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7729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

《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Word格式.docx

(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9

七、特色发展………………………………………………………………9

(一)教学改革,软硬技能融合培养…………………………………9

(二)推进“教学开放月”,合作育人…………………………………10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11

附件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目录………………………12

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校基本概况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工科类普通高等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的杭州水力发电学校、1984年的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更名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经过60多年的不断进取,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4年12月1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水利部签订共建协议,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2015年2月,学校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游览胜地——浙江省杭州市。

在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9000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500人。

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89%,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总数的71.58%。

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4人,省教坛新秀5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6人,省“151人才工程”人选12人。

现有9个教学院3个教学部,13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学门类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气、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现有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个、省优势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6个。

省级教学团队2个。

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

国家规划教材(主编)16本,浙江省重点教材(主编)35本。

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水利科技创新奖及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共17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共50余项。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坚持“人格本位”教育思想,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塑造人格”紧密融合,增强学生应对市场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基础实、能力硬、素质高”的一线工程师。

学校立足水利,服务浙江,面向全国,以工学门类为主体,水利水电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全程

1.立德修身,活动载体全程化

学校实施大学生“立德修身”德育教育工程,设计不同育人载体,通过“品德修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等五大模块、共二十多项主题活动,实现了日常思政教育“内容模块化、载体项目化”。

工程实施坚持“分段设置贯全程,分步实施呈常态”,每年有重点,逐年推进,依次深化,使教育覆盖到全体学生,贯穿学习生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传承行业精神,以水育人以文化人

学校紧密结合行业办学优势,将“弘扬水文化,培育水利人”作为学校育人的有效载体,坚持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相结合,以水育人,以文化人。

围绕“五水共治”,积极开展“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及调研行千里、宣传进千村、采访百名校友、走进百家企业的“双千双百”主题实践等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自豪感和工作责任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的需要,紧紧围绕“适应需求、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构建专业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专业结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扩大本科专业比例,减少专科专业,力求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水利适应的专业体系。

现设有13个本科专业(见表1),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等三大学科门类。

教学条件优良,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现有省新兴特色专业4个,校SWH-CDIO试点专业6个。

表1现有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设置年度

备注

1

081101

工学

水利水电工程

2013

省新兴特色专业、校SWH-CDIO试点

2

082305

农业水利工程

3

081201

测绘工程

省新兴特色专业

4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校SWH-CDIO试点

5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6

120206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7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014

8

080503T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9

081001

土木工程

10

050262

文学

商务英语

2015

11

080902

软件工程

12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3

120105

工程造价

(四)总量控制,本科生比例逐年提升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8967人,普通本科生人数2459人,专科生人数6508人,本科生所占比例27.42%。

2015年本科招生1401人,本科生所占比例逐年提升。

(五)生源质量好,报到率高

2015年我校面向浙江、江苏、湖北、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本科生1401人(理科1271人,文科130人),实际录取1401人。

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学校社会声誉的反映。

近年来,录取生源质量相对稳定,整体生源质量较好。

我校浙江省理科首轮投档分排名比上一年提高3000名左右。

新生报到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强化师资队伍,提升整体素质

1.内培外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和“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一方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

另一方面采取“正确引导,定向派出,注重实践,奖励优秀”的激励措施,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工程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到大学或科研机构访问(进修)或合作研究,促进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整体上升。

本学年脱产实践锻炼54人,经学校培养后认定的“双师”教师超过专任教师的50%。

支持11名教师赴国外访学进修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学校还首次与台湾师范大学合作,投入100余万元,选送22名骨干教师赴台进行为期3个月的访学进修。

近年来,我校引进博士年增长幅度超过40%,引进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和有国外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师数量也大幅增加,为我校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提供人才支撑。

2.专兼结合,优化师资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373人,其中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15.28%,硕士学位占56.30%,学士学位占23.59%;

副高及以上职称占42.89%,中级职称占44.50%,初级职称占7.51%;

3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34.58%,36-45岁专任教师占41.02%,46-55岁专任教师占19.30%,56岁以上专任教师占5.09。

通过引进增量、激活存量、优化总量,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同时,学校高标准从行业企业选聘兼职教师122人,与行业、企业在专业(群)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

