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1383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8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新课程100问Word文档格式.docx

“你们班有同学认识钟表吗?

”她说:

“一半以上都认识,”那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

怎样激发学生体会认识钟表的必要性呢?

青年教师有了好主意,她说:

“我把课件中的钟表附上背景,家庭房间内的钟,学校大厅墙上的钟,火车站门前的钟……,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认识钟表会给生活带来很大方便,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利用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

在全班交流时,我要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这是6时,这是7时半。

”我情不止禁地说:

“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6时、7时半,就可以类推到7时、8时、……12时;

8时半、9时半、……12时半,使学生初步接触抽象、概括、推理等数学思想”。

我们俩越说越兴奋,青年教师说:

“我还想联系我们班学生生活的实际,他们正好上午8时上课,11时半放学,下午2时上课,3时半放学,让学生在自己学具钟面上拨一拨。

”我也出了一个主意“在最后你可以让学生拨7时半,再问一问学生早上7时半一般你在干什么(一般在上学路上),晚上7时半一般你在干什么(一般随父母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青年教师接着说:

“我还可以利用课本上最后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太阳大约几时升起,几时落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我们互相启发,不知不觉夜幕降临,青年教师告辞了,她高兴地说:

“我知道怎样备课了,您能不能明天来听我这节课”。

我欣然答应,第二天,我如约走进课堂,青年教师显得很轻松,同学们非常积极,课堂气氛十分愉悦。

下课了,青年教师走到我跟前,告诉我,时间一点也不紧,我知道怎样制定和实施多元化教学目标了。

她高兴地把我送出校门外,我走在路上,心里想:

我们老师只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备课时要有实现整体目标这根弦,就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各方面的教学资源,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2:

怎样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什么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沿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虽然不断有所变化,但仍离不开这一框框。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提问,学生答,当学生的答案不是教案中预想的,教师就会不厌其烦地提问其它学生,直到满意为止。

这种“剧本式”的教学,学生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培养不出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根据实验区教师不断探索,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一般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

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

最后拓展应用。

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

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要把数学活动组织得“有序”“有效”,有序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每个活动要有秩序,步骤明确,分工合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另一曾意思是活动之间有层次,逐步递进。

有效,就是要有实效,即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下面请看广西柳州市公园路小学陈进老师组织数学活动的片断,怎样使二年级小朋友初步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必然性。

师生谈话:

(1)小朋友们,想玩“剪刀、锤子、布”的游戏吗?

(游戏中停顿一次问学生:

你猜老师下一次可能会出什么?

还有其它可能吗?

〔说明〕:

从学生经常玩的游戏引入,这是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特点的,使学生体会到在司空见惯的游戏中有可以研究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

(2)小朋友们,(老师举出一枚硬币)这是什么?

老师告诉大家在足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之前,经常可以看到裁判员手上拿着一枚硬币往天空一抛,有人知道干什么吗?

(给双方队员选场地。

)等会儿我们也来玩一玩抛硬币的游戏好吗?

{说明}:

教师适时地介绍抛硬币在比赛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1:

抛硬币

(1)识别硬币的正反面(投影硬币的正反面)

(2)合作抛硬币

师:

老师和大家先来玩一次,我抛,大家猜,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大家想来试试对吧!

游戏规则是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抛币,一人猜,轮流进行,每抛一次,都要先猜一猜,再看一看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可以找空地进行,游戏开始。

(3)全班交流

游戏停止。

同学们静下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抛了这么多次,你们看到的硬币哪面朝上?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说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请把硬币收好。

(板书:

可能也可能)

陈老师组织数学活动是非常注重有序性和有效性。

和同学说清楚要进行什么活动,怎样做。

首先老师和同学一起做,起到示范的作用,然后同学之间做。

每个环节注意有实效,这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必要的,对帮助他们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是非常有好处的。

活动2:

摸球

(1)师生摸球

师:

同学们在公园里或商场里看到摸球抽奖活动吗?

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吧!

老师先跟你们玩一次。

我这里有一个空盒,把3个白球和3个黄球放进去。

如果我从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大家猜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2)学生合作摸球

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装着3个白球和3个黄球的纸盒。

摸球之前。

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第一,摸的时候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

第二,每人连续摸四次,摸出来之前,小组其它成员先猜摸出来是什么颜色的球,再出示给大家看,还要把球放回去,再搅一搅,接着摸第二次。

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

为什么?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抓紧时间,游戏开始。

同学们摸了怎么多次球。

也猜了怎么多次。

我想请每次都猜对的同学举手!

每次都猜错的同学举手!

怎么这么多的同学都没全猜对呢?

什么原因呢?

