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0093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治疗肺病时,秋季不可过分发散肺气,而应顺其敛降之性。

此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易见肺燥之证,临床常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

3请阐述痰饮致病的特点。

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变。

1.阻滞气血运行。

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

2.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

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

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4.试从整体观念的角度论述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

形神一体观是指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与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

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行健则神旺。

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5.如何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临床辩证治疗。

要点一、体质学说的概念。

体质学说是研究体质的形成、分类及其生理病理特点,从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理论。

揭示了人类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差异性及这一差异性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与治疗等,莫不与人的体质相关。

因此,体质学说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点二、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治疗上的应用:

辨证:

中医临床辨证的过程,实质上包含着辨体质在内。

由于不同体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和适应性存在差异,因而导致了机体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还可表现为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并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趋向。

体质的诊察实际上关系到对整个病情的认识,辨证可以认为就是辨别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不同体质后形成的临床类型。

故临床辨证过程中,须十分重视病人的体质。

由于体质是形成临床病证类型的基础,所以在观察和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须掌握患者体质特点,注意病人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体内阴阳矛盾的转化及脏腑气血盛衰,辨清病的寒热、虚实等属性。

如同样感受风寒之邪,阴盛之体则形成寒证,阳盛之体往往很快便转为热证。

在临床辨证中,常常考虑的年龄、性别、体型、禀性、性格等因素,亦属于体质内容。

治疗:

体质不仅是辨证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治疗疾病、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

由于体质的差别,临床上可形成“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而治疗上就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因此可以认为,体质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

不同的体质对于治疗的反应性和耐受性也有很大差异,因而疗效亦大相径庭。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体质因素,因人施治。

临床区别不同体质,主要依据人体素质强弱,阴阳偏颇,年龄长幼,男女之别及生活条件,地理差异等方面,实施治疗则因其体质不同,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体质的不同,还表现在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的差异,因而可以影响治疗的效果。

治疗用药应审察体质强弱:

质壮者,用药可略重;

质弱者,用药宜略轻。

另外,用药之宜忌,亦与体质相关。

若选用方药的药性与体质相忌,可引起不良的反应,在组方配伍时就应注意到体质对不同药物的宜忌。

总之,在临床辨证治疗中,中医学十分重视体质因素,无论是分析疾病性质,确立证候,还是据证立法遣药,均以患者的体质状况为重要依据。

6.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脑“的地位及其意义是什么?

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

《素问·

五藏生成》说:

“诸髓者,皆属于脑。

”《灵枢·

海论》说:

“脑为髓之海。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和主感觉运动。

脑髓充则神全,神全则气行,气行则有生机、感觉和运动。

“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脑气筋入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

7.试述标本的内涵和治标治本的缓急取舍?

举例说明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

(一)缓则治本

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

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

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

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是标。

此时标病不致于危及生命,故治疗不用单纯止咳法来治标,而应滋养肺肾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也自然会消除;

再如气虚自汗,则气虚不摄为本,出汗为标。

单用止汗,难以奏效,此时应补气以治其本,气足则自能收摄汗液。

另外,先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转治宿疾,也属缓则治本。

(二)急则治标

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

标急的情况多出现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急重、甚或危重症状,或卒病而病情非常严重时。

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可先缓急止痛,痛止则再图其本。

又如水臌病人,就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臌胀多是在肝病基础上形成,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如腹水不重,则宜化瘀为主,兼以利水;

但若腹水严重,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时,则为标急,此时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

又如大出血病人,由于大出血会危及生命,故不论何种原因的出血,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病情缓和后再治其病本。

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

如心脏病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得了轻微感冒,也当先将后病感冒治好,方可使先病即心脏病的治疗方案得以实施。

(三)标本兼治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如在热性病过程中,阴液受伤而致大便燥结不通,此时邪热内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治当泻热攻下与滋阴通便同用;

又如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此时脾虚是本,水湿为标,治可补脾祛湿同用;

再如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如单补气则易留邪,纯发汗解表则易伤正,此时治宜益气解表。

以上均属标本兼治。

总之,病证之变化有轻重缓急、先后主次之不同,因而标本的治法运用也就有先后与缓急、单用或兼用的区别,这是中医治疗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体现。

区分标病与本病的缓急主次,有利于从复杂的病变中抓住关键,做到治病求本。

8.张介宾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能用精气分阴阳来解释实寒、实热、虚寒、虚热等寒热性病症吗?

