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9177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⑤具有免疫功能等。

【详解】蛋白质的功能有多种,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A正确;

一定数量的氨基酸连接而成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B错误;

蛋白质具有运输、免疫、信息传递和催化作用等多种功能,C正确;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取决于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蛋白质是由基因控制合成的,故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识记在生命活动中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颤藻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B.细胞内仅有RNA一种核酸

C.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D.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答案】A

颤藻是蓝藻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颤藻细胞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A正确;

颤藻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B错误;

颤藻细胞无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在质膜上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而颤藻属于原核生物,D错误。

故选A。

【点睛】明确颤藻属于原核生物,结合原核生物的结构特点和增殖方式进行解答便可。

4.在家蚕间养过程中发现蚕的丝腺细胞能分泌丝心蛋白,丝腺细胞在初期主要是细胞自身增大,这时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多为游离型,而内质网很少;

到后半期,核糖体大多与内质网结合,形成发达的粗面内质网。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丝腺细胞在初期开始大量分泌丝心蛋白

B.丝腺细胞后半期合成的主要是结构蛋白

C.丝腺细胞的蛋白质主要在内质网上合成

D.上述事实说明细胞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胞内蛋白:

由细胞质中游离核糖体合成,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一类蛋白质。

分泌蛋白:

由附着在内质网的核糖体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

【详解】由题意可知,在初期,丝腺细胞内的核糖体主要是游离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主要是胞内蛋白;

在后期,丝腺细胞内的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形成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主要是分泌蛋白,A、B错误;

这一事实说明细胞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D正确;

丝腺细胞的蛋白质主要在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

【点睛】明确胞内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有关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分布是对称、均匀的

B.细胞吸水时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会变小

C.自由扩散不能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细胞膜是一层极薄的膜,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结构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所以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A错误;

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因此细胞吸水时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会变小,B正确;

O2、CO2、甘油等小分子能够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而离子、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膜,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C错误;

细胞膜是紧贴着细胞壁内侧的一层极薄的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D错误。

【点睛】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准确判断各个选项便可解答本题。

6.如图是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酒精发酵实验”的装置,甲试管中是醉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甲试管密封一段时间后进行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CO2产生量相同时,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更少

B.检验发酵产物酒精时,需向乙试管中滴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C.发酵产生的气体可以用乙试管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

D.酒精发酵是一个纯化学过程,与生命活动无关

【答案】C

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多)

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少)

【详解】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在有氧条件下,产生1分子的CO2需消耗1/6分子的C6H12O6;

在无氧条件下,产生1分子的CO2需消耗1/2分子的C6H12O6。

因此,CO2产生量相同时,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更多,A错误;

酵母菌发酵产生的酒精在甲试管中,因此检验发酵产物酒精时,需向甲试管滴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B错误;

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因此,用乙试管中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检测发酵产生的气体,C正确;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不是一个纯化学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结合酒精发酵的产物进行分析、判断各个选项。

7.用三套渗透系统裝置分别进行A、B、C三组实验,装置A如图所示,漏斗内是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装置B和装置A相同,但用针在半透膜上扎了多个小孔,装置C与装置A的差别是漏斗内外都是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

三组实验在初始时需保持内外液面相平。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装置A中,漏斗外单位体积中水分子的数量明显多于漏斗内,漏斗液面升高

B.当装置A中液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水分子进出漏斗达到动态平衡

C.据题分析可知,装置B、C中都没有发生渗透作用

D.A、B、C三组实验不能说明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

【详解】由于单位体积清水中(漏斗外)的水分子数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漏斗内)的水分子数多,水分子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漏斗液面升高,A正确;

当装置A中液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水分子进出漏斗达到动态平衡,B正确;

装置B中半透膜被针扎了多个小孔,说明半透膜被破坏。

装置C中漏斗内外都是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说明半透膜两侧无浓度差。

因此,二者均没有发生渗透作用,C正确;

A、B、C三组实验说明了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有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D错误。

故选D 。

【点睛】注意:

渗透装置的液面高度不再发生变化时,仍有水分子进出漏斗,且水分子进出平衡。

8.为提高温室栽培的茄子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茎叶生长,以增大光合作用面积

B.提高温室中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高密度栽植,以增加个体数量

D.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光合作用速率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详解】增施氮肥和磷肥,促进茎叶生长,以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因此能提高作物产量,A正确;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提高CO2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因此能提高作物产量,B正确;

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光合作用进行的时间,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因此能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

