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5976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7周训练试题《赤壁之战》Word文档格式.docx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英雄乐业 

(10)备南走

(11)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2)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4.一词多义(多产的实虚词)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命猛将统兵数万 

出郭相扶将

宫使驱将惜不得

(3)方:

操军方连船舰 

  

助画方略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挟天子以征四方

(4)事:

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5)夷

今操芟夷大难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6)其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7)于: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言于孙权曰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受制于人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乃: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9)之

此帝王之资也。

而可迎之邪

顷之,烟炎张天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0)乃

此乃天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 

骑乃得过

你觉得重要的词语还有哪些?

(请你凭记忆写下词语及其意思用法)

5.特殊句式(万物皆有律)

(1).刘备天下枭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标志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军破,必北还.

(3)裹以帷幕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豫州虽败于长坂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

(4)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归乎

(5)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荆州之民附操者.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6)与结盟好 

及说备使抚表众 

操悉浮以沿江 

可烧而走也

逼兵势耳 

引次江北

此类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体会一下句式判断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三)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赤壁之战”,正常写应该写出战争的全过程,但是作者并没有重点写战争的过程,而是重点写了什么?

这样写是否重点不突出?

2.文章是怎样有详有略地叙述事件发展过程并交代三方面的情况的?

其中着重写了哪些场面和哪几个人物?

(四)我的发现

1.读完文章,你认为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2.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你认为课文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4.读完文章,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五)小组合作(组员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取长补短,小组代表整合自学成果)

整合后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发现(上课展示自主合作的成果)

(一)代表发言(可以口头发言,最好将成果写在黑板上,若能课前印发给同学更好)

请记录各组发现的有价值的成果:

(二)明确目标(可师生共同总结)

三.探究发现

(一)问题研讨

在各组交流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

下面是老师为大家提供的探究题、;

1.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联系全文作答)

2.诸葛亮明明是去向孙权“求救”的,但见到孙权之后只字未提“求救”,他是怎样说服孙权,使孙权反而有求于他的?

3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将领,一为谋士,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二)质疑问难(通过交流,你解决了很多疑难,那你还有什么疑难吗)

(三)当堂训练

1.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从魏蜀吴三国的角度,写一则消息报道“诸葛亮出使东吴”这一事件。

2.为了开阔视野,丰富同学们的阅读生活,请以书面的形式为同学们推荐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

四.总结·

发现

学有所得(自主整理学习收获,用一分钟概括本课的学习收获)

五.拓展·

(一)学以致用(翻译句子)

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9、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10、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1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1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4、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5、毎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二)课后升华

同样是写赤壁之战,《资治通鉴》是一种写法,《三国演义》又是一种写法。

请结合《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比较二者的不同。

阅读补充资料

1.介绍司马光、《资治通鉴》。

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

第二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yè

)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

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有《司马文正公集》。

②《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360年的历史。

由司马光等花费19年的时间编纂而成。

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全书共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322种,经过这这加工剪裁而成。

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2.介绍“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

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

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

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

二人在舟中共议。

鲁肃谓孔明曰:

“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

”孔明曰:

“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

”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

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

“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

”肃曰:

“已知其略,尚容徐禀。

”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

“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

”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辞伐罪。

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荆襄之民,望风归顺。

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

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

“主公尊意若何?

”权曰:

“未有定论。

”张昭曰:

“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

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

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皆曰:

“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

张昭又曰:

“主公不必多疑。

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

”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

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

“卿欲如何?

“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

众人皆可降曹操,唯将军不可降曹操。

“何以言之?

“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

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

将军宜早定大计。

”权叹曰:

“诸人议论,大失孤望。

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

“卧龙先生在此乎?

“现在馆驿中安歇。

“今日天晚,且未相见。

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

”肃领命而去。

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

“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

”孔明笑曰:

“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

“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

“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

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

遂答曰:

“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

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

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

“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

先生自比管、乐。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

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

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

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时,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

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

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

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

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

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

管仲、乐毅,果如是乎?

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

“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

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

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

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羸已极之时也。

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

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

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

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

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

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间忽一人抗声问曰:

“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孔明视之,乃虞翻也。

孔明曰:

“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冷笑曰:

“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

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

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

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

“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孔明视之,乃步骘也。

“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

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

“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

”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

孔明答曰:

“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

”综曰:

“公言差矣。

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

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

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孔明厉声曰:

“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

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

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

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

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

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

“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

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孔明视之,乃陆绩也。

孔明笑曰:

“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

请安坐,听吾一言!

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

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唯无君,亦且蔑祖;

不唯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

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

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

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

陆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

“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视之,乃严也。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平生治何经典;

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严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

“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孔明视其人,乃汝南程德枢也。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若夫小人之儒,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

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程德枢不能对。

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

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

“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

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

”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

当时黄盖谓孔明曰:

“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

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

“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

”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

瑾曰:

“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

“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

公事未毕,不敢及私。

望兄见谅。

”瑾曰:

“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

”说罢自去。

鲁肃曰:

“适间所嘱,不可有误。

”孔明点头应诺。

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

施礼毕,赐孔明坐。

众文武分两行而立。

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

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须,堂堂一表。

孔明暗思:

“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

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

”献茶已毕,孙权曰:

“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

“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

“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

“曹兵共有多少?

“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莫非诈乎?

“非诈也。

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

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

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

今又得荆州之兵二三十万:

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

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

权曰:

“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

“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

“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

“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

诸葛亮

诸葛亮,虽手无缚鸡之力,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势将鼎足三分,烧博望,借东风,擒孟获,无不显示他神机妙算的绝顶聪明。

故与关羽之“义绝”、曹操之“奸绝”合称三绝。

诸葛亮执法严明,情义深重,勇于自责。

有情而不枉法,执法而不忘情。

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诸葛孔明,这才是真实可信的孔明!

看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们才会由衷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我们曾学过《出师表》《失街亭》(《三国演义》)《蜀相》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涉及一个人物——诸葛亮。

【原文再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摘自《出师表》

素材评析

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

人们在甚赞诸葛亮的况世奇才的同时,也甚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

自从自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已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济,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适用话题

诸葛亮博学多才,担任蜀相期间,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为历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称颂。

适用话题有:

“忠诚”、“谦虚与成就”、“大智若愚与成功”、“肩膀”等。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信历来被大家传为美谈,此事例适合话题“诚信”;

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忠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适合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