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846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

《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6第三十六篇南洋诸岛2文档格式.docx

所以即使按照英国人的原则,斯里兰卡也会独立出来。

斯里兰卡的这种选择也有利于拉近和中国的关系,毕竟如果他们是以印度教立国的话,中国很难找到共同语言。

上一次斯里兰卡的总理到访中国,就专门去法门寺参拜了佛骨舍利。

58:

32 

  至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当里亦划在“英属印度”范围内。

不过由于印度洋——马六甲的航线整个都在英国控制范围内,这一群岛的战略地位并不是那么显著,以至于英国将之用来关押“英属印度”的囚犯之用。

  不过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已经知道民族独立的浪潮是不可避免了,换句话说英国人已经无力控制这些殖民地了。

因此这一横亘在马六甲海峡入口的群岛交给谁就成为需要斟酌的事情了。

  从地缘的接近度上考虑,将这一群岛交给旁边的缅甸、马来西亚、都是合理的(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尼虽然地理接近,但它是荷兰的殖民地,不可能有机会。

由于这个岛的特殊位置,除却岛上的原住民以外(和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上的那些原始部族类似),马来人、缅人、印地人都在岛上有移民。

因此并不能以民族原因来判定它的归属。

  不过不管是缅甸的佛教徒,还是马来半岛上的穆斯林都并不能让英国人放心,对于英国人来说南亚次大陆上那些语言、政治上已经“同化”了,人种上又比较接近的民族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当然地缘上的原因是,缅甸来马来西亚已经处在印度洋——马六甲的入口处了。

而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划归印度,可以让这一地区的政治力量更为复杂。

对于将要失去在这一地区的地缘优势的帝国来说,这种政治的复杂性符合“分而治之”的原则,也更能显出英国日后做为调解人的重要性。

  因此你会看到,日本人刚一撤出这一地区,印度就进入这一地区(1945年)。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英国人的目的达到了。

这种情况造成中国即使能够掌控全部的东盟国家,在西出印度洋时仍不得直接面对印度。

这也造成了中国急需在马六甲海峡之外再找到一条相对经济的备选航线(具体在海权突围一章已经分析过,突破点在印尼)。

也正是印度控制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使得中国失去了对泰国“克拉地峡”的兴趣,否则中国完全可以绕过马来群岛上那些多变的穆斯林。

  目前有消息说,印尼和马来西亚对这条横在马六甲口上的群岛提出主权要求。

这一点可以理解,毕竟在谁的门口都不会觉得舒服。

也有说法缅甸也有想法,不过鉴于它的政局,应该并不会有实质性的举动。

如果将来缅甸的政局能够稳定,而又能在政治上完全倒向中国,不排除中国在幕后支持缅甸提出主权要求。

毕竟只要战略目标确定了,理由并不是问题(要不要得来并不是目的,能把水搅混就够了)

2009-10-09 23:

23:

08 

  最近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巴西。

一般而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奥运会是经济崛起的标志。

比如东亚的日、韩、中三国都是这样。

当然成为大国更为重要的标志是核武器,这一点上就要看巴西人的实力发展到哪一步了。

可以说巴西正式拥有核武器的一天,就是美国真正衰弱的一天。

当然美国人一定会尽力阻止这一事实的出现的,不过美国后院起火的话,不管大小,都会牵扯掉它很大一部分精力。

美国人已经很久不用重点考虑“地缘利益区”里的事情了,但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五大“地缘政治区”中,只有美国的“地缘利益区”里有成为新“副极”的潜力国家。

这一点终有一天会给美国造成大麻烦。

  上图〈新世界岛地缘结构图〉,让我们重温一下“地缘利益区”的划分。

河南人看世界 回复日期:

24 

  更正,是1934-1947

2009-10-10 00:

08:

52 

香冷人 回复日期:

19:

36 

    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奖可能对我们是个好消息呢,毕竟高帽子也能束缚人。

  ============================================================

  也许吧。

不过从解决穆斯林极端主义的角度来看,我倒希望美国能有所动作。

前面有朋友希望我能够再对伊朗高原地区的战略作用做个分析(对穆斯林世界的)。

其实前面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是属于中心地区。

这一地区包括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北部),也可以加上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

主要的种族大都为波斯系。

这一地区的地势较高,地形复杂。

  而这一中心地区以北的中亚地区,则主要是以图兰低地为主的低地区。

即使是幅射进入中国新J地区的穆斯林,也主要居住在盆地周边的小块绿洲上。

整体上属于突厥族。

  而以南的阿拉伯半岛——北非,则为伊斯兰教的创立者——阿拉伯人所占据。

这一区域地形较为简单,大部分为沙漠,小部分为冲击平原。

基本上没有天然的高山作为藏身之处。

  换句话说,穆斯林极端分子由于在实力上不能与国际社会抗衡,只能依附于地形复杂的高地之中。

无论是突厥人、阿拉伯人中的“圣战”战土,最后都必须选择在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地区打游击。

而这一地区恰好又处在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也就是说如果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话,它可以很方便的从两侧吸收力量。

反之则可以很容易的控制穆斯林中的极端分子做大。

  因此大家会发现,在国际新闻(反恐)中出镜率最高的总是这几个名称:

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

总之如果这一地区不能最终为世俗力量所控制,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威协就不会消失。

至于中国西北部地区以及马来群岛上的穆斯林(包括俄、印境内的),地缘位置注定他们成不了大气候。

  总之让美国人去冲一下并不是什么坏事,无论胜败,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乐观其成的。

至于这一地区日后的政治倾向倒不是大问题,地缘位置决定他们如果想过得更好,就必须在几大势力中寻求平衡。

完全倒向一方也许比现在完全孤立会好一些,但决不是最佳的选择。

  图:

伊斯兰教地缘分布图

不好意思!

刚才接了个越洋电话,现在开始。

  东南亚这个概念是出现于二战以后,从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岛”及其南部的“南洋群岛”。

“南洋群岛”是我们中国人对那些热带岛屿的称呼,一般正式的称呼是“马来群岛”,这主要是由于这一地区原先基本为“马来族”所占据。

不过既然是从中国的角度来解读地缘,加之这些岛屿由于历史的原因,华人的数量亦不在少数,因此我还是习惯于将之称为“南洋群岛”

  这些岛屿目前共有五个半国家,五个正式国家即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新加坡。

那被称之为半个国家的就是前二年出镜率颇高的“东帝汶”,至于它的问题,随后会说到。

  先上张南洋群岛的行政区划图

2009-10-10 22:

13:

37 

  

南洋群岛上的原始马来族的形成是自然渗透的结果,而华人族群和现在的行政区划形成,则是拜西方殖民者所赐。

  如果要仔细的研究每一个岛屿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连当地人也未必了解这一万多个岛屿的情况(绝大多数为无人岛)。

因此我们仅需将其中几个大岛标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西南角的“新几内亚岛”目前虽然被印尼占据了一半,但被划在了大洋洲的区划内。

从地缘及种族的角度来看,这一划分也不无道理(稍后细说)。

  不过由于大家同属一个区域,因此在分析时还是不免要涉及。

不妨将之统称为“南洋诸岛”。

南洋诸岛位置示意图

专业挖墙脚 回复日期:

16:

30 

  等

18:

36 

  研究海岛与研究大陆的重点有所不同。

在大陆地区,由于国家密集,我们往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山脉河流上面,这些自然分界线往往会成为族群的战略平衡线,并最终成为国境线。

  而岛屿本身就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地缘位置一目了然。

它们的重要性往往体现于在海洋中的位置上。

价值高低往往取决于它是否在重要的航线上。

43:

18 

  之所以会有“马来群岛”的称谓,是因为这些岛屿上的民族主体为“马来人”。

而处在这一岛屿地区西南方的“新几内亚岛”上的族群却与马来人并不相同。

这里的原住民是更为原始的美拉尼西亚人。

关于他们的人种及语言一直是人类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

不过这些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岛屿上的“棕色人种”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

我们只需知道他们和马来人并不是同一类族群就够了。

当然,相比于这些“棕色”的原始部落,马来人的文明程度显然要更高些。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岛屿本身的地理结构是一方面。

新几内亚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屿,大部分为山地、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

这种情况使得包括马来人在内的外来族群的自然渗透极为困难,更为适应这种环境的就是那些更为原始的“棕种人”。

不过这也使得当地成为物种的天堂,我们经常会在各种自然节目中看到岛上那些奇异的动植物。

  关于新几内亚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并不处在东西方的海上航线上。

我们知道在大航海时代之前。

欧亚大陆两端的海上交流路线都是沿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直至中国东南沿海的。

这条路线带动的区域也就是现在马来人所占据的那一区域。

  新几内亚岛的这种情况并非孤立的,从澳大利亚到夏威夷的南太平洋地区其实都存在这种情况。

由于处于文明以外的区域,这些岛屿至今仍保留有很多原始人类文化的遗存。

当然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了吸引旅游者的筹码。

即使在那些尚未开放的地区,环境主义者和人类、生物学家们也很高兴这一片“净土”的存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几内亚岛虽然与亚洲及大洋洲都比较接近,但是被划归为大洋洲还是比较合理的。

27 

  虽然马来人在“南洋群岛”上占据了几个主要的大岛(其主要也是集中在这些大岛上),但就这些岛屿的本身并不足以产生高一级的文明。

换句话说它们必须从外部吸收文明。

  从地理距离的角度来看,离“南洋群岛”距离最近的文明是以中国为主的“东亚文明”,和以印度为主的“南亚文明”。

尽管这两个文明与“南洋群岛”的海上距离在古典时期显得很长,不过由于地处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这两个文明还是不间断的对这些岛屿上的马来人造成了很大影响。

  附:

中、印——马来群岛地缘关系图。

2009-10-10 23:

01:

21 

nankailyre 回复日期:

02:

33 

  请教,马拉西亚分为东马和西马,相隔万里,且是万里海疆,为啥没分裂成两个国家?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都分裂了

npolun 回复日期:

06:

  记号

24:

56 

  关于马来人的来源现在还没有定论,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看,更愿意相信他们是从中国南部(百越族)南迁中南半岛,再通过马来半岛进入苏门答腊岛。

之后再向西扩散直至菲律宾群岛。

  就我个人来说,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的原始由来是沿那条走出非洲的南线(印度——中南半岛),然后通过马来半岛进入南洋岛的。

不过这并不是今天所要讨论的,否则又将牵出所谓“新马来人”“老马来人”之类的专业人种学名词了。

  我们所需要知道的是马来人最初的核心地区是马六甲两侧,特别是苏门答腊岛就行了(现属印尼)。

仅就到达这一核心地区的地理距离来看,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南洋群岛距离这两个文明地区的距离都差不多。

不过可能会让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们感到失望的是,事实上印度对南洋群岛的实质影响要大大强过中国(甚至在中南半岛上,印度的文化影响也要强过中国,中国仅在越南北部的影响要更强)

xyks007 回复日期:

28:

00 

42:

22 

  中国的“政治历史学家”们当然可以在故纸堆中找出很多证据,以支持古中国在这一地区拥有足够的影响力。

其实用不着这么费事,最起码我们都知道把一件事情忘记的干干净净会被比做丢在“爪哇国”去了;

“吕宋国”在明朝时曾经来朝贡过多次。

不过这些最多只能说明,中国的国威曾经覆盖在南洋群岛。

而就文化的自然渗透来说,印度仍占据了优势。

  我们在前面分析中南半岛时曾经说到,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曾经是从苏门答腊岛到菲律宾群岛上的马来人的主要信仰。