高密度栽植,虽可以增加个体数量,但植物叶片相互遮挡,不能充分接受光照,导致制造的有机物减少,降低作物的产量,C错误。

【点睛】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蝌蚪尾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

下列有关细胞凋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利于清除生物体内多余无用的细胞

B.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C.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细胞凋亡过度有关

D.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是两个既对立又协调的过程

1、细胞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发育的一个过程,是最基本的生命现象,是机体正常发育的基础。

(1)有利于清除多余的、无用的细胞。

(2)有利于清除已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

(3)有利于清除体内的有害细胞,例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

(4)有利于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

【详解】细胞凋亡有利于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从而有利于器官的正常发育,A正确;

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B正确;

肿瘤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与细胞凋亡不足有关,C错误;

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是两个既对立又协调的过程,二者共同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D正确。

【点睛】了解细胞凋亡的机制和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如图是二倍体生物(2N=4)的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

下列对细胞不同时期及其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C.有丝分裂末期,可观察到赤道板处形成的细胞板

D.图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由题图可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断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2条染色体,移向两极,故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由题图可知,该细胞含有细胞壁,为植物细胞。

在有丝分裂前期,植物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A正确;

由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B错误;

在有丝分裂末期,可观察到赤道板处形成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C正确;

图示为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正常情况分开的子染色体的基因应该相同,而图中的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是a基因,另一极对应的染色体上是A基因,说明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仅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

11.膝跳反射是人体最简单、最基本的反射,正常人在放松的状态下会产生膝跳反射,个别人在紧张状态下,受到刺激后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下列有关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紧张状态下,不能完成膝跳反射反映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

B.紧张状态下,不能完成膝跳反射的原因是此人不存在膝跳反射

C.放松状态下,若传入大脑皮层的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受刺激后仍能完成膝跳反射

D.临床上常通过膝跳反射,初步诊断某人的神经系统是否受损或患病

1、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详解】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可以有意识的控制,在放松状态下才能完成膝跳反射,反映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A正确,B错误;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没有参与该反射活动。

因此,放松状态下,若传入大脑皮层的神经受损而其他部分正常,受刺激后仍能完成膝跳反射,C正确;

膝跳反射是人体最简单的反射,在临床上常用于诊断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受损或患病,D正确。

【点睛】熟记完成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便可解答本题。

12.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的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为吞噬细胞,它可对抗原进行吞噬处理

B.B为T细胞,在识别吞噬细胞传递的抗原分子后被激活

C.甲第二次进入机体后才能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D.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完全不相同

对题图分析,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E是记忆细胞,甲是过敏原,乙是淋巴因子,丙是抗体。

【详解】甲经过A(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B(T细胞),被激活的T细胞产生和分泌淋巴因子,A、B正确;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因此,甲第二次进入机体后才能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C正确;

过敏原也属于抗原,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中的二次免疫,因此,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并非完全不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根据题图分析A~D代表的细胞名称和甲、乙、丙代表的物质名称。

13.植物体内有多种激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图是不同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①②两种激素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B.③是乙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来促进生长

D.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合成,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对题图分析可知,激素①和激素②均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激素③具有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且激素②的浓度会影响激素③的合成,因此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

【详解】赤霉素(①)和生长素(②)均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两种激素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

由分析可知,激素③是乙烯。

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伸长,B正确;

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生长,C错误;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

【点睛】识记赤霉素、生长素和乙烯等激素的生理作用,根据图中激素①、②、③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准确判断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的方向都是从简单到复杂

B.人为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图示群落中最稳定的是阶段Ⅲ的群落

D.阶段Ⅰ的沙丘上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题图为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其中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阶段Ⅱ表示灌木阶段、阶段Ⅲ表示森林阶段。

【详解】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干扰下,生物群落的演替也会向反方向进行,使群落逐渐退化,导致生物群落结构从复杂到简单,A错误;

人为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例如过度放牧,B正确;

阶段Ⅲ表示森林阶段,是顶级群落,此时群落的结构最稳定,C正确;

阶段Ⅰ表示草本植物阶段,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明确两者的起点和过程都不相同。

15.生长素的发现源于对植物向光性的观察,下列有关生长素研究过程中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吲哚乙酸影响了尖端下部的弯曲生长

B.鲍森·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

C.拜尔的实验确定了尖端产生某种“影响”的合成不需要光照

D.温特证实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影响了尖端下部的弯曲生长。

鲍森·

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详解】郭葛分离出生长素并确定其化学本质,A错误;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无法透过云母片,B错误;

拜尔的实验证明了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C错误;