解释这些寒热性病证的阴阳所指各是什么?

简述之。

这句话是说各类事物中的阴阳关系各有侧重。

精与气的阴阳关系以互根互用为主;

寒与热的阴阳关系以对立制约为主。

正因为如此,一旦出现阴阳消长变化失常时,前者多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而后者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的用来阐述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就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精与气而言,精有形而属阴,气无形而属阳。

精能化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

气能生精,气的运动促使精的产生;

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

精与气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故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

就人体而言,如果阴阳二气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则标志着寒热性病症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过度制约另一方,则出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则出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

故说“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9.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等,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

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有温煦与推动的功能,可以说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源泉。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是指肾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是与肾阳相对而言,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各脏腑有滋养、润泽作用。

  肾阴、肾阳都是以肾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生理上相互为用。

如肾阴、肾阳某一方面出现不足,表现出阴虚或者阳虚证,但实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因此,肾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累及肾阳,转为阴阳两虚,即“阴损及阳”;

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能累及肾阴,转为阴阳两虚,即“阳损及阴”。

  肾精,是指肾所藏之精。

肾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肾精”,就是指肾脏所藏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主人体生育繁殖,是肾气的原始物质基础。

广义上的肾精,又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主生育繁衍后代,因而,也叫“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藏之于肾,并滋养先天之精,主生长发育,因而,也叫“水谷之精”或“脏腑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为用,密不可分。

  肾气,即肾精化生之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的,多指肾脏的功能活动。

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机能。

肾精化生肾气,是肾阳蒸化肾阴而成,肾阴肾阳又都以肾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可见,肾的精气包含着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

  总之,肾精为肾阴,肾气为肾阳,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从而维护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这种依存和制约的关系失调,就会发生病变。

比如,肾阳虚的病人,神经体液系统均处于反应性过低的状态,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低下。

10.阴虚与津液不足有何区别和联系?

试述之。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少及其滋润等功能减退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常见于吐、泻、发热之后,可出现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

主症是皮肤、口鼻干燥及大便干燥等。

津液不足主要见于肺、胃和大肠。

气虚,是指机体的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临床表现为推动和调控能力低下、固摄能力减退、防御能力低下的征象,如少气乏力、精神萎顿、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等。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

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

气虚见于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肝气虚、肾气虚和胃气虚。

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问答题(100分)

1.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和意义

2.经脉和络脉的区别和联系

3.何为合病?

何为并病?

两者区别和联系

4.五行相克规律的治则和治法?

举例说明

5.何为体质学说?

对中医学指导意义

6.辨证和辨病的区别和联系

7.肾阴虚导致闭经和崩漏的机理

8.何为气机和气化?

联系

9.谈谈你对“三焦”的认识

10.心和肾的生理联系

2015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根据五行生克确定的治则治法?

2肺的病机

3血液与脏腑的关系

4气血的关系

5、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并举例说明(手足三阴经?

6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分类?

7风、火热邪的性质、致病特点?

8复发的诱因?

9亡阴亡阳的机制?

相互之间的关系?

10治则

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问答题(100分)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

何谓征候?

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

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

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

何谓分经论治?

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10.

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论述题:

1.试述心与肾的关系。

2.《内经》中津液的产生与输布。

3.如何理解冲为血海。

4.火热内生的临床表现及致病因素。

5.体质的概念及形成因素。

6.如何理解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7.试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有何异同?

8.试述湿邪致病特点,及与外湿有何异同?

9.谈谈对益火补土法的认识及临床中的应用。

1.风邪性质和致病特征,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

2.从病机转化角度说明寒证转化为热证的转变形式?

3.虚实的病机机制?

201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10*10分=100分)

1形神一体整体观,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2宗气的生理功能

3血的生成与哪些因素有关,津血同源

4解释心其华在面

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6体质学说如何指导治疗

7如何理解风行善动而数变

8正邪如何影响发病,影响正邪的因素有哪些

9举例说明病机的层次性

10扶正祛邪应用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