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0846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③渔父莞尔而笑莞尔:

微笑的样子④新浴者必振衣浴:

洗身

⑤后五年,吾妻来归归:

回家⑥听臣微志听:

允许

⑦寻蒙国恩寻:

不久⑧已为墙,凡再变矣再:

第二次

A.①③B.②⑥

C.④⑦D.⑤⑧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B.则告诉不许

C.形容枯槁D.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6、下列句子“以”字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谨拜表以

闻B.臣以险衅C.但以刘日薄西山D.是以见放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老年屋,尘泥渗

漉,雨泽下注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答毕仲举书

苏轼

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

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

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

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

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

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

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

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美恶在我,何与于物。

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

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

抑尚与仆辈俯仰

也?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

静似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

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

三复斯言,感叹无穷。

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审比来起居佳胜 比:

最近

B.是天相子也 相:

祐助

C.刍豢满前     

  豢:

饲养

D.则有间矣     

  间:

差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欣然而笑  ②本期于静而达

B.①晚食以当肉   ②仆常以此自疑

C.①若农夫之去草    ②譬之饮食龙肉也

D.①其

味与八珍等    ②抑尚与仆辈俯仰也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

(1)仆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

(3分)

(2)学者或未至所期,而先得所似,不为无害。

(3)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

词牌名。

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

汴京(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

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请简要描述。

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5分)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四、名句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陈情表》

(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4)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柳丝长玉骢难系,。

《长亭送别》

(6)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7)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渔父》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5题。

泊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

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

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

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孤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

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的小孩、浣衣担水的村姑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

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

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

这时,把舟楫系在江

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

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

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神心境。

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

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乌啼随风飘来。

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浥,浥

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

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

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

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

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没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

在那湖光水色里,其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

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

俞平伯的文采风流,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

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

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蓬歇棹,停舟靠岸。

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

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

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

“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3、第②节开头“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14、请赏析第③节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 

15、请解释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6、全文围绕着“泊”展开,请探究“泊”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史记》与中国史学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史学成果,对旧史体进行改造,创立了五体合一综合性的纪传体史书。

五体各自为用,突出重点;

又交相配合,相辅相成。

由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完整历史画卷,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

、文化、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群像全书,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

这样的体例是当时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不断强化巩固在史学表现形式上的投影,包含着司马迁的国家统一意识和封建正统观念。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三千年的历史,当代部分占半数篇幅。

秦汉部分也是《史记》中最详尽最精彩的部分。

这体现了司马迁通过历史记录重点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可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这类史传中,司马迁善叙事理,有条不紊地组织和叙述杂芜的史事,且气势生动、色彩斑斓。

鸿门宴一节,司马迁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举杯投箸,细腻地塑造出刘邦的小心谨慎、圆滑狡诈,项羽的豪爽率直、优柔寡断,樊哙的冲天豪气、粗中有细,范增的足智多谋、无可奈何

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历史纪传中司马迁将自己的见解融会到叙事当中,于叙事中寓论断。

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这些体例和写作特点,使《史记》既为一部信史,又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

在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时,司马迁最终归结为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以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

“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他认为,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经济状况进而规范着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明程度。

因此他要求统治者顺应民众求利的自然之势,制定政策和组织经济活动。

在这里司马迁明确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

这些思想体现了司马迁不同凡响的思想特色,是我国真正的最早的经济学论著。

《史记》的另一思想特色是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下层人民群众的关注。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本身就体现了对人的重视。

通过生动的事例,表明成事在人的道理。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事物成败的关键在人为力量,人才的作用和人心的向背。

这一思想使对神意崇敬的先秦史学,变为研究人的学说。

与此同时,《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人民性。

此外,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对上层人物的贬斥和对下层人民的表彰。

如将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列为世家,肯定其推翻暴秦的历史作用。

《史记》既为帝王将相作传,也广泛地记录了各阶层人物的活动。

如为游侠、日者、龟策、刺客、货殖之人列传,且都当作正面角色。

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以这些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好坏为标准。

如评价蒙恬,认为他在秦初修长城、筑驰道,使百姓怨声载道。

认为“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的人民性成为其千古流传,倍受后世史家和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王炜民《<

史记>

与中国史学》,有删改)

17、《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从体例和写作特点的角度来看,它又哪些特色?

