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8136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测试Word文档格式.docx

老子的主张是对圣人提出的要求,故B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构想,故C项正确;

老子的治国构想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顺应规律,而非消极避世,故D项错误。

4.(2017·

宁德二模,24)《论语》载: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A.宗族伦理观念B.“天人感应”学说

C.中央集权理论D.“大一统”思想

答案 D

解析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无法体现宗族伦理,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天人感应”,故B项错误;

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夫受令于君”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均强调了天子之下的政令统一,故D项正确。

5.(2018·

龙岩一模,24)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缺少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不符,故A项错误;

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盛行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为寻求新的治国之道,但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不符,故C项错误;

从“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可知在思想界出现了融合统一各派学说的趋势,故D项正确。

6.(2017·

日照三模,24)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罪犯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解析 汉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这显然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和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儒家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汉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实践与强化,这是春秋决狱的一种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

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未有法律,无法体现“兼顾”一说,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儒家经典只是在司法判决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而非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7.(2017·

莆田一模,2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解析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这一点仅根据材料无从获得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

很明显,董仲舒的理论是对孔子君臣论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非有本质区别,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也不难看出,董仲舒的理论明显是对孟子君臣论的一种颠覆而非继承,故C项错误;

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否定与颠覆,故D项正确。

8.(2018·

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一,25)汉初歌谣唱道: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

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  )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解析 汉初黄老之学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故A项错误;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适合不同时期的汉代社会,故B项错误;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治思想变化,故C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的一统要求思想的一统,故D项正确。

9.(2017·

淮北一模,5)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

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就会被皇帝训斥。

这反映出(  )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解析 从材料来看,“天人感应”的意图确实被曲解,但是这并不是材料要反映的主要内容,这仅是一种表象,故A项错误;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仅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不是“敬天”传统,“敬天”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背后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错误;

材料中由最初出现问题皇帝要下罪己诏,到后来出现问题皇帝将责任推卸到臣子身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10.(2017·

乌鲁木齐二模,19)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朱熹等人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以夸其表,耀于文以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其主张是(  )

A.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

B.回归儒学本源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D.宣传“三教合一”

解析 叶适讲的仅是自身对程朱理学的看法,“朱熹等人是以《孟子》为宗主”,这仅是一种主观的陈述,认为其“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

叶适的主要观点就是主张将佛学从程朱理学中驱除,回归儒学本源,故B项正确;

吸收佛学的观点显然与材料中叶适的观点背道而驰,故C项错误;

同样,既然叶适反对佛学与传统儒学的融合,“三教合一”也必然是其所反对的学术主张,故D项错误。

11.(2017·

石家庄三模,27)王阳明说: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

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据此可知,王阳明(  )

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

B.主张知行合一

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

D.认为人性本善

解析 材料中王阳明认为孔孟思想是“圣人之学”,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良知与实践的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体现出心学道统思想,“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符合心学“致良知”思想,因此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性的问题,故D项错误。

12.(2018·

鹰潭联考,24)“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扬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

”这主要说明(  )

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

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

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

解析 材料强调儒家的人性学说归于统一,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人性的讨论,而非对真理的探究,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人性论渐趋统一,而不是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故C项错误;

从人性善恶的讨论到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故D项正确。

13.(2017·

广州一模,26)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

这反映了(  )

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解析 史学与经学的分离是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受到程颐的干涉,但其秉持己见,坚持自己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看法,体现了历史记录的主观性,故B项正确;

单纯从材料无法看出司马光的著述是否真实可信,故C项错误;

材料不是在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14.(2017·

安阳二模,27)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这说明两位思想家(  )

A.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

B.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C.具有典型主观唯心主义特征

D.对外部认识方法上大体一致

解析 根据材料“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得出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一致,故A项错误;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两位思想家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特征,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

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得出对外部认识方法不同,故D项错误。

15.(2018·

济宁一模,27)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

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

16.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解析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儒学对立”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鉴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压抑人性,为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张,故B项正确;

宋明理学从南宋到近代,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完全沦丧”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具备成熟启蒙思想的属性,故D项错误。

17.(2017·

德州高三期末,5)明清之际,出现了重视公论、众论的思想,“一人之心有邪正,故其言不足凭,若亿兆人之心,则公而无私矣”。

又如“众论未必皆是,而是不出于众论之外”。

这些说法(  )

