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6540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个人理财互联网化促进金融机构信息化加速.21

(2)电子支付规模增长,应用场景拓宽.................24

三、重点公司简析..........26

1、联络互动:

领先的智能硬件商业模式布局,全力开拓平台生态新爆发点.26

2、高新兴:

深化大安全产业技术优势,创造发展新维度............28

未来两年内生增长减速风险较大,“资产配置荒”格局下把握主题投资机会。

鉴于2015年计算机行业三季报普遍低于预期的经营结果与持续增加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判断在未来,“资产配置荒”的格局会持续存在。

综合来看,1)宏观增速回落压制企业IT资本开支动力;

2)政府需求因处于新一轮五年规划期影响新增需求;

3)历史并购商誉减值压力增大。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判断,未来两年行业上市公司内生增长减速风险增大,在新兴行业立足未稳的背景下,建议把握行业的主题性投资机会。

下一代运算平台——预计贯穿未来十年IT行业投资方向的重要主题。

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史与技术极限看,行业发展正处于下一代技术变革周期的拐点,随着技术创新量变的累积,新一代运算平台质变即将到来,随之而来的是带动IT上下游产业链资本开支的重大机会。

我们预计,下一代运算平台的新兴科技将在2020年为社会创造超过4000亿美元的效益,在当年全球IT总支出的占比超过10%,远高于云计算2410亿美元的市场预测。

2016年开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神经芯片、量子计算机、深度学习、无线充电、智能电网、5G移动通信、可见光通信以及M2M通信有望迎来长期的主题投资性机会。

教育互联网与智慧医疗——最具确定性需求的双核热点。

2016年是“十三五”计划的发展元年,预计教育与医疗的“互联网+”深化方向与政策变革将持续升级。

我们预判,“十三五”期间,受益于潜在的资产证券化与民营PPP的加速推动,两大传统行业将有望持续享受消费升级与内在升级整合的成长红利。

从市场空间看,信息化投入在教育行业与医疗行业方面的年化空间均已超过千亿,且两行业将维持年化30%以上的平均增速;

在商业模式升级端,深化“互联网+”的同时,教育行业有望深化重度垂直整合,医疗行业有望进一步助力分级诊断落地,向万亿市场空间逐步延伸。

大数据、信息安全与金融IT盈利模式将持续深化。

2016年,大数据的应用方向将进一步深化,智慧政务、车联网等场景将加速爆发,特别是车联网端,有望诞生超1500亿的年化市场空间;

信息安全方面,国产化深化将是持续主旋律,预计行业将维持30%左右的稳定增长;

金融IT方向,互联网金融发展增速稳定,移动支付有望维持100%以上增速,精细场景支付与万物互联互动将是明确深化方向。

整体增长稳定,增速持续放缓

整体增长稳中趋缓

从工信部发布的2015年1-9月软件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行业发展持续稳中放缓态势,收入增速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行业分化持续,新热点仍待进一步催化。

2015年1-9月软件产业总体收入增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保持平稳增长。

2015年1-9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127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1-8月下降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

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以及嵌入式产品增长同时放缓,增速趋同。

增速方面,2015年1-9月软件产品实现收入9838亿元,同比增长15.0%,较全行业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比1-8月上升0.4个百分点。

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16109亿元,同比增长17.5%,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

嵌入式产品实现收入5179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低于全行业0.4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2.5个百分点,比1-8月下降2.6个百分点。

从总体收入构成看,产业主要细分领域的占比变化不大。

1-9月软件产品收入占比31.6%;

信息技术服务占比51.8%,是最大的细分领域;

嵌入式产品占比16.6%。

收入占比构成较为稳定,与历史同期相近

盈利水平稳中回落,从业人员工资增速有所下降。

1-9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3446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2.4个百分点,低于收入增速7.1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超过533万人,增长6.4%,增速比1-8月高出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3.4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同比增长13.7%,增速低于去年同期4.9个百分点,比1-8月回落0.8个百分点。

