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1056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莱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37.7。

工业的主导作用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4家,增加值达到165亿元,利税30.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6%和17%;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不断增强。

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30多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8家,其中国家级1家。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5.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新规模。

“十一五”期间,投资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全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3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19.1%。

农业投资方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6万亩,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累计投资4.5亿元,完成了大冶水库等4座中型水库、9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牟汶河、瀛汶河等小流域治理工程累计投资近2亿元;

工业投资方面,九羊集团、固德化工、汇金公司、慧通轮胎等企业的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进行了改造扩建,产值效益成倍增加,九羊公司优特钢、奔速电梯、瑞派木业等一批重点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620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2290.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等级油路的目标。

经济国际化水平达到新高度。

招商引资强力推进,“十一五”期间,预计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5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同步提升。

2010年,预计全区进出口总额将突破10亿美元,年均增长24%,其中出口总额达到6.67亿美元,年均增长24.5%。

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180家,年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发展到13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84家和7家。

12家企业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常设机构,累计在外投资2500万美元。

城乡统筹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把全区142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将全区规划为39个集中居住区、51个农村新社区和341个居民点,形成了中心城区—小城镇—农村新社区—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规划体系。

“两新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拆迁面积305.8万平方米,新建集中居住区2.24万户。

以“两股两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发证工作进展顺利。

发展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00家,有30%的农户参与了合作组织。

全区村村通电话、通油路、通客车基本实现,通自来水率达到93%。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

达到49%。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9%,比“十五”期末提高10个百分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居全省前列。

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跃上新的高度。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推开,镇级卫生院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托管、合作关系,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

环保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环境管理日益规范,主要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十一五”规划增长范围以内;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万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人数均比“十五”末有大幅增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人民武装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民政、文化、体育、老龄、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有了较大发展。

法治莱城、平安莱城建设深入推进,公共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待进一步加快。

产业发展总体尚未形成集约化、高新化格局,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二是资源环境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

土地资源紧缺矛盾日趋突出,节能减排和改善生态的压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

三是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社会发展总体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需完善。

四是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待完善,政府职能需要深入转变,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服务型政府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总体说来,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形势将发生深刻的调整变化,我区在不同层面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总体将呈现向好态势,但增速将会放缓,全球需求受到抑制,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促使各国普遍高度重视培育引领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气候变化应对等全球性问题更加凸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从国内环境看。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仍将保持不变,预期将保持更加协调稳定增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一线三点”的战略思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各地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同时,随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外部需求收缩,资源、环境瓶颈等制约因素加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及解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我区发展看。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将进入加快转型和加速提升阶段。

随着山西中南部铁路、济南与莱芜城市轻轨、青兰高速公路莱芜段和京沪高速连接线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开工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区的区域核心地位优势将不断强化,再加上北部新城开发和农高区加快建设,我区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日渐显现,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有效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大大增强,招商引资必将迎来崭新局面。

全区经济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0%左右,处在国际公认的城镇化率30%-70%之间的城镇化加速最快时期,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主导产业日益凸现,都为全区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更加协调的良性发展轨道,无论是从国际形势、国内环境还是从自身发展条件来看,我区都正处于加快发展十分关键的时期:

一是迈向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我区在提升基本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将进一步顺应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突出发展核心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强化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力,全面提高发展水平,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消费结构升级、体制机制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面对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区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加速促进经济转型、城乡转型、社会转型,努力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三是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联系明显增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减缓。

“十二五”时期,我区城乡二元结构将基本打破,城乡差距将会明显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将初步建立。

四是加快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区社会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更加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妥善解决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与满意度。

第三章 

“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和主要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市规划的总体要求,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发展要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优化结构,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四是坚持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入、培植新的增长点、提升发展水平的根本措施。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是坚持民生优先,实现富民与强区的有机统一,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二、“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及到2020年莱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到2015年达6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000美元,年均增长16%。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6%。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达到150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6%。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2:

55.8:

39。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年均分别增长17%、17%和20%,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

民营经济规模总量继续扩大,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区工商税收的比重达到80%以上。

万元GDP综合能耗、S02和COD排放量完成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与“十一五”比较表

主要经济

指 

“十一五”

规 

预计完成

情 

“十二五”

目标值

地区生产总值

13%

14.7%

14%

65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16%

11%

25亿元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9.1%

20%

累计15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4%

270

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

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水平较大提高,功能明显增加,全面完成“两新工程”目标任务,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步伐不断加快,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由“十一五”末的2.42:

1缩小为2.29:

1;

加快推进以“两股两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村全部完成土地股权化改造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政府管理、企业、人事制度、财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发展的国际融合度显著提高,到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15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出口突破10亿美元,年均增长10%。

2015年,有出口实绩企业达到200家,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0家。

招商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5%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超过2亿美元。

人民生活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5700元,年均增长14%以上。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力争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使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普遍过上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加快各类教育发展步伐,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床位3.98个。

全区总人口控制在98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

政府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日益完备,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程度显著提高,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深入人心,城乡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形成和睦相处、友爱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5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全区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跨入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环境美好的地区行列。

第四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莱城区重点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自主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极具本地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二次创业”,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到2015年,全区在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470亿元,工业利税达到7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17%、20%。