这一文化渗透直到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上的伊斯兰帝国开始控制东西方海上航线后才开始改变。

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这些海岛上的马来人什么时候开始逐渐成为穆斯林的。

不过这一同样自西向东的渗透大至始于11世纪(苏门答腊),这一过程持续了数百年,传入菲律宾的时间大致在13世纪后期。

49:

  也许从地缘的角度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这场文化争夺战中会长期处于下风。

这需要我们从纬度及气候的角度着手。

亚洲南部气候图

50:

41 

WLWEZ 回复日期:

52:

  3

2009-10-11 00:

10:

53 

  之前我们在东亚部分曾经分析过,古中国的核心区基本处在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尽管这两个区域在细节上仍有诸多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气候特征就是四季分明。

这使得在中国核心区的绝大部分地方,古天文学家所制定的“二十四节气”能够直到指导农业的作用。

  学院派的气象学家们能够将同一地区划出很多细致入微的气候类型。

不过气候本身的演变是渐进的,有时候界线并不是那么明显。

这其中纬度、高度、湿度(与海洋的距离)都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纬度。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北回归线以南多属于热带,当然这会由于地形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包括与海洋的距离)。

  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均属于热带地区。

如果再要细分可以划出热带季风性气候、热带雨林性气候,包括热带海岛性气候。

不管怎么划,有一点是共同的,就这热带地区不再四季分明了。

它们更多的是只分为雨季和旱季(或称干季和湿季),所不同的是在那些海岛上很多时候一年四季都是寸季,而南亚次大陆的旱季则要长得多,以至于还可以再分为“冷季”和热季。

15:

46 

  气候的原因决定了在古典时期,即使有来自东亚大陆的移民进入南洋群岛,也不可能从事他所适应的农业生活,最终的结果就是融入当地文化。

这一点在中南半岛上也有所表现,所不同的是由于地缘上的关系更为紧密,华夏文化的影响力要相对大一些。

  今天有情况不能继续了,剩下的明天再写!

祝大家晚安!

2009-10-11 10:

34:

57 

  图:

中国气候带

2009-10-11 20:

55:

38 

  接着昨天的内容。

  昨天说到,由于南洋诸岛并不适合华夏文明传统的生存方式,因此在整个古典时期,华夏族并没有对这些岛屿进行实质性的渗透。

中国开始真正将之纳入视野的时候,始至郑和七下西洋时。

尽管随后中国又回复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民间的海上交流却一直没有停下来。

  明朝之所以能在立国之初,“突然”将视野扩大至南海及印度洋,这与元朝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

对于蒙古人在欧亚大陆的这次始无前例的扩张行为,不同的民族从不同的角度,会有千差万别的评价。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种扩张行为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东西方的商路都变得更加的畅通。

当然,做为习惯于保守农耕文化的华夏族来说,更多的是在被动的接受这种开放性。

同样的事情在500多年以后又发生了一次,这一次打开中国国门的是来自欧亚大陆另一侧的欧洲人。

面对这样一个与东亚文明迥异的文明入侵,其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以至于中国人至今还在消化这一结果。

  不过郑和的这次远洋探索行动,虽然让中国的海商开扩了视野,并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色目人(主要为阿拉伯人、波斯人,自唐宋以来,一直以他们为主)对于东西方航线的垄断。

但中国人的农耕情结使得这些华夏族的海洋探索者们,并没有选择在南洋的那些海岛上定居。

有的只是将华夏的血脉留在当地,以至于南洋中的一些族群至今仍传说着他们是中国水手的后代。

59:

55 

  如果东方文明仍然沿着旧有的轨迹运行,也许我们今天的关注点仍然会集中在可以耕种的土地上。

不过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开始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而印度——中国这两个在欧洲人眼里,遍地是黄金的东方文明所在地,更是他们远洋的源动力。

