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0055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考纲新加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

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六、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

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七、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亮点12012年基本缓解“入园难”

  坚持多种形式办园,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优先保证幼儿园建设用地。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改造扩建一批、多元主体举办一批、盘活资产新设一批、改善提升扩大一批。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对城乡办园规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适当补贴;

对符合税法规定和有关要求的,给予税费减免优惠。

2011年起对城乡低保家庭幼儿入园保教费实行补助。

通过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到2012年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

  亮点22015年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

  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并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帮助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首先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3年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5年基本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

  亮点32017年免费上普通高中

  我省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力争到2017年实行普通高中免费教育。

到2020年,9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优质高中阶段学校就读。

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向城市、县城集中办学。

到2015年,优质高中比例达到75%;

到2020年,全面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7年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这与我省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做起来。

  亮点42014年中职全免费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从2011年秋季开始对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到2014年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制度。

到2015年,职业院校紧缺人才相关专业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国家示范专业(点)和改革创新重点专业(点)达60个。

  亮点52020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翻一番

  稳步发展普通本科教育,扩大本科教育学生规模。

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重点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规模。

到2020年,建成若干所国际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比2009年翻一番。

  亮点6学生课业负担将设监测、举报和公告制度

  各级政府不得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部门和学校业绩的主要指标,不得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

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和公告制度。

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得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不得随意加深难度、增加课时,减少作业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到2012年全面建立省、县、校三级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建立10个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基地。

  亮点7民办教育将享受平等法律地位

  民办教育是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捐资和出资人不要求回报的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用地、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

出资人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有国家规定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

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亮点8探索本科高职分类考试

  规范高校招生录取办法和加分政策,规范艺术、体育类专业考试办法,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探索高水平大学采取统一考试、学校联考、学校单考等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

一般普通本科学校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建立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选拔或根据高中阶段学生学业成绩注册入学制度。

补充二: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如:

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

少年宫、少年科技馆、儿童影剧院等)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

但是,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成立。

再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四,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学制的一个制约因素。

在制定学制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学制的制约作用,保证学制性质与社会的一致性,同时要充分研究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对学制的影响,使学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十世纪,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学制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西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

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纵观当代学制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四)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五)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

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

我国现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

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

壬戌学制:

1922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年,为16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至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革命干部。

与此相适应,根据地的教育就分为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而尤以干部教育为重。

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

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战争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为了适应战时和生产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在学校类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方面都采取了灵活的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要求。

如群众教育的形式有冬学、夜学、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干部教育的形式有日校、夜校、半日学校、轮训制、实习制等。

3.依靠群众办学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注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

学制除公办外,还提倡民办或民办公助。

正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解放初,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学制:

一种是老解放区的学制,另一种是国民党统治区原来实行的学制。

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旧学制、建立新学制已成为必然。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我国原有学校的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未置于应有地位;

技术学校没有一定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等。

为此规定我国当时的学制为:

(1)幼儿教育:

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的为幼儿园,招收3至7周岁的儿童。

(2)初等教育:

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小学,修业年限为5年,入学年龄以7岁为标准。

对失学青年和成年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

(3)中等教育:

中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工农速成中学修业年限为3—4年。

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为3—4年。

中等专业学校修业年限为2—4年。

(4)高等教育:

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3—5年。

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2—3年。

大学和专门学院附设的研究部,修业年限为2年以上。

(5)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

这个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吸收了解放区旧学制的合理因素,还借鉴了苏联学制的经验,是进行综合的结果。

它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

三结合是: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并举是:

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

《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

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

根据《指示》精神,全国展开了中小学学生学制改革实验。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学制改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幼儿园):

招收了3—6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7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6岁半或6岁儿童入学。

学制为5年(有的地区为6年)。

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业余中学。

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中等专业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3—4年,技工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2—3年。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

古代社会学校产生之后,才有了古代学制。

由于古代学校只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被统治阶级把持,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劳动,从而使古代的学制不系统、也不完善。

古代学制鲜明的阶级性掩埋了生产性和群众性。

现代学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刺激了现代学校不断建立和发展。

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学校具有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性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集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现代学制。

现代学制阶级性与古代学制的阶级性在其表现上有所不同。

古代学制的阶级性体现在“等级学校”上,即古代的学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现代学制则以“阶级学校”代替了“等级学校”,这是现代学制的一种进步。

现代学制的科学性体现在学校层次结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逐步进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使学制逐步科学化。

现代学制的生产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这就使得学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要求,学制便有了生产性的特点。

现代学制的群众性与普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不再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制就必须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现代社会的文明发源于欧洲。

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

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等)的新学校。

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到19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

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

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

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

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

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

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美国的单轨制: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像英国皇室等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

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前苏联型学制:

帝俄时期是双轨制学制。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

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

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

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

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补充三:

教师职业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概念: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专业成熟程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持续变化过程。

2.教师专业结构: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教师专业结构进行梳理和总结,有代表性的观点见下表:

研究者

教师专业结构

叶澜

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艾伦

学科知识、行为技能、人格技能

林瑞钦

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专业精神

曾荣光

专业知识、服务理想

3.教师专业化条件

我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其中包括组织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补充四:

课程标准及制约课程的因素

(一)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纲要》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

现在英美等国纷纷组织全国最强的力量、投入大量物力经费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表现出他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日益重视。

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

但是,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对某方面或某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因此,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安排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的规定。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首次颁布的课程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以下五部分:

①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②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④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⑤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具体包括: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

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补充五: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