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0751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人教湖北课件第八单元 第23讲Word文档格式.docx

(1)血浆pH调节的过程

(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

教材拾遗

 

(1)手和脚磨出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P3相关信息)

(2)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P4第二段)

(3)稳态遭到破坏的原因:

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P9第二段)

(4)血浆中水的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P13概念检测)

1.判断关于内环境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说法的正误

(1)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 )

(2)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

 )

(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

( √ )

(4)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

(5)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 )

2.判断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说法的正误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 )

(3)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

/HPO

维持( ×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5)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 )

考向一 内环境的成分及相互关系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

(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组织液、血浆、淋巴。

(2)说出根据单双箭头判断内环境成分的技巧。

提示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3)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提示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1.(2019·

全国Ⅲ,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 D

解析 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

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中,B正确;

O2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归纳总结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B.③中的水都来自②和④

C.④中的细胞呼吸的产物既可以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 BC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项错误;

③中的水来自②和④,B项正确;

④中细胞呼吸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既可以使细胞外液pH改变而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参与体液调节,C项正确;

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项错误。

考向二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机制的分析

(1)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

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

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 人体注射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失水或吸水,不能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为什么长期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浮肿?

提示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透压显著下降,组织液的水量增多并且大量积聚在组织细胞间隙,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3.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B.当人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C.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能为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升高

解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A错误;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就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但是发生疾病却并不一定是由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如遗传病、传染病等,B错误;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在细胞内进行,C错误;

人体饥饿时,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的含量升高,D正确。

4.(2019·

山东枣庄模拟)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解析 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

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清水组所得结果不合理,B正确;

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血浆组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错误。

1.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①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②人体热量的散出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2)体温的调节过程

①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②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③体温调节的结构

名称

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

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发烧”

(1)“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

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

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不具传染性。

(2)发烧过程中(体温持续升高),体内产热大于散热;

退烧过程中(体温持续下降),体内散热大于产热。

但只要体温恒定,不论是否发烧,产热都等于散热。

(3)高烧不退的病人不应加盖棉被。

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热量的散失。

2.水盐平衡的调节

(1)调节中枢:

下丘脑。

(2)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3)相关激素:

在水分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小。

(4)调节过程

1.判断关于体温调节说法的正误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产生冷觉( ×

(2)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

(3)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4)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维持体温( ×

(5)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 )

2.判断关于水盐调节说法的正误

(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 √ )

(2)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 )

(3)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

(4)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考向一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的分析

下图表示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据图分析: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

提示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3)以小鼠为实验材料,验证下丘脑是水盐调节的中枢。

写出实验思路。

提示 将小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破坏下丘脑,对照组不做处理,两组供给相同的水量,测量各组小鼠的尿量。

5.(2020·

黑龙江哈尔滨模拟)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调节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调节

B.温度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他部位没有

C.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实现的

D.通过体温调节,改变了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能力,结果使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答案 B

解析 外界温度变化时,人体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改变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能力,使机体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体温调节过程中包含负反馈调节,A、C、D正确;

温度感受器分布在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B错误。

6.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下图所示。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

B.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供能

C.H2O通过③协助扩散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

D.M蛋白促进②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

答案 CD

解析 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的,垂体释放的,A错误;

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提供原料,B错误;

H2O通过③协助扩散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C正确;

分析可知,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D正确。

考向二 体温和水盐调节的实验探究题

7.(2018·

全国Ⅰ,31)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

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mL,记录尿量。

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 

(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解析 

(1)b中实验兔用垂体提取液处理,垂体提取液中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实验兔的尿量减少。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会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受阻,实验兔的尿量增加。

葡萄糖等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能够产生砖红色沉淀,根据实验兔注射了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且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后出现砖红色,可判断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8.(2017·

全国Ⅱ,30)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

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

结果:

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汗液分泌会,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分解代谢会。

答案 

(1)舒张 增加 

(2)增加 (3)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解析 

(1)实验动物处于41℃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主要途径有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汗液分泌增加。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室温是动物甲正常的温度环境,相当于不做温度处理,室温下动物与41℃环境中动物进行对照。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增强。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

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6.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全国Ⅲ,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

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 A

解析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一种途径,A符合题意;

皮肤血管舒张,血液量增加,利于散热,B不符合题意;

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利于蒸发散热,C不符合题意;

用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带走身体的大量热量,D不符合题意。

2.(2018·

海南,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解析 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导致实验狗的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B项正确。

3.(2017·

全国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 C

解析 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4.(2015·

海南,14)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解析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是呼气、排尿、排便等,A错误,B、C正确;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能感受到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的变化,D正确。

5.(2017·

全国Ⅰ,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②。

答案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选择题

1.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实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

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C.第10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由坐标曲线可以看出:

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A项正确;

当室温降低时(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增加,B项正确;

第100分钟时,由于皮肤温度仍高于外界室温,所以皮肤仍散热,C项错误;

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正确。

2.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

D.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

答案 ABD

解析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项错误;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项错误;

丙和乙中蛋白质含量均低于血浆(甲),氧气是从血浆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的,所以组织液中氧气含量也低于血浆,C项正确;

胰腺分泌的消化酶随胰液由导管直接运输到小肠,不会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D项错误。

3.(2019·

江西五市八校一模)组织液可对细胞产生缓冲和保护作用。

下列有关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可以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淋巴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液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解析 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依次经过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高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A错误;

吞噬细胞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B正确;

淋巴回流受阻会导致组织液不能通过淋巴回到血浆,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D正确。

4.(2020·

吉林长春实验中学开学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静脉注射后,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B.血浆蛋白大量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C.内环境的成分中有尿素

D.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CO2浓度

解析 血管中的药物可以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A正确;

血浆蛋白大量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肿胀,B正确;

尿素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会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人体的心肌细胞进行旺盛的有氧呼吸,消耗O2,产生CO2,因此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CO2浓度,D错误。

5.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解析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使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降低,导致组织水肿,从而使细胞肿胀,功能受损。

治疗时可静脉滴注高浓度的NaCl溶液,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使离子浓度恢复正常。

6.(2019·

湖南永州一模)正常人体处于0℃和30℃的环境中均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1,散热为b1;

处于30℃的环境中时,产热为a2,散热为b2。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1=b1,a2=b2

B.a1>a2,b1<b2

C.从30℃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使机体散热减少

D.从30℃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机体产热增加

解析 体温相对稳定的原理是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故a1=b1,a2=b2,A正确;

同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因此a1>a2,b1>b2,B错误;

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机体产热增加,同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机体散热减少,C、D正确。

7.下图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项正确;

图中①→③→④→⑤过程需要神经调节和相关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项正确;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因此“X”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