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9218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0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Word格式.docx

A.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B.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C.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D.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

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

左都御吏,属于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

明清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为左、右都御史。

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

也可表方位,指北方。

如杜甫《咏怀古迹)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朔漠”就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3)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郑成功面对强敌,决不投降。

不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还是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对他劝降,最终都没有投降。

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谓天时地利。

他率军到达时,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他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退守到王城。

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励精图治。

郑成功攻下当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后。

采取了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误听周全斌谗言,导致陈豹抗命。

加之身患疾病,三十九岁竟英年早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②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

【答案】

(1)C

(2)D

(3)B

(4)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于是谋划夺取台湾。

②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解析】【分析】

(1)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这句话的含义是“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

济度改用书信招降,郑成功语气模糊地回复了他。

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济度”“泉州”“成功”“之”“上”“芝龙”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次”,动词,意思是“驻扎”,“泉州”是地名,即“驻扎在泉州”,句意完整,故应在“泉州”后断开,排除AB两项;

“不纳”的主语是“郑成功”,而“易为书”的主语是“济度”,故两句应断开,且“依违答之”的主语是“成功”,即“郑成功”,“书”如放在“成功”前,句意讲不通,故排除D项,故选C。

(2)D项,“朔,表时间,指农历每月三十”错误,“朔”指农历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

故选D。

(3)B项,“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最后说“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由此可知,杀他亲人的不是顺治皇帝。

“圣祖即位”,“圣祖”是康熙。

故选B。

(4)第一句中,“十八年”是指“顺治十八年”;

“且”,并且;

“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蹙”,困窘;

“乃”,于是;

“规取”,规划夺取。

第二句中,“会”,恰逢;

“讹言”,传言;

“诸将留厦门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留厦门诸将”;

“值”,刚好,恰逢;

“还”,回来,返回;

“执”,捉拿;

“拥锦”,拥立郑锦。

故答案为:

⑴C;

⑵D;

⑶B;

⑷①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②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

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

他的父亲郑芝龙,因剿灭海盗刘香、李魁奇、攻打荷兰军有功,多次升职直至总兵。

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出了驻守仙霞关的军队,没有防备清军(因而失利),博洛的军队驻扎在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清朝。

郑成功规劝他不要投降,他也不听。

顺治九年,皇帝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功投降,许诺赦免他的罪行并且会授予官职。

郑成功假装答应;

顺治就下诏命令金砺等人返回浙江。

不久,皇帝命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军征讨郑成功。

顺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顺治诛杀郑芝龙,佟国器也揭发郑芝龙与郑成功私通书信,顺治因此削去了郑芝龙的爵位,把他关进监狱。

济度驻扎在泉州,发公文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不接受;

顺治又让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他,还威胁郑成功说如果不投降就诛其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自江南战败而归,深知进入内地发展不容易,并且当时形势日渐困窘。

台湾是隶属于福建省的海中岛。

被荷兰红毛人所占领。

荷兰人在台湾修建了两座城,一个是赤嵌,一个是王城。

它的港口叫作鹿耳门。

荷兰人仗着鹿耳门港口的水浅不能够渡船,因此不在此地设防。

郑成功率军而至,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了好几丈,大小战船首尾相接,直接进入海岛。

(于是)荷兰人弃赤嵌城而走,退守在王城。

郑成功派使者对荷兰人说:

“这里的土地(台湾)本来是我国所有,你们理应把它归还我们;

(如果能够答应归还的话)城中的珍宝任凭你们载运回国。

”围攻经历了七个多月,荷兰人只剩下了一百多名,城终于被攻下。

(荷兰人)都被遣送回国。

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名为东都。

他让陈永华负责出谋划策,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

台湾四周方圆千里,土地富饶肥沃,郑成功招来了漳州、泉州、惠州、潮州四地的百姓,开荒种地,屯田聚粮。

这一年,圣祖康熙皇帝即位,杀了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世恩、郑世荫、郑世默。

郑成功占领台湾后,他的部将陈豹驻守南澳,郑成功命令自己的儿子郑锦驻守思明州。

康熙元年,郑成功轻信周全斌的谗言,派兵突袭陈豹;

于是陈豹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进入广州投降清政府。

郑成功厌恶儿子郑锦与乳母私通,生了个儿子,就派遣儿子郑泰去杀郑锦和他的乳母。

恰逢有传言说郑成功要杀光留驻在厦门的各位将领,刚好周全斌从南澳返回厦门,众将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来,拥立郑锦,沿用郑芝龙当年平国公的封号,起兵抗拒郑成功。

此时,郑成功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大怒,痛心得咬指头。

五月初一,郑成功还依靠在胡床上接受各位将领的朝拜,几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

少举进士。

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

“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

“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

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

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

复奏:

“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

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

”改为秘书丞。

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

贯之持其籍不与,曰:

“工商之子,不当仕。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

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

“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

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

此非它,速于扑灭也。

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

”时帝业已讨镇,不从。

终之,蔡平,镇乃服。

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

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

“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

”其事遂寝。

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

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

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

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实举笏示所记曰 

笏:

笏板 

然是后竟不迁 

迁:

升官

其事遂寝 

寝:

睡觉 

宿深衔之 

衔:

怀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骤以其语告于贯之 

贪于财货,好美姬

俟蔡平而诛镇邪 

封府库,而待将军至

后四年乃克蔡 

臣乃敢上壁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御私情。

上书推荐弟弟韦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

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

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

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韦贸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

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

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

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

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装度为他请求章服,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

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

②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

(2)B

(3)A

(4)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

(5)①(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

“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第二天就能受到庆贺。

”②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韦贯之对自己所持意见更加坚定。

(1)C项,“其事遂寝”中“寝:

睡觉”解释错误,在这句话中“事”是主语,“寝”作谓语,这句话解释为“这件事于是被搁置一边”,“寝”在这里的意思是“搁置”。

故选C。

(2)A项,“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都是介词,把。

B项,“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中的“于”,介词,引出对象,不翻译;

“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于”,介词,在。

C项,“俟蔡平而诛镇邪”与“封府库,而待将军至”中的“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D项,“后四年乃克蔡”与“臣乃敢上壁”中的“乃”都是副词,才。

(3)A项,“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错,两次上奏一次是针对“补阙”,一次是针对“左拾遗”;

且“一降再降为秘书丞”错,原文第二段是“改为秘书丞”。

故选A。

(4)句中“贯之”为人名,“诸将四面讨贼”作“以为”的宾语;

“今”“复”“则”“亦”是句首的标志;

“也”为句末标志;

“后四年”表时间,独立成句;

“克蔡”为动宾结构,攻克蔡;

也可结合本句意思断句为: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文言大意:

韦贯之以为诸将从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

皇帝还是没有听从。

后来用了四年时间才攻克蔡州。

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

(5)此题注意,①说者:

推荐(韦贯之)的人;

骤:

急忙;

诣:

到。

明日:

第二天。

②以:

用;

通:

结交;

权,权贵宠臣;

幸:

希望。

⑵B;

⑶A;

⑷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

⑸①(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

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

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

德宗末年,人有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

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

推荐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

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

韦贯之维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

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

他上书举荐小弟韦纁代替自己任监察御史,当时议论这不是徇私枉法。

于是转任右补阙,而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

他再次上奏说:

拾遗、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

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失,做儿子的不可能去议论父亲。

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

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

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

工商之家出身的子弟,不应当做官。

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

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

当时讨伐吴元济,韦贯之请求先放下镇州,集中力量对付淮西,并且说:

陛下难道不知道建中年间的事情吗?

开始是蔡州急呼,而魏州响应,齐、赵一同起来,德宗征发天下兵马讨伐他们,财物用完而人力费尽,所以朱泚乘机作乱。

这不是别的原因,是要迅速扑灭叛乱。

如今陛下难道不能稍稍忍一下,等蔡州平定之后再讨伐镇州吗?

当时皇帝已经讨伐镇州了,没有听从韦贯之的建议。

最终的结果是,蔡州平定之后,镇州才屈服。

开始,讨伐蔡州,让宣武韩弘做都统,皇帝又下诏叫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并兵力而进军。

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

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

韦贯之说:

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

于是这件事就停了下来。

张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

不到十天,又外任为湖南观察使。

后来又罢为太子詹事,在东都分司任职。

穆宗即位,随即下令授拜他为河南尹,召入朝廷任工部尚书,还未赴任,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彼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然。

“是知津矣。

”桀溺谓子路曰:

“了为谁?

“为由。

“子,孔丘之徒与?

”曰“然。

”桀溺曰:

“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耨而不辍。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抚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以告,孔子曰:

“隐者也。

”复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

孔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使子路问津 

路口 

而谁以易之 

替换

耰而不辍 

停止 

植其杖而芸 

通“耘”,播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

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

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

四体,人的四肢。

五谷,五种谷物,常指稻、稷、麦、菽、、麻,后来也泛指谷物.

(3)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彼执舆者为谁 

译文:

那个拉着车的人是谁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子路以告孔子 

子路就告诉了孔子

复往,则亡 

再到那里去看看,老人已经走了

(3)C

(1)A项,“津:

路口”错误,应该为“津:

渡口”。

B项,“易:

替换”错误,应该为“易:

改变”。

C项,正确。

D项,“芸:

通‘耘’,播种”错误,应该为“芸:

通‘耘’,除草”。

(2)B项,“子路,名子路,字仲由”错误,子路,名仲由,字子路。

B错误。

(3)C项,“子路就告诉了孔子”错误,“以”字后省略“之”,应译为:

子路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孔子。

C错误。

【附参考译文】

在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人并肩耕田,孔子以为他们是隐士,就叫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说:

“那个拉着马缰的人是谁?

”子路回答说:

“是孔丘。

”长沮又问:

“是鲁国的孔丘吧?

”子路说:

“是的。

”长沮说:

“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

”桀溺又问子路:

“你是谁?

“我是仲由。

”桀溺说: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天下到处都在动荡不安,而谁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况且你与跟着那逃避暴乱臣的人四处奔走,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呢?

”说完,就继续不停地耕田。

子路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失望地说:

“我们不能居住在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