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8377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六年级 第十五课 珍惜同学情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设计

环节

目标

过程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讲解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有条件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这是一张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集体照,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引导学生谈论由这张图片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3.教师总结:

不知不觉中,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

本环节用时约5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活动一:

看谁猜得准

1、在小学的共同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说对每个同学都非常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游戏,看看同学们之间是否存在默契。

老师读一段文字,看大家是否能猜出写的是谁。

猜三次。

请被猜到的同学猜猜是谁写的。

2.教师问学生:

你能准确描述几位同学?

他们是谁?

你能准确猜出几位同学?

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每个同学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彼此的脑海里,可以说,只要听到某个同学的名字,他的样子就会马上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是一份同学之间才会有的熟悉。

在这六年中大家结下了浓厚的同学情谊,两个月后我们将走进初中的大门,到那时,再欢聚一堂的机会不会很多了,那么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就来谈谈珍惜同学情这个话题。

活动二:

毕业留言簿

1、教师引语:

毕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愿我们珍惜剩下的小学时光,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为人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毕业留言簿。

3、同学们在歌声中互相写毕业留言。

活动三:

真情告白

六年来我们朝夕相处、晨昏相伴,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亲如兄弟,爱如姐妹。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温馨的情愫在荡漾,相信在场的每个人都有会被我们班同学之间纯纯的同学深情所感动。

马上就要分别了,现在就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卡片,将平时想说又难以开口的谢谢、对不起、祝福写下来,送给自己最亲爱的同学!

2、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6人,在歌曲《同座的你》中为组内成员每人写一句祝福语。

3、写好后贴在该同学的背后,不要让他知道你写的内容。

4、教师问学生:

你期待同学们给你写些什么?

5、在音乐声中同学们带着期待阅读写给自己的祝福语。

6、同学们看完祝福语后,教师问学生:

当你看到同学写给你的祝福语时,你有何感受?

1.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给予反馈。

学生填写时,教师要巡视。

2.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分享屋

(总结提升)

通过分享体会,更进一步加深对同学之情的理解,从而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情缘。

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你心目中同学之情是怎样的?

2、请几个同学朗诵关于同学情的小诗。

3、教师总结:

“十年修得擦肩过,百年修得同船渡 

,五世修得同窗读”。

同学们,在茫茫人海中,我们不早不晚来相遇,是机会,是缘分,几年同窗苦读,结下了终生不忘的同学情,愿我们永记这美好的情谊!

1.总结归纳一定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

3.本环节用时约15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通过拍照留念,让学生明白同学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久愈醇。

唯有珍惜才能拥有。

1、找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教师带领着全班同学一起在校园拍照留念。

2、把照片放进毕业留言簿里。

课外拓展活动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感兴趣。

2.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同学之情。

3.学生是否真正懂得珍惜同学之间的情谊。

【练习题】

1、用至少五个词来描述同学之情。

2、怎样珍惜同学之间的情谊。

【教学参考素材】

《友谊地久天长》音乐中读小诗:

一、难忘同学情

有两条小溪悄悄流到一起,

你告诉我,

那是友谊.

有一根乌发渐渐形成分叉,

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是同窗。

每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那一声清亮的问好;

每个鲜亮的午后,那一个清丽的笑靥[yè

每个夕阳含情的黄昏,那一句默默的耳语,

一切是那么默契。

嘿!

我可爱的同学,纵然有一天我们离别,

可是你要记住

不变的,

是那份凝固的记忆,

那份浓浓的同学情。

二、散文诗歌:

怀念同学,珍惜时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时间怎么这么快呢?