软件公司景气度分化差异有所收窄。

代表软件行业整体景气度的平均收入规模增速有所回升,企业数量增速逐渐下降,表现为二者差有缩减趋势。

说明软件公司景气呈现集中趋势,行业整合加剧。

软件行业并购加剧。

目前国内软件企业数量为39207家。

2015年前三季度,软件行业的并购活动愈发活跃,共发生并购交易273笔,并购金额615亿元;

2014年同期并购交易发生183笔,金额848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较,前三季度并购交易的金额有所降低,但是交易的笔数大幅增加,并购活动仍在加速。

并购加速,有利于上市公司拓展行业布局、增加市场份额、提升整体竞争优势,预计行业集中度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提高。

商誉新增持续提升,谨防业绩对赌失效变脸。

根据Wind统计,2013-2014年,中信计算机指数成分内公司,共有83家公司发生了并购案件,其中2013年累计新增商誉22亿元,2014年累计新增商誉134亿元。

统计显示,2016年,有5.6

亿元的业绩保障即将失效,而

2017年将有19.2亿元业绩保障失效。

基于83家上市公司115亿元的净利润规模,未来要谨慎对待上市公司的业绩变脸带来的商誉减值影响。

营收季节性回暖,高预期下业绩仍有待提升

三季报收入和净利润平稳增长。

2015年前三季度,A股计算机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955亿元,同比增长8.8%;

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0亿元,同比增长11.6%;

行业收入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了4.4

个百分点,净利润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了

10.6个百分点;

行业毛利率水平为24.3%,比上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

销售费用率占比为7.4%,比去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

管理费用率占比为12.2%,比去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

三季报业绩仍多数低于预期。

对比Wind对上市公司2015全年利润增速的一致预期,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的三季报业绩增速多数仍低于市场预期。

剔除没有机构预测的公司之后,在82家有市场一致预期的公司中,收入方面超预期/符合预期/低于预期的公司数量分别为20家/7家/55家,净利润方面超预期/符合预期/低于预期的公司数量分别为23家/3家/56家。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如下三点:

(1)2014

年末与今年初,市场情绪达到阶段性高点,众多利好导致市场

预期大幅上调;

(2)以政府端为主的企业由于其业务特点,往往中期业绩在全年占比较小,业绩将集中在下半年甚至四季度释放,对全年业绩影响相对更大;

(3)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业务领域多项相关项目仍处于逐步落地阶段。

“十三五”政策元年,催化重于落地

1、总量增长仍面对较大压力,资金层面整体宽松

经济增长仍面对较大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仍将持续。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国内经济增长率为6.9%,结合整体经济形势与转型的周期因素,我们预测2015、2016

年的全年经

济增长总量为6.9%、6.5%,整体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处于下行区间。

特别在传统重点行业方面(地产、制造业),增速加速下滑,甚至进入衰退区间。

资金总量仍将宽松,货币宽松环境有望持续。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我们判断资金总量仍将维持宽松局面。

首先,从国家的货币政策看,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央行单年度已经进行了5次降息与降准工作,意在从货币端进一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维持货币宽松环境。

结合全年的央行货币政策与国务院多次对于宽松货币政策的肯定,我们判断2016年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环境。

而在财政政策端,考虑到国家的转型战略,在经济稳增长的同时,我们判断会有更多的专项资金投向新兴行业,因此资金总量仍将维持宽松局面。

2、政府政策支撑必将强化,消费业务端明确趋势性行业机会政策首年增长平稳,而后蓬勃发展,政策周期属性有迹可循。

计算机行业按照客户属性,可以切分成不同维度:

面向政府机关(B2G)、面向企业(B2B)、面向消费者(B2C)。

其中B2G和B2B行业由于受到政策催动影响较大,呈现出一定的政策周期性,B2C行业主要受到市场驱动,政策周期性较弱。

政府与企业业务市场的周期主要受到国家政策规划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B2G市场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在规划第一年(2011),行业总体投资规模较低,从政策第二年开始投资增速加快。

B2B市场受到政策催化的影响,政府投资的带动,行业投资也呈现一定的周期波动。

据此我们判断,在“十三五”初年的2016年,面向政府与企业业务行业投资额度将极大可能保持平稳,在之后的几年,随着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整个行业的投资将迎来高速增长。