美洲只不过是意外的收获罢了。

2009-10-11 21:

14:

  相对来说,欧洲人在文明程度(这里主要仔国家概念)较低的地区,如美洲——非洲,更能够随心所欲的划分势力范围。

因此你会看到非洲和美洲那些横平坚直按照经纬度划分的国界。

在亚洲由于文明的形态较为成熟,人口也更为密集,因此欧洲人在划分势力范围时,很大程度还是依照了亚洲旧有的格局。

  不过在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南洋诸岛上,欧洲人再一次显示了他们在数学上的“天赋”。

最起码我们可以看到,新几内亚就被一条直线划成了两半,这使得这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屿在行政上为分割成两个洲(亚洲和大洋洲)。

  在加里曼丹岛上,他们也做了同样的事,不过这一次还是多少尊重了岛中央那条山脉的自然特征(被分别划给了马来西亚和印尼)。

在海洋上,海一个岛事实上都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这种人为的划法无疑会为今后的国家关系留下隐患。

  西方的这次全球性的扩张行为,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光是在地缘结构上对南洋诸岛造成了影响。

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中国人首次开始大规模向热带地区移民。

  要了解这一切,我们必须先了解南洋诸岛的地缘结构。

或者说如果按照他的自然划分,应该形成几个政治单元。

  昨天做的那张〈南洋诸岛分布图》上传时被压缩了。

另外做了张,这次是以群岛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眼前。

  上图

40:

40 

  如果按照每一个岛屿都是一个独立单元的看法,理论上南洋诸岛上可能会有20000多个国家了(印尼13000多,菲律宾7000多)。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些岛屿上的族群主要集中居住在那几个大岛上。

由西至东分别是:

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

棉兰老岛、吕宋岛。

还有一些中型岛屿上也适合人类生存,在这里就暂时选择性失明了。

  事实上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四个南部的大岛可以单独的构成一个地理单元。

地理学家门将之称为“大巽他群岛”。

既然在前面加了一个大字,那肯定就有“小巽他群岛”了。

的确,“小巽他群岛”就在它大哥的东南角。

这一群岛的体量较小,不过却有两个“著名”的地区,一个就是“巴厘岛”,另一个就是“东帝汶”。

稍后会有专门的章节分析他们的重要性。

  在“大巽他群岛”东北部就是主要由“棉兰老岛”和“吕宋岛”及其附属岛屿组成了“菲律宾群岛”了。

  如果按照自然的划分,“大巽他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似乎可以分别组成两个国家。

如果从族属的角度来划分,他们甚至可以合并成一个国家。

不过现实总是与理论有差距的。

菲律宾群岛的确独立成为了一个国家,而大巽他群岛在整合了小巽他群岛后,却又不得不将加里曼丹岛的西北侧分离出去。

这部分分离出去的土地大部分和马来半岛上马来人合并成立了另一个穆斯林国家——马来西亚。

  其他的岛屿部分整合成了印度尼西亚,这个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穆斯林国家(2.5亿),还归并了一半的新几内亚岛。

尽管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并不能引起马来人的兴趣。

  以马来人的文明程度当然无法完成这种整合,这些都是欧洲人划分殖民地的结果。

如果按照这些岛民的本性来说,很可能会形成几十个酋长国。

那两个夹在马来西亚边缘的“新加坡”和“文莱”多少就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欧洲的殖民者对南洋诸岛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得不花点时间去到他们的老家。

看看他们如此划分世界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当然要想系统的解读殖民世界的形成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情,我们只需了解他们发家的顺序和瓜分南洋诸岛的地缘因素就可以了。

  上图:

欧洲地形图

靖远游骑兵 回复日期:

54:

31 

 

54 

  要研究欧洲各国的殖民实力与顺序,我们更多的要把视线集中在欧洲靠近大西洋的海岸线上。

我们由南至北依次可以看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德国——挪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