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175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docx

《劝学师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题必修上第10课

必修上第10课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

题型: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高考阅读训练】

第10课

一、劝学/荀子

二、师说/韩愈

一、《劝学》/荀子

一、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㊳【黄泉】地下的泉水。

㊴【一】专一。

㊵【六脆】蟹的六条腿。

六”应是“八”。

㊶【螫】蟹钳。

㊷【躁】浮躁,不专心。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翻译: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

君子的天赋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翻译: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三、理解性默写:

1、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简答:

1、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

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答: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参考角度:

①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②学习要敢于超越前人,包括自己的老师;③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④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⑤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⑥学习要专心一致,且戒浮躁;等

五、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二段节选目《荀子劝学》的又字,按要求完成。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易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瀚,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

①端而言,而动:

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端,微言;,微动。

②禽犊:

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

③兰槐:

一种香料。

1、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易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形乎动静形:

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滑渐:

浸泡。

C.游必就士就:

接近。

D.长而异俗长:

长大成人。

【解析】A“形”应为动词“表现”。

3、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①[甲]文: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②[乙]文:

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③[丙]文:

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4、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翻译: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②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翻译:

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

[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余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

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

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

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日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

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

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干圆、燃隐、夷族、猪族的孩学,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篇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二、《师说》/韩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⑬【出人】超出一般人。

⑭【犹且】尚且,还。

⑮【众人】一般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⑰【身】自己。

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⑲【惑】糊涂。

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㉖【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㉗【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㉘【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㉙【族】类。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

云者,如此之类。

㉛【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谀,馅媚奉承。

㉝【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齿,并列、排列。

㉞【乃】竟。

㉟【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㊱【常师】固定的老师。

㊲【郯子】春秋时郑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㊳【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㊴【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㊵【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

徒,同类的人。

㊶【贤】才德优秀。

㊸【不必】不一定。

㊹【贤】超过。

㊺【术业】学术技艺。

㊻【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

攻,学习、研究。

㊼【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

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㊽【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㊾【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㊿【通】全面。

①【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②【嘉】赞许。

③【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④【贻】赠送。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翻译: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得知真理[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

所以,无论高低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翻译: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

不通晓句读,不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出他高明的地方[或我没有看出他是明智的呢]。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

巫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