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635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1)(课本P1~6)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2课时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4.通过调查、观察、交流活动,了解数字信息的广泛应用,体会实际价值,感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11课时

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3.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2.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3.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

课时安排:

9课时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3.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十单元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通过对图案图形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形美,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7.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8.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提出要求:

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

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