在欢笑和打闹声中,六年就这样过去了。

怀念同学们天真的脸孔,

怀念老师们悉心的教导。

怀念课堂上一双双活跃举起的小手,

怀念操场上一个个开朗活泼的身影。

以前的我们不懂得珍惜,常和同学吵架、闹矛盾,

但是当时光飞逝的时候,我们才学会了珍惜时光,珍惜这美好的校园生活。

  以后再见的机会很少,剩下的时光要珍惜了,不要等离别时才后悔。

  多一些欢乐,少一些忧愁;

多一份关心,少一份争执。

翻开相册细细地阅读每一张照片,每一张都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

和同学在一起的画面浮现在眼帘,陶醉在怀念校园生活的漫漫长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独自在窗前联想,月光如丝线一般,编织着我的思念。

【心理学背景资料】

一、儿童行为在建构和维持同伴关系上的作用

90年代,研究者继续调查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行为因素(如行为技能或行为缺陷)、关系类型(如同伴接纳、友谊)以及关系阶段(如关系的形成或维持)等。

这类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社会技能影响同伴关系”这一假设的进一步延伸,而且研究方法也来自于以前的实验研究、游戏群体研究以及相关设计等。

1、影响同伴接纳拒绝的因素

90年代的研究支持了以往的一个结论,即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相关。

同时研究也发现,被拒绝儿童的行为比预期的更加多样化,而且含有一系列的行为缺陷(如社交能力贫乏,交往迟钝)和行为过度(如过量活动)。

进而,对有合作行为的被拒绝儿童的研究发现,在被拒绝儿童中,除了攻击者,还有退缩者。

这类发现改变了以往的观点,认为攻击不一定是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既而研究者开始更多地注意其他行为,如社会退缩。

研究发现,行为退缩是一种多维度结构,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气质和动机属性,这种结构随着儿童的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消极退缩能预测同伴拒绝,但是只有在童年期后期,这时儿童才可能辨明这类行为并判断它们是不正常的。

研究者试图把退缩行为进一步分为不善交际的、消极-焦虑的、主动-孤立的、悲伤-沮丧的几类,结果表明:

(1)不善交际的儿童遭到更多的同伴忽视;

(2)主动-孤立的儿童招致更多的同伴拒绝。

(3)悲伤-沮丧的儿童在班上既被忽视也被拒绝。

关于社交地位的稳定性,近来研究发现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不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现象,在两年之内,部分儿童的社交地位有所改变并互相重叠。

有关研究从理论上开始探讨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童年期同伴接纳拒绝的稳定性。

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受到群体心理作用的强化(如忽视了新信息),并能长时间保持。

而其他人坚决主张同伴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凭经验,利用交往中的信息形成和修正他们对于特定儿童的印象。

后来的研究显示,行为经验帮助儿童获得一定的声望,而声望一旦形成后就能自我巩固。

2、影响友谊的行为因素

80年代后期的研究发现,即使很小的儿童,其维持友谊的时间也比我们惯常思维所料想的时间要长。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90年代的研究框架从集中于友谊形成转为将其与随后的关系发展相结合,如友谊的维持或解散。

Parker和Seal把友谊关系的进展分成五类:

循环(rotation)、关系推进(growth)、关系疏远(decline)、关系平衡(stasis)和没有朋友(friendless)。

经历了一次友谊循环的儿童,其行为既有吸引朋友的一面(如会开玩笑,知道有趣的话题等),也具有可能动摇友谊的一面(如专横、攻击性、泄密)。

处于友谊疏远中的儿童逐渐失去了一些朋友,然而他们的行为相对来讲却是亲社会的(如关怀、分享)和非攻击性的。

这些儿童看来割舍了一些朋友,以便在社交网络中减少冲突和增强亲密性。

长期没有朋友的儿童的行为侧面是,他们总是使交往变得沮丧并扰乱已经形成的关系。

他们在社交上是抑制的(如害羞、胆怯),情感上是低控的(易激惹)或自我中心的。

二、同伴关系类型和特征

1、同伴关系类型的扩展

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对同伴关系做出更准确的分类。

同伴欺侮(peervictimization)作为一种关系模式加了进来。

这种关系中的一方儿童处于一种受虐待的作用之下,这种虐待激起了儿童一系列的认知-情感状态,如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或恐惧感。

