-3所示),由于认知策略类内容往往和学习过程方法融在一起,需要作特殊的认知活动,我们把它归属于智慧技能范畴。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

态度类

知识类

技能类

陈述性知识

价值观

程序性知识

图2-3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分类

2.3.1知识类内容

1.含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

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认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

它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是什么”的回答,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事实、概念、规则和事件等的表达,例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等;

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

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

例如中学生所学程序的图标、功能按钮、各种操作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如计算机病毒、二进制等;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

如计算机由硬件、软件两大部分构成。

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及表达等的技术。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认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也称操作性知识。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是有关如何获取、加工、存储和表达信息的回答。

例如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如何进行文字处理,如何编排设计班级网站等。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有一种是关于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为策略性知识,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例如如何快速准确的识别程序、如何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等。

2.特点

知识类内容与加涅的言语信息类归类一致,该类内容需要学习者对于相对特定的问题给出特定的回答,是教学中需要陈述或罗列的“内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储信息,在测试的时候检索信息。

知识类内容除了陈述性的知识通过感知理解能够获得外,程序性的知识一般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及反馈总结而获得。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类的内容通常不独立存在,它们通常作为技能类内容的支撑,例如在中学生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及表达操作的之前,他们必须了解相应的知识。

另外,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会获得对该内容的体验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

例如,中学生在学习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时,他们必须对各种信息如文字、图形、声音等的获取、存储、表达与加工有初步的感知,通过对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与分析,概括总结出信息技术的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

在感知与抽象的过程中,中学生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对信息技术的功能有初步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对信息技术相应的态度。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知识类内容,它们与技能类及态度情感类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整门课程之中。

2.3.2技能类内容

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操作系统。

例如,操作鼠标,利用画图软件绘制所需要的图形,利用杀毒软件进行电脑维护等操作都属于技能。

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

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或会解决某个问题,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

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操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技能与知识不同,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授,而技能必须亲自参与操作,并坚持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

例如,关于如何操作鼠标的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动画、视频或教师演示讲解获得,而操作鼠标本身则需要中学生反复练习才能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

技能类内容按照主体参与操作的方式不同分为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

2.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指以独特的认知活动(如判断、比较、推理、分析、归纳、综合等)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能力,它需要学生以某种方式操作符号信息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加涅把智慧技能分为辨识、概念、应用规则和高级规则等层次。

辨识指的是学生能够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从而认识事物特点,例如学生能够区分键盘上的字母,区分鼠标左右键等;

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指的是学生能够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如把大小、颜色、图案不同的鼠标都看作“鼠标”这个类别的实例,定义性概念指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概念的定义特征对事物分类,例如学生把能够减少事物不确定性的因素称为信息,把各种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称为信息的表现形式,把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称为信息的传播媒体;

应用规则指的是学生能够运用单一的规律或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例如学生能够利用键盘输入规则输入合适的字符,单击鼠标左键选择对象等;

高级规则指的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规则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解决较为复杂问题,例如学生利用演示文稿制作的各种规则制作符合主题表现的多媒体演示作品就属于高级规则的运用。

其中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概念学习以辨识学习为先决条件。

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能力培养内容为例,学生首先在辨别各种文本、声音、图形、动画等刺激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的概念,然后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原理方法即规则去获取、存储、加工或表达所需的信息,最终形成相应的信息素养即应用多种信息技术规则去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见图2-4所示)。

例如,中学生要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如电子邮件与他人交流能力和习惯,必须能够辨别邮件服务器名称、地址等,形成电子邮件的概念,然后依据电子邮件的收发规则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活学习或未来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利用电子邮件等工具主动与他人成功沟通交流。

高级规则(信息素养)

图2-4智慧技能的层次

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要应用并验证程序性知识,而且要应用相应的策略方法以求高效率地完成活动,他们所应用的方法策略,既包含了通用性的一般认知策略,如正确的判断、比较、分析策略,也包含了与内容直接相关的策略,即完成该任务或解决该问题的特定策略,我们把这两者统称为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为便于学生获得良好的认知策略,教学过程应能清晰地体现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要通过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因此我们认为认知策略类学习内容与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一致。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智慧技能类内容,智慧技能的学习要求中学生能够利用以前未遇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或完成某个活动,因此智慧技能类的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度,但也具有意义和挑战性。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智慧技能的内容应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的有意义的问题或实际任务,需要中学生经过较为复杂的操作过程才能完成,这是我们在设计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注意的问题。

