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文档格式.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策略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感是兴趣、爱好方面,这是动力的问题;
态度是认真、持久方面,这是追求的问题;
价值观是认识或判断事物的立场问题,这是做人的准则。
要理解为什么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大家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只有先弄清这两个问题,然后才能认识和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上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作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智慧,而且还需要有符合国家主流价值观念的人,否则教育就成自己国家的掘墓人。
总之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慧,更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实践证明:
只有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加强道德教育,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才能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是以德促智。
2.课程内容--用什么育人的问题课程目标要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载体,通过课程提升人的素质。
只有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因此,国家在调整课程目标的同时,必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从建国以来,我国共有8次大的课程改革,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经历了从知识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知识的反复演变,最后确立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新课程内容。
一是建国初期,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强化了知识教育;
二是文革时期,淡化知识教育,过分关注实践教育;
三是文革以后,组织大学教授整合课程,仍然注重知识教育,但吸收了实践教育的成果;
四是2019年以后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在关注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实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作为学校,就是要扎实推进三级课程建设,积极推进校本课程,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作为一线教师,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国家课程,努力使国家课程校本化。
一是研究国家课程,领会、把握国家课程的内容、结构及编写思路,以便更好的使用国家课程;
二是要改造整合国家课程,教材仅仅是一个范例,教材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整、改编、挖掘、拓展教材,可以调整教材前后顺序,可以改编教材内容,可拓展教材知识面,也可以提升知识的认知要求。
3.课程实施--如何育人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实施环节是课堂。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关于学习方式,我在后面再讲)4.课程评价--育人效果的问题评价具有诊断、矫正、激励、导向等多种功能,过去的评价重于知识评价,注重甄别、分等或淘汰。
新课程倡导评价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如:
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实行学生等级评价,实行小组评价,实行学习之星、文明之星等多元评价。
二、新课程倡导哪些学习方式
(一)认知程序人们的认知事物具有一定的程序或规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步是定向阶段。
通过某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形成思维或研究的定向;
第二步感知阶段,通过亲自占有或亲身经历,对问题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形成初步的认知;
第三步同化阶段,通过归纳、梳理、交流等,对问题形成全面的理性认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形成认同;
第四步是顺应阶段,运用形成的认知,分析处理类似问题,形成认识的应用策略。
人们认知事物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一是继承,将别人的间接拿来继承,领悟后指导实践,这种方式就是演绎方式。
在教学上,一般是将结论或规律首先传授给学生,然后通过例证,让学生在例证的过程中认识或理解结论;
二是探求,通过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结论或规律,利用感悟的结论或规律再指导实践,这种方式就是归纳。
在教学上,一般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结论,然后在实践应用中再理解知识结论。
新课程倡导的探求性的教学--即归纳法。
(二)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这是最主要、最基础、是根本的学习方式。
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对知识进行感知和梳理,才能有质疑,引发新的思考。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经历或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完成认知的建构。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而是在一定主题的引导下,进行有主题的探究活动,这是自主学习的核心策略。
首先是内容引导,即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主题定向,不能让学生进行无目的自学活动;
其次是程序引导,即按什么方式或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只有明确的学习程序,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再次是独立活动,自主的主要特征是独立活动,如果是与教师的交流中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辅助方式,具有印证、释疑、归纳的作用。
只有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有认识或质疑,这些认识或质疑只有在生生或师生交流中,才能得到印证或释疑。
3.有意义的传授学习有意义的传授学习是一种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他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讲解或点拨,引导学生快速形成认识或理解,这种状态即愤、悱状态,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不能。
