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7641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文档格式.docx

D项,正常语序应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5~6题。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词人与友人信中写道: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

水神。

③准拟:

准定。

5.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

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

参考答案:

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6.在这首词中,词人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可以结合“波神留我看斜阳”“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等句子作答。

词人是以达观、豪迈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地面对风雨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7~8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7.从上、下两片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注意不同的时间词,从中理出线索。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

上片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片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8.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抓住“凄冷”“无雁影”“寂静”“如何”等词理解。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片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

下片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三、语言运用

9.学校要举办诗词朗诵会,请根据你对下面诗词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两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报幕设计一段衔接语。

(不超过50字)

诗词: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衔接语:

 

一定要审好题,按要求作答。

要符合主持人的身份,体现出场人及诗词的特点。

此外,串词要承上启下,要有文采,有情感,符合诗歌朗诵会的场景。

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随着苏轼去游览壮美的赤壁吧!

10.同是豪放派词人,不同的人生遭遇,不同的时代背景,使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风格迥异。

下面一段文字对他们进行了比较评价,请补写空缺的内容,要求句式与横线上的句子保持一致。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乐观、旷达,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沉郁。

如果说苏轼是儒雅旷达的学者,辛弃疾则是              ;

如果说苏轼是潇洒出尘的白鹤,辛弃疾则是              。

此题属于仿写题。

首先要弄清楚语段的中心主旨是比较评价苏轼与辛弃疾;

然后要分析语境,要补写的语句须和上一句句式以及修辞保持一致才行。

答案示例:

心系家园的英雄 志存高远的苍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7李杜诗五首(备课资料)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一、古人论杜诗

《客至》中客至之句,黄生解云: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

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

《旅夜书怀》颈联即作者于《立秋后题》所云“罢官亦由人”,于平淡的措辞之中蕴涵愤激。

《登岳阳楼》,黄生曰: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浦起龙在黄生的话后面加了一个注解,揭示了它的美学价值: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可见,这“顿异”的前后两段是互为辅翼的。

二、宋祁《新唐书·

杜甫传》(有删节)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楚、齐、赵间,李鲨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

数上赋领,因高自称道,且言:

“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追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

先鸣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杨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载,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浪为布衣交,浪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

甫上书,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推问。

宰相张镐曰:

“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乃解。

甫谢,且称:

“琅,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

时论许琅才湛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现其深念主化,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诧殖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

遭爱惜人情,一至估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nù

),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jié

)激,违忏圣心。

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

”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

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

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

会严武节度剑南,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卒,崔吁等乱,甫往来样费间。

大历中,出霍塘,下江陵,诉沉湘以登衡山,因客表阳。

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评。

为歌诗,伤时烧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诗歌鉴赏备课资料

一、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

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骽非常反感。

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

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

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

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

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许骽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

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

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骽那种意见,我们可以改诗句为“国破家亡在此朝”,但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错,反而即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说明:

大体意思对即可。

二、下面是几首咏史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案:

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汴河曲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

从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主要的写作方法两个方面来赏析这首诗,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

“汴水东流无限春”,这情景多么美好呀!

但河边“隋家宫阙已成尘”,两相对比,巧妙衬托,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煞人。

”愁就像扬花一样漫天遍地,怎会不伤人呢?

这后两句作者借劝阻行人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题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①金陵就是南京。

②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317~589)。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试分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内容上,是吊古伤今的情感。

方法上,主要是通过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间接抒发。

具体分析: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山房春事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房,士大夫的别墅;

春事,春天的景色。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①崖州:

今海南岛海口市。

②李德裕:

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1)分析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

《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

(2)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

《山房春事》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不调和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

《登崖州城作》是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

虽然两者抒情手法略有差别,但抒情方式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的。

三、下面是几首咏物的诗作,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

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

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这首诗从整体上分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咏菊诗。

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未离开菊花,从菊花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

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使用了一种象征手法。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赋予菊花怎样的思想品质?

拟人的手法。

作者赋予菊花自甘奉献、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

(3)试分析“露湿秋香满池岸”中“湿”“满”两个动词给读者带来的艺术享受。

“湿”用得很讲究:

让人想见菊花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艳丽。

“满”用得很形象,表现出菊花清香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令人心旷神怡。

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四、下面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力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带郭,靠近外城。

(1)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

“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1)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友人陆鸿渐没有遇见。

“欲去”还“问”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既有些茫然,又眷恋不舍的情感。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

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内容理解和艺术技巧的分析,在回答中关键是语言表达要准确,如“隐士”“高人逸士”“幽僻”“高雅”“侧面烘托”“间接表现”等。

小重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时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千里梦”指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向阔别的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用词人的名言作答)的伟大抱负。

(2)下阕结尾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3)这首词的主题与作者的《满江红》词不同,前者表现了不满“和议”、反对投降的主题,后者表现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主题。

五、阅读下面这首闺怨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认为诗中“忽”字用得好,虽一虚词,重若千钧。

试分析其好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六、阅读下面这首送别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