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8059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资料含初中物理公式大全文档格式.docx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固液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

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

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3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

5、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听觉下限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2

、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

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

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

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

非晶体物质:

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

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分类:

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3法之一。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图:

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

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

10858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

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

反射面平滑。

应用:

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

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

反射面凹凸不平。

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

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2、球面镜:

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

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性质:

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汽车后视镜

1、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

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在折射现象

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楼。

④彩虹。

入射角N空气

水N空气水O入射角O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1):

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

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

阳光发生了色散(图2)。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

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的光。

(图3)

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图2图3

34,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

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

这表明,其他色光都被红色玻璃吸收了,只有红光能够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如图4,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反射绿光),其他地方是暗的(不反射光)。

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

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

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图4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名词

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

(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区别:

凸透镜:

中间厚,两边薄;

凹透镜:

中间薄,两边厚2、典型光路

3

实像和虚像(见下图):

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

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这种像叫做实像。

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

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

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近点:

10cm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

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

小物体了。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m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单位:

千克(kg),常用单位:

吨(t)、克(g)、毫克(mg)。

3、天平的使用:

注意事项: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

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托盘天平的结构:

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

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

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二、密度

1积成正比。

2密度表示这种特性。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

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g/cm3,g/cm3单位大,1g/cm333。

水的密度为1.0×

1033,读作1.0×

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

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

103千克。

3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

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

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

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

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

1L=1dm3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

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

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

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

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

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10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

向发生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

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

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

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

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

体就会停止运动。

伽利略: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2、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

时候,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3、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说明: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惯性不是力,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快慢均无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11

第2节二力平衡

1、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第3节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既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

运动方向相反。

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加接触面的粗慥程度,增加压力,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接触面的粗慥程度(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使两个互相接触的表面分开,变滑动为滚动。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

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

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结论是: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F压强公式:

p=,其中:

p——压强——帕斯卡(Pa);

S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米2(m2)。

2、增大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第2节液体的压强

1、液体大气压强

1、实验证明:

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大气压强通常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

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

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

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

即向上的

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

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

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①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

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

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②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③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3、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2

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3×

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4、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

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5、大气压的测量: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气压计分为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机翼的上下表面存在的压强差,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1、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差产生的。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1、=G排=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

液体(或气体)。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浸没在液体中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

当它

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反之亦然。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受到的重力。

2、浮力的应用

轮船:

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

排水量——轮船按设计的要求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潜水艇:

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

气球和飞艇:

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1节功

1、做功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

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

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物理学中

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

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

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

焦耳(J),1J=1N·

m。

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

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

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

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

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

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

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

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第2节功率

13

1、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单位时间t

P——功率——瓦特(W)

T——时间——秒(s)

3、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kW)1W=1J/s、1kW=103W。

第3节动能和势能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但不一定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

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