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伴听。

活动二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一是抛一个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活动二盒子里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体现了活动的层次性,加深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认识。

活动3:

摸奖游戏

小朋友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摸奖游戏。

(盒子里都是白球,没有给学生看)

老师这里有一颗小星星,谁从这个盒子里摸出黄球就获奖,这颗小星星就送给他。

看谁最有秩序。

(在学生一个一个到前面摸奖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有没有不满情绪)。

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

(里面都是白球)

有的同学说穿了老师的把戏了,老师跟同学开了个小玩笑,盒子里放的都是白球,可能不可能摸到黄球?

不可能)

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盒子里可不可能摸出红球?

可不可能摸出黑球?

可不可能摸出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

(不可能)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黄球,从中摸出一个,想一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肯定、一定是黄球)(板书:

一定)

{说明}通过摸奖游戏,老师给学生开一个小玩笑,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陈老师通过组织三个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实验、推想等活动,获得一些数学思考的体验,注意引导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问题3:

怎样实现“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相辅相成。

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索。

从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和被动,基本上以听讲和做练习为主,过去强调“精讲多练”,反复单一的操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我们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其中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猜测验证”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改实验区的教师经常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是很好的。

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怎样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小组,据有关专家研究,以“异质编组”“组间同质”为宜,即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混合编组,使参与者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

组与组之间组成成分应是相同的。

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互相了解,便于配合默契,培养团队精神。

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刚入学的儿童,可以同桌两人一小组,互相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的扩展,可以4人、6人一组,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8人一组。

每组应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把组内成员编序号,教师组织数学活动布置任务时就很方便。

如:

“每组1号同学干什么;

2号同学干什么……”,简捷明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参加小组活动的能力,开始时,布置任务要明确、具体,步骤要清楚,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关注小组活动的过程,防止能力强的学生独霸活动,启发性格内向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

在这过程中,激励性的评价是非常起作用的。

表扬那些分工协作好的小组。

在进行全班交流时,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代表发言,对小组的活动做出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下面我想介绍一位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片断。

实践活动的课题是:

“水”。

先放一段录像,干旱裂开的土地,几个光着脊梁的老人和儿童艰难地在背水,另一侧是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在滴水。

让学生谈谈感受,激起学生研究有关“水”的数学问题的愿望。

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1分钟、1小时、1天……浪费多少水,流水量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一个月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一天的饮水量等。

要想研究这些问题,首先要做一个小实验:

“1分钟浪费多少水”。

六人一小组,每组的实验工具有:

一个纸杯、一个小号钉子、一个量筒,一块秒表,一瓶水,还有一张表格记录纸。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打算怎样进行这次模拟性实验,再在全班交流。

当大家明确了先用钉子在杯子底部扎一个眼,代表没拧紧的水龙头,并用手指堵住;

往纸杯里注水;

把纸杯放在量筒上面;

放开堵住小空的手指,让水漏进量筒,同时开始计时;

以5秒的时间间隔记录水的流出量,直到1分结束。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老师考虑到这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先让学生做一下尝试,学生发现5秒钟记录时,杯底的水还在滴,流到量筒里就不准确了,而且弄得手忙脚乱,大家发现这时要用手指把小空堵住。

在此基础上,正式开始做实验。

从这个片断中可以看出,教师除了做一般的组织工作外,特别组织了两次讨论是很重要的。

一次是“打算怎样进行这次模拟性实验”,另一次是先让学生做一下尝试,发现问题,讨论怎样进行解决。

这就是教师有意识在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问题4:

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要求教师讲得清楚,或者教师一环套一环的提问,乒乓球单打式的你来我往,牵着学生一步一步走,最后说出教师要求的结论。

这样培养的学生,必然是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标准》中指出: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怎样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呢?

我们要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新的课堂文化。

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计划好每节课组织哪些数学活动,精心组织每一个活动,提供问题情境,安排活动形式,提出活动要求,明确步骤任务,进行合理分工。

如问题3中所提到的这位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围绕“水”的数学问题,她精心组织了一个小实验活动。

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干什么?

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不是干其它事情。

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是不是都在认真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是在主动探索还是被动接受,了解合作的效果。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需要老师哪些帮助,给予适当点拨,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评价,或有的放矢地进行全班交流。

请看下面案例:

这是《标准》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道应用题。

(一年级下册第51页图)

这位教师发给每位学生6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各班的人数,让学生进行搭配。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她敏感地发现学生在搭配过程中,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

一种是随意搭配的,剩下最后两张卡片上的人数相加,超过60人,然后进行调整,调整时也是随意的,经过多次才能成功。

第二种是一开始也随意搭配,当剩下两张卡片上的人数之和超过60人时,他能知道用人数多的卡片换人数少的卡片,只需要一次调整;

