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7305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教师考编教育学必考核心知识及真题链接4文档格式.docx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7.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8.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9.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说服、榜样、锻炼、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精选练习题

1.考试的核心环节是( )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答案:

B

2.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D

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C

4.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复式教学

D.小组教学

A

5.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好课

B.上好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6.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7.通常的课堂教学采用()方式。

A.讲演

B.讲解

C.讨论

D.讲授

8.难题提供了试题的( )信息。

A.错误率

B.通过率

C.平均通过率

D.平均错误率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

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包括: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

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

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

自尊好强,充满自信;

强烈的荣誉感;

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1.严格要求,防止咱满;

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②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

班主任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班会活动的组织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班会有三个特点:

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班会一般有三类:

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4)班集体的培养

①班集体的特征

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②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它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③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

I.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II.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Ⅲ.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1V.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V.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

B.政治思想

C.思想品德

D.政治品德

【答案】C。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2.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

A.道德意志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行为

【答案】B。

德育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3.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是( )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

( )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中斯基

D.赞可夫

【答案】A。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5.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工作总是具有教育性。

因此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6.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基础

B.途径

C.出发点

D.重要环节

德育工作要围绕德育目标来进行,因此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7.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

A.身体、精神

B.道德、学识

C.德、智、体

D.知、情、意

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身体和精神。

8.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体谅模式是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第十章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

2.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3.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4.课外活动的内容

课外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即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5.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具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它包括:

①报告和讲座;

②各种集会;

③各种比赛;

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

⑤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主要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己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

个人活动是课外活动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是课外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课外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性活动、短期性活动、临时性活动;

根据活动场地,可分为室内活动、室外活动、校外活动;

根据活动机能,可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训练性活动。

6.课外活动的指导

(1)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2)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

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

第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第五,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1.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明尚专家解析:

由我国班级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知,采用最多的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2.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学生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认识同学,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3.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 )

A.班级环境布置

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班级制度与规范

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答案】D。

班级文化是集体问题,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不包含在内。

4.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

为了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