例如在安排诸如电子邮件的收发、电子板报的制作、网站制作、多媒体开发等智慧技能类学习内容时,一般应创设相关的应用情境,让中学生在实际的有意义的操作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知识类内容)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智慧技能,检验并验证程序性知识内容,在该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认知策略类内容的学习。

3.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指在准确的时间里,正确地运用肌肉,以一定的顺序协调流畅地完成所要求的动作,如写字、绘画、弹琴、打球、做操、操作仪器设备等,它的形成是人体神经和肌肉系统协调工作的结果。

动作技能必然伴随相应的认知活动,区分学生的操作是否属于动作技能的标准是看他们是否能够熟练地执行某个操作,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鼠标和键盘操作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属于动作技能,若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鼠标键盘的操作,学习诸如文字处理、动画制作等内容,则鼠标键盘的操作就不属于动作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智慧技能一样有相对稳定的操作程序,需要知识类内容的支撑,一般认为该学习需要经历模仿、操作、巩固和熟练等几个阶段,因此在进行动作技能类内容教学时应让中学生明白操作活动的要领并提供技能示范,再实际操作,提供及时矫正与反馈,反复练习直至达到协调、完善。

例如我们在进行鼠标键盘的操作教学时,可采用教师示范的方式,也可采用视频或动画演示操作要领,让学生观察、模仿,再实际操作,并提供操作正确与否的及时反馈,让他们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操作。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智慧技能一样,都需要有相关的应用情境,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符合中学生认知特征与规律。

中学生在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及反馈矫正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技能,同时也伴随相应的情绪情感及认知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对所学技能的态度。

在实际学习中,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为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分析对其做人为的区分。

在分类时按照主要内容归类,即技能类内容同时包含知识类内容和情感态度类内容,但由于技能类内容是重点,我们把它归属到技能类内容的范畴。

例如,信息检索类内容的学习,我们的重点是要让中学生学完该内容以后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或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快速准确的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我们把它归为智慧技能的内容,中学生要完成该任务,必须学习相关信息检索的知识、掌握快速准确地检索到自己所需信息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检索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这些都是为完成智慧技能学习任务必须附带的内容,因而不把它们作为主要类型。

2.3.3情感态度类内容

情感态度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对人或事的倾向性与选择偏好,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它通过行为动作或认知、交往等表现出来,包括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

认知部分、情感部分和行为倾向(意图)部分。

认知部分包括感知、记忆、想象与思维、理解、看法等;

情感部分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它以认知为基础,又左右着人的行为方向,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

行为倾向部分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如准备“做还是不做”,“要做,该怎么做”,亦即潜在的行为倾向,这是态度的外显因素。

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表现状态。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道德习惯就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内容,它以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作为前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作为支撑,从而形成相应的意识与道德习惯。

一般说来,情感态度内容的掌握需要经历接受、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由于该部分内容是内隐的,要评估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情感态度,必须通过外显的行为如言语信息、智慧技能或动作技能去判断。

无论是学习知识类内容还是进行技能操作,学生都会形成对内容相应的看法和感受,从而形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感态度,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例如学习开始时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快乐,获得成功、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整个教学过程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与工作思考习惯,而不是被动的执行别人安排的任务等。

2.3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的的归类分析

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称为初始状态(起点)。

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称为目标状态(终点)。

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还有许多内容没有掌握,而掌握这些内容又是达到终点的必要条件。

介于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这些内容称为先决内容。

例如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内容,教学的终点是以学生能够正确判断计算机是否中病毒并且能及时进行查杀作为判断标准,在这之前学生必须清楚病毒的概念、特征及危害,还要知道杀毒软件的种类及特点等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学生由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之间的先决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清楚这些先决内容与起点内容和终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