互联网化的提高使得差异化的经济成本不断下降,支撑以提高差异化水平为核心的产业,即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在宏观上支持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互联网加制造业可以提升我国生产效率,为我国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后的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驱动力,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可以说,互联网+传统行业契合了中央政府的政策诉求,

未来相关产业扶持只会加大不

会减少。

政策催动下的企业投资相对于政策具有一定滞后性,相对于市场具有一定先行性,我们预计互联网+工业、能源互联网、互联网+农业的相关的投资将在“十三五”政策制定一年后得到快速增长;

预计企业业绩爆发将早于行业爆发,因此我们对这些长期看好的行业中相关企业的中期业绩也有期待。

今年下半年以来有资本寒冬的说法,但是互联网行业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变化,2016年催化重于落地,我们预计寒冬只是暂时的,新一轮的繁荣不久将会来临。

首先,互联网渗透仍在持续加深。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同期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也都在80%以上。

因此,从渗透率来看,中国的网民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网民最初使用互联网的驱动正在由休闲娱乐转向实实在在的生活习惯驱动,互联网渗透率上升是必然。

2014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小时,较2013年底增加了1.1个小时。

第二,互联网降低成本本质未变,且向传统行业不断延伸。

互联网化的本质在于对原有线下资源的重新分配,而重新分配的驱动力一方面在于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于有效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本质上就是更能有效利用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模式对原有模式的替代,传统行业效率相对越低,痛点越多,互联网化的进程就越快,互联网解决方案降低成本越显著,也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在当下的互联网热门中,医疗、教育长期看是最有潜力的行业,一方面传统方式痛点已经不能承受,另一方面现有互联网技术可以充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强烈看好相关行业。

能源互联网、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属于痛点较大,但是替代技术仍需进步,但是随着技术的改善,我们预计中长期一定会有大的突破,我们认为存在长期机会。

第三,移动互联网趋势渗透率持续走高。

据艾瑞咨询(iResearch)预测,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增速仍将保持近77%的高速增长,总市场规模达3776亿元,较2014年上升1600亿元。

预计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收入将达到4000亿美元(约2.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约1000亿美元。

据Digi-Capital预测,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年营收将达到7000亿美元(约4.3万亿元)。

移动互联网趋势的发展将会从根本上改观服务模式,促进医疗、教育、金融、贸易等服务行业加速触网,推动O2O进程全面深化,基于此我们预期上述行业在未来2年内将会将保持高速发展趋势。

最后,技术研发持续高速前行,硬件与软件共同发力,研发投资高走。

2014年全球主要科技巨头都在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新一代技术与产品,其中,三星、英特尔、微软研发投入超百亿。

中国方面,2014年XX研发投入达到69.81亿元,较2013年增长70%,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4.2%,华为则实现了400亿元的年度研发投入。

总体看未来两年需求端压力增大,主要基于:

1)宏观增速回落压制企业IT资本开支动力;

2)政府需求因处于新一轮五年规划期影响新增需求。

三、下一代计算平台,定义新技术周期

1、新一代运算平台正快步走来,需求与投资启动新生命周期运算平台每10-15年将经历一次深刻变革。

上世纪70年代可以算是现代计算平台的开始,最初的运算平台以“单机计算”为主。

这一阶段的计算平台依赖于大型计算机和小型计算机,存取和运算都具有集中化的特点,网络基本不连通,软件和服务高度依赖于硬件。

用户量只有百万级,软件种类只有上千。

单机计算平台具有体积大、造价高的特点,运算成本很高。

随着物联网、机器智能的发展,运算平台的应用逐渐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自然、从专业到个人”的演化,人与运算平台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现阶段,我们正在挺进计算能力发展的又一个拐点。

一方面,许多惯用的技术手段已经渐渐逼近其发展瓶颈,这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继续进步;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高性能、大容量的计算能力产生更加旺盛的需求。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将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多维度的人机交互、

