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自然地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4136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远自然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招远自然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招远自然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招远自然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招远自然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远自然地理.docx

《招远自然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远自然地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招远自然地理.docx

招远自然地理

第二编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 质

第一节 地 层

   全县地层除新生界第四系外,即为太古界胶东群地层。

   第四系 主要分为冲积层、海积层、残坡积层。

   冲积层主要分布在界河、钟离河、诸流河流域。

海积层分布在马埠庄子至辛庄以北沿海地带。

残坡积层则分布在县内丘陵、低山区,由松散状的砂质粘十、亚砂土、冲积砂、海砂等构成。

   太古界胶东群 主要分布在县内东南部,招远至平度断裂带以东及玲珑花岗岩体内,呈包体零星分布。

胶东群主要岩性为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片岩等。

县内出露岩层可划分为两个岩组,自下而厂为英庄夼组、齐山组。

英庄夼组厚度为8509.7米,分布于新村乡、大吴家乡、毕郭镇;齐山组厚度为米,分布在齐山南北两麓。

   胶东群变质岩层厚度大,分布广,含金量为0.019克/吨,为地壳金平均含量的5倍。

是高金背景区,为县内金矿的成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二节 构 造

   主要构造体系为东西向褶皱构造和新华夏系断裂构造。

   东西向褶皱构造 为栖霞复背斜的一部分,背斜轴从道头至毕郭通过。

两翼地层走向  100o~130o左右。

北翼地层倾向东北,南翼地层倾向西南,近背斜轴部倾角在50o左右,远离背斜轴,倾角有变缓的趋势。

在背斜两翼,次级小褶皱发育。

   新华夏系断裂构造 此构造相当发育,规模大,控制了大小金矿床的分布,是金矿床的定位条件。

根据断裂成生时间的先后,可分为早新华夏系构造(晚三迭至晚侏罗世成生的侏罗断裂构造)和晚新华夏系构造(白垩纪以来的东北向“s”断裂构造)。

   早新华夏系断裂构造 在县内有两条,自东向西为:

招远至平度断裂带,黄县至掖县断裂带。

   黄掖断裂带,沿招远县北部、西部与黄县、掖县交界处展布,经过县内的西良、辛庄,长近百公里,宽80~200米。

北段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30o~40o。

中段走向东北25o一35o,倾向西北,倾角在30o~50o。

南段走向东北40o一50o,倾向西北。

断裂有连续完整的主裂面和动力变质岩带,表现为压扭性特征。

   两条主断裂内部结构特征相似,主断面是由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厚的灰白色断层泥组成,同时见有厚度不等的糜棱岩。

主断裂面上、下盘发育有不对称分布的碎裂岩,由于动力作用,岩石破碎,局部蚀变金矿化,形成金矿体。

   黄掖弧型断裂的下盘,发育有望儿山断裂、河西断裂及一系列低级别断裂。

它们与主干断裂的中段构成向东北收敛,向西南撒开的帚状构造。

这一帚状构造控制了望儿山、河东及河西等大、中型金矿床。

黄掖断裂与招平断裂之间分布有灵北断裂,控制着灵山沟、北截等金矿床。

   晚新华夏系断裂构造 主要展布在县内东部,有玲珑断裂、栾家河断裂等。

断裂走向20o左右,倾向西北,倾角在50o~80o之间,长40~80公里,宽几米至几十米。

断裂带中见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硅化糜棱岩、挤压构造透镜体及断层泥,属高角度扭性断裂。

第三节 岩浆岩

   桃科期超基性岩 出露在十字道北孙家夼附近。

岩体呈脉状体、凸镜体。

长宽比为3:

1~10:

1。

岩体规模小,分布零乱,具有微弱分异现象。

原岩成分为辉杆岩,大部分已蛇纹石化、石棉化。

   燕山早期花岗岩类 主要有玲珑花岗岩及上庄、北截、丛家花岗闪长岩。

   玲珑花岗岩,包括玲珑、栾家河、毕郭花岗岩体。

分布于招平断裂带两侧。

其锆石铀铅法同位素年龄为1.18~1.60亿年。

主要有更长石(34%)、微斜长石(33%)、石英(23%)、黑云母(5~6%)及副矿物锆石、独居石、褐帘石、柘留石、磷灰石、磁铁矿等。

呈片麻状、块状构造,局部亦有条带状、斑纹状及斑杂状构造。

为花岗结构、交代结构、残余结构、变晶结构。

   玲珑花岗岩石类型为片麻状(玲珑)和中粗粒(栾家河、毕郭)两种,二者在空间位置上呈渐变过渡关系。

   上庄、北截、丛家花岗闪长岩,分布在县西北部地区、玲珑花岗岩石中(下)。

岩石由更长石(46%)、钾长石(22%)、石英(22%)、角闪石(4%)、黑云母(4%)及副矿物石、磷灰石、锆石及磁铁矿等组成,呈似斑状、块状构造。

斑晶为微斜长石,一般在1×2厘米左右,呈半自型板状,晶形较规则,其内常有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包裹体,基质部分为花岗结构。

   上庄、北截、丛家花岗闪长岩与玲珑花岗岩含金量分别为0.037克/吨和0.016克/吨。

二者呈突变或渐变过渡关系,呈岩基或岩株产出。

岩体生成时间距今约有1.02亿年。

   燕山期中酸性脉岩 在玲珑花岗岩和上庄、北截、丛家花岗闪长岩体内,分布有中酸性脉岩,往往呈脉群状产出。

四个脉岩群的分布是:

玲珑镇以西;张画一带;西坞党至南楼卫头以西;人尹格庄、西盛家沟一带。

   咏岩岩性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等。

其走向为10o一40o。

多数倾向东南,少数近于直立或倾向西北。

长一般在几百米至数公里。

宽在1一10米左右者居多。

县内银矿床的形成与脉岩密切相关。

                           第二章 地 貌

   招远县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境内山丘连绵,沟谷纵横。

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偏高,西北部和东南部偏低。

全县总面积1380平方公里,山区4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9%;丘陵530平方公里,占38.4%;平原316平方公里,占22.9%;洼地80平方公里,占5.8%。

第一节 山 丘

   境内共有大小山头1295个,沟夼4400余条,东北部的罗山山脉高为群首,总面积18.8平方公里,其主峰罗山海拔759米,是招远的最高峰。

附近的马山、老云头顶、牛心顶等,海拔均在600米以上。

西部的灵山、华山,东部的阜山、会仙山、青山顶,南部的齐山、勾山等海拔都在200—400米以上。

县内岭脉由东向西而来,从百尺堡村西分成南、北两股。

南股岭脉沿高家岭村西向南直达峰山埔,折而向东南到栖霞岗山即为尽头;北股岭脉向北延伸到阜山主峰,由阜山向西南延伸到会仙山,转而向北和西北经青山顶、歪嘴顶、玲珑山、罗山、石城山、玉皇顶、大猪顶、凤凰顶等,至黄山为尽头。

第二节 平 原

   平原总面积为31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9%,分河谷平原和滨海平原。

河谷平原 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其中以毕郭、新村、张星、玲珑4个乡镇为主,平原冲积区皆为近代河流冲积物。