18、文章结尾说人民性是史记成功的原因之一,结合全文概括《史记》的人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周国平说:

有的人总是在寻找,凡到手的,都不是他要的。

有的人从来不寻找,凡到手的,都是他要的。

各有各的活法。

究竟哪种好,只有天知道。

盐城市时杨中学

高二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C(A钏chuà

n;

B余荫yì

D扃牖jiōng)

2、B(A项,结构混乱、杂糅。

“主要任务是”与“最为重要”造成句式混乱,二者选一表述。

C项,成分残缺,缺宾语。

应在“查询户籍信息”后添加“的便利”,做“利用”的宾语。

D项,搭配不当。

“降低”不能和“核武库”“作用”搭配,应为“削减核武库”“减弱核武器

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

3、D如此高人雅士,必是心中常怀一道山水,于是可以夜闻山泉叮咚,晨沐雨露花香,坐闻蜂鸣蝶舞,立观云山雾海。

4、D.(⑤归:

女子出嫁⑧再:

两次)

5、D

6、A.目的连词,来。

其它是介词,因为7、C(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养”。

A、B、D名词作状语)

8、C(家畜,此泛指各类家畜的肉)

9、D(A项:

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并列;

B项:

①连词,表目的;

②介词,因为;

C项:

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音节助词,无义;

D项:

介词,同。

10、

(1)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律。

(“任意”1分,“不用”1分,“触罪罟”1分。

(2)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所期待的境界,却先得到了所相似的东西,不是没有害处的。

(“学者”1分,“所期”1分,“不为无害”1分。

(3)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任职,连续任职做到郎官,本来就是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

(4)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11、

(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

(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

(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分)

(2)“春去也”运用双关。

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

(3分)“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

(3分。

12、略

①“泊”是一种宁静自然生活状态,它是人们劳累后放松的歇息。

②“泊”蕴含了大自然的空灵静美,它能使人们心灵得到滋养、精神得到慰藉。

③“泊”蕴含

着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

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它平添了一分

文化气韵。

④“泊”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

(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

(1)创立了五体合一综合性的纪传体史书。

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展开了完整历史画卷,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现实,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

(2)《史记》重视当代史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司马迁通过历史记录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且叙事有条理,形象生动。

(3)司马迁将自己的见解融会到叙事当中,于叙事中寓论断。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既为帝王将相作传,也广泛地记录了各阶层人物的活动。

(2)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以这些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好坏为标准。

(3)表现在对上层人物的贬斥和对下层人民的表彰。

每点2分;

未能概括,完全摘抄原文的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转眼间分别已十多年了,我愚钝缺乏识别能力而遭遇坎坷,因而不再能够自列为朋友,没想到老朋友尚能如此记怀,录我在朋友之列。

委屈你从远方亲手写信教导我,问候得很殷切,并且让我详知你近来日常起居生活安好,感激欣慰得说不出话。

罗山向来被称为好地方,不会有瘴疠之毒气,也许是四季舒适吧。

既已没有什么丧失的东西,而且能够感悟到受宠与受辱没有区别、得失不应系于内心,这是上天在祐助你啊。

我因为放纵心意径直向前,没有听从长者的教导而触犯法律。

然而祸事如果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不用说当初是巧是拙了。

黄州临江靠山,既顺适耳目观赏之娱,并且生活所须各种物品也容易得到,早睡晚起,又让我不知所说的祸事在哪里呢?