温特证实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点睛】了解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当毛毛虫咬食植物时,其物理的伤害以及毛毛虫唾液中的一种化学物质就会引发植物细胞产生一种挥发性物质,而这种挥发性物质会引诱胡蜂。

胡蜂飞来将卵产在毛毛虫体内胡蜂的幼虫吃尽毛毛虫,将其杀死。

下列有关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的传递只能沿植物→毛毛虫→胡蜂进行,不能反向传递

B.毛毛虫咬食植物时,植物中固定的太阳能100%流入毛毛虫

C.毛毛虫和植物通过这种化学信息完成了种间竞争

D.通过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电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表达了吸引异性、种间识别、威吓和警告等。

2、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分泌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是指通过特殊的行为,对同种或异种动物传递某种信息。

【详解】植物细胞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属于化学信息,植物将信息传递给胡蜂,吸引胡蜂来杀死毛毛虫,A错误;

毛毛虫咬食植物时,植物中固定的太阳能10%~20%流入毛毛虫,B错误;

毛毛虫与其所食植物是捕食关系,C错误;

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点睛】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下列有关抗体与抗原的说法,错误的是

A.预防肺结核的卡介苗是一种抗原疫苗

B.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C.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表面都有某种抗原的受体

D.抗体合成后可长期存在且随血液循环流动

通常的疫苗为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抗原),预防接种的原理在于利用对人基本无毒的抗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对某种病原体的记忆。

【详解】预防肺结核的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苗,属于抗原,A正确;

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相应的抗原结合,B正确;

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表面都有某种抗原的受体,均能够识别某种抗原,C正确;

抗体在细胞内会被分解,不会长期存在,D错误。

抗体、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不会长期存在。

18.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有时会发生同源染色体无法正常配对的“联会紊乱”现象。

下列不会出现“联会紊乱”现象的是

A.交叉互换后的染色体B.骡子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C.三倍体西瓜细胞中的染色体D.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染色体

常见的几种联会紊乱现象:

1、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联会紊乱,包括染色体个别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染色体结构异常引起的联会紊乱。

3、存在生殖隔离的种间杂交产生的“杂种”引起的联会紊乱。

【详解】交叉互换后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不会出现“联会紊乱”现象,A正确;

骡子原始生殖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但无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会出现“联会紊乱”现象,B错误;

三倍体西瓜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在四分体时期会出现“联会紊乱”现象,C错误;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含有3条21号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会出现“联会紊乱”现象,D错误。

【点睛】理解联会紊乱的本质,结合各个选项进行辨析解答便可。

19.人类中的性反转综合征是指染色体性别与性腺性别不一致的现象。

它是决定性别的控制基因异常引起性别分化异常导致的,SRY基因是Y染色体上决定雄性性别的基因。

若来自父方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Y染色体的片段(带有SRY基因)移接到X染色体上,则含这种X染色体的精子和正常卵细胞结合后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及性别等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44+XX男性、体内有睾丸而无卵巢B.44+XX、女性、获得了SRY基因

C.44+XO、女性、SRY基因突变D.44+XY、男性、SRY基因正常

由题意可知,人类中的性反转综合征是指染色体性别与性腺性别不一致的现象。

【详解】含X染色体(带有SRY基因)的精子和正常卵细胞结合后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44条常染色体和2条X染色体,即44+XX。

但其中一条X染色体带有SRY基因,会引起性别分化异常,体内出现睾丸,无卵巢,表现为男性,A正确,BC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分析后代的染色体组成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20.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牧强度长期控制在C点会使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增大

B.禁止放牧后的草原上,某植物种群的数量呈“S"

型增长

C.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减弱

D.草原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A~B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强,储存在植物中的能量随之增加;

在B点达到最大;

B~C段,随着放牧强度增强,储存在植物中的能量随之减少。

【详解】放牧强度在C点时,储存在植物中的能量为0,因此,食草动物的食物减少,导致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错误;

禁止放牧后,某植物种群数量增加,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正确;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植被减少,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减弱,C正确;

草原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

21.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基因型

B.两者都认为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两者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两者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然选择的对象:

(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3)根本对象是相关的基因。

【详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A错误;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B错误;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点睛】比较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异同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某肠道病毒是单股正链RNA(+RNA,能直接起mRNA作用)病毒,图示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B.病毒的衣壳可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

C.N是逆转录酶,以+RNA作为翻译模板合成

D.病毒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

→蛋白质

对题图分析可知:

图示表示肠道病毒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过程,①、②过程都表示RNA的自我复制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则N表示RNA聚合酶。

此外还以肠道病毒的+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和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