第三种是把卡片按人数从小到大排列,人数最少的和最多的搭配在一起,次少和次多的搭配在一起,剩下两张搭配在一起。

一次搭配成功。

教师在组织全班交流时,有意识地让三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发言,按思维水平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第三种最好。

当教师组织类似搭配活动时,学生不约而同地都采用第三种方法,这就起到共同提高的作用。

真诚地与学生合作:

我们和学生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在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欣赏每个同学的发现,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成为一份子,发表意见,得到学生的认可。

一位教师在进行百以内数的认识时,组织学生“数豆子”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估计一个透明的胶卷盒,装满了豆子,大约有多少粒。

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方法与众不同,他们只数上面一层有多少粒,就可以估计出这盒黄豆有多少粒。

但是他们说不清楚,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高兴地说,就是这个意思,并热情地推举老师代表他们小组,在全班交流,师生情意融融。

当学生的意见错误时,我们也应善意地提出,或启发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问题5:

怎样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评价的改革还存在着很多疑虑,我相信评价改革的方向是不会变的,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有关评价的基本理念。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们要搞清楚《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与过去的对学生的成绩考查有什么不同。

首先从评价的功能方面来看,加强了诊断和促进的功能,削弱了甄别的功能。

正如有些专家所说:

对学生的评价要像一个“泵”,不断给学生加油,而不要成为“筛子”,使一部分人成为失败者或淘汰者,对数学学习终身厌烦。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单纯是期末或毕业前的单一的成绩考查,打破了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局面。

评价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不强调与他人的比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自信心;

评价强调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关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区很多教师反映,实验班有些学生由于某些原因,虽然目前学习处于后进状态,但对参加数学活动很感兴趣,对数学学习经常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这就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现象,这样的学生就会慢慢地进步。

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青山是什么?

青山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

鉴于以上的基本理念,因此,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和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使以上理念得以体现。

评价目标多元是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几个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也将发生变化。

除概念、法则、定理、定律等一般意义下的知识技能外,也包括认识数学的过程、计算方法多样化、在现实情境中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等。

如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过程;

数学思考的评价包括对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数感与空间感、统计观念和推理能力的评价;

解决问题的评价包括对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方法等评价。

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情况,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以及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方面的评价。

正如实验区教师所说:

“多一把尺子,多培养一批人才”。

评价方法多样化是指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多样化,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除了纸笔测验外,还可以通过日常检查,如口头提问,板演、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通过课堂观察,可以了解学生独立思考、与人合作,语言表达等水平,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调查、小实验、制作小模型等,评价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即使是纸笔测验,也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介绍一份我参与拟制的一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并加以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测试样题

(一))

这份测试题有以下特点:

(1) 

 

情境性:

改变了过去式子题、应用题古板严肃的面孔,与学生正在使用的教科书一样,生动活泼,打消了学生参加测试紧张的气氛,与平时做练习一样。

如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20以内数的顺序、写法掌握情况,安排了给两排房子写门牌的情境,学生觉得很有意思,但需要认真观察,学生要看懂图意,才能解答。

第4题,利用“小马过河”的有趣情境,考查学生20以内加减法掌握情况。

(2) 

应用性:

学习了数学知识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如第2题,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

两只完全一样的盒子,在用彩带捆扎时,一只盒子横着捆,另一只竖着捆,哪只盒子用的彩带长?

让学生进行判断。

在教科书的第19页有类似的练习,但测试题换了新的情境。

(3) 

思考性:

学习决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操练,应提倡学生善于思考。

第5题,照样子填上合适的数。

第1朵花就是一个图例,学生要分析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后面三朵花中填出合适的数。

(4) 

开放性:

在教科书中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编拟测试题时,也应体现这一精神。

如第7题,妈妈买12块糖,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选择。

另外,在评价的主体上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有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家长参评等,实验区教师在实践中创造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写“数学日记”,都是很好的经验。

评价的呈现形式,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既要有等级,还要有描述结果的评语,评语要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问题6:

如何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学行政人员、教研人员经常要去听教师的课,我们教师同伴之间也要互相听课,怎样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呢?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只是单纯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判断,或学习同伴的一招一式,而应利用评价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评课者和执教者的共同成长。

与以往相比,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一位美国课程专家指出: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根据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马云鹏、张春莉等编著的《数学教育评价》一书中提出:

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应该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理环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效果。

而这些要素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是评价的核心要素。

他们提出的七大要素值得借鉴。

首先是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行为,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有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只注意了知识技能目标,在课堂教学上各环节都是围绕着帮助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另一种是制定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定得笼统而没有针对性,放在哪一节课都可以,这样在课堂上就没有可操作性。

怎样制定多元教学目标,并加以实施呢?

请看下面的案例:

《标准》教材一年级上册“小猫钓鱼”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使学生了解“0”的含义,会读、写“0”;

通过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