偶然读到《战国策》,看到处士颜蠋说“推迟吃饭时间,从而饭便可变成肉一样的美味”,我欣然而笑。

像颜蠋,可以说是善于在贫困中生活的人。

粗茶淡饭,在饥饿的时候食用,它的味道和山珍海味一样可口;

而已经吃饱了之后,各种美味的肉食堆满面前,唯恐别人不端走。

是好是坏在于自我的心态,哪里与外物有什么关系。

你所说的研习佛经与调配药物救治百姓这两件事,认为这是对闲居之人丰厚的赏赐。

对于佛经,我过去也经常阅读,然而头脑昏昧,心智闭塞,不能够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

独处的时候,找些其中浅易的内容读读来洗去心灵的尘垢。

这好像是农夫锄草的过程,刚锄掉,马上又会长出来,虽然好像是没有什么补益,然而毕竟比没锄的好。

像那世上的君子,离尘脱俗得以深悟的人,我是没有认识的。

过去陈述古喜好谈论禅道,自己认为已经达到最高境界,因而视我所说的话为浅陋。

我曾对陈述古说:

您所谈论的,好像是食用龙肉,而我所学习的,是吃猪肉,猪肉与龙肉是有很大差别的,然而您整天空谈龙肉,不如我吃猪肉感受到口味美、肚子饱的真实。

不知道您从佛经中所得到究竟是些什么?

是为了超出生死和三乘,从而成佛吗?

还是注重同我们这类人不相上下相处?

研习佛道的人,本来是追求宁静和旷达的。

而宁静近似于懒惰,旷达近似于放诞。

求学的人或许没有达到期许的境界,却先得到了那所相似的东西,不是没有害处的。

我常常因此怀疑自己,所以也把这些问题呈献出来与你探讨。

你的来信说人行于世间,但求平安无病,解决温饱,不做坏事,就足够了。

我多次品味这些话,有无穷的感悟。

没有机缘当面交流,姑且读读笑笑吧。

诗词附加注释:

浅浅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悄一悄地溜走了。

花影摇曳,莺声呖呖。

因人在外地漂零,不能在一起喝酒,彼此相思,衣带也宽松了。

所等之人迟迟不来,同自己相对的只有黄昏天边的碧云。

一忆往昔汴京金明池相会,同僚们一块乘车出游。

握手言观处,今日还有谁在?

回到皇帝身边的好梦破灭了,一照镜子才发现容颜渐老。

好的光景不再,官僚们的愁苦如海深。

这是秦观借描写春景春情,集中表现交织在一起的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抒发贬谪之痛、飘零之愁的一首词作。

  上片着重写今日生活情景。

首写眼前景致,“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二句,点明地点、时令,轻轻着笔,朴实自然。

紧接着“花影乱,莺声碎”二句,细写春景特色,以“乱”字状花之纷繁,“碎”字表莺声盈耳,用笔尤工,各极其妙,洋溢着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飘零”以下四句,忽而由喜转悲,由春景春情转写远谪索居,形体瘦损,不复有以往对酒当歌之情,转折有致,词情哀怨。

歇拍“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二句,人情艳情,孤情凄情,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下片抒发由昔而今的生活之情。

换头直点昔日西池宴集,以“鸩鹭同飞盖”描写其盛况。

比喻形象,用语简明,隐含着不能忘怀的情味。

“携手处”以下四句,又由昔而今,由喜而悲,景物依旧,诸友却已飘泊云散。

委婉曲折,缠宛凄侧。

结尾“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再由眼前想到今后。

“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愁如海”却新奇绝妙。

这两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对前途的无望。

  此词在内容上由春景春情引发,由昔而今由今而昔,由喜而悲,由悲而怨,把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融为

一体,集中抒发了贬徙之痛,飘零之苦。

在艺术上一波三折,一唱三叹,蕴藉含蓄,感人肺腑;

以景结情,境界深远,余味无穷。

  新旧党争,损害的不只秦观一人,所以此词抒发的感情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的,苏轼、黄庭坚、孔平仲、李之仪等人都有和词存今,可见对“元祜党人”震动之大,感触之深。

  词中所体现的情感极为悲伤,充分体现这位“古之伤心人”(冯煦语)的性格特征。

即:

当他身处逆境之时.往往不能自拔,无法像苏轼那样,善于自我解脱,而是自叹、自伤,一往而深,直至于死。

所以,当他的朋友看到这首词的时候,即担心其“不久于世”(后作者逝于五年后)。

这也就是作者所谓独具善感“词心”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