通过多方位举措,建设了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较高、教育理念先进、专兼有机融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二)骨干教师授课,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要求教授为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授课,力争形成教学为先、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结合教学进程,2014/2015学年,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比例高。

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导新进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教学经费增长,保障教学建设

2014年教学经费18069.99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962.48万元。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达16%。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568.83元。

实践教学支出285万元,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175.71万元。

从投入结构上看,在常规经费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专项经费和实验经费逐年增长。

同时,学校依托行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校企共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资源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校内涵建设和水平的提升。

(四)教学设施建设,满足教学需要

学校总占地面积859147平方米。

教学用房(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41410平方米,其中教室30028平方米,图书馆16823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83979平方米,体育馆10580平方米。

行政用房35548平方米。

生均占地面积95.81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9.16平方米。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42.84座。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设施的建设,多渠道加大投入。

同时,注重教学设施的使用效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

(五)完善实验(训)条件,创良好育人环境

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学校加强实验(训)室建设,着力营造最真实(或仿真)的岗位环境。

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16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996.64元。

2014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01.61万元。

有省教育厅合格评估实训基地1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共同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水利河口试验基地。

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27个。

已建成一批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施先进、软硬配套、颇具专业特色的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一些实验(训)室已居省内高校先进水平。

(六)丰富馆藏资源,服务师生

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改善图书馆条件,馆藏资源日益丰富。

图书馆目前纸质藏书已达79万余册,纸质期刊1100余种,电子图书45.7万册,电子期刊18500种,数据库数十种。

校图书馆已成为浙江省具有鲜明水利和数字化特色,水利水电文献资源收藏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坚持以读者为中心,通过读书节、文化艺术节、读书交流会、“知识伴我行”大赛等,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持续培育特色

1.紧扣区域发展,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控制专业总量基础上,坚持内涵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加大应用型专业设置,完善《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在认真组织市场调研、专业论证和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基础上,2015年成功增设软件工程、工程造价、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商务英语等4个本科专业。

结合学校发展,及时调整专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停招10个专科专业、4个专业方向。

2.推进人才模式平台,培育专业特色

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工程”,加大专业(群)建设力度,持续培育专业特色。

以各类专业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夯实“一主线、三统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重点建设了《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绘工程》、《人力资源管理》等4个省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本科专业特色初步显现,构建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召开校“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工程”推进暨省教改项目中期检查会、本科新兴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讨会,提早介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体现。

持续推进SWH-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改革工作。

试点范围扩大到6个本科专业。

搭建了“四大能力”平台,构建了“全程能力训练和测评认证体系,形成了概念导入—融渗培养—考核认证的职业核心能力长效养成机制,实施软硬技能融合培养。

SWH-CDIO试点改革引领了专业(群)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并取得一批教学改革成果。

目前,承担CDIO相关课题58项,其中省厅级23项;

发表CDIO教学改革论文35篇;

获校教学成果奖4项。

3.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育人质量

学校先后与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绍兴市曹娥江大闸管理局、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等一批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积极优化合作单位结构,新增合作单位95家。

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交流座谈会,积极利用校友企业资源,通过学术报告、创新讲座、专业咨询座谈和教学研讨等形式,开展校友促学促教活动,有效提升教学开放度。

围绕学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建设要求,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管理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育职业能力、共同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展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八个方面,评价校企合作教育的紧密度,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质量。

(二)课程建设,推进课堂教学创新

1.统筹规划,强化课程(群)建设

落实《课堂教学创新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6)》,召开课堂教学三年创新行动计划座谈会。

结合“课程建设工程”,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深化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课权和选择学习机会。

发挥企事业单位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追踪最新技术与社会发展前沿,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专业(群)共享。

继续开展7门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建设。

本学年认定项目课程41门,“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考核课程56门。

组织验收校精品课程14门,建设校企合作课程59门。

建设微课8门,其中获奖3门。

2015年立项省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0项,立项校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8项。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强化职业价值认同。

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与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快乐、高效、和谐”的魅力课堂。

提出课堂教学“十六项修炼”,推行项目制、案例教学和合作性学习改革,推广实施“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第一课堂。