A.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的结果

B.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

C.说明近代民主观念正在形成

D.反映出当时舆论环境比较宽松

解析 明清之际西方启蒙思想并没有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

据材料可知这些说法未脱离士人“公天下”的传统政治理想,故B项正确;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有一定启迪作用,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形成应该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

明清之际君主专制统治和文化专制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

18.(2017·

天门、仙桃、潜江高三期末,2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有亡国,有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指整个中华民族

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D.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

解析 据材料“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可知,“国”是指统治者的政权,而不是整个中华民族,故A项错误;

据材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天下”指整个中华民族,而不是当时国人所知的世界,故B项错误;

近代民族意识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

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的地区冠以“天下”的概念,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盲目自大的心态,故D项正确。

19.(2017·

太原三模,26)“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

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解析 “三纲”的新解释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

市民文化在宋朝兴起,故B项错误;

“三纲”的新解释是对宋明理学思想束缚的反思,故C项正确;

明朝未出现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20.(2017·

三明二模,27)《启祯野乘·

徐文定传》中载:

“(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这表明徐光启(  )

A.强调精耕细作B.主张发展水利事业

C.重视经世致用D.致力于西学东渐

解析 材料与精耕细作无关,精耕细作强调农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材料突出徐光启的学习之路,故A项错误;

材料中虽然提及发展水利,但这只是表象,其背后是重视发展可用的技术“务可施用于世者”,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务可施用于世者”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学习可用的技术,故C项正确;

材料与西学东渐无关,故D项错误。

21.(2017·

日照二模,27)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解析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被统治者控制,成为其维护统治的手段,导致我国的天文学研究缺少科学精神,故A项正确;

材料中“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说明我国的天文学研究是为统治者的需要服务,不是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体现对自然的态度,故C项错误;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也为农业生产服务,故D项错误。

22.(2017·

常德二模,29)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

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成了男女平等

解析 A项不能反映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

文字狱使思想领域保守僵化,这与材料小说中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的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

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或文武双全,这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

商品经济发展能推动男女平等,但不能达成男女平等的现状,故D项错误。

23.(2018·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25)汉武帝时期,政府设立了乐府机构,并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

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

这表明乐府诗(  )

A.对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意义

B.助推了汉赋的兴起与发展

C.成为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D.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解析 根据材料“加强了对民间信息的采集。

故《十五从军征》《病妇行》等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作品得以上达天听”可知,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故A项正确;

汉赋起源于楚辞,与乐府不相关联,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乐府仅是体察民情的方式之一,对统治者影响有限,故C项错误;

汉乐府是对现实的描写,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味道,故D项错误。

24.(2017·

芜湖三模,25)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

可见汉画(  )

A.为政治教化服务B.其理论已经成熟

C.深受汉武帝推崇D.艺术感染力极强

解析 汉武帝时期,“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究其目的而言都是“以备应诏”,都是在强化书法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

25.(2018·

湖南衡阳十校高考调研冲刺预测,26)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

“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

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解析 词曲(戏曲)的内容取自“街谈巷议”,形式“直说明言”,这就推动词曲(戏曲)世俗化,故A项正确;

词曲(戏曲)生活化发展,但同时典雅的诗文依然存在发展,因而词曲(戏曲)未推动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未体现词曲(戏曲)的内容,因而无法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观,故C项错误;

词曲体现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发展,不能体现雅俗共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2017·

合肥三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秩序。

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

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

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

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10分)

答案 

(1)特点:

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

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

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

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推行;

儒家思想的影响;

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原因:

民族危机的加深;

新式传媒的推动;

西学的传播;

知识分子的觉醒。

不同:

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

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

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从阅读的内容、主体、目的等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归纳。

(2)第一小问原因,从民族危机、西学传播、媒体作用、知识分子的主动性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不同,结合所学从内容上、目的上、影响上三个角度进行比较。

27.(2017·

深圳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

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

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

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

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

“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

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

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

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

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

“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

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肄习之。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

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模式上有何不同?

简要评价晚清与“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传教士是传播主体;

医学与教义结合;

扩大天主教在华影响是主要目的;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话语(或理学话语)传播。

西方天主教会面临危机;

西方医学仍处于教会控制下;

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化解中西文化冲突。

(2)不同:

国内知识阶层为传播主体;

以书刊、广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