一些研究者认为同伴欺侮是一种同伴关系,而不是儿童的个人特征,因为它以长期忍耐这一唯一的交往模式为标志。

此外,同伴接纳被界定于同伴群体水平,友谊被界定于双向互选水平,而同伴欺侮的结构与以上两者不同,其包含同伴群体的最小必要单位——攻击者和受欺负者。

最近的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同伴关系中存在的一致性。

调查发现,许多低接纳儿童有朋友,而高接纳儿童并不是都有朋友。

与此类似,同伴拒绝和欺侮在同伴关系的不同方面有部分是不重叠的。

不同类别同伴关系的一致性更多地体现在同伴群体接纳和互选的友谊数量之间,以及友谊数量和最好的友谊之间。

2、同伴关系的特征及其与关系质量、关系稳定性之间的联系

在结构区分之上,有关理论和研究开始提炼儿童同伴关系的心理学意义。

这在关于友谊的文献中特别明显,其中“特征”、“质量”等术语变换着使用,以便在质的基础上描述和区分友谊。

如Berndt提出了对友谊特征、友谊质量和友谊后效的更为精确的界定,指出“特征”是指友谊关系的积极或消极特性(如亲密性、冲突);

“质量”是对友谊的评价(如对友谊的满意度、友谊关系中是否积极特征多于消极特征);

“后效”则暗含了友谊对当事人的影响。

Ladd进一步将“特征”这一概念拆分成友谊“作用”(即交往的外部形式,如有效性或冲突)和友谊“给予”(provisions)(即友谊双方体验到的好处和代价,如安全感或支持性)。

这一时期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描述儿童早、中期的友谊特征。

研究试图去描述友谊中存在的“作用”,以及哪些作用在友谊间(如不同儿童间,不同性别间)发生了变化,并出现了与其他类型(如熟人间、非朋友间)有关的配对研究。

调查显示,朋友间的不一致比非朋友间的还多,表明友谊关系中既有“给予”(如信任、支持),也允许当事人有更大的余地表达分歧。

Parker和Asher总结了学龄儿童知觉到的6种友谊作用:

有效性、帮助、陪伴、亲密的交流、冲突,以及冲突解决。

儿童对这些作用的认知有性别差异,男孩对其友谊的亲密交流、有效性以及帮助的评价都低于女孩。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与适应的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传统上是分散的,分别集中于不同形式同伴关系的作用。

90年代的纵向研究补充了早期的结论,指出同伴拒绝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其同时预测了儿童的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如逃学、留级和适应困难)。

研究还发现儿童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的程度随着同伴拒绝的接近性(proximity)和长期性而变化。

在学龄儿童早期和中期,友谊和友谊质量是儿童情感健康和适应性发展的重要预测源。

另外,大量研究集中于同伴欺侮对儿童适应的潜在影响,发现欺侮性的同伴关系与童年期一系列适应困难有关,包括焦虑、孤独、沮丧和学校适应不良,如旷课和辍学。

研究支持了一个假设,既同伴欺侮构筑了一种侮辱性的模式,这种模式阻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除了从个体水平研究同伴关系对儿童适应的作用,研究者也开始重视群体背景对儿童发展与适应的影响。

Ryan调查了学校中的同伴群体对初中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的背景作用。

通过社交网络分析和多重分析表明,同伴群体确实促进了某些学业特征的社会化。

学生在秋季学期中的同伴群体背景预测了一年后对学校的喜爱程度(固有价值)和学业成就。

同伴群体背景与一学年后儿童对学校重要性的信念(效用价值)或对成功的预期无关。

孙晓军等人以571名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消极退缩、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不同水平同伴关系变量对孤独感的影响。

结果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其中,处于同伴关系个体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分别为双向关系水平的友谊质量和群体接纳水平的同伴接纳,而处于人际交互水平的消极退缩在控制了其他水平同伴关系变量的影响下,并不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

潘清泉等人采用修订过的儿童道德脱离量表、班级戏剧量表和同伴提名对684名小学四~六年级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

①男生的道德脱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51,P<

0.001),但是道德脱离不存在年级差异。

②儿童的道德脱离显著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β=0.428,P<

0.001),而显著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0.214,P<

0.001),并且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

③儿童的道德脱离显著正向预测同伴拒斥(β=0.347,P<

0.001),而显著负向预测同伴接纳(β=-0.164,P<

0.001),并且道德脱离对于同伴拒斥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

也就是说儿童的道德脱离不利于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清泉,&

周宗奎.(2011).4-6年级儿童道德脱离及其与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

(2),244-246.

2、孙晓军,&

周宗奎.(2007).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

(1),24-29.

3、万晶晶,&

周宗奎.(2002).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 

3(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