因此,有意义的传授学习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但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直接进行传授就成为无意义的传授。
4.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程序,不论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按科学探究的程序进行。
科学探究基本程序是:
问题-假设-方案-活动-处理-结论-反思-表达。
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探究的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认识科学的方法,体验知识的价值作用,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顺序为: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传授学习。
学习的基本程序为:
学习主题--活动感知--交流总结--反思拓展--尝试应用。
三、课堂教学的现状目前,课堂教学实施方式不外乎三类。
一类是讲教材,二类是学教材,三类是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是用教材,而目前我们的课堂现状多数还属于讲教材,有部分已过渡到学教材或用教材。
下面我分别说一说这三类课堂实施的基本特征。
⑴第一类讲教材就是以教材为核心,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方式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纯粹讲授式,其主要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详细介绍知识的内涵或知识应用的方法,然后通过训练加以巩固(目前,这种方式还存在,但数量已经较少)。
另一种是问答式,其主要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将知识设计成一系列细碎的小问题,结合一个个问题,采取边讲、边问、边答的方式,让学生在问答中认识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应用的方法。
问答式改变了一言堂的现状,增加了学生思考与回答的环节,呈现了一定的思维活动,所以,问答式教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这种教学仍然属于讲教材的范畴,教师设计好教案,课堂只是依据教案进行实施,一是由于问题小,没有思维容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较大的提高;
二是由于问题灵碎,信息过多,学习主题不明确,干扰学习效果。
(目前,这种方式还较为普遍,几乎占60%左右)。
⑵第二类学教材就是以教材为核心,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习问题,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方式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学讲式,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学,教师讲,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阅读式自学,这种自学仅仅是阅读,没有具体的实践活动,活动后教师根据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或系统讲解,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呈现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代表的教学模式较为流传,它改革了讲教材的现状,我县于2019年也极力推广这种教学模式。
但是,学讲式仍然存在讲述过多,仍需要改进。
另一种是学用式,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学、尝试用,学生依据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自主开展自主或交流的学习活动(既有问题,又有实践活动),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具体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这种方式的代表就是学案教学,我县于2003年开始在部分学校推行,目前已有大部分学校进行了全面推广。
⑶第三类是用教材。
根据教材的研究内容,结合研究的基本程序,教师开发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的情境材料或活动材料,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
其方式不外乎两类。
一类式封闭式探究。
教师设计好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案,只是让学生依据方案进行研究活动,搜集与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知识结论。
学生活动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环节,这种探究活动有利于时间的调控,效率较高,是目前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
另一类是开放式探究。
教师只给出情境材料,让学生在情境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主进行研究活动,归纳知识结论。
这种探究活动由于开放性强,时间不容易探究,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可按课堂容量大小,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实施。
四、目前全省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2007年张志勇组织部分专家,在全省通过课堂调研,形成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流程:
1.构建动场。
建立一个具有吸引力或推动力的课堂教学情境。
主要任务:
一是有效地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二是明确学习主题或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包括学习主题和学习程序),经验知识的研究历程,发现知识结论。
3.交流探究。
进行生生或师生的汇报交流。
主要任务一是汇报学习成果,形成学习共识;
二是质疑学习问题,拓展思维空间。
4.整合建模。
进行系统化总结或应用。
主要任务是通过综合练习、知识总结或实践应用等方式,让学生提升和内化学习成果。
五、我县实践中较为成功的教学模式金桥学校通过近6年的教学实践,成功探索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共建教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操作流程可归纳为6个环节:
1.学习定向。
即引发学习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一是通过导语或情境引发学习主题,学习主题可能是问题,也可能是本节的核心内容;
二是明确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即学习方案,让学生能按照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自主活动。
关于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不应单单是为引入课堂、提高学习兴趣而设计的,更重要的是引发学习问题,确定学习主题而设计的。
关于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要包括学什么、学的方式、学的程序和学的要求等。
在类型上,可分为阅读性任务--通过阅读活动,解决什么问题;
操作性任务--通过操作过程,搜集哪些信息,总结什么结论;
演算性任务--通过题组演算,发现什么规律或方法等。