在现代河道地带多以砂砾石组成,河道两侧冲积物多以粘质砂土、砂砾石层的双层结构为主,平原厚度约10米,个别处可达20余米,海拔10—200米。

   滨海平原 均在辛庄镇沿海一带,高程5米左右,地面平坦,微向海倾斜。

多为海成中粗砂,海相淤泥,并有大量海生贝壳碎片。

地表多为颗粒较细的粉砂,厚约40~50米。

在风力的作用下,沿海一带可见风成再造的砂丘,河流入海口处较厚。

第三章 水 文

第一节 地表水

   县内地表水主要是河流,共有160余条,11个流域。

东北部的罗山山脉,中部的丘陵和北、南部的低山,构成一个反“s”型分水岭。

西北一侧为渤海水系,10个流域,直接入渤海的有界河、诸流河、淘金河、曲马河;东南一侧为黄海水系,1个流域,即胶东半岛最大河流大沽河。

全县干流长度大于5公里的河流51条,总长548.8公里,平均河网密度达0.38平方公里。

绝大部分河流为源短流急的时令河。

   大沽河 发源于阜山西麓,在招远境内长48公里,为县内第一大河。

主要支流有李格庄河、万家河、下林庄河、薄家河、夏甸河、留仙庄河等。

经栾家河、南院、毕郭、新村4乡镇流入莱西县境。

河床宽90米,流域面积为487.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

   界河 发源于县城西南公里铁夼村西的尖尖山南麓,流经道头、招城、张星、辛庄4乡镇,注入渤海。

主流全长45公里,为县内第二大河。

主要支流有钟离河、罗山河、单家河等。

河床宽100米,流域面积58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42.7%。

   淘金河 发源于魏家沟村南山峦中,全长14公里,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

自南向北流经蚕庄、辛庄两镇,注入渤海。

   万深河 发源于望儿山的北麓,境内长公里,流域面积21.9平方公里,向北入掖县流入渤海。

   诸流河 发源于路格庄以南的群山北麓,汇集牟家东西山涧之水,向北流经蚕庄、辛庄2镇注入渤海。

河床平均宽度为40米,主流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共有20多条小河汇入此河。

   钟离河 发源于塔山东麓。

汇集华山西涧、老鼠尾、石脚山诸山之水,向北流经大户、金岭、辛庄3乡镇并入界河注入渤海。

主流全长19.5公里。

   大沿河 发源于石脚山北麓,流经大户陈家乡约7公里,向南流入掖县境内的王河,河床宽15米。

   万岁河 发源于塔山南麓,经贾家沟折流向西入掖县境内的卫河,河床宽10米。

第二节 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 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界河、大沽河、诸流河河谷平原和滨海平原以及山间小型冲沟内。

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及粘质砂土,其中河谷平原古河道砂层富集带,为具有供水意义的地区。

   界河河谷冲积层孔隙潜水,分布于界河主河谷及中村、招城、大秦家一带的河流支谷,呈东南至西北向展布。

砂砾石厚约3~i0米,其中夹薄层砂土为透镜体。

河谷平原腹部厚度10~15米,边缘地带一般小于10米。

富水性也有较大的差别,主谷流带,含水砂层发育,并受地表水的影响较大,富水性较强。

边缘地带,距现代河道较远,受地表水影响,富水性递减。

   大沽河河谷冲积层孔隙潜水,因汇水面积小,各支谷堆积物薄,含水层不发育,富水性较弱。

曹孟、大庄子一带水量较丰富。

   诸流河河谷冲积层孔隙潜水,在丁家以南宽为150~250米,以北为250~700米。

含水层由粗砂、砾石、碎石等组成。

中间局部夹砂质粘土透镜体。

冲积层厚一般4—8米,潜水位埋深1—5米。

   山前冲积——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分布于辛庄至马埠庄子一线。

冲洪积层系由诸流河、淘金河及界河的山前冲洪积物毗连而成。

山前冲洪积层狭窄,沉积厚度较小,多以混杂的相互交错叠置的粘质砂土夹砾砂石透镜体为主,分选性差,富水性较弱。

在河流出口处,山前河流冲积层水量较大。

   基岩裂隙水 分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

层状岩类裂隙水赋存于胶东群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片岩、片麻岩等裂隙之中,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

裂隙水呈层状较均匀分布,有随地形而变化的连续分布的统一水面,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不大于10米。

地下水常沿沟壁成细小泉出露,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常小于100米3/日,泉水天然流量多小于10米3日。

层状岩类裂隙水水质良好,多为重碳酸氯化物钙钠型和重碳酸钙钠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

   块状岩类裂隙水赋存于中生代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等侵入岩体风化裂隙之中,分布于低山及丘陵区。

地下水埋深随地形起伏变化,一般不超过10米,沟谷底部裂隙发育的地段,常见细小泉水溢出,泉的类型以下降泉为主,由于补给来源贫乏,富水性较弱,泉水流量一般小于10米3/日,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米3/日。

一般为重碳酸氯化物钙钠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矿泉附近大于1克/升。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

山间河谷冲积层,除接受大气降水外,还持续不断地接收来自谷缘的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

表水潜流又补给滨海平原冲积层。

   地下水主要是沿着岩层的风化裂隙带运动,因地形起伏,故极易流泄。

径流方向与地面坡降近于一致,水力坡度大,径流畅通,但又因裂隙细小,径流量甚微。

在切割强烈的谷地上游,裂隙水以下降泉方式排泄于谷地,至下游则以潜流方式排泄于谷缘坡洪积层中。

由于山间河谷冲积层容纳地下水空间有限,致使补给过剩,有较大部分转为表流排泄注入海洋。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