推进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专题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选校“魅力一课”16门,引导教师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3.推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从学校、二级学院(部、中心)两个层面推进分层教学。

开展全校通识类部分课程分层教学,各专业开设不同模块(方向)进行选课。

鼓励基层教学组织,对同一课程按专业性质、培养方向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开课。

教学组织上采取小班、大班和小班、长课和短课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如项目制课程以团队或小组形式开展教学等,不断提高小班化教学时数,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建设“四大能力”平台,提升整体功能

对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深入实施“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工程”。

结合专业(群)建设,统筹谋划,建设职业核心能力平台、工程基础能力平台、专业基本能力平台、专业综合能力平台等“四大能力”平台,整体提升实验(训)室功能和人文环境的一体化建设。

学校集中建设校级创新开放性实验室(校级自主学习中心),二级学院(部)有针对性建设创新开放性实验室,并依靠各实验(训)室及校内外紧密型实践基地,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进行科研、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提供条件。

2.实践育人,凸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结合育人目标,与企业共同构建“基础→综合→创新”全程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重,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例,工学类专业≥30%,管理学类专业≥25%。

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发一定数量的“三性”(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项目,推进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实践分类指导全程动态管理模式。

坚持“长短长”三学期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和过程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开展全国职业核心能力(CVCC)项目(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创新创业模块),推进职业核心能力全程培养。

建设校“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站”,CVCC过程测评与专业项目紧密结合,使训练形式更加多元化,教育载体更加灵活化。

3.丰富活动载体,第一第二课堂内外联动

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接,聚焦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坚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学科技能竞赛、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技节、学生社团等多样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后续学习任务。

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等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学校建立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保证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的长效工作机制。

校领导班子在深入研究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等6个专项规划。

学校成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水利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建院校。

针对升本后教学新要求,校领导带头深入学习和研究本科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推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本学年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共8次,对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决策。

学校召开全校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1次,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例会10余次;

重视教学工作制度建设,组织修订和新增教学管理制度23个;

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二级学院(部、中心)制度、干部听课制度等,校领导和中层领导听课379人次,对日常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有效监控,确保教学有序进行。

(二)强化教学监控体系,推进教学创新

根据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校院两级教学评估工作条例》等制度,实施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与评估,推进校、院两级各有侧重、互相联动的教学督导模式。

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发挥各监控主体如教学单位、教学督导、教师、领导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促进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成绩评价导向,加大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中的权重。

推行项目制教学、“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课程考核等,深化软硬技能融合培养模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定期编写《教学质量监控通报》,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

本年度一、二学期学评教参评率分别为97.98%、99.28%。

表彰39位优秀教学信息员。

评选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

评选出2014/2015学年校优秀教学奖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鼓励教师潜心教学,教书育人。

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教学创新。

修订《教学科研单项奖励实施办法》、《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工作业绩计分办法》,实施“优课优酬”政策,按课程类别工作量计算时上浮5%-20%,相关项目给予教学改革业绩分。

实施教师教学科研等效评价制度,职称评聘中设立“教学为主型”。

对于年度教学目标考核排名前3的部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优秀的比例分别上浮5%、4%、3%。

六、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高,教学评价好

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营造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通过学生教学评价的数据显示,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比较满意,普遍认为教师能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教学,备课充分,内容丰富,授课方式灵活新颖,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本学年第一学期参评率97.98%,参评学生达59948人次,评教90分以上的占84.17%。

第二学期参评率99.28%,参评学生达54171人次,评教90分以上的占84.7%。

(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

根据学校“一主线、三统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以教学改革“三大工程”为抓手,学校推行项目制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性学习改革,推广实施“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方式,通过环境熏陶、专业渗透、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第一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学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优良。

学生参加课外创新与实践,立项建设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1项,立项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

七、特色发展

(一)教学改革,软硬技能融合培养

秉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过程性理念,学校不断夯实“一主线、三统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全程融入第一课堂,实现提高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深度融合,培养软硬技能同步提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在此顶层设计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接,设计提出SWH-CDIO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分批遴选6个本科专业实施CDIO试点改革。

学校深入推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