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3591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薄弱学校标准化项目建设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总论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濉溪县2011年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项目

2、承办单位:

濉溪县教育局

3、项目负责人:

秦雪峰

4、建设地点:

濉溪县2011年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项目共8项建设工程,分别位于濉溪县的韩村、祁集、开发区、双堆、五铺、四铺、岳集等中心校。

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义务教育法》

(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3)安徽省学校安全工程建设有关政策

(4)《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和2020年发展规划》

(5)淮北市和濉溪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6)淮北市和濉溪县《统计年鉴》2007

(7)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6、项目概况

濉溪县2011年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项目共8栋,单层砖混结构,多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5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760万元。

其中省级以上资金390万元,县级配套370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1)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要均衡发展重要举措。

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亟待加强,针对汶川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3年时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是关系学校师生安全的民生工程,是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接班人的基本国策。

校安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危房不报告,责任在学校;危房不改造,责任在政府”。

(2)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我县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濉溪县是淮北市唯一的市辖县,现有11个乡镇,1个省级县,面积198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

普及中小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濉溪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一是提出了全县中小学教育发展,要“突出重点(即县城及附近学校)、抓好一般(即比较偏远学校)、走均衡化、优势化和内涵发展之路,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水平”。

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速学校向外拓展,把全县的义务教育做大、做强、做优,以满足全县人民及周边地区的教育需求,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适应不同就业岗位的需求。

三是鼓励义务教育向教育园区集中,建设中心学校,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3)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全县规划建设各级各灰中小学175所,其中:

中等职业教育1所,高中3所,初中23所,一贯制学校12所,小学136所。

根据濉溪县校安工程规划,全县规划建设175所项目学校,其中:

加固40所,重建55所,加固和重建67所,迁建13所,建设项目293栋,建设校舍面积287926平方米,工程规划建设总投资22124万元。

2005年,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0%以上。

2006年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分别为21000人和10000人,自此起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将以每年1000人以上的增幅持续增长5年左右,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在未来几年内将分别达到:

2007年22000人和21000人,2008年23000人和22000人,2009年24000人和23000人,到2015年将达到26000人和25000人左右。

全县的生员状况面临巨大的入学压力,加快校安工程建设,扩大教育资源,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由于历史及国情、民情使然,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城乡发展相当不平衡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情况也愈演愈烈。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

根据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经济发展、收入及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的差距。

近年来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研究一再证明,我国的义务教育呈现出严重的非均衡发展的态势,这种非均衡发展局面有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国家的政策原因。

这种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必然引发教育发展的贫富差距问题和教育不公平现象,并且这种教育的严重不均衡产生的“马太”效应又会逐渐拉大经济社会的不和谐。

教育的不均衡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而且广泛的存在于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及群体之间的,因此,推动义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当前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较多,但大都是研究者自己的描述和理解,由于当时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水平的制约,并不能全面地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真正含义。

1、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证。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就是追求教育的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让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优质的学校里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义务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公平,消除教育的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就必须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战略目标和舆论指导。

科学发展就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2、《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修订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基础。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总则的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地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学生平等的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必须是公平的教育,并且受法律的保护。

总则的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在这里也明确地规定各级政府必须担当起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与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属政府职责和政府行为。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我国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实基础和条件。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义务教育教育改革30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真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奋斗目标;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

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主体由乡村转到县级,经费来源主渠道由农民转到财政;2005年12月26日,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开始,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6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2006年春季学期,西部农村地区免除了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7年秋季起,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为近50%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2007年,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2008年9月1日,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我国义务教育在30年的义务教育制度推进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加强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弥补历史欠账,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濉溪县2011年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项目共8项建设工程,单层砖混结构,多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50平方米,总投资760万元。

其中省级以上资金390万元,县级配套370万元。

具体建设规模和内容如下:

(投资单位万元;面积单位㎡)

学校项目层数投资额建筑面积

韩村中心学校沐浴房150350

祁集中心学校学生宿舍楼31851600

祁集中心学校学生食堂180600

开发区中心学校学生食堂180600

双堆中心学校学生宿舍楼41851600

五铺中心学校学生食堂180600

四铺中心学校沐浴房150350

岳集中心学校沐浴房150350

 

四、校址选择

(一)项目区概况

1、濉溪县自然地理状况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境内地势平坦,平原地貌,土地肥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

濉溪县形成了以能源工业为基础、以加工制造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导的综合工业体系。

酿酒、冶金、建材、化工、轻纺、机械、电子等已形成规模产业。

濉溪县投资环境优越。

已形成公路、铁路、内河航运为主的交通网络。

靠近符夹、青阜、青芦铁路线,北接陇海线,东连京沪线,西入京九线。

靠近连霍、合徐高速公路。

邮电通讯发达,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已实现热、电、气供应一体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濉溪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

2、自然气候条件

濉溪县地处北温带,属北方型大陆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日照时数为2315.8小时,日照度为52.2%,无霜期202天,其他气象资料如下:

年均气温:

14.5℃

极端最高气温:

41.1℃

极端最低气温:

-21.3℃

年均相对湿度:

70%

主导风向:

东北风

平均风速:

3.1m/s

风压:

343kN/m2

年最高降雨量:

1441.1mm(1963年)

年均降雨量:

862.9mm

日最大降雨量:

249.7mm(1957年7月14日)

最大冻土深度:

20cm

地震烈度:

7度

(二)项目建设场址现状

1、地点与地理位置

濉溪县2011年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项目共8项建设工程,分别位于濉溪县的韩村、祁集、开发区、双堆、五铺、四铺、岳集等中心校。

2、场址土地权属

场址土地属项目承办单位按法定程序征用。

项目建设有相当宽阔的空间。

 

五、建筑设计规范

(一)校址选择的原则

1、校址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的地段。

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

2、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

3、与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的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4、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5、校区内不得有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二)用地要求

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2、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

3、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