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其中过50亿元的4家,过百亿元的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00家左右。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到2015年,全区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山东名牌产品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5件。

1、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立足我区产业发展现状,逐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关键技术设备,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每年实施2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年均投资30亿元以上。

钢铁产业:

钢铁产业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在稳定产能的同时,逐步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更加注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精深加工产品。

围绕泰钢、九羊等企业,发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泰钢工业园、莱城工业区、九羊工业园等重点工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引进先进工艺装备,全面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实施泰钢不锈钢、九羊无缝及焊接钢管、硅钢片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强劲竞争实力的板、带、材精品加工产业链,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优特钢和不锈钢精品生产基地。

到2015年,全区钢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其中优特钢比重达到80%以上,深加工能力达到450万吨。

采掘业:

依托莱新铁矿、莱矿集团、鲁中冶金,抓好莱新铁矿二期、莱矿集团200万吨采选矿、牛泉九羊铁矿等项目建设,形成年产600万吨铁精粉生产能力。

全力抓好鲁中矿与五矿集团合作的机械加工、螺纹钢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加强煤炭行业科技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保持煤炭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机械加工业:

依托汇金公司、奔速电梯、赛博精密铸造、兴顺轴件、莱芜锻压、景山锻造等企业,加快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技术及虚拟制造等技术,重点发展汽车车桥、变速箱、智能电梯、高速火车轴、高性能铸件等产品,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铸锻件加工及电梯生产基地。

到2015年,达到年加工锻件20万吨能力。

能源产业:

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大力推进莱芜电厂2×

100万千瓦机组建设和3×

100万千瓦机组改扩建设项目服务工作,全力搞好华电莱城电厂2×

100万千瓦发电机组改扩建项目服务工作,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轻纺产业:

加快对现有棉纺能力的改造,依托中大纺织形成纺纱-染-布-服装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抓好泰山纸业、银河纺织两家企业解困工作,支持做好资产重组工作。

化工产业:

围绕慧通轮胎、固德化工、鲁中化工和汶河化工等重点企业,依托10万吨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蒽油加氢、改质沥青、20万吨硫磺制酸等项目,大力发展特种胎、实心胎、三聚氰胺、高效减水剂等新型化工产品。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以莱芜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载体,由单一储存加工向深加工调整转变,大力发展生姜、大蒜、林果深加工及速冻保鲜蔬菜,重点搞好万兴公司4万吨姜蒜蔬菜脱水、权茂10万吨姜啤酒加工、恒泰生姜深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建设。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集群式发展,培育形成全区新的经济支柱,力争2015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以上。

新材料产业,粉末冶金方面,以金华辰粉末冶金制品、北方金源新材料、金石粉末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温压成型钢粉、高性能合金钢粉、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及钛铅合金、镍镁合金材料等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粉末注射成型、脱脂、烧结工艺的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2015年,年产能力达到10000吨合金粉。

建筑新材料方面,以国旺新型建材、阳光新型建材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墙体材料,加强与中国建材集团及知名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研发纤维装饰复合外墙板、轻质石膏板等内外墙体屋面材料。

力争到2015年,全区建筑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增加值30亿元。

新能源产业,完善太阳能利用产业链条,建设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支持风电变压器、风电轴、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品发展。

开发山区风力资源,建设风力发电厂。

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加快大唐莱芜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沼气利用规模,5年新发展户用沼气2000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40处。

电子信息产业,以台湾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强化与台湾知名企业的合作,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带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重点依托山东科虹线缆、振泰线缆、莱芜市智能泽祥工程公司、莱芜博大电子等企业,加快光通迅电缆、计算机屏蔽电缆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

以大成光电科技、银河恒星光电等企业为依托,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光效大功率长寿命LED显示屏、路灯、室内照明灯具等产品。

新医药产业,大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研发、药材GAP种植等产业,依托我区丰富的姜、蒜、花椒、丹参等资源,研究开发食用油、化妆品及医用药剂等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白花丹参、金银花等道地药材基地建设。

依托山东华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通医疗器械公司,重点开发可降解聚合物支架等高附加值医疗器械产品,做好产品国际认证工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我区建成国内知名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鼓励钢铁、电力等大型企业新建扩建余热发电、脱硫脱碳、氮氧化物控制等项目。

以莱芜市福泉橡胶、慧通轮胎为依托,扩大延伸新品种开发,对废轮胎橡胶粉进行再生,打造亚洲规模最大的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

以金长城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研究高效、低耗新型污水处理器,重点开发车载式、发泡式等生物环保厕所;

以博瑞格生物公司为依托,加强生物配浆、成型、定型等关键生产工艺研究,到2015年形成年产环保餐具18亿只的生产能力。

(二)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围绕重点园区、企业和项目“三大载体”,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实现服务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1、加快服务业“三大载体”建设。

以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三大载体”为着力点,带动服务业扩规模、上水平。

加快莱城工业区商贸物流园、莱芜农高区“三辣一麻”集散园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和水平,着力增加入园企业,迅速扩大园区规模,到2015年,基本形成集约化发展格局,争取有2-3个园区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服务业园区。

着力提升莱芜信誉楼、宝鼎物流等10家服务业重点调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加快规模膨胀和品牌培育。

每年组织实施20个左右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强动态管理,加快建设速度,尽快发挥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