在设计上:
①学习任务要明确具体。
一是主题要明确,即学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使学习方向更加集中。
二是学习方式要具体,任务不应仅是知识的要求,还应当包括学习的程序或途径,使学生能按照任务的要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②学习任务要有针对性。
一是要针对学习重点,首先要分析本节教材的核心知识及其研究历程,其次分析知识的研究落点,针对研究历程及研究落点设计学习任务,一些附带性的知识可不设计学习任务,只是在反思拓展时加以解决既可。
二是要针对学习难点,有些知识的结论比较容易得出,但对于知识的内涵或外延不容易理解,可设计反思性或拓展性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深入研究,促进学生突破难点。
③学习任务要有系统性。
有些知识需要通过几步研究才能完成,如果任务过大,学生难易下手,可将其分成几个小任务,这几个小任务之间要符合知识的递进关系,使每一项任务既是前一项任务的扩展,又是后一项任务的准备,使小任务之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④学习任务要符合认知规律。
一是要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几个知识点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要按照知识的递进规律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使上一个知识成为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基础。
二是要符合学习的认知程序,学习程序要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设计,即按照研究问题--解决方案--搜集证据--归纳结论--反思拓展的程序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知识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研究历程。
即依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
一是让学生依据学习任务,通过阅读、操作或演算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自己学习感悟;
二是通过分析思考,初步形成知识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感知,教师仅仅是进行巡视,搜集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要进行整体讲解或指导。
在自学过程中要通过问题引领学习活动。
①阅读活动。
阅读要有辩析性的问题引领。
问题的设计方式有:
一是结论再现,摘记结论要点,初步感知结论;
二是内涵辨析,分析结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是结论应用,尝试应用结论分析解决新情境中具体的问题。
②操作活动。
操作活动要有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要求。
设计方式有:
一是操作方案,让学生设计实验操作方案;
二是操作记录,让学生搜集实验操作中的相关信息;
三是结论归纳,让学生总结实验操作结论;
四是操作反思,让学生回顾实验操作及结论形成过程中隐含的问题。
③演算活动。
演算活动要有规律及方法的总结要求。
一是尝试演算,设计与教材例题相似的题例,让学生自学例题后自主尝试演算,演算后要总结演算的步骤或方法;
二是规律演算,通过题组的演算,要让学生总结发现的解题共性或规律。
3.展示交流。
即交流学习成果或学习问题。
一是汇报学习成果,形成学习共识;
二是质疑学习问题,交流自学中存在的疑惑。
一是小组交流,主要针对个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研讨,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完成兵教兵的过程;
二是集体交流,主要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小组间研讨,对于小组间研讨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做相应的引导或详细的讲解,给学生以明确的结论。
4.反思拓展。
即反思研究历程或挖掘拓展知识内涵。
反思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重要方式,通过挖掘、拓展知识内涵和外延,反思研究历程,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一是挖掘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的内涵认识;
二是反思研究历程,进行研究思路总结;
三是拓展特例,把知识的变式或特例进行拓展;
四拓展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的系统认识。
一是操作反思,反思操作方案或操作过程,针对操作过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二是结论反思,针对知识内涵或形成条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
三是拓展反思,针对易混淆或前后相互联系的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辨析;
四是应用反思,针对知识研究或应用设计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去应用。
5.系统总结。
即总结知识内涵及研究或应用方法。
一是总结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的确切认识;
二是总结研究历程,形成研究的思路或方法;
三是总结应用或特例,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特例,进行思路或方法总结。
①知识总结。
让学生梳理归纳所学知识,搞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②研究总结。
让学生回顾研究过程,总结研究的思路,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方法。
③价值总结。
让学生反思研究历程,总结情感体验或知识价值,形成心理导向或价值认识。
6.诊断评价。
即检测学习效果。
每节课结束前都要针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测活动,促进学生全面落实所学内容。
一是对应性检测,针对教材每个知识点,分别设计直观的对应性检测试题,检查学生记忆的达标程度;
二是变式性检测,针对教材每个知识点,分别设计类似教材中的变式性问题,检查对知识理解的灵活程度;
三是拓展性检测。
针对教材知识体系,设计知识相关的辨析性试题,拓展知识的联结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系统认识;
四是应用性检测。
依据教材核心知识,设计联系实际的具体问题,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流程仅仅是一个学习任务的操作程序,如果有几个学习任务,可循环进行操作,针对某个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也可走其中的一部分,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实施。
另外,有的教师主张在检测和练习中要适当联系中考试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也是现阶段的实际需要。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我们要努力克服为考而教的思想,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一定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在快乐中度过初中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