高性能的通信系

统,并提供订阅式的服务。

我们把推动计算机行业走向发展拐点的一些因素分成需求、安全和投资三个角度去进一步分析发展现状及趋势。

需求驱动描述因数据爆炸而带来的各种技术与商业模式需求的变化;

安全驱动讲解国家安全风险可能会把引进海外技术的现有趋势转移到IT国产化的方向,对国家的产业升级带来布局上的优势;

投资驱动通过消费市场、研发投资、人力资本、政府支持几方面探讨平台带来的投资空间。

(1)需求驱动:

数据爆炸带来存储,网络,计算的新痛点全球数据量以59%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模拟存储推动信息存储技术发展。

全球信息存储能力至今已有巨大飞跃。

全球数据量从2005年的0.13ZB增长到2014年的8.59ZB,复合年增长率59%。

2000年以前,模拟存储是信息存储技术的中坚力量,1986年时,模拟存储容量为2.6EB,数字存储容量仅为0.02EB,数字化比重仅占1%。

其间的存储产品多是现在人们记忆中的胶片、磁带等。

2000年数字存储的比重仍仅占25%,但到2002年这一比例已激增至50%,从此开启了数字化存储时代。

仅仅5年时间,数字化存储占比已从半数快速增长至94%,并广泛应用于便携式播放器、光盘、电脑服务器和主机等设备,存储量达到1230亿GB,逐步淘汰模拟存储设备。

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除了为数据存储技术创造了困难,也为网络和处理服务创造了新的瓶颈。

全球互联网流量从2007年的2TBps增长了八倍到2014年的16TBps;

而根据思科估计,2019年的流量将达52TBp。

据Akamai报道,全球最大内容分发网络(CDN)服务提供者,其高峰数据的流量年化复合增速接近60%。

在过去的几年里,数据流量正超出我们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同时处理大量的数据也将带来巨大的费用支出,因此与之而来的新问题是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数据。

伴随着网络的传播,海量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将达到空前,这也不得不让人产生对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担忧。

这就为安全保证和隐私维护的工具提供了发展新机遇。

数据开放性、一致性和安全隐私管理将成为数据处理的关键考虑。

我们认为数据的经济价值将继续提升,进一步促进了软件和内容技术的积累,推动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硬件被商品化的趋势会继

续,核心价值转变为消费者提供软件服务(Software-as-a-Service)和数据服务(Data-as-a-Service)。

计算机行业的盈利模式将继续变革:

过去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卖硬件”或“卖软件”,获得一次性收入;

但如今,盈利模式正在向提供服务订阅模式(Subscriptionmodel)的方向在转变。

(2)投资驱动:

下一代运算平台将带动产业升级和新兴资本开支

中国境外投资逐渐进入新兴科技产业。

根据荣鼎咨询对中国境外投资的监测,在本世纪初,中国的海外投资经历了以自然资源为导向的第一波浪潮。

但在最近几年,中国的资本也逐渐进入技术和创新密集型产业。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029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38倍。

中国消费市场庞大,长远来看同具吸引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拥有6.68亿网民,普及率高达48.8%,是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

而2007年年初,中国仅有1.37亿网民。

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94亿,普及率为88.9%,网民数量同比增长

3.1%。

从长远来看,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将吸引科技投资者将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并为他们带来近距离的地缘优势以及本地定制的可能性。

在研发投资方面,近20年来,中国的研发预算一直呈现出可持续的上升趋势,在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研发预算的60%。

从目前的增长速度预测,自从2011年超过日本第二的位置后,中国研发

投资预计将在2018年超过欧洲国家的支出总和,在2022年将超过美国的总研发支出。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的研发支出份额占全球研发支出总额比例从2012年的15.3%上升到2014年的17.5%。

美国,中国和日本的研发支出总和已经超过全球1.62万亿美元研发支出总额的一半,前十位的国家研发支出占据了全球研发支出总额的80%。

主要受中国增长动力的推动,亚洲成为2012至2014年期间唯一一个支出份额增长的地区。

根据行业研究对这些主要颠覆性科技的市场预测,我们对每个技术领域有以下的总结:

输入端:

据OnWorld预测,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市场经济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7亿台。

这里的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以及其他各种可穿戴传感器设备在内,所以高于IDC预计的2019年1.6亿只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

处理端:

硬件方面,以神经芯片为例。

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2022年,全球神经芯片市场将达48亿美元,是2015年的4

倍以上。

软件方面,据Tractica预测,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在2024年将增长至111亿美元的规模。

输出端:

根据Digi-Capital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

其中AR市场规模为1200亿美元,VR市场规模为300亿美元。

能源端:

无线充电、智能电网、新型电池等科技的普及,将为我们创造千亿美元以上的市场。

据Markets-and-Markets预测,到2020年,无线充电市场收益将达到138亿美元。

而在智能电网方面,据NavigantResearch预测,到2023年,其收益将增至702亿美元。

通信端:

据JuniperResearch预测,到2025年,全球5G服务收入有望突破650亿美元。

据爱丁堡科研与创新局预测,到2020年LiFi将会在全球创造一个全新的60亿美元规模的信息市场。

同时Markets-and-Markets的数据显示,届时M2M市场有望超过352亿美元。

除此之外,在量子通信领域,由于其具有信息传输的绝对保密性,初步估计其市场规模也在千亿美元以上。

2、技术、模式、消费习惯的变革颠覆,全行业启动新生命周期

(1)下一代处理系统:

硬件能力和软件算法颠覆式发展

基于下一代运算平台的迭代,硬件方面,突破摩尔定律是芯片的必然趋势物理、基于目前技术水平,集成电路上的可容纳空间将在5到10年内到达极限。

从材料端看,随着材料学的发展,新材料的应用将带来技术的向上突破。

即采用石墨烯、碳纳米管和III-V族化合物等材料对晶体管进行优化,利用其三维结构、电子密度高和电子迁移率较低等特点,缩体增效;

从结构上突破,即采用3D架构缩小体积;

从物理上突破,即利用量子代替电子作为信息载体研发量子计算机,跨越物理极限,进行高效大量的计算;

从架构上突破,即将信息存储和处理共同通过突触来实现,没有明显的界限,由此研发的神经网络芯片将打破“冯•诺依曼”架构,提高性能。

软件方面,操作系统可移植化、统一化、智能化计算覆盖周围、万物互联互通、交互人性等将成为明确趋势。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落地,将会有千亿级别的智能终端分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们可以借助于Docker容器化虚拟技术、Andromium项目等,使系统随处移植,需要建立一个充满计算和通信能力的环境,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服务;

通过统一协议或独立打造闭环产业链统一操作平台,实现千亿终端的互联互通;

同时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等AI技术,打造智能化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能够“思我所思、想我所想”,令人机交互交互更加人性化。

Docker为代表的容器化助推软件行业向服务定制化转变,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化是一种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方式,具备快速、轻量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虚拟化技术是对硬件资源的虚拟,容器技术则是在操作系统之上对进程的虚拟,实现进程和资源的隔离。

它为应用程序提供了隔离的运行空间:

每个容器内都包含一个独享的完整用户空间,一个容器内的变动不会影响其他容器的运算环境。

容器化的普及预示着软件业走向服务化。

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容器作为服务提供(CAAS,ContainersasaService)。

即某种程度上用户不再需要关心他的容器到底是运行在亚马逊云服务还是阿里云或者私有云上,因为CAAS服务商将提供自动化或者定制化的服务帮助用户进行资源调配,帮助客户选择最适合的云平台。

(2)下一代输入端:

无知无觉却又无处不在,终端计算提升智能化

数据收集无处不在,数据计算无处不在,应用场景全面升级。

为了收集人类及环境时时刻刻的信息,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等输入端将遍布周围,可穿戴设备也将成为人体信息的天然输入端,愈加隐形化,以收集生理、运动等大量数据。

与此同时,遍布的数据输入端将产生的巨大数据量,需要简要处理,而一些特殊场景需要即刻反应,位于输入端边缘的“雾计算”也将成为一大趋势。

由于收集的数据量、类型和层次的增加,应用场景将全面升级,体感交互、情感计算和意念